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阳市人民政府
政府信息公开
当前位置:首页 > 资阳市人民政府 > 法定主动公开内容 > 规划信息 > 专项规划
【十二五】关于印发资阳市“十二五”财政发展规划的通知
发布时间:2012-06-04   录入:资阳市人民政府

资府发〔201227号

 

 

资阳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关于印发资阳市“十二五”财政发展规划的通知

 

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开发区管委会,市级各部门:

《资阳市“十二五”财政发展规划》已经市政府三届五次常务会议审议通过,现印发你们,请认真抓好贯彻落实。

 

 

一二年六月四日

 

 

 

 

资阳市“十二五”财政发展规划

 

“十二五”是我市深入实施新一轮西部大开发战略,继续推进“两个着力”、建设幸福资阳的关键时期。为认真总结“十一五”财政改革发展取得的成绩,深入研究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财政发展面临的问题,科学谋划“十二五”财政改革发展,结合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现状,特制定本规划。

一、“十一五”资阳财政发展回顾

(一)财政实力显著增强

1.财政收入持续增长,收入质量明显提升。从收入规模看,2007年全市一般预算收入首次突破10亿元,达到14.18亿元,2010年达到24.47亿元,较2005年增长283.41%,年均增长30.84%(详见表1),比GDP年均增幅高15.7个百分点,收入总量全省排名由第15位上升到第12位;全市基金收入由2005年的1.43亿元增至2010年的43.11亿元,年均增长97.75%。从收入质量看,一般预算总收入占GDP 的比重由2005的4.7%提高至2010年的6.06%;税收收入占一般预算收入的比重由2005年的49.83%提高至2010年的59.42%,税收收入对一般预算收入增长的贡献率由2005年的45.43%提高至2010年的88.21%;营业税、增值税、企业所得税由2005年的1.69亿元增至2010年的6.83亿元,年均增长32.22%,2010年上述三税占地方税收收入的比重达到47%,对地方税收增长贡献率达到45.16%(详见表2)。

 

表1:“十一五”全市一般预算收入情况

单位:万元

年度

一般预算总收入

同比增速%

其中:地方一般预算

其中:上划中央两税

其中:上划中央所得税

其中:上划省级收入

收入

同比增速%

收入

同比增速%

收入

同比增速%

收入

同比增速%

2005年

120939

13.33

63816

9.95

31238

10.34

10631

31.09

15254

24.46

2006年

142476

17.81

76994

20.65

33986

8.80

12521

17.78

18975

24.39

2007年

217298

52.52

141826

84.20

35497

4.45

16008

27.85

23967

26.31

2008年

254496

17.12

162124

14.31

40709

14.68

22115

38.77

29448

22.87

2009年

298911

17.45

182977

12.86

51096

25.52

25691

15.65

39147

32.94

2010年

398911

33.45

244679

33.72

65975

29.12

33669

31.05

54588

39.44

年均增长(%)

26.96

ˉ

30.84

ˉ

16.13

ˉ

25.93

ˉ

29.05

ˉ

 

