资阳市人民政府
政府信息公开
当前位置:首页 > 资阳市人民政府 > 法定主动公开内容 > 规划信息 > 专项规划
【十二五】关于印发《资阳市中医药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的通知
发布时间:2011-09-07   录入:资阳市人民政府

资府办发〔2011〕59号

 

 

资阳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关于印发《资阳市中医药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的通知

 

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市级有关部门:

经市政府同意,现将《资阳市中医药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印发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二○一一年九月七日

 

 

 

资阳市中医药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

 

为促进中医药事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不断提升中医药服务综合实力,充分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满足广大群众对中医药的服务需求,开创资阳中医药事业发展新局面,按照《国务院关于扶持和促进中医药事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2009〕22号)精神,结合我市中医药工作实际,制定本规划。

一、“十一五”工作回顾

“十一五”期间,各级各有关部门高度重视中医药工作,认真贯彻落实《中共四川省委、四川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中医药发展的决定》(川委发〔2006〕22号)和《资阳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中医药发展的实施意见》(资府发〔2007〕3号)文件精神,促进了全市中医药事业较快发展。

(一)城乡中医药服务网络进一步健全

全市有县级以上中医院4所,其中二级甲等医院3所、二级乙等医院1所;县级以上综合医院7所、171个乡镇卫生院、14个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中均建立了中医科;4065个村卫生站(室)中,96%以上能够提供中医药服务;有各级各类民营中医医疗机构142家。已建成全国农村中医工作先进县(市)2个,省级农村中医工作先进县(区)2个,成为全省唯一一个农村中医工作先进县全覆盖的市;创建资阳市农村中医工作先进乡镇57个,获得省上表彰的乡镇6个。

(二)中医药服务能力明显增强,特色优势得到进一步发挥

4所中医院编制床位由“十五”期末的440张增加到1306张,分别建成二级甲等、二级乙等中医院各1所,四川省“精品中医医院”建设单位1个;全市有省级重点中医专科6个(其中建成1个,列入在建1个);市级重点中医专科13个(其中建成9个,在建4个);通过中医医院基础设施改扩建、急诊急救能力、特色专科、中药房等中医药服务能力项目建设,中医医疗条件得到进一步改善。全市中医年门急诊人次由“十五”期末的179万上升到683万人次,增长3.8倍;新农合中医药报销由2006年的18.7%上升到2010年的21.9%,增长了3.2个百分点,中医药服务量由2006年的40%上升到2010年的53%;人均业务创收由2006年的9.5万元上升2010年的21万元;重点中医专科业务收入大幅增长,由654万元增长到5416万元,是“十五”期末的8.3倍。中医医院基础设施建设在“十一五”期间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大建设、大发展,中医院业务用房由“十五”期末的31986平方米上升到37206平方米,增长了16%,特别是把握地震灾后重建,国家拉动内需机遇,全市中医医院划拨建设用地273亩用于基础设施建设,在建一期工程面积达68310平方米,“十二五”中医院医疗环境条件将得到显著改善。

(三)中医药人才队伍建设进一步加强

全市有中医药人员5693人,占卫生技术人员的38.3%;中医院中医类别高级专业技术人员由“十五”期末的36名增加到63名,增长了75%;乡镇卫生院有中医药人员1193人,比“十五”期末增长了82%,中医药人员占卫生技术人员比例达到31%;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中有中医药人员121人,占卫生技术人员比例24%;村卫生站有3855名能中会西的乡村医生,占村卫生站人员总数的82%。新增省级名中医3名,目前全市有四川省名中医4名,在38名资阳市名中医中评选了首届“资阳市十大名中医”10名,为促进名中医梯队建队评选了10名资阳市中青年优秀中医师。通过乡村医生中医学学历教育,毕业中专学员1494人、大专学员18名;组织中医临床骨干参加中医药专家临床经验专科培训46余人次,乡镇卫生院中医临床骨干及师资培训422人,常见病、多发病中医药适宣技术推广应用培训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中医人员及村卫生站能中会西人员3976人,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中医类别全科医师培训40人等,中医药人员整体素质得到了进一步提高。

