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阳市人民政府
政府信息公开
当前位置:首页 > 资阳市人民政府 > 法定主动公开内容 > 规划信息 > 发展规划
【十一五】关于印发资阳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的通知
发布时间:2006-06-13   录入:资阳市人民政府

 资府发〔2006〕71号

 

 

资阳市人民政府

关于印发资阳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的通知

 

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市级各部门:

        资阳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已经市一届八次人代会议审议通知,现印发你们,请认真组织实施。

 

 

 

〇〇六年六月十三日

 

 

资阳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

 

序    言

 

  《资阳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根据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和省委八届六次全会及市委一届十二次全会精神编制,主要阐明全市未来五年发展战略意图,明确经济社会发展重点,引导市场主体行为。是我市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围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编制的第一个中长期规划,是具有指导性、针对性和可操作性的中长期规划,是“十一五”期间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蓝图和行动纲领。

 

第一章   指导原则和发展目标

 

第一节 规划背景

  “十五”发展成就。“十五”期间,市委、市政府认真贯彻科学发展观,率领全市人民以加快发展为主题,紧紧抓住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机遇,围绕建设全省丘陵经济发展示范区,奋力推进“三个转变”,强力实施“工业强市”、“项目带动”和“环境兴市”三大战略,努力构建“西部车城”、“绿色资阳”,与时俱进,开拓进取,经济社会保持快速良好的发展势头,取得了巨大成就。全市经济总量快速增加,2005年全市生产总值实现254.8亿元,较“九五”末净增123.6亿元,年均增长11.2%。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6.4亿元,年均增长17.6%。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86.8亿元,年均增长13.7%。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74.6亿元,年均增长28.5%;五年累计完成投资229.8亿元,比“九五”期间净增144.4亿元,增长1.7倍。经济结构调整取得明显成效,三次产业结构从2000年的44.2:25.2:30.6调整为2005年的34.7:36.4:28.9,实现了由“一二三”向“二一三”的历史性转变。产业特色更加突出,车产业、医药业、食品加工业发展壮大,纺织工业加快发展,新兴产业不断培育,全部工业增加值实现80.5亿元,比“九五”末净增51.1亿元,年均增长20.2%,工业经济对总体经济的贡献不断提高。发展基础进一步夯实,农林水利、交通、能源、通讯、社会事业、生态环境等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加强。城镇化进程稳步推进,城市化水平由2000年的16.6%提高到23.7%,实现了建设资阳中等城市目标。对外开放力度加大,2005年自营出口达到5213万美元,比“九五”末增加5003万美元,增长23.8倍。招商引资取得新的突破,“十五”期间全市招商引资到位资金达到93亿元。各项改革不断深化,科技、教育、计生、卫生、文化、广播、电视等社会事业取得新成就。社会保障体系逐步完善,就业再就业工作取得成效,城镇登记失业率为4.5%,确保了全市就业形势基本稳定。居民收入较快增长,人民生活显著改善,2005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达到7521元和2989元,年均递增8.2 %和9.9%。生态环境建设成效明显,全市治理水土流失面积542.7平方公里,退耕还林还草43.7万亩,森林覆盖率达到33%。精神文明工作取得成效,全民素质明显提高,民主法制建设进一步加强,社会稳定和谐,人民安居乐业。

  “十一五”面临的形势。未来五年,国家将继续加大对西部地区的支持力度,加快推进成渝经济区建设。四川省“十一五”规划已将资阳纳入成都经济区,加快优化开发。我市通过建设全省丘陵经济发展示范区,产业发展已有一定基础,为“十一五”经济加快发展创造了良好条件。

  同时,必须清醒地看到我市经济加快发展还存在诸多制约因素:经济总量仍不大,经济结构不尽合理;工业化、城市化水平较低;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不强;解决“三农”问题的难度大;就业、社会保障等面临一定压力,社会事业发展相对滞后。

  未来五年,机遇与挑战同在,我们要增强忧患意识,抓住机遇,乘势而上,加快发展,把我市各项事业不断推向前进,努力实现全市经济社会发展新跨越。

第二节 指导原则

  “十一五”期间,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要求是:坚持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依托成渝经济区,围绕融入成都经济区,深入实施“工业强市”、“项目带动”、“环境兴市”三大战略,坚持全面开放、全民创业、全民致富“三全”推动,增强自主创新能力,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大力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全面提升综合竞争力,构建实力资阳、文明资阳、绿色资阳、和谐资阳,努力把资阳建设成为经济实力较强、产业特色鲜明、社会和谐进步、人民生活显著改善的成都经济区新兴工业城市和四川丘区经济强市。

 “十一五”期间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必须坚持以下原则:

  坚持快速健康协调发展。始终把加快经济发展作为第一要务,努力缩小与经济发达地区的差距,确保经济增长高于全省平均水平,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奠定坚实基础。切实搞好计划生育,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合理开发利用资源,建设节约型社会,积极发展循环经济,实现经济与社会、人口与自然、资源与环境可持续发展。

  坚持推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以科技为动力,坚定不移地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加快发展特色优势产业,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大力发展产业集群,全面繁荣服务业,促进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

  坚持城乡统筹发展。在加快推进工业化、城市化的同时,建立以城带乡、以工促农的长效机制,全面繁荣农村经济,促进城乡互动,实现城乡协调发展。

  坚持融入成都经济区加快发展。从思想观念、工作方式、产业发展、市场开发和交通、通讯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全方位融入成都经济区,实现更快更好发展。

   坚持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全面推进各项改革,破除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增强经济增长的活力。提高招商引资实效,以大开放促大发展。

  坚持促进社会安定和谐。把改善人民生活、提高生活质量、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作为一切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归宿。在加快经济发展的同时,更加注重社会事业发展,积极扩大就业,健全公共服务,完善社会保障,推进社会公平。加强民主法制和精神文明建设,保持社会安定团结,促进社会和谐进步。

第三节 发展目标

  国民经济快速发展。2010年全市生产总值达到460亿元,年均增长12%以上,人均生产总值达到9300元,提前实现在2000年基础上翻一番的目标。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达到10.4亿元,年均增长12%。万元生产总值能耗低于全省水平。

  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增强工业经济对全市经济的贡献。到2010年,三次产业结构优化为“二三一”,三次产业增加值比重调整到25.5:48:26.5。