表2:“十一五”全市地方税收收入分税种情况

单位:亿元

税种

税收收入

占税收收入比重%

年均增幅%

贡献率%

2005年

2010年

2005年

2010年

增值税

0.64

1.27

20.12

8.73

14.69

5.55

营业税

0.89

4.21

27.99

28.96

36.45

29.22

企业所得税

0.17

1.35

5.35

9.28

51.35

10.39

个人所得税

0.28

0.48

8.81

3.30

11.38

1.76

资源税

0.01

0.02

0.31

0.14

14.87

0.09

固定资产投资方向调节税

——

——

——

——

——

——

城市维护建设税

0.51

0.99

16.03

6.81

14.18

4.23

房产税

0.14

0.25

4.40

1.72

12.30

0.97

印花税

0.04

0.21

1.26

1.44

39.33

1.50

城镇土地使用税

0.04

0.43

1.26

2.96

60.80

3.43

土地增值税

0.14

1.21

4.40

8.32

53.93

9.42

车船税

0.07

0.21

2.20

1.44

24.57

1.23

耕地占用税

0.08

2.41

2.52

16.58

97.60

20.51

契税

0.17

1.50

5.35

10.32

54.57

11.71

烟叶税

——

——

——

——

——

——

农业特产税

——

——

——

——

——

——

其他

——

——

——

——

——

——

合计

3.18

14.54

100

100

35.53

100

2.支出规模迅速扩张,支出结构逐步优化。一般预算支出由2005年的27.75亿元增至2010年的101.1亿元,年均增长29.51%,支出总量排全省第14位;基金支出由2005年的1.68亿元增至2010年的46.55亿元,年均增长94.32%。全市按供养人员计算的人均财政支出由2005年的3.06万元增至2010年的10.44万元。民生保障、基础设施、产业发展支出占一般预算支出的比重从2005年的64.5%提高到2010年的76.8%,行政成本性支出占一般预算支出的比重由35.5%下降到23.2%。教育、科技、农业、社会保障和就业、医疗卫生、环境保护、灾后重建等重点支出保障有力。

3.财力水平逐年提高,财力结构渐趋均衡。从财力规模看,可用财力从2005年的21.55亿元增至2010年的59.19亿元,年均增长54.61%(详见表3);按财政供养人员计算的人均财力由2005年的2.38万元增至2010年的6.11万元,年均增长20.75%。从财力均衡看,财力重心下移,县级财力占全市财力的比重逐步提高,2010年达到85.77%,较2005年提高2.6个百分点。

 

表3:“十一五”全市可用财力及自给率情况

单位:亿元

年度

总量

同比增速%

财力自给率%

2005年

21.55

28.75

29.60

2006年

27.91

29.48

27.58

2007年

35.23

26.22

28.74

2008年

41.63

18.18

30.10

2009年

50.84

22.11

29.80

2010年

59.19

16.43

36.67

年均增长

22.39%

(二)保障水平明显提升

1.保障能力不断增强。全市基本支出总量增加,占一般预算支出的比重逐年下降,县乡财政基本支出缺口问题得到逐步解决。2010年全市基本支出23亿元,比2005年的9.85亿元增长133.5%,基本支出占一般预算支出的比重从2005年的35.5%下降到2010年23.2%。人均支出水平大幅提高,按总人口计算的人均一般预算支出从2005年的567元提高到2010年的2018元。

2.保障程度不断提高。“十一五”期间全市共筹集养老金62.9亿元,发放40.67亿元;筹集失业金2.63亿元,发放2.44亿元;筹集城市低保金4.96亿元,发放4.88亿元;筹集下岗再就业资金2.94亿元,发放2.66亿元。落实残疾人安身工程资金、光明工程资金;安排专项资金帮助特别困难的农村无房户、农村五保户、优抚对象修建住房。推进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全面试点和失地无业农民社会保障试点工作。按时兑现粮食直补资金20715万元、综合直补资金101756万元,兑付家电下乡、汽车摩托车下乡补贴资金10471万元、7539万元。全面落实了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积极推进了校安工程、中小学危房改和农村中小学远程教育事业及信息化建设,有力支持了教育事业发展。支持科技卫生文体事业发展,加快医院建设,建设了体育馆、文化馆、档案馆。支持改善基层计生管理、服务机构的设备设施;加强对社会抚养费的征收与管理。

3.保障机制不断创新。根据财政基本支出、社会事业发展规律和公共服务的不同特点,积极探索有效的财政保障方式,认真研究基本支出保障政策和社会事业发展保障政策,建立健全公共保障的长效机制。切实加强基础信息管理,实现动态管理下的应保尽保,防止因基础信息失真造成经费缺口或损失浪费的问题,坚决遏制恶意骗取补助资金的违纪违规行为。深入研究政府、企业、个人之间和各级政府之间的责任分担机制,合理控制公共保障投入规模,不断提高公共保障效率。