但是,我市中医药工作仍然存在以下主要问题。一是中医事业发展经费投入不足,补偿机制不健全,中医医院自身发展能力与同级综合医院比相对较弱;二是中医药人才结构不尽合理,中医学科建设存在差距,特别是高层次学科带头人,以及农村基层中医药人才不足,尤其是农村中医药人员学历层次偏低,技术水平不高,不能适应事业发展的需要;三是中医药科研工作整体水平不高,创新能力较弱、效率低,中医药参与重大疾病防治能力还不足,开展中医“治未病”服务需进一步加强,中医药特色优势有待充分发挥;四是中医医疗机构中医药文化特征体现还不够,影响力不大,内涵建设有待进一步加强。

二、指导思想和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传承和发展中医药事业为主线,以中医药特色建设为重点,加快资阳中医药事业发展。坚持政府主导和社会参与相结合,推进中医药强市建设步伐。进一步加强中医药服务能力建设,大力实施名医、名科、名院品牌战略,以推进继承创新为重点,以项目建设为抓手,突出特色、发展优势,为广大群众提供更好的中医药服务。

(二)发展目标

到2015年,健全覆盖城乡的中医药服务网络与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健康需求相适应的中医药服务体系,中医医疗机构服务功能完善,中医药特色突出,人才结构进一步合理,中医药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和防病治病能力明显增强,学术继承与科技创新能力进一步提高,中医药现代化建设水平明显进步,中医药传统文化氛围更加浓厚,全市中医药整体水平、作用和地位得到进一步提升

三、主要任务

(一)加强中医药服务能力建设

1.中医医院标准化建设在“十二五”期间,推进中医医院基础设施建设,不断改善医疗环境条件,4所中医院力争纳入全省中医医院标准化建设单位。各中医院要按照《四川省中医医院等级评审标准》,推进等级医院建设,积极配备和使用中医药人员,医院领导班子成员中医药人员占60%以上,中医师占医师比例60%以上,中药师占药师比例60%以上;完善功能布局,规范服务流程,提高综合诊疗能力和水平,努力构建中医药特色突出、科室设置规范、服务功能完善、人员结构合理、技术能力强、服务质量好、管理科学中医名院;要统筹考虑,认真规划、在医院环境、建筑装饰、诊疗服务、管理理念上充分体现中医药文化特色,不断提高中医药重大疾病防治和急诊急救能力,发挥中医药“治未病”优势,使中医院成为本地区中医医疗、预防、保健、康复以及中医药特色示范基地和技术指导及人才培养基地;充分发挥县级中医院在农村中医工作中的龙头作用,建立以中医院为主导的中医适宜技术推广运用基地4个,积极开展中医药服务对口支援工作。到2015年,力争在100万人口以上的县(市、区)建成三级乙等中医医院3所、二级甲等中医医院1所,其中创建四川省中医名院1—2所。

2.农村中医工作。巩固、发展农村中医工作先进县建设成果,促进四川省农村中医工作先进市(州)建设,大力推进雁江区、乐至县创建全国农村中医工作先进单位建设步伐,为资阳创建全国农村中医工作先进单位奠定良好基础。继续开展农村中医工作先进乡镇建设,进一步加强乡镇卫生院中医科标准化建设,各县(市、区)乡镇卫生院中医科设置均达100%,中医药人员占医药人员总数比例达20%至30%;集中设置打造中医药诊疗服务区,不断提高常见病、多发病中医药防治能力和服务水平;条件具备的乡镇卫生院要建立康复科,广泛推广运用中医适宜技术,乡镇卫生院至少开展10项以上中医适宜技术;村卫生站至少配备1名能中会西的乡村医生提供中医药服务,开展4项以上中医适宜技术;农村中医药服务量达到50%以上。

3.社区卫生中医药服务。进一步加强社区卫生中医药服务能力建设,按照《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中医药服务管理基本规范》,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要配置足够的中医药人员,全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设置中医科达100%,中医药人员占医药人员比例达20%至30%,开展中医适宜技术至少10项以上;社区卫生服务站要设置中医诊室、中药房,至少有1名以上人员提供中医药服务的中医全科医生,中医适宜技术应用至少5项以上社区卫生中医药服务量达到40%以上。