  城镇化水平显著提高。“十一五”末,全市城镇化水平达到32%

  社会事业全面进步。科技、教育、文化、卫生等各项社会事业全面进步,形成比较完善的现代国民教育、科技创新和医疗卫生体系。义务教育得到加强,职业教育较快发展,创建资阳高等职业技术学院,基本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医疗卫生服务水平不断改善,实现人人享受初级卫生保健目标,加快推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提高全民健康水平。文化产业不断壮大。继续稳定低生育水平,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4‰以内。广播电视事业发展加快,广播、电视入户率达80%以上,广播覆盖率达90%以上,电视覆盖率达95%以上。社会福利事业得到加强。

  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增加就业岗位,提高居民收入水平,建立起比较完善的基本养老、失业、医疗、工伤、生育保障制度和社会救助制度。到2010年,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城镇养老保险覆盖面达到90%。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9800元,年均增长5.5%;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4100元,年均增长6.5%

  生态环境明显改善。生态环境持续好转,水土流失和城市污染得到有效治理,经济、社会、环境协调发展,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到2010年,县(市、区)城市垃圾无害化处理率和污水处理率达到60%

 

第二章 实施“工业强市”战略

 

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优化资源配置和区域布局,优化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优化企业组织结构,增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依托资源优势和产业基础,大力发展造车、食品、医药和纺织等支柱产业,培育新兴产业,构建产业和企业集群,提高工业经济整体竞争力。到2010年,全市工业总产值比2005年翻两番,力争达到1000亿元,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2005年翻两番,力争实现260亿元以上,培育百亿企业1户、百亿产业4个、百亿园区3个。

第一节 做大做强以运输设备为主的机械制造业

  围绕 “西部车城”建设,充分利用成都经济区内大专院校、科研院所人才聚集的有利条件,加强整车和零配件关键技术联合攻关,加快专利技术运用和高科技成果转化,全面提升企业技术创新能力。

  大力发展机车工业。抓住四川将机车制造列为优势重大装备产业的机遇,加速发展交流传动径向转向架、电子喷射大功率内燃机车和电力机车,开发高原列车、船用柴油机、燃气发电机、重载高速货运列车、城市轨道交通设备等。2010年形成年产机车400辆、大功率柴油机1000台的生产能力。

  大力发展载货汽车制造业。重点发展轻型载货汽车,积极发展中型和重型载货汽车、液化汽车、专用汽车、特种汽车。2010年形成年产各型载货汽车25万辆、特种汽车2万辆的生产能力,形成轮胎1300万套的生产能力。

  大力发展车产业配套工业。重点发展半钢、全钢子午线轮胎和车厢、驾驶室、车身、齿轮箱等汽车零部件,带动汽车化工、电子电器、装饰品等相关产业发展。

  大力发展其他机械制造业。加强与成都、重庆、绵阳、德阳等地技术合作与配套。重点发展大型空气分离设备、低温储运设备、水能发电机、高速压缩机、城市轨道管片、高速铁路道叉等重型机械设备制造。

第二节 着力提升以食品为主的农副产品加工业

  大力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业,延长产业链条,提高附加值,增强市场竞争力。

  大力发展肉食品加工业。充分利用生猪、山羊、家禽优势资源,大力发展精深加工,搞好副产物综合利用,把资阳建成全国、全省肉类食品工业强市。

  大力发展粮油加工业。以大米、油菜籽、面粉、淀粉等深加工为重点,开发营养、保健食品,培育和打造知名品牌,扩大优质产品生产规模,促进粮油的转化增值。

  积极发展果蔬加工业。以发展无公害绿色果蔬加工制品为重点,加大速冻、保鲜、淹渍、干菜、蔬菜、饮料等系列产品的深度开发力度。

  积极发展水产品加工业。发展名特优养殖基地,大力引进资金技术,发展水产品精深加工业,提高水产品附加值。

  大力发展饲料工业。加快发展混合料、浓缩料,支持开发特种动物饲料,促进饲料工业与畜牧、水产养殖业协调发展。

第三节 大力发展以生物制药为主的医药工业

  加大新药研发力度。大力发展川红花等中药饮片和苍耳子鼻炎胶囊、八珍颗粒、熊胆降热胶囊等中成药以及替米沙坦、拉夫替丁、肝速康胶囊等化学合成药,研制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药品种,形成拳头产品。

  加快发展医疗器械。大力发展血细胞分离器、成份血分离器、单采血细胞、血浆分离器和采集机、病房ICU室外成套设备等器械产品。

  加强知名品牌培育。加大医药重点企业技术改造力度,推动优势企业发展壮大,打造知名企业品牌和知名产品品牌。

第四节 培育以丝绸棉纺加工为主的轻纺工业

充分利用我市劳动力资源、原料资源优势和现有产业基础,抓住发达地区劳动密集型产业转移机遇, 以纺织、丝绸和服装为重点,积极培育乐至—简阳—安岳丝纺、棉纺、服装产业带,全力打造乐至西部纺织城,发展棉纺、丝绸和服装鞋帽业。

第五节 引进培育新兴产业

  加强与成都经济区、成渝经济区内先进工业的协作配合,加大新兴产业引进培育力度。积极发展铝、塑管道及装饰材料、装饰木业等新型建材。加快发展精细化工、电子电器等产业。积极争取燃料乙醇建设项目,大力推进农作物秸秆发电、生物柴油生产等生物质能项目开发建设。

第六节 促进和优化产业聚集

  加大工业集中发展区基础设施投入力度,强化规划管理和环境建设,增强产业聚集能力,推进企业、技术、人才、资金向工业集中发展区聚集。重点抓好10个工业集中发展区和工业重点镇集中小区的建设,形成以集中发展区为载体的特色产业群。

专栏1  工业发展重点

  ○工业重点行业。机械制造、食品、医药、纺织服装业、新型建材业。

  ○工业经济带。沿成渝线和国道321线开发发展机械、化工、医药、畜产品加工业,培育高新技术和新兴产业。沿国道318、319线和省道206线重点发展纺织、服装、农产品加工业。

  ○车产业重点。推进机车厂重载高速货运列车、城市轨道车和大功率柴油机开发;加快中、重型载货汽车、专用汽车、特种车开发生产;扶持汽车车厢、驾驶室、车身、齿轮箱等零部件开发。

  ○食品业重点。推进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壮大,提高畜产品、粮油、饲料、果蔬、水产品等深加工水平。

  ○医药业重点。加速中药、西药、医疗器械和兽药新产品开发,扩大现有企业规模。

  ○轻纺业重点。加快乐至县“西部纺织城”建设;培育和形成乐至-简阳-安岳的丝纺、棉纺、服装产业带。

  ○新型建材业。发展铝、塑管道及装饰材料、装饰木业、水泥、建筑陶瓷等行业。

 