(三)支持发展成效显著

1.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通过安排国债、预算内基建资金、政府性基金及地方政府转贷资金促进交通、水利、城建等各项重大基础设施项目建设顺利实施。加强产业培育,突出工业、服务业、现代农业发展的特色优势,加大了对支柱产业、骨干企业、重点园区和拳头产品的培育力度。落实取消农业税、增值税转型等各项改革,充分发挥财税政策的调节作用。

2.支持重点项目建设。按照打造新的城市经济增长极的要求,坚持项目拉动战略,强化土地收益管理,严格预算执行,推进了城市新老“723”工程和以“一城三区”为载体的中心城市建设,支持引进华西集团、中国城建、重庆建工等大型企业,快速推进了九曲河综合整治、城南新区等重点项目建设。支持完成了市体育馆、档案馆、图书馆、文化馆等城市功能项目建设。以“定向收支”的方式化解双向欠费问题,促进了和谐征地拆迁。

3.创新经营财政理念。在突出税源培植重点领域基础上,建立健全运行制度、机制,着力建立税源培植工作长效机制。实施财政性资金“拨改投”,拓宽融资渠道,发挥财政资金“四两拨千斤”的作用;支持建立市级工业、农业、城市、交通、开发区等政府投融资平台公司,完善“借、管、用、还”机制,不断增强平台公司的“造血”功能。将项目实施规划与现代畜牧业发展规划相结合,围绕生猪产业,整合支农项目资金;以农业信用担保平台为抓手,推行“六方合作+保险”的运行机制、“三级良繁+合作社”的生产方式、“生态养殖+特色种植”的循环模式。

(四)财政管理不断完善

1.财政改革不断推进。实施农村综合改革,完成全市税费改革试点工作,清理核实了乡村债务,制定了化债方案并推进实施;完成了“村财村用乡监管”的清核建账和乡(镇)预算县乡共编等工作,逐步建立了县乡财政基本支出保障机制。实施部门预算改革,部门预算的基本框架初步建立,预算管理规范化、精细化水平提高,实施了财政拨款结余资金管理办法。预算调整不断规范,预算执行的刚性约束逐步得到增强。开展了财政支出绩效评价试点工作。实施政府收支分类改革,建立起了较为完整的政府收支分类体系,并以“金财工程”为技术支撑,提高了预算管理水平。实施国库集中收付改革,强化了国库支付中心职能,实施了财政信息管理平台建设,减少了资金流转的中间环节;通过财政国库动态监测系统,强化了资金监管,堵塞了管理漏洞。开展了公务卡改革试点工作。深化“收支两条线”管理改革,中央批准的行政事业性收费项目、政府性基金和新审批的收费基金已全部纳入预算管理;对国有资源(资产)有偿使用收益、彩票公益金收益等实行了“收支两条线”管理。深化实施政府采购制度,政府采购范围和规模不断扩大,政府采购管采分离、职责清晰、运转协调的管理体制基本形成,财政资金使用效益得到提高。实施财政管理体制改革,完成了简阳市、安岳县、乐至县的扩权强县财政管理体制试点改革。开展了雁江区扩权强区财政管理体制试点,创新了资阳经济开发区财政管理体制。

2.财政风险防范更加有力。初步构建政府性债务规模控制和风险预警机制,建立健全了政府性债务管理台账。2009年开展了政府性工程债务、市级国有企业人财物、历年欠税、城市建设配套费、市城区失地无业农民“两保”资金、欠缴土地出让金、规范性和政策性文件等10项清理工作,进一步摸清了家底、理顺了工作、完善了制度,减少了政府支出。按照《资阳市市级政府投资项目融资管理办法》等规定,督促各融资平台公司按照“谁使用、谁偿还”的原则建立融资资金“借、管、用、还”机制,增强了金融风险防范能力;开展了政府融资平台公司债务清理及公司清理规范工作,规范了公司运行、融资行为、信贷管理和公司监管。