4.加强综合医院中医科建设。认真贯彻落实《关于切实加强综合医院中医药工作的意见》(国中医药发〔2008〕14号),按照《综合医院中医临床科室基本标准》,综合医院要积极开展中医科标准化建设,规范设置中医临床科室、中药房、中药库房、炮制室、煎药房,合理配备中医药人员,完善中医诊疗设备配置等布局合理的中医药服务区,加强中西医合作,拓展服务领域,提升服务能力。积极开展综合医院中医药工作示范单位创建活动,努力创建省级示范单位2个,争创全国示范单位1个。

(二)突出特色,发挥中医药优势

大力推进名医、名科、名院战略实施工作力度,组织开展第二届资阳市名中医评选工作,评选中医理论扎实、临床经验丰富、医德医风好的市级名中医40名,十大名中医10名,评选第二届优秀中青年中医师20名,充分发挥名老中医、学科带头人的作用,促进名中医工作室、诊疗室、中医特色病区、重点中医专科建设,以提高临床疗效和学术水平为核心,中医单病种治疗优势为突破口,推进临床路径实施,积极研制开发运用院内中药制剂,充分体现中医专科、专病、专药优势,着力培育特色突出、优势明显、疗效显著的中医名科,促进中医名院建设。在“十二五”期间,巩固和发展建设成果,把重点中医专科做大做强,建设人才结构合理、学术与技术水平较高、出科研成果的重点中医专科(专病)群体,力争纳入国家重点中医专科(专病)建设行列2—3个,创建省级重点中医专科(专病)3—5个,发展市级重点中医专科(专病)4—8个,建设中医药特色示范基地1个

(三)加强中医药人才培养

坚持“人才强业”工作理念,进一步加强中医药人才队伍建设,加大人力资源开发力度,不断探索建立有利于中医药人才培养、引进、使用机制,促进中医药人才队伍知识结构、层次更加适应中医事业发展要求,努力造就一支结构合理,技术精、业务强、素质高的中医药人才队伍切实抓好学科带头人、临床骨干和农村中医实用人才培养,以进修学习与在岗培训相结合,以中医药在线与学习中医四部经典名著相结合,采取临床进修、学术讲座、师承教育、举办培训班等多种形式,不断提高中医药人员理论水平和临床技能。一是注重高层次中医人才培养,着重选派学科带头人、临床骨干到上级医院或高等院校学习深造,在“十二五”期间,中医药专业技术人员争取获得副高职称60名以上,正高职称30名以上。二是各中医院要积极创造条件,与省级中医医疗机构建立对口支援协作机构,促进中医药服务能力和服务水平不断提高。三是积极开展中医药对外交流,条件具备的中医院与成都中医大学协调建立留学生中医临床实习基地。

(四)推进中医药继承与科技创新

继续开展名老中医学术思想和临床经验继承工作,资阳市名中医以上的名医至少要带教指导1名跟师学员,各医疗机构要积极创造条件,鼓励支持中青年中医人员跟师学习。以提高临床疗效为核心,以推动学术繁荣和继承创新为根本,认真组织开展中医药学术交流活动,使中医药人员在理论上不断丰富、学术上不断总结提高、临床经验技术上不断创新发展。认真做好中医药科研课题选及申报工作,充分运用现代科学技术,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研制具有自主知识产权、以中药材为原料的中药制剂新药,开发治疗常见病、多发病和疑难病症优势的院内制剂品牌,鼓励和促进辖区医疗机构相互使用经批准临床疗效好、用药安全、患者接受且符合国家、省相关规定的院内中药制剂。在“十二五”期间,4所中医院争取纳入全省中药制剂能力建设项目。

(五)加强中医药文化建设

各中医院要坚持正确的办院方向,功能定位明确,突出特色、发展优势,结合单位实际,确定发展目标,突出建设重点,从核心价值、行为规范、环境形象等方面充分体现中医药文化特征;在医院精神、办院宗旨、管理理念、服务能力上,以院训、院微、院歌体现以人为本、大医精诚的核心价值观;在诊疗行为、语言仪表、服务态度、教学传承上体现行为规范准则;在建筑风格、内部装饰、诊疗环境、医院标识上体现医院环境形象,成为展示中医药文化继承、创新和传播的重要场所。各级各类医疗机构要将中医药文化建设作为医院总体发展规划的有机组成部分,彰显中医药文化氛围,充分利用庭院、候诊区、诊疗室等区域全面展示中医药文化。通过中医药文化建设,使广大群众从诊疗环境、就诊方式、服务态度等方面切实感受到中医中药服务。