第三章 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全面深化农村改革,创新农村经济运行机制,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总体要求,通过农民辛勤劳动和政策扶持,明显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和整体面貌,把我市建成全省丘陵地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典范。

第一节 大力发展现代农业

  把发展农业生产力作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首要任务,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调整农业生产结构,加快农业科技进步,转变农业增长方式,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增值能力

  稳定发展粮食生产。稳定粮食播种面积,发展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现代特色农业,保护基本农田,加大政策扶持力度,确保粮食安全。

  发展特色种植业。调整和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加快农业质量标准体系建设,推行种植业标准化生产,提高优质农产品比重。加快柠檬、通贤柚、中药材等一批具有一定规模优势特色农产品发展。建设成渝两地鲜活农产品配送基地,打造一批全省、全国知名品牌,提高农产品附加值。

  发展现代畜牧业。大力推行畜牧业规模化、标准化养殖,加快畜牧业“提质转型”步伐,培养一批养殖龙头企业,带动“养猪家园”、“养羊家园”发展。加强畜产品安全检测和动物防疫体系建设,提高动物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和国际竞争力。

第二节   持续增加农民收入

  充分挖掘增收潜力。推进农业结构调整,扩大种植、养殖和加工等劳动密集型产品、绿色食品生产,发展优势特色农业、绿色农业、外向型农业,提高农业比较效益。

  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培育壮大一批农产品深加工名牌产品和龙头企业。健全龙头企业与农户利益联结机制,创新“公司+基地+农户”和“公司+农户”经营模式。加快优质生猪、优质山羊等农业产业化“十条龙”建设步伐。发展农产品加工、保鲜、储运和其他服务。积极引导和支持农民发展各类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进一步完善各市场主体之间的利益联结机制。

  积极发展劳务经济。加快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有序转移,建立健全劳务输出组织系统,加强劳动技能培训和职业教育,建设劳务开发基地,打造一批在全国、全省有名的家政之乡、建工之乡、保安之乡,增强资阳劳务竞争能力。“十一五”期末转移农村劳动力130万人左右,劳务收入占农民纯收入比重达到40%以上。

  加大对农业的投入。坚持“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和工业反哺农业的长效机制。加大对农业和农村投入力度,继续实行对农民的各项直接补贴政策, 引导企业、民间资金投向农业和农村,实现农业投资主体多元化。稳定农业生产资料价格,促进农产品价格保持在合理水平,逐步建立农业支持保护制度。

  加强扶贫开发工作。动员社会力量参与扶贫开发事业,增加扶贫投入,加大扶贫开发力度,搞好扶贫开发工作。

第三节 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

  按照统筹规划、分步实施,政府引导、群众自愿,因地制宜、注重实效和公共服务均等化原则,增大财政对农业和农村的投入,努力改善农村生产生活环境和整体面貌。 

  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加强通乡、通村公路建设和改造。加大农田水利设施投入与建设力度。实施大型商品粮建设和优质粮油工程。抓好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解决农村饮水安全问题。加快农村能源开发、农村电网和通信建设。

  发展农村社会事业。巩固和提高农村九年制义务教育,免收农村学生学杂费,推进农村教育事业良好发展。建立健全农村基本医疗服务体系、新型农村医疗合作制度和医疗救助制度,加强疾病预防控制和妇幼保健。加快农村计划生育技术服务网络建设,提高农民医疗保障水平。大力发展农村文化事业,全面实现广播电视“村村通”。完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保障农村困难群体的基本生活。

  发展循环农业。走“内循环、零排放”无污染、绿色、节约型农业新路子,大力开发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农业技术,推进农业循环经济示范园建设和农村能源建设,积极发展节地、节肥、节药、节种的节约农业。进一步加快户用和大中型养殖场沼气建设。

  搞好人居环境治理。开展村庄治理试点,加强宅基地规划和管理,引导和帮助农民切实解决住宅与畜禽圈舍混杂问题,搞好农村污水、垃圾治理,改善农村环境卫生。

第四节 扎实推进农村文明新村建设

  以文明新村建设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突破口,围绕“发展新产业、建设新民居、创建新机制、培养新农民、塑造新风貌、建好村班子”六个重点,大力发展各具特色的工业村、水果村、蔬菜村、水产村、生猪和山羊养殖村,加快文明新村的产业形成和发展。到2010年,全市建成文明新村850个。文明新村人均纯收入高于所在乡镇平均水平20%以上。

  围绕龙头企业发展和城市需要,重点建设规模化、标准化“养猪家园”、“养羊家园”等“养殖小区”;配套发展“农家乐”等乡村旅游业,鼓励、扶持农民合伙、合资兴办企业,发展小手工,构建“加工贸易园”、“特色产业园”,推进农村新兴产业发展。在坚持农民自愿的前提下,调动农民投工投劳投资搞新农村建设的积极性,抓好新民居规划、设计和建设。进一步提高农民综合素质,培养新型农民。创建平安和谐、文明清洁村社,塑造农村新风貌。

 

 

专栏2  新农村建设重点工程

  ○大型商品粮基地。改善良种繁育、农田水利、病虫害防治等基础设施,建设高产稳产大型商品粮生产基地。

  ○优质粮食产业工程。在四县(市、区)的乡镇建一批良种制种、生产基地、优质水稻基地、薯类食品基地和优质油菜产业带。

  ○种养业良种工程。建设种子资源库、农作物改良中心、良种繁育基地、检测中心等。

  ○动物防疫体系。建设和完善动物疫病监测预警、预防控制、检疫监督、兽药质量监察及残留监控、防疫技术支持、防疫物种保障系统。

  ○农村饮水安全工程。解决全市80万人严重缺水问题。

  ○农村沼气工程。建设农村户用沼气和部分规模化畜禽养殖场、养殖区大中型沼气工程。到2010年全市普及农村沼气的农户达到10万户。

  ○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体系。分步骤、有重点的建设县级农产品检测站。

  ○农业循环经济示范园区建设。围绕大中型养殖场、养猪家园,以农村沼气建设为纽带,建设排灌渠系及滴灌管网。

 

第四章 促进服务业快速发展

 

  在推进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同时,按照市场化、产业化、社会化的方向,大力发展服务业。实施积极的消费政策,改善消费环境,拓展消费领域,培育消费热点,扩大消费需求,推进消费方式转变,促进消费结构升级。