3.财政监督更加健全。主动接受外部监督,依法向人大报告备案,落实人大建议意见,主动接受监督,提升服务质量。推进财政信息公开,主动向社会公开财政预算决算、重点专项资金分配等重要财政信息,妥善处理依申请公开,取得满意的社会效果。推进内部监督检查,工作重心从收支检查向内部制度和内控流程建设转变。建立联合监管机制,与纪检、监察、审计、专员办等部门协同建立起财政资金联合监督检查机制,财政监督工作方式不断完善,监督范围得以拓展。

4.平台建设加快推进。立足“金财工程”整体框架,全面推进财政信息化建设。业务系统建设方面,依托财政应用支撑平台,逐步建立完善了预算管理、国库集中支付等核心业务系统,较好地实现了对财政业务和政务管理的全面支撑。网络体系建设方面,建立了覆盖各级财政和财政资金使用部门的骨干网络系统,实现了纵向连接各级财政的广域网和横向连接各部门的城域网。安全体系建设方面,推进建立以身份认证中心、数据加密为核心的统一安全保障体系。

二、“十二五”资阳财政发展面临的形势

(一)宏观经济形势

1.面临机遇。当前,在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背景下,世界经济特别是中美经济回升复苏的态势较为明显,经济发展的大趋势、大环境呈现出积极向好的势头。特别是我国及四川省发展正处于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经济社会持续发展的态势不可逆转。同时,加快成渝经济区建设,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等都将为我市带来难得的发展机遇,必将促进财政增收,与之配套的中央和省财政支持将为我市财政支出持续增长提供重要推动力。

从我市自身情况看,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特别是建区设市以来建设成果不断积累,资阳经济已经具备了较好的发展基础,影响力明显增强,资阳经济发展正步入快车道:一是推行“工业强市”战略,汽车、纺织、医药等重点行业发展态势良好,酿酒、节能等新兴产业蓬勃兴起,第三产业的发展政策支持力度加大,这将为税收收入提供稳定的税源。二是随着成都·资阳工业发展区、成安渝高速公路、遂资眉高速公路、成渝客运铁路专线、九曲河综合整治等重点项目的相继落地和实施,相关产业迅速发展,将促进营业税、契税、耕地占用税等税收的增长。三是随着资阳加速融入成都经济圈和投资环境的进一步改善,提升了城市的竞争优势,吸引了一批中小项目的入驻,为税收收入的增长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2.主要挑战。从国际经济环境看,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世界贸易摩擦、投资增长缓慢、消费需求下降、气候变化和资源环境等瓶颈问题更加突出,新一轮国际竞争更趋激烈,摆脱出口依赖、依靠内需拉动将成为未来几年亟待解决的发展难题。从国内发展趋势看,我国经济发展的资源环境硬约束增大,能源供求关系日趋紧张,节能减排任务更加艰巨,这对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提出了更高要求;中央税制改革具体措施和实施计划的不确定性,带来财政收入增长预期的不确定性。从省内情况看,投资持续支撑不足,投资边际效益递减,投资结构亟需调整优化,区域间竞争更加激烈。同时,节能降耗欠账多,“十二五”矛盾将更加突出。

从我市自身情况看,一是随着成安渝、内资遂、遂资眉高速公路建设的完成,投资力度将有所减弱;二是经济发展质量不高的问题将继续成为加快发展的最大瓶颈,结构调整和经济转型的任务十分繁重。二产业享受国家优惠政策的农副产品加工企业、福利企业多,企业的技术含量和生产附加值普遍较低,企业税收贡献能力不强。第三产业发展滞后。三是地方税收过度依赖建筑、房地产业,为地方财政收入的持续增长带来较大的困难。

(二)财政收支矛盾

1.财政收入总量小结构不优,持续增收能力弱。从总量看,2010年全市财政一般预算收入总额在全省排第12位,仅占全省财政收入总额1.57%。从人均看,2010年全市按总人口计算人均财政收入489元,为全省平均水平的27.5%;按财政供养人员计算,县级人均财力为4.8万元,比全省平均水平低20%。从结构看,2010年全市地方税收收入占财政一般预算收入的比重为59.42%,比全省平均水平低15.6个百分点,非税收入比重偏大。从税收贡献看,2010年全市完成税收总额29.7亿元(不含车购税),GDP的税收贡献率低,其中二产业提供税收13.1亿元,税收贡献率为3.76%;三产业提供税收18.6亿元,税收贡献率为11.8%。