(六)加强中医宣传工作

为弘扬和繁荣中医药文化,进一步加强中医宣传工作,各县(市、区)行业管理部门、各级各类医疗机构要增强中医药发展的宣传意识,充分利用新闻媒体的传播优势,拓展信息宣传渠道,提高宣传层次,扩大宣传覆盖面,提高群众知晓率。要广泛宣传党和政府扶持和促进中医药发展的各项方针政策,普及中医药防病治科普知识;树立中医药行业的良好形象,大力促进全市中医药事业发展。

(七)加强中医药信息化建设

积极开展中医药信息化建设,加强中医药信息存储与管理,在“十二五”期间,争取4所中医院纳入信息化建设项目单位,借助居民健康挡案,推进电子病历,促进区域中医医疗信息共享平台建设;各中医院要积极主动与省上医疗机构建立远程医疗会诊、数字医学影像、医学检查,以及中医临床病因病机鉴别、辩证施治等重点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发展面向农村、社区的远程医疗服务。

四、保障措施

(一)提高认识,加强组织领导

各县(市、区)要坚持发挥政府主导地位,强化政府职责,部门配合,认真贯彻中西医并重的方针,把中医药发展纳入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加强对中医工作的领导,把中医工作摆上政府、有关部门工作的重要议事日程,建立健全中医药发展工作联席会议制度,研究解决实际困难和重大问题。认真贯彻落实各项政策,积极推进公立中医医院改革,明确功能定位,坚持办院方向,突出中医药特色优势,促进全市中医药事业可持续发展。

(二)加大投入,增强中医事业发展活力

在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中,各地各部门要充分考虑中医药特点,遵循中医药发展规律,认真制定有利于扶持和促进中医药事业发展的政策。进一步完善中医医疗机构补偿机制,确保财政投入逐年增加,提高中医药事业发展投入占经常性财政支出的比重。按照分级负担的原则,积极争取省、国家项目和专项资金投入,认真落实地方财政项目配套资金。着力加强中医药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能力和重大疾病防治能力建设,农村和社区卫生中医药服务能力建设,重点中医专科(专病)建设,中医药继承与创新能力建设,中医药人才培养及中医药信息化建设,中医药文化建设等一系列项目实施。鼓励、引导社会资本举办中医医疗和预防保健服务机构,形成多元化办医格局,增强中医药事业发展的生机和活力

(三)部门配合,充分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

各级各有关部门要密切配合,各司其职,各尽其责,形成合力,共同推进资阳中医药事业快速发展。进一步加强中医机构基础设施建设和中医设备配置,研究制定符合中医传统诊疗项目的服务价格,鼓励医疗机构提供中医传统诊疗技术服务。在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制度等医疗保障体系中,将有利于中医药临床发挥、安全有效、价格合理、使用方便的中医非药物诊疗服务项目和中药品种(中药饮片、中成药、院内中药制剂)纳入和扩大医疗保障报销范围,相应提高报销比例。

(四)加强行业监管和行风建设

认真贯彻落实《四川省中医药条例》,依法推进资阳中医药事业健康发展,进一步强化效能建设,改进工作作风,提高工作效率,依法行监管,依法规范从业行为;推进行业作风和精神文明建设,继续深入开展职业道德、医德医风教育和法制教育,坚决纠正行业不正之风,认真解决好群众反映突出的问题,努力创建人民群众满意的行业。加强中医中药宣传工作,认真组织实施《资阳市中医药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确保各项任务顺利完成。

 

 

 

主办:资阳市人民政府 承办:资阳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市政府办公室联系电话:028-26655501 市政府网站联系电话:028-28000836
网站标识码:5120000001  蜀ICP备05007295号-1 川公网安备 5120020200001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