第一节 培育现代市场体系

  加快培育要素市场。加快市场化进程,培育各类市场,推进资本市场发展。完善商品市场体系,适度发展大型生产资料和农副产品批发市场。积极发展产权、土地、劳动力、技术、信息和房地产等市场。完善生产要素价格形成机制,为各类市场发展创造平等使用生产要素的环境。

  支持金融保险业发展。建设金融安全区,构建新型银政、银企关系,努力探索金融与经济共同发展的长效机制。支持和引导国内外银行和保险机构到资阳成立分支机构,健全资阳银行业金融机构的二级机构设置。提高金融和保险服务质量,创新经营品种,适应不同层次的消费需求。

  积极发展现代物流。围绕与成渝大都市协作和我市产业发展需要,整合现有物流资源,构建交通运输、信息交流和配送三大平台,推广先进技术,扩大专业分工,降低物流成本,提高物流效率。

  积极发展中介服务。重点培育和发展行业协会、农村专业经济协会、社区民间组织和金融、房地产、招投标代理机构等中介服务组织;积极培育中介服务需求市场,优化中介组织发展环境,促进中介服务业市场化、规范化、规模化。

第二节 积极提升传统服务业

  加快发展城市商贸与社区服务业。整合城市商业资源,创新商业业态,加强商业网点建设,打造城市商业中心,加快实现城市商业功能分区,积极发展各类特色商业街、区和专业市场,鼓励发展各类专业店、便利店、自动售货机等,适度发展百货零售店和大型专业店。大力推进城市社区服务业发展,重点发展家政服务、社区保安、文化娱乐、体育健身、配送修理等,推进社区经营服务规范化、网络化。

  加快发展农村商贸流通业。大力实施“万村千乡”和“双促”工程,积极发展各类标准化农产品专业市场和农资连锁经营,引导农村商贸企业规范经营。

  积极发展房地产业。按照城市发展总体规划,满足人民住房需求,加快房地产开发。加强房地产市场和租赁市场的调控管理,调整住房供应结构,提高普通商品房、经济适用住房和廉租住房比例,在中心城区扩展、小集镇发展和城镇人口增加的基础上,引导居民购房需求,促进房地产市场稳步、健康发展。围绕“两湖一山”开发,加快旅游房地产市场建设。

第三节 大力发展旅游产业

  围绕自然生态和历史文化两条主线,突出资阳特色,加强景区基础设施和生态建设,大力开发旅游产品,提高旅游文化品位。依托成渝两个特大城市,重点开发“两湖一山”精品旅游区、安岳石刻文化旅游景区、陈毅故居“红色旅游”景区,努力创建国家级、省级旅游景区。积极发展城乡观光、休闲度假旅游,发展旅游产业体系,壮大旅游市场主体,强化旅游服务技能培训,提高旅游服务质量,使旅游成为全市新的经济增长点。2010年,接待海内外游客625万人次,旅游收入达到50亿元。

栏3  第三产业重点行业

  ○商贸流通业和餐饮服务业、交通运输业、房地产业、教育和文化体育业、旅游业、金融保险业、信息服务业

 

第五章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第一节 加快交通基础设施建设

  围绕融入成都经济区目标,构建资阳—成都“半小时”和资阳区内“一小时”快速交通网络。加快建设交通主骨架,加速完善二、三级路网,大力推进农村公路建设与改造,基本形成干支相连、通达周边,快捷、高效、安全舒适的公路网络。

  加强资阳至成都快速通道建设。重点抓好成渝高速公路中线争取建设和老成渝高速公路资阳段改造,加快简阳养马至龙泉洛带、简阳至金堂接成南高速路通往成都的快速通道建设,力争形成至成都四条快速通道、至重庆两条快速通道的大交通格局,实现资阳市区半小时通达成都目标,为我市融入成都经济区创造有利条件。

  加强外连主骨架通道建设。加快内遂高速公路安岳段建设,争取内遂铁路立项建设。抓好资阳至仁寿、乐至与成南高速公路连接线、安岳至荣昌外接乐山、南充、重庆流向的县际快速通道建设。

  加强市内快速通道建设。抓好市内快速通道资安公路规划建设和资乐路改造,加快实施国道318线、319线简阳沱江一桥、省道106线资阳段、省道206线内安路路面和资资路改造,全面完成国道321线简阳至久隆段改造。

  加强旅游快速通道建设。建设面向成渝、连接川东、川南的三条旅游线路,重点抓好三岔湖、龙泉湖环湖旅游快速通道、陈毅故居红色旅游环线、乐至报国寺旅游线、安岳石刻旅游快速公路的建设,促进旅游产业较快发展。

  加强农村公路建设。到2010年,加快建设县乡公路、乡际公路和通村公路,达到乡乡通水泥路或油路目标。

 专栏4  交通基础设施建设

○快速通道建设。构建资阳—成都“半小时”和资阳境内“一小时”快速通道。

○主骨架建设。加快交通主骨架快速通道建设,加速完善二、三级路网。

○县际公路建设。加快建设通往重庆、内江、遂宁、眉山等方向公路。

○大力实施农村公路改造。到2010年,建设农村公路1500公里。

  

第二节 加大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力度

  坚持“兴利除害结合、开源节流并重、防洪抗旱并举”原则,推进水资源优化配置、高效利用、全面节约和有效保护,加强水利工程建设,提高全市水资源供给能力。

  增强防洪减灾能力。全面完成沱江干流资阳、简阳两城区防洪堤建设,加快安岳、乐至两县城及沱江一级支流绛溪河、阳化河等防洪工程前期工作。抓好全市中、小型病险水库整治。

  加强骨干水利工程建设。加快毗河引水工程的前期工作,力争在“十一五”期内开工建设。抓好东风渠六期三岔水库资阳、简阳续建工程和鸡公山提水灌溉建设。切实搞好东风渠六期引水总干渠、东风渠六期养马干渠和资阳老鹰、简阳石盘、张家岩、安岳朝阳、磨滩河等中型灌区以及雁江鲤鱼水库、四合水库、乐至太极河灌区等小型灌区渠系配套与节水改造。

  加强城市供水水源地保护。加强城市、集镇供水源及输水管网保护,加大供水水源区周边环境污染整治力度,切实抓好城市、集镇供水水质监测,着力解决城镇供水,确保用水安全。

  加强小流域治理。以水库集雨区和小流域为单元集中成片治理,加强水土保持及生态环境建设。

专栏5  水利设施重点建设项目

  ○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完成已列入计划的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工程建设,整治病险水库93座;同时完成简阳张家岩等水库除险加固工程的前期工作。