财政持续增收能力弱,在税收方面,全市第一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大,基本无税收。第二产业由于享受国家优惠政策的农副产品加工企业、福利企业和“三线企业”多,企业的技术含量和生产附加值普遍较低,企业税收贡献能力不强。2010年全市工业企业入库税收总额9亿元,占工业增加值的2.9%。第三产业尚未形成规模特色支柱产业,税收持续增长的动能有限。在非税方面,一是罚没收入存在不确定性。罚没收入与案件的受理、数量、办理进程密切相关,罚没收入的不确定性带来非税收入完成额度的不确定性。二是随着国家政策调整力度加大,行政事业性收费项目逐年减少、标准降低,资产处置收益空间不断收缩。三是在基数方面,由于2007年全市一次性资产收入达42899万元(其中,市本级17930万元),导致当年一般预算收入增幅达到84.2%,垫高了收入基数,使财政收入增长可持续能力减弱,并大幅降低了税收占一般预算收入的比重,虚增了财政供养人员人均财力。

2.财政刚性支出增长快。财政刚性支出需求剧增。由于增人、调资、民生、公务员津贴补贴、实施事业单位绩效工资、维稳、政策性配套等需求,财政刚性支出增长快,财政收支矛盾日益突出,2011年刚性支出将增加15亿元左右。财政偿债能力比较弱。截至2010年底,全市地方政府性债务余额超过100亿元。银行贷款需按季支付利息,一些债务将陆续到期,同时,为了推动经济和城市发展,还将有新的债务产生,地方政府还本付息负担重。

3.财政支出预算约束性差。在预算编制方面,侧重增量分配,项目支出预算编制大多采用“基数加增长”,固化了财政资金在部门和单位的分配格局;有的支出项目年初预算到位率偏低,保障水平不高。在预算执行方面,由于一些可预见的支出年初未纳入预算,致使预算执行过程中,零星追加支出预算较多,年终决算反映出超年初预算安排的支出占总支出比重较大,影响了预算的约束力和权威性。在预算管理方面,各单位非税收入相应安排支出比例过高,削弱了财政调控能力。部分单位浪费现象较为严重,单位的财务监管有待进一步加强。

(三)自身发展要求

1.调控机制有待继续健全。由于政府间事权不清,财政支出责任难以准确界定,区域间经济发展不均衡趋势有所加剧,市级财政调控空间不够,促进公共服务均等化面临新的考验。市级财政对下运行监控机制尚未真正建立,制约财政政策效果和调控职能发挥。

2.绩效管理有待继续加强。支出绩效为导向的财政预算管理体制尚未建立,绩效理念尚未深入人心,“重分配、轻管理,重支出、轻绩效”的问题没有得到根本性解决。项目绩效目标设置不合理、管理制度建设不完善、分配决策机制不健全、项目执行效果不理想等问题较为突出。绩效评价结果对资金管理和使用主体缺乏有效约束,结果应用机制有待强化。

3.风险控制有待继续提高。各级政府通过融资平台公司举借债务较好地满足了推动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内在需求,在加快基础设施建设、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和应对金融危机中发挥了积极作用。但部分地方超越能力举债,管理制度不完善,债务举借、使用缺乏有效约束,政府性债务风险逐步显现,风险控制有待加强。

总体上看,“十二五”我市宏观经济发展机遇大于挑战,全市经济将处于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发展中的客观性问题和管理性难题相互交织,推进发展面临不少困难。但只要我们把握机遇,积极应对挑战,必将加快经济发展,大力提升运行质量,继续推动全市经济社会更好更快发展。

