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阳市人民政府
政府信息公开
当前位置:首页 > 资阳市人民政府 > 法定主动公开内容 > 规划信息 > 其他规划
【十一五】关于印发《资阳市气象事业“十一五”发展规划》的通知
发布时间:2007-03-08   录入:资阳市人民政府

  

资府办发〔2007〕10号

 

 

资阳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关于印发《资阳市气象事业“十一五”发展规划》的通知

 

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市级有关部门:

《资阳市气象事业“十一五”发展规划》已经市人民政府同意,现印发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二〇〇七年三月八日

 


资阳市气象事业“十一五”发展规划

 

一、“十五”时期气象事业发展情况

资阳市气象局于2001年12月成立,辖雁江、简阳、安岳、乐至4个县级气象局,有一般气候观测站4个,农业气象观测一级站2个、二级站1个,农村气象观测哨52个。“十五”时期,全市各级政府和气象等相关部门认真实施《资阳市气象事业“十五”计划》,坚持“人才强业、拓展领域、科技兴气象”的思路,切实加强气象现代化建设,大力提升气象为地方经济发展服务的能力,气象事业获得较快发展。

在气象部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中国气象局和省政府、市政府共投入资金330万元,完成市气象局机关1600平米办公楼的建设并投入使用,新增气象工作用车2辆,配备了必要的办公设施,为全市气象事业发展奠定了基础。

在气象现代化建设方面:在全市已有4个气象卫星单收站的基础上,改造自动气象观测站4个、XDR数字化天气雷达1部、自动温度雨量站38个,建成了气象办公局域网、“省—市—县”气象宽带网和“省—市”防灾减灾可视化会商系统等。全市气象系统拥有各类计算机60余台。

在天气预报能力建设方面:建立了新的预报业务流程,深化了客观预报方法和集合数值预报技术的应用开发,建立了本地寒潮、暴雨、大风、冰雹等灾害性预报工具和地质灾害预警系统、防洪预警系统,天气预报准确率得到较大提高。

在气象服务方面:建立了决策气象服务平台,为各级政府及时提供各类气象预报、情报和农业气象专题服务。拓展公众气象服务,建立了全市“121”、“96121”气象电话咨询系统、气象短信服务系统、电视天气预报非线性编辑系统、“资阳气象”网页等,及时地将天气预报、气象情报传达给公众。目前,“121”每天平均拨打量达1000余次,气象短信用户达10万余户;深化专业气象服务,建立了专业气象服务平台,具备为电力、交通、水利、通讯、农业、旅游等各行业提供不同类型的适用专业气象服务的能力。

在气象灾害防御方面:在全市原有8门人工增雨防雹高炮的基础上,新增高炮12门、更换旧炮4门,目前共拥有可使用的高炮24门,并新增气象火箭车5部,组建了民兵高炮营,较大程度地提高了我市抗御干旱和防御冰雹的能力。建立了一支市、县(市、区)联动的防雷专业队伍,增添了相关设施,增强了我市雷电灾害的防御能力。

在农村信息服务建设方面:建成农村综合经济信息网市、县(市、区)分中心共5个,乡镇信息站171个,市场信息站5个,养殖大户信息站30个,为广大农村积极提供各类农业实用技术信息和农村经济信息,促进了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

在地方气象规范性文件建设方面:颁布实施了《资阳市防雷减灾管理办法》,市气象局、市公安局、市城管局联合下发了《资阳市灌充升空气球和系留气球安全管理办法》。建立了气象执法队伍,气象事业发展步入法治轨道。

二、“十一五”规划应解决的主要问题

提高预测预报及服务能力: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社会对气象预测预报能力和服务要求愈来愈高。我市现有的预报时效和精细度不够,对灾害性天气预报特别是暴雨、特大暴雨的定点定时预报能力较低,难以满足社会对预报精细化、服务个性化、产品多样化的需求。

加强气象监测体系建设:我市目前无卫星双收站、多普勒雷达和“市—县”可视化会商系统;农村气象哨时空分布不均,站点稀少,自动雨量哨点建设和气象情报传递手段落后;地面气象探测项目传统,尚无雷电、太阳辐射、紫外线、大气成份、气候生态环境监测等设备设施;土壤墒情监测站点少,时效差。这些方面尚不能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

加强气象人才队伍建设:目前全市气象系统在预报关键岗位上缺少科技研发骨干,在气象科技服务岗位上缺少创新和开拓性人才。基层县局职工队伍年龄结构不合理,预报、测报、农业气象等基础业务岗位人才匮乏,亟待加强。

三、“十一五”规划的主要内容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公共气象、安全气象、资源环境气象”的发展理念,强力实施“人才强业、拓展领域、科技兴气象”战略,加速气象现代化建设,努力提升气象技术水平和气象服务能力,努力提高我市防御自然灾害的能力,推进我市气象事业全面、协调发展。

(二)基本原则

—— 坚持科技兴气象和人才强业,加快气象现代化建设,促进快速发展与效益的统一。

—— 坚持以需求为导向,以服务为宗旨,不断提高预测预报水平,提升气象科技、业务和服务能力。

—— 坚持趋利与避害并重,增强我市防御气象灾害的能力,大力提高气象对我市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贡献率。