  ○中小型水库渠系配套与节水改造。抓好中、小型灌区渠系配套与节水改造,进一步加快末级渠道的配套建设,充分发挥已建工程效益。

  ○城市供水水源地建设与保护。重点抓好资阳供水水源保护,整治老鹰水库及库区污染,抓好简阳、安岳、乐至城区供水设施建设和水源保护。

第三节 加快城市基础设施建设

  加大城镇道路、桥梁、水电气等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力度。突出抓好资阳市区成渝高速公路迎接互通式立交桥、东城大道、沱三桥、河西大道、沱二桥至沱三桥道路、凤岭公园、城市生态公园建设,切实推进简阳、乐至、安岳污水处理厂和垃圾处理厂等一批项目建设,建成比较完备的交通、通讯、供水、供电、供气和排水、污染治理、防灾等现代化城市基础设施体系,提升城市功能。

第四节 加快能源基础设施建设

  加快大、中型变电站建设步伐。重点抓好资阳500千伏、棉丰220千伏、乐至220千伏、安岳110千伏等变电站建设与改造,切实解决电力入口问题。

  加快城乡电网改造。合理规划电网建设通道,加强城市及农村电网线路改造,加强电力设施保护,确保生产生活需要。

  合理布局城镇天然气管网。确保城乡居民和重点企业用气需要,提高城市气化率。合理布局和建设CNG加气站,加快发展天然气汽车。

第五节 加强信息平台建设

  加强信息基础设施和安全建设,大力建设信息化应用系统工程,加快推进电子商务、电子公务和电子政务,完善全市信息网络交换平台和网控中心,稳步推进有线电视、电信业务和计算机网络业务“三网融合”,进一步扩大全社会广播、电视、电话和互联网络的覆盖率。抓好全光网络、高水平信息平台建设及网络的互联互通,初步建立覆盖全市绝大多数乡镇的宽带数字网,逐步实现网络数字化、综合化、宽带化、智能化,实现互联互通和资源共享,努力构建“数字资阳”的基础框架与平台,加快社会信息化进程。

 

第六章 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

 

  按照以工促农、以城带乡、产业支撑、协调发展的要求,以产业为纽带,合理布局产业,以产业发展促进城市发展,加快城镇建设,以城镇聚产业,实现城乡经济相融和区域协调发展。

第一节 积极培育区域经济特色

  加快县域经济发展。根据资源承载能力和现有开发密度,实行差别化政策,构建优化开发、重点开发、限制开发和禁止开发主体功能区。充分利用本地资源和优势,预留发展空间,承接发达地区产业转移,积极引进培育新兴产业。坚定不移地走工业强县道路,积极发展农副产品精深加工,做大做强现有支柱产业。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培育和发展优势特色产业,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加快重点集镇建设,增强集镇的产业和人口聚集能力,壮大和提升县域综合经济实力,推动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雁江区、简阳市围绕建设成渝高速、321国道工业经济增长带,着力建设西部车城,重点发展机车、汽车及配件制造、医药和肉制品业,成为全省的优势产业和重要生产基地。简阳市以“两湖一山”旅游开发和“半小时”成都快速通道建设为突破口,率先融入成都经济区,起好步、带好头,在全省丘陵经济县市区中实现领先发展。

  安岳、乐至沿318、319国道、206省道,面向重庆与成都,加强与川南经济区及川东北经济区经济合作,加强区域间产业协作与优势互补,优化经济结构,增加工业总量,加强特色农产品基地建设,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布局发展简阳—乐至—安岳纺织工业,建设农副产品特色经济带和特色旅游精品线,发展与制造相配套的相关产业,着力开发山水风光、石刻文化和红色旅游,在打造中国柠檬之乡、西部纺织城、创建“绿色资阳”品牌上取得新的突破,努力提升综合经济实力,实现加快发展。

第二节 构筑完善的城镇体系

  加快发展中心城市。加大城市建设与经营力度,突出园林生态城市特色,高起点规划建设,主动融入成都经济区城市群。重点抓好资阳一级中心、简阳一级副中心、安岳、乐至县城二级中心建设。

  资阳城区按照“东拓南延,拥江发展”城市总体发展要求,突出抓好城市标志性建筑,提高城市品味,逐步形成和展现新兴城市风格。加快城市拓展,以年均2平方公里以上速度拓展城市面积,推进城市建设,重点开发南市片区、沱东新区、城北片区、火车站片区、迎接高速公路新开口片区。继续完善和建设城市道路骨架,全力抓好外环路南段、省道106线资阳城区段、东城大道、滨铁路等城市干道建设。加大老城区改造力度,完善城市基础设施和服务设施。加快九曲河、沱江两岸休闲观光城市绿化景观带和公园建设。抓好房地产开发,保持住宅建设总量持续增长,房地产开发5年累计投资达到60亿元,房屋竣工面积500万平方米。到2010年,建成区面积达到30平方公里,城市常住人口达到30万人。

  简阳市凭借突出的区位和交通优势,抓住成都向东向南拓展的机遇,完善和增强城市功能,加快开发建设河东新区、红塔片区、新市片区、石桥片区、石盘片区,快速完善城市道路框架,以年均2平方公里以上的速度拓展城市面积,推进城市建设,率先融入成都城市群。到2010年,将简阳建成中等城市,成为全市一级副中心,城区常住人口达到25—28万人,建成区面积达到25—30平方公里。

  安岳县城以开发建设普州大道片区为重点,将县城向东、向北扩展,着力拓展城市规模,完善设施配套,增强城市聚集辐射能力,提升城市形象。以年均1-1.5平方公里的速度加快拓展城市面积,推进城市建设。到2010年,城区常住人口达到15万人,建成区面积达到12平方公里。

  乐至县围绕打造西部纺织城目标,加快南塔新区组团建设和工业集中发展区的组团开发,以年均0.7-1平方公里的速度拓展城市面积,推进城市建设。形成以居住和商贸为主的旧城区、以工业为主的城北新区和以行政办公为主的南塔新区城市格局。到2010年,城区常住人口达到12万人,建成区面积达到9平方公里。

  推进重点镇建设。以特色产业为支撑,重点推进特色集镇建设。抓好三岔、石盘旅游城镇开发建设,争取将丹山、石盘、龙台3个重点镇建成县城二级副中心,规划建设20个三级中心重点镇,57个四级普通镇。