三、“十二五”资阳财政发展的指导思想和主要目标

(一)指导思想

全市财政将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两个着力”发展大局,全面把握发展大势和机遇挑战,着力做大财政经济“蛋糕”,更加注重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切实加大对经济发展关键领域的投入力度,全面推动技术进步、产业升级和机制创新;着力提升运行质量,强化财政收入征管,优化财政收入结构,完善公共财政体系,提高财政保障能力;着力深化财政改革,全面推进财政科学化、精细化管理,稳步实现财政可持续发展。

(二)主要目标

1.一般预算收入

(1)总量目标

全市“十二五”GDP年均增速计划为12%。根据全市GDP与一般预算收入的增长弹性系数,结合财政收入结构和增长贡献分析,考虑“十二五”财税政策减收大于增收的影响,“十二五”全市一般预算收入增长目标确定为年均增长16%,即到2015年我市一般预算收入达到52亿元,一般预算总收入实现90亿元(详见表4)。

表4:“十二五”全市一般预算收入目标

 

 

 

 

 

单位:亿元

科    目

2011年

2012年

2013年

2014年

2015年

年均增长

地方一般预算收入

28.39

32.93

38.20

44.31

52

16%

   税收收入

17.71

21.57

26.27

32.00

39

21.80%

    其中:增值税

1.54

1.86

2.25

2.72

3.29

21%

         营业税

5.18

6.37

7.83

9.64

11.85

23%

         企业所得税

1.66

2.04

2.51

3.09

3.80

23%

         个人所得税

0.55

0.63

0.73

0.84

0.97

15%

         耕地占用税

2.65

2.92

3.21

3.53

3.88

10%

         契税

1.73

1.98

2.28

2.62

3.02

15%

   非税收入

10.48

11.05

11.66

12.30

13

5.50%

上划中央“两税”收入

7.79

9.19

10.84

12.80

15.10

18%

上划中央所得税收入

4.04

4.85

5.82

6.99

8.39

20%

上划省级收入

6.66

8.13

9.91

12.10

14.76

22%

一般预算总收入

46.88

55.10

64.78

76.19

90

17.70%

具体安排如下:

税收收入。根据“十一五”全市税收收入增长情况,结合“十二五”中央全面改革资源税、逐步改革推进房地产税、健全完善个人所得税制、扩大增值税征收范围、调减营业税等税制调整因素进行综合考虑,税收收入年均增长21.8%,达到39亿元。其中:2015年全市增值税达到3.29亿元,年均增长21%;营业税达到11.85亿元,年均增长23%;企业所得税达到3.8亿元,年均增长23%;个人所得税达到0.97亿元,年均增长15%;耕地占用税达到3.88亿元,年均增长10%;契税达到3.02亿元,年均增长15%。

非税收入。“十二五”期间,中央和省将进一步取消部分非税收入项目,从2011年起除教育收费外,其余非税收入将全面纳入预算管理。综合考虑,非税收入年均增长5.5%,达到13亿元。

一般预算总收入。根据体制算账和以上目标,“十二五”末一般预算总收入预计实现90亿元,年均增长17.7%。根据到2015年增值税地方收入实现3.29亿元、年均增长21%,所得税地方收入实现4.77亿元、年均增长21%测算,我市上划中央两税预计完成15.1亿元,年均增长18%。上划所得税预计完成8.39亿元,年均增长20%。上划省级收入预计完成14.76万元,年均增长22%。

(2)质量目标

以2010年税收收入占地方一般预算收入的比重59.42%为基准,按照年均提高3个百分点测算,力争“十二五”末税收收入占地方一般预算收入的比重达到75%左右,收入结构更加优化。

2.一般预算支出

(1)总量目标

综合考虑中央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成渝经济区建设、重点生态功能区保护等政策实施带来的专项转移支付增长因素和灾后重建结束后支持力度减弱带来的减少因素,预计2015年全市一般预算支出达到178亿元,年均增长12%。