—— 坚持拓展领域,推进体制创新,依法发展气象事业,促进我市气象事业全面、协调、和谐发展。

(三)总体目标

按照“一流装备、一流技术、一流人才、一流台站”的要求,建成国内较为先进的市、县(市、区)地面气象观测体系、气象信息体系、气象预测体系和气象服务体系,建设一支具有较高创新能力的气象业务队伍,切实改善基层气象局站环境面貌,实现资阳气象事业的跨越式发展。

(四)主要任务

1.气象观测体系建设。拓展气象观测项目,加大自动化和遥测化观测力度,提高气象预测能力和气象服务能力。

(1)增改建农村自动化雨量、温度哨点70个。

    (2)建成市气象台雷电闪电定位监测站。

(3)建成大气质量监测及室内空气质量检测实验室1个。

(4)各县(市、区)增设土壤自动测墒站8个。

(5)增建风向、风速、温度、雨量四要素自动监测点10个。

(6)建成龙泉山剖面自动气象监测点3个。

2.气象信息体系建设。以满足和提高气象业务运行效率和气象技术研究能力为目的,加强内部和社会的气象资料等综合信息共享平台的建设,努力提高信息技术利用率。

(1)建设市气象台资料收集处理中心,添置高性能小型计算机及附属设备。

(2)建成“市—县”可视化会商系统。

(4)完成市、县(市、区)气象卫星单收站升级换代。

(5)完成机关局域网升级换代,加强各种信息技术研究、引进和综合应用。

(6)建设市气象局机关档案电子管理系统。

3.气象预测体系建设。以提高天气气候预测预报水平为核心,继续完善天气气候预测预报业务,构建灾害性天气和突发性天气短时临近预报预警业务系统。

(1)完善中短期天气预报业务系统。以新一代数字天气预报业务系统为基础,加大对本地客观化、精细化预报技术研发力度,提高本地灾害性天气预报预警水平。

(2)建设多普勒天气雷达资料分析应用系统。加强对各种天气雷达的综合分析应用研究,结合加密气象自动站资料,提高短临突发性灾害天气的预报能力。

(3)建立气象灾害预测预警系统。研制主要农作物气象产量动态预测预报系统,提高农作物病虫害气象预报预警水平。

4.气象服务体系建设。以完善科学高效的公共气象服务手段,提供及时、主动、准确的气象服务产品为目的,加强气象资料与信息共享,依托气象基本业务系统,建立和完善适应资阳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现代服务体系,为政府决策和公众防灾减灾提供科学依据。

(1)建设新一代公共气象服务体系,实现公共气象服务的连续滚动、灵活迅速,提供个性化、数字化、多媒体及动态跟踪全程服务。

(2)进一步深化决策气象服务系统,突出防灾减灾功能。

(3)优化和完善专业气象服务体系,不断拓宽服务领域,使服务产品更加深刻、生动、丰富和科学。

5.气象灾害防御体系建设。切实加强我市气象灾害防御体系建设,努力增强我市防御气象灾害的能力,减轻或避免气象灾害对我市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影响。

(1)建设资阳防灾减灾综合信息网。

(2)建立气象灾害咨询与评估系统。

(3)建成立体、动态农业气候区划系统。

(4)建设人工增雨防雹固定炮点10个。

(5)建设市人工影响天气指挥中心。

(6)建成安岳车载小型天气雷达1部。

6.气象业务队伍建设。牢固树立科学的人才观,根据资阳气象事业发展需要,抓紧培养和引进紧缺气象人才。

(1)到2010年,全市国家气象系统在职职工控制在70人以内,地方气象事业在职职工控制在12人以内。“十一五”时期缺编的岗位,按省气象局的规定招聘或引进。

(2)到2010年,计划在职职工学历教育专科毕业8人、本科12人、研究生3人。全市气象在职职工中研究生学历4人以上,本科学历36人以上,专科学历18人以上。大专以上学历职工占编制数的80%以上。

7.气象局站综合改善。完成雁江区气象局办公楼改建及综合环境改善;完成安岳气象局办公楼改建及综合环境改善;完成简阳市、乐至县气象局综合环境改善;各县(市、区)气象局按规划配置行政用车;完成市气象局双向供电工程建设。

(五)保障措施

1.全市气象系统职工要深入学习《中国气象事业发展战略》,充分认识“十一五”时期我市气象事业建设和发展任务的艰巨性和重要性。在统一思想的基础上,团结一心,艰苦奋斗,勤俭建业,确保规划任务的圆满完成。

2.“十一五”规划的任务繁重,要区分轻重缓急,分阶段、分步骤地逐项加以落实。各个项目实行责任领导、责任单位、责任人制度,各责任单位将各自承担的项目分解到具体责任人,确保各项目标任务的如期完成,

3.“十一五”时期气象事业发展的重点和难点是气象观测体系、气象信息体系、气象预测体系、气象服务体系现代化建设和局站综合环境建设。市、各县(市、区)政府根据地方气象事业发展的需要,切实加大投入。市、各县(市、区)气象部门要积极争取国家、省气象部门的支持,同时抓好气象业务质量和气象服务工作,切实发挥气象科技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的作用。

 

 

 

 

 

 

 

 

 

 

 

 

 

 

主办:资阳市人民政府 承办:资阳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市政府办公室联系电话:028-26655501 市政府网站联系电话:028-28000836
网站标识码:5120000001  蜀ICP备05007295号-1 川公网安备 5120020200001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