 

第七章   全力推进“绿色资阳”建设

 

  围绕建设丘陵经济示范区,发展无公害绿色农业和清洁工业生产,加强生态环境建设,强化污染治理,节约和综合利用各种资源,实现经济发展、环境优美、社会和谐进步的“绿色资阳”目标。

第一节 加强生态与环境保护

  大力发展生态农业。以沱江水污染治理为主线,狠抓工业污染源、农村面源污染和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加强饮用水源保护和生态环境建设,防止水土流失。强化城市大气、噪音和核辐射的监测管理。合理开发利用水、矿产、森林等自然资源,抓好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水土保持和城市垃圾、污水处理厂及流域综合治理工程项目的实施。到2010年,治理水土流失面积600平方公里,基本控制新的环境污染,生态环境质量显著提高。

第二节 建设节约型社会

  大力节约能源。以提高能源利用效率为核心,突出抓好机械、化工、建材等重点耗能行业的节能工作,加快重点企业的节能技改,努力降低工业能耗,减少交通、建筑能耗,形成企业和社会自觉节能机制。

  大力节约用水。加大节水型灌溉技术和城市节水设备与器具的推广力度,加快工业节水技术改造,加强农村、重点企业、学校、园林及公共绿地用水管理,提高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

  大力节约使用资源。加强资源综合利用,切实抓好余料回收工作,有效降低原材料消耗。坚持实行最严格的土地保护制度,促进农村、城市建设用地和交通基础设施等建设用地的节约集约利用。加强农村土地管理,坚决制止和打击乱占耕地和毁坏耕地的不法行为。

第三节 大力发展循环经济

  按照“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的原则,大力发展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为主要特征的循环经济。切实抓好城市、重点行业和重点企业循环经济的试点示范工作,发展节约型农业,创建循环型生态集中园区,建立和完善各类固体废弃物分类回收网络体系,积极发展绿色消费市场和资源回收利用市场。“十一五”期间,抓好简阳、乐至循环经济试点县、雁江农业生态试点示范园区和中国南车集团资阳机车厂工业试点企业建设工作。

 

专栏6  生态保护及环境治理重点工程

  ○天然林资源保护、退耕还林、水土保持工程建设。

  ○环保系统能力建设。加强老鹰水库、张家岩水库、朝阳水库、八角店水库、三岔湖、龙泉湖水源保护和九曲河、阳化河、绛溪河等重点小流域监测自动化建设,确保饮用水源安全。

  ○垃圾、污水处理工程。完成各县(市)垃圾处理厂、污水处理厂和资阳市医疗废物集中处置工程建设。

  ○重点小流域治理。对九曲河、阳化河、绛溪河等重点小流域污染实施整治。

  ○工业污染防治。对重点污染企业废水、废渣、废气、粉尘和噪音进行污染防治并开展综合利用。

  ○循环经济项目。实施清洁生产和综合利用。

 

第八章  深化改革扩大开放

 

第一节 大力推进各项改革

  加快各项体制改革,推进体制机制创新,不断消除各种体制弊端和障碍。

  继续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减少并规范行政审批,完善政务公开制度,加强公务员队伍建设,形成行为规范、运转协调、公正廉洁高效的行政管理体制,提高为社会公众提供优质服务的水平。

  全面深化农村各项改革。创新农村经济运行机制。积极稳妥地推进农村集体资产产权制度改革,化解乡村债务。鼓励和引导农民采取“出租”、“转包”等方式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规范发展适合农村特点的金融组织,探索和发展农业保险。推进乡镇机构、农村义务教育和县乡财政管理体制改革,为农村经济发展创造良好的体制环境。

  深化企业产权制度改革和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加快完善现代企业制度和产权制度,健全国有资产管理体制和监督营运体系,实现国有资产在流动中保值增值。

  深化财政体制改革。完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改革收支管理,健全财政支出绩效评估制度,深化部门综合预算改革,全面推进县级部门综合预算改革,努力探索“乡财县管乡用”的新路子。

  深化投资体制改革。简化投资项目审批程序,完善政府投资项目招标制,加快推行非经营性政府投资项目“代建制”,逐步建立新型的投资体制。

  深化流通体制改革。推进流通方式创新,形成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

  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鼓励非公有企业参与国有企业改革和其它各类企业改革,进一步放宽市场准入限制,鼓励和支持民间资本进入基础设施、公用事业以及法律法规没有禁止的其他行业。完善中小企业服务体系,改善中小企业的创业和发展环境。依法保护非公有制企业合法权益,大力推动行业协会(商会)的发展。

  继续深化科技、教育、卫生、文化、社会保障制度等体制改革。消除制约社会事业发展的深层次体制性障碍。

第二节 进一步扩大开放

  努力发展外向型经济。夯实全市对外经贸基础,进一步壮大外经贸主体队伍,调整出口商品结构,努力扩大机车、食品、纺织和特色产品出口。鼓励企业到境外投资发展,积极参与国际竞争。

  大力招商引资。加强重点产业、项目的招商引资工作。以工业、城市开发建设、现代服务业及农副产品深加工等重点行业和基础设施项目为重点,推动优势和特色产业招商,提高招商引资实效。“十一五”期间,力争全市引资总额累计达到300亿元以上。   

  加强区域经济合作。积极融入成都经济区和成渝经济区,主动加强与成都、重庆两个特大城市和川南、川东北经济区和省内其他各区域经济协作,构建更加紧密的经济合作关系。加强与长三角、珠三角等重点区域和沿海城市、港澳地区以及海内外经济合作。

 

第九章 加快发展社会事业

 

第一节 加快发展科技事业

  以科技为支撑,创新为动力,加快全市创新体系建设。大力实施企业创新工程、星火富民等重点工程,引进和发展先进技术项目,不断提高企业自我创新能力。加大知识产权宣传与保护力度,积极引导企业申报专利,促进专利成果转化实施。加强科普教育,建设科普宣传场馆,提高全民科技意识。