(2)结构目标

确保全市财政用于民生保障、基础设施和产业发展的支出占一般预算支出的比重逐年提高,行政成本性支出占一般预算支出的比重逐年降低,支出结构更加优化。保证教育、科技、农业等法定支出增幅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增幅,重点事业发展支出规模持续扩大(详见表5)。

 

表5:“十二五”期间一般预算支出目标

单位:亿元

预算科目

2011年

2012年

2013年

2014年

2015年

年均增幅%

一般公共服务

11.40

12.32

13.30

14.37

15.52

8%

公共安全

5.87

6.50

7.18

7.95

8.79

10.6%

教育

21.66

24.69

28.15

32.09

36.58

14%

科学技术

0.91

1.04

1.19

1.35

1.54

14%

文化体育与传媒

1.40

1.56

1.74

1.95

2.17

11.7%

社会保障和就业

17.75

20.09

22.74

25.75

29.15

13.2%

医疗卫生

12.27

13.98

15.94

18.17

20.72

14%

节能环保

3.06

3.42

3.84

4.30

4.81

12%

城乡社区事务

3.95

4.30

4.69

5.11

5.57

9%

农林水事务

18.42

21.00

23.94

27.29

31.11

14%

交通运输

2.51

2.81

3.15

3.52

3.95

12%

住房保障支出

2.97

3.35

3.77

4.26

4.80

12.8%

其他支出

11.07

11.76

12.40

12.98

13.48

5.1%

一般预算支出合计

113.23

126.82

142.04

159.08

178.19

12%

3.基金预算

根据“十一五”基金收入收缴情况,基金收入的主要来源是国有土地出让金,占比超过90%,在国家政策调控趋势下,预计“十二五”该项收入增幅将逐步缩小。综合考虑,“十二五”全市基金收入同比年均增长5%,“十二五”末政府性基金收入达到55亿元,其中国土收入50亿元。按照收支平衡原则相应实现基金支出55亿元。

4.社会保险基金预算

综合考虑社会保险事业发展规划、社会保险政策和财政补助政策等因素,力争“十二五”末全市社会保险五项基金预算收入达到30亿元左右。

四、“十二五”推进资阳财政发展的主要工作任务

(一)强化组织供给,着力搞好资金要素保障

1.争取上级财政资金。认真研究国家经济发展政策和财政资金扶持投向,建立健全对上、对内、对下的信息联络和共享机制,围绕国家政策导向和重点,及时策划、包装与政策投向相适应、与自身发展紧密联系的发展项目,形成向上争取项目资金的整体合力,争取上级在政策倾斜、项目安排、财政转移支付等方面更大的支持

2.增大信贷融资。进一步做实做强工业、农业、城市、交通、开发区五大投融资平台,健全完善政府投融资平台“借、管、用、还”机制,增强各投融资平台“造血”功能。深化实施“拨改投”,不断夯实担保体系,拓宽融资渠道,着力破解制约加快发展的资金瓶颈。

3.激活民间投资。引导民间资金投入当地产业发展、民生事业和基础设施建设,凡国家政策法规未限制和禁止的领域,都允许民间资金进入,发挥民间资金的集聚效应。

4.加强资金整合。坚持集中财力办大事,统筹安排上级项目资金、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和政府性基金,提高资金整体效益。

(二)完善调控体系,着力做大财政经济“蛋糕”

1.深入实施投资拉动。以全面实施基础设施建设年为载体和突破,在科学编制系列规划的同时,积极夯实要素保障加速综合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深化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强化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做实产业基础,实施社会民生重点项目,保持投资强劲增势

2.加强产业培育。切实落实“两化互动”战略,进一步突出支持工业发展,加大对支柱产业、骨干企业、重点园区和拳头产品的培育力度;进一步加大对服务业、现代特色农业的支持力度,通过产业发展优化财政收入结构,培育财税可持续增长的内在动能。充分发挥财政资金的引导和杠杆作用,综合运用贴息、补贴、补助、奖励等手段,推动骨干企业加快技术改造和优化经济结构,促进骨干企业运行质量和效益不断提高,提升经济发展对财税增长的贡献率。充分发挥比较优势,全力打造特色优势产业,不断提升县域经济社会发展水平。