专栏7  科技发展重点领域

  ○工业领域。在电子、新材料、生物制药、环保节能技术、机电一体化等关键技术研究开发上有所突破。

  ○农产品加工。畜产品制品加工及副产物转化利用,特色农产品精深加工与综合利用关键技术及设备工艺的研究等。

  ○农业和农村。种植业及配套技术,畜牧新技术、新品种的推广与应用,重大农业科技成果示范和信息技术的应用与推广。

  ○服务业。应用电子信息技术、网络技术,加速推进第三产业技术进步。

  ○能源与生态环境保护。节能和提高能源效率的技术研发,农村面源污染控制与农产品安全保障技术,工业清洁生产、“三废”综合治理成套技术与设备等。

  ○公共安全。建立公共安全科学体系、现代交通安全技术体系和重大灾害预测、预警、预报技术体系,开发防灾救灾技术。

第二节 优先发展教育事业

  优化教育结构和资源配置,促进各级各类教育全面、协调、良好发展。加大财政的投入力度,扩大教育供给,建立健全义务教育投入保障机制。巩固和提高农村义务教育,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和农村幼儿教育。多渠道筹集资金,抓好中小学危房改造、高中扩招、现代远程教育、寄宿制学校等工程项目建设,努力改善办学条件。鼓励支持民办学校健康发展。强化学校管理,加强学校领导班子和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教育质量和办学效益,努力构建社会化、开放式的终身教育体系。

  义务教育:整体推进办学条件标准化建设,建立起管理科学、质量优异、后续力强、全面创新的基础教育体系,推进农村义务教育巩固发展,落实好各项扶持鼓励政策,实现全市高水平、高质量九年义务教育。

  高中教育:努力扩大优质高中办学规模,逐步形成以县城高中为主体,国家级示范性普通高中为龙头,省、市级示范性普通高中为骨干的高中教育体系。

  职业教育:整合资源,加强重点学校和重点专业建设,建立起适应市场需求、专业设置合理、注重实效的具有弹性学制的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系统。抓好资阳高等职业技术学院建设。

  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大力发展成人教育、社区教育、现代远程教育,建立完善多层次、开放型综合培养体系,形成网络化、社会化、自主化的终身教育体系。

第三节 加快发展卫生事业

  坚持预防为主的卫生工作方针,合理配置卫生资源,优化功能结构,引导社会资源发展医疗卫生事业,形成多元化办医格局。切实加强农村、城市社区、公共卫生基础设施建设,全面提高医疗水平和服务能力,着力解决群众看病难和看病贵的问题。

  加强卫生服务体系建设。整合城乡公共卫生资源,扩大面向农村和基层的公共卫生资源,建立和完善公共卫生突发事件处置应急机制,提高疾病预防控制和医疗救治服务水平。大力发展社区卫生,积极支持中医事业发展。

  加强重大疾病防治。努力控制霍乱、艾滋病、结核病等重大传染病,认真做好免疫规划和相关疾病防治,抓好以血吸虫病、碘缺乏病为重点的地方病防治工作。

  加强妇女儿童预防保健工作。积极开展婚前医学检查和新生儿疾病筛查,有效预防遗传病、先天性疾病发生,提高出生人口素质。    

  强化医疗、药品市场整顿和监督管理。建立和完善农村药品供应网络,整顿药品生产和流通市场,切实加强毒麻药品和采供血等管理工作,积极实施食品药品放心工程,推进安全信用体系建设,确保人民身体健康。

第四节 稳定低生育水平

  落实计划生育政策,严格控制人口数量,稳定人口低生育水平,积极推行优生优育,努力提高人口素质。进一步完善计划生育和技术服务体系,重点抓好全市85个技术服务中心站建设,加强流动人口管理,初步建立市县乡三级人口宏观管理与决策信息系统。

第五节 积极发展文化事业

  大力繁荣文化事业。大力繁荣文艺创作,积极发展先进文化。丰富社区、村镇、企业和校园文化,积极开展送“文化下乡”和“文化扶贫”活动,努力为人民群众提供丰富多彩的精神食粮。

  加快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加强市、县图书馆和文化馆建设,抓好资阳城市文化公园等一批重点项目建设,加快建设乡镇文化中心站、小康文化室等公益性文化设施,建立健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大力发展文化产业。突出车文化、绿色资阳、红色旅游、石刻佛教等文化特色,完善文化产业政策,培育文化产业主体,积极创建文化品牌,推动文化产业发展。

  加强文化市场管理。强化文物和无形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利用,进一步规范文化市场秩序,净化文化市场环境。

第六节 大力发展广播电视新闻事业

  加大广播、电视基础设施设备投入,巩固和推进全市“村村通”工程,提高覆盖率;加快数字化步伐,逐步实现由模拟向数字化转移,提高广播传输和收听收视质量。加快发展新闻出版业。

第七节 加快发展体育事业

  全面推进全民健身计划,积极开展以乡镇为重点的农村体育和以社区为重点的城市体育。引导社会多元化投入,加快体育场馆等基础设施建设步伐,完善全民健身服务体系,提高竞技运动水平,促进体育产业发展。  

 

第十章 努力构建和谐资阳

 

第一节 千方百计扩大就业

  千方百计促进就业,努力构建经济增长与扩大就业的良性互动机制。落实就业再就业优惠政策,加快劳动力市场培育和建设,积极探索劳动预备制度,加强职业技能培训,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扩大区域内就业。建立健全劳务输出组织系统,加强劳务基地开发和用工基地建设,扩大区域间的劳务合作,促进劳务输出。完善劳动合同制度,加强劳动保障监察和劳动争议仲裁工作,规范劳动力市场秩序,切实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

第二节 完善社会保障体系

  健全和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推进城镇养老、医疗、失业、工伤和生育保险制度,扩大社会保障覆盖面。积极推进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逐步推进农村养老、医疗等社会保障工作。

  健全和完善城乡困难群体社会救助机制。完善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积极开展社会互助、救助活动,切实解决好失地农民、农村五保户、城乡贫困家庭基本生活保障、就医以及子女就学、住房等方面的困难。

  加快社会福利事业发展。提高社会事务管理与服务水平。大力发展慈善事业,加强市、县福利院、救助管理站、殡仪馆等建设。建设一批以满足老年人需要为主体的福利设施、活动场所,抓好敬老院建设,建成市老年活动中心。完善优抚安置制度,抓好烈士陵园改造。积极发展残疾人事业,大力实施《中国妇女发展纲要》和《中国儿童发展纲要》,重视和保护妇女儿童合法权益。

第三节 加强精神文明建设

  加强思想道德建设。贯彻《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加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推进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协调发展。开展集体主义、爱国主义教育,建设一批青少年校外活动场所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大力开展公民基本道德、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教育,进一步加强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深入开展文明城市、文明单位、文明街道、文明社区、文明乡镇、文明村庄、文明家庭等创建活动,推动社会风气、公共秩序、生活环境和社会服务全面改善,进一步提高市民文明素质和整个城市的文明程度。