3.实行积极财政政策。落实国家明确规定的税费优惠政策,发挥好政策对经济发展的激励作用;根据经济发展需要,大力支持重点产业的发展和重点项目的落地建设,加快形成新的产能和现实生产力,为财政可持续发展培育新的税源。

(三)加强收入征管,着力壮大财政实力

1.提高财政征管水平。密切关注经济形势变化和国家政策调整,动态研判全市财政经济运行状况,在进一步健全征管服务体系,提高法律法规遵从度的同时,坚持依法征管,不断夯实基础,提高征管工作水平。

2.加强税收征管。利用现代化征管手段,建立健全税源管理、征收管理、稽查管理相协调的税收征管体系;建立健全财政收入增长监测分析新机制,及时监测财源变化和收入增长趋势,加强对重点税源的跟踪检查,严厉打击逃税、漏税行为,规范税收秩序。

3.规范非税收入管理。继续深入实施“收支两条线”制度;加大各部门执法力度,更加合理、有效地利用国有资产(资源);强化各执收单位的收入征缴工作,对行政事业性收费、国有资产(资源)出租和处置收入等全面实现应收尽收、应归尽归。

(四)增强服务能力,着力推进民生事业发展

1.建立公共财政体系。围绕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通过增加财政收入和争取上级支持,不断扩大公共支出规模,完善公共财政保障体系,增强公共服务能力

2.优化公共服务支出投向。进一步增加对“三农”、教育、科技、就业、社会保障、医疗卫生、住房保障、公共安全等领域的投入,使财政资金的安排有利于体现公共服务政府职能的履行,有利于促进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3.完善保障制度机制。根据社会事业发展规律和公共服务对象的特点,探索有效的财政保障方式,加快构建公平科学、公开透明的财政保障运行机制,为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提供制度保障。

(五)健全管理体系,着力提高财政支出绩效

1.创新财政管理。加强财政管理制度、运行机制建设,有效应对财政支出规模急剧扩大,资金监管量大、面宽、点多等现实情况,提升管理水平,提高运行质量。

2.深化预算改革。建立完整的预算管理体系,全面加强预算编制、执行、监管,实现彻底的零基预算,实行中长期滚动预算。

3.健全绩效评价。不断完善预算支出绩效评价指标体系,逐步扩大评价范围,强化评价结果应用,把评价结果作为政府决策、预算安排的重要依据。

4.完善部门管理。进一步规范各预算单位(部门)预算编制、用款申报和资金使用,加强内部控制,完善制度建设,夯实基础工作,做到决策有程序、安排有依据、核算有规则、内部有审计。

5.严格财政监督。着力实现财政专项资金管理制度的系统化、规范化和科学化,不断完善监督机制,严肃财经纪律。

(六)强化作风建设,着力提高队伍履职能力

1.加强作风建设。深入开展“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学习实践活动,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贯穿干部培养、选拔和管理全过程,不断提高财政干部队伍的思想政治素质。加强机关作风建设,把联系群众、艰苦奋斗、服务为民、求真务实作为财政系统作风建设的主体内容。

2.注重能力建设。完善干部人才培养、使用、评价方式,优化财政干部资源配置。健全培训体系,创新培训方式,着力构建理论培训、专业培训、党性教育和实践锻炼“四位一体”的干部培训体系。加强部门工作协调,确保分工协作,权责分明。加强各级财政部门的工作配合,实现协调同步。完善各级财政内部工作机制,确保高效有序。

3.推进文化建设。大力推进财政文化建设,逐步形成顺应时代发展潮流,蕴含正确政治理念、理财观念和价值取向的财政文化体系,提升全市财政“软实力”,为推进财政发展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力量源泉。


主办:资阳市人民政府 承办:资阳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市政府办公室联系电话:028-26655501 市政府网站联系电话:028-28000836
网站标识码:5120000001  蜀ICP备05007295号-1 川公网安备 5120020200001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