  积极开展国防教育。深化全民国防教育,加强国防动员和人民防空工作,抓好人武部、民兵预备役部队建设。深入开展“双拥共建”活动,完善军事设施,大力支持驻资部队建设,巩固发展军政军民团结,争取创建国家级“双拥模范城”。

第四节 加强民主法制建设

  推进社会主义民主建设。进一步扩大基层民主,完善职工代表大会、村民自治和城市居民自治制度,积极推进政务公开、厂务公开、村(居)务公开,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政治权益。

  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加强法制政府建设,坚持依法行政,依法管理经济、社会和文化等各项活动。加强政法队伍建设,建立健全执法责任制,扩大司法援助,强化社会监督,切实维护社会公正和正义。加强普法宣传教育,增强全体公民特别是党员干部的法律意识和法制观念。妥善处理和及时化解经济社会发展中出现的新情况、新矛盾和新问题。依法严厉打击各种经济犯罪活动,努力提高依法治市水平。

  加强廉政建设。建立健全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认真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加大从源头上预防和治理腐败的力度,严肃查处违纪违法案件,切实纠正部门和行业不正之风。

第五节 建立和完善公共突发事件预警处置机制

建立健全社会预警体系,提高灾害应急处置救助能力,加快发展气象事业,提高气象预报水平,增强对地质灾害防控意识和处置能力。大力加强安全生产工作,加强和完善以企业法人为主体、政府为主导的安全生产许可管理制度,建立健全安全生产长效机制,有效遏制重特大恶性事故的发生。加强交通安全监管,避免和减少交通事故,加强人防工程建设,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第六节 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

  坚决贯彻执行“打防结合、预防为主”的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方针,落实群防群治措施,推进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依法严厉打击刑事犯罪,深入开展打黑除恶斗争,坚决铲除各种黑恶势力,坚决扫除黄、赌、毒现象,确保社会稳定和人民安居乐业。

 

第十一章 建立健全规划实施机制

 

第一节 加大规划执行力度

  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把规划作为贯彻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手段,加强组织协调,科学决策,认真编制各项专项规划,加强各类规划之间的衔接,提高规划编制水平。健全规划实施机制,加快建立政府引导、社会参与、监督评估、适时修订的社会监督工作机制,积极发挥法律监督、行政监督、舆论监督和公众监督作用,增强规划执行力度,保障规划顺利实施。

第二节 深入实施“项目带动”战略

  建立以项目为中心推动各项工作的长效机制,突出项目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作用。保持投资稳定增长,着力提高投资质量和效益,“十一五”期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累计比“十五”翻一番。

  创新项目生成机制。建立市、县(市、区)和行业主管部门、企事业单位三级重大项目储备库,积极鼓励民间创业投入,鼓励现有企业技改投入,积极争取国家和上级投入,加大城市建设和城市经营投入,通过增量投入带动存量结构调整升级,进一步筛选、策划、包装、引进项目,拓展项目来源。

  健全项目管理机制。坚持执行专家咨询论证制度、项目资本金制度、项目法人制度、招标投标制度、质量终身负责制度、安全责任制度和决算审计制度、绩效评价制度等规章制度,提高投资效益。

  加大项目投入与融资力度。充分发挥政府财政性资金对社会投资的引导作用,鼓励和引导民间投资,加大引资引项力度,加大争资立项力度,加强银政、银企合作,加强金融安全区建设,完善中小企业融资担保体系,支持和鼓励具备条件的企业上市融资。

  建立健全激励机制。建立重点建设项目业主和参与建设单位目标责任制及考核办法,调动各方投入建设的积极性。

第三节 提升公共财政能力和管理水平

  加强公共财政体系建设。深化和完善财政各项管理制度,科学运用财政政策和手段,调整经济结构,优化资源配置,强化收入组织和支出管理,积极化解乡镇债务,增强公共财政能力,推进财政支出科学化和民主化,提高公共财政管理水平。

  促进财政增收。积极培植财源,加快税源经济建设步伐,大力发展创税型农业;择优扶强,做大重点企业,大幅度提高工业税收占财政收入的比重。强化税收征管,严格依法治税,加大稽查力度,打击偷、逃、抗、骗税行为,做到应收尽收,确保税费收入及时足额入库,努力提高地方财政的综合实力。

  积极调整和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坚持量力而行、有保有压的原则,大力节俭各项开支,清理财政供养范围,集中财力办实事。严肃财经纪律,规范财经秩序,深入开展财政、税收专项检查,完善管理措施,加强财政监督,整顿财经环境,加大债务清欠力度,努力防范和化解财政风险。

第四节 推进人才资源向人才资本转变

  加大人才资源开发投入,健全人才资源开发工作机制。多渠道、多途径地引进人才,促进人才合理流动,完善人才市场运行机制。加强人才培养,大力推进和实施人才培育工程,构建人才培养基地,全面提升人才的内在素质和外在能力。建立科学的人才评价选拔机制,推进与绩效挂钩的灵活分配制度,健全激励机制。坚持以人为本,倡导人文环境建设。健全人才保护机制,维护人才权益,切实优化人才环境,努力建设一支与资阳经济社会事业发展需要相适应的人才队伍。

第五节 继续深化“环境兴市”战略

  切实转变职能。改进和完善政府管理经济社会的方式和手段,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强化企业的市场主体地位,不断改善宏观调控,减少对微观经济活动的直接干预,创造良好的宏观环境。要积极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减少审批事项,简化审批程序,规范审批行为,增强透明度和公开性,健全监督约束机制。坚持精简、效能、统一的原则,改进工作作风,提高工作效率。

  提高管理和服务水平。推进依法行政,严格按照法定权限和程序行使权力、履行职责。落实首问责任制、职位代理、窗口办理、一次性告知、联合办理、新闻发布、听证公示、信息公开、公共资源招拍挂等制度与措施,加强政府自身建设,提高行政管理水平,努力促进全市经济又快又好发展,确保社会稳定和谐。

第六节 建立健全科学的考核体系

  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加快建立科学的考核体系,将片面注重单纯的经济指标考核尽快转到注重经济、社会、生态和人的全面发展上来,努力构建科学的经济社会发展综合评价体系,全面反映区域发展水平和政绩。

 

 

主办:资阳市人民政府 承办:资阳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市政府办公室联系电话:028-26655501 市政府网站联系电话:028-28000836
网站标识码:5120000001  蜀ICP备05007295号-1 川公网安备 5120020200001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