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阳市教育和体育局
政府信息公开
当前位置:首页 > 资阳市教育和体育局 > 法定主动公开内容 > 政策文件 > 其他文件
资阳市教育和体育局关于印发《资阳市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培训2.0实施方案》的通知
发布时间:2020-11-16   录入:资阳市教育和体育局

 

各县(区)教育和体育局,资阳师范学校:
现将《资阳市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培训2.0实施方案》印发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各县(区)教育行政部门要结合本地实际情况,制订本地具体实施方案,并请于20201211日前将该项工作的负责部门、负责人及具体联系人信息(见附件3)和实施方案(包括word版和盖章PDF扫描版)报送至市教育和体育局工程办。联系人:王杰;联系电话:15378651159;电子邮箱:183095680@QQ.com
附件:1.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发展测评微能力
2.各县(区)负责人及联系人信息表
 
 
资阳市教育和体育局
20201016


 
资阳市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2.0实施方案
 
为贯彻落实《教育部关于实施全国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2.0的意见》和《四川省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2.0实施方案》精神,打造具有较高信息素养的新时代高素质教师队伍,决定组织实施我市中小学教师(含幼儿园、中职学校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2.0(以下简称“能力提升工程2.0”),特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总体目标
采取“以点带面、分类实施、整校推进、学用融合”的推进策略,到2022年底,完成全市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全员培训,构建以校为本、基于课堂、应用驱动、注重创新、精准测评的教师信息素养发展新机制,基本实现校长和管理团队信息化领导力、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和培训指导团队信息化指导力显著提升,全面促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融合创新发展。
二、主要任务
(一)培训全体中小学教师,提升信息化教学能力
围绕多媒体教学、混合学习、智慧学习3种环境下的学情分析、教学设计、学法指导和学业评价4个维度30项信息技术应用微能力(以下简称能力点,详见附件2),分层分类开展能力提升工程2.0全员培训。到2022年底,每人培训不少于50学时,线上课程不少于20学时,实践应用不少于30学时。
加强村小(教学点)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精准帮扶,提升乡村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助力教育脱贫攻坚与均衡发展。
鼓励有条件的地区和学校应用大数据、虚拟现实、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探索跨学科、智能化教育教学改革,打造信息化教学创新团队,开展个性化教学实践探索,提升教育教学创新能力。
(二)培训校长及管理团队,提升信息化领导力
组建由校领导担任首席信息官(CIO),校长领衔、相关管理人员构成的学校信息化管理团队。依据《中小学校长信息化领导力标准(试行)》,结合学校教育教学改革发展目标,以学校信息化发展规划的制订与落实为主线,分级开展面向所有学校管理团队的专项培训,提升信息化领导力。
(三)培训指导团队,提升信息化指导力
建立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培训团队遴选与管理机制,组建市、县两级信息化培训指导团队。以县(区)为重点开展培训团队专项培训。推动培训指导团队开展应用信息技术促进学科教育教学研究,探索基于“互联网+”的教研组织形式,提高指导学科教师信息化教学、应用信息技术进行培训设计、管理、评价的能力。
(四)优选培训资源,保障融合创新发展
依据应用能力标准和教师信息技术应用实际水平,依托各级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遴选优质培训资源,探索建立灵活、开放、终身化的教师个性化学习空间,推进资源共建共享和精准推送。
三、推进办法
(一)市级加强统筹规划,协同做好省级示范引领项目,组织市级示范引领培训
市级负责统筹能力提升工程实施,承担省级“样板校”共建任务;组建市级培训指导团队,培训市级指导团队并培育一批市级“整校推进”试点学校,指导各县(区)开展全员培训并开展质量抽检。
1.制定市级实施方案。对照省级实施方案、指南等加强区域统筹规划,制定符合本地学校应用环境和教师发展水平的区域推进实施方案、县域考核方案、整校推进指南、培训质量抽检制度等。(责任部门:市教育技术装备电教所)
2.建好市级培训指导团队。制定市级培训团队遴选与管理办法,遴选一批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突出的一线校长、骨干教师,教研、电教、师培等部门专业人员及相关领域专家,组建市级培训指导团队。(责任部门:市教育技术装备电教所)
3.遴选市级样板校。在安岳县和乐至县各遴选5所学校(覆盖学前、小学、初中、高中、职教各学段)为市级整校推进“样板校”。(责任部门:市教育技术装备电教所)
4.开展示范引领培训。市级培训指导团队指导市级样板校规划设计,培育“样板校”学科骨干教师,开展教研活动,由“样板校”学科骨干教师指导本校校本研修,形成示范引领。(责任部门:市教育技术装备电教所)
5.指导“样板校”线下研修。指导“样板校”建立“骨干引领、教师选学、团队互助、学校指导”的研修共同体,形成“学校指导有研修方案,教研组互助有专题研修计划,教师选学有任务清单”的研修机制,让“样板校”起到区域内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整体提升示范作用。(责任部门:市教育科学研究所)
6.开展培训质量抽检工作。根据培训质量抽检制度对各县(区)能力提升工程2.0开展情况进行质量抽检。(责任部门:人事和教师科)
(二)县(区)分批实施,抓好线下实践
各县(区)根据实际需求做好“整校推进”全员培训,承担本地除省、市“样板校”外的所有学校的培训任务。组织开展不少于20学时的线上研修,抓好线下30学时的实践应用分批推进。
1.做好落地方案。根据省、市实施方案和指南等,建立“县—片—校”三级保障能力提升工程实施的责任运行机制和责任清单;研制整校推进落地详案、学校考核办法,指导学校制定校本研修方案等。
2.建强两支队伍。一是建优县级培训指导团队,打造一支“素质好、教学优、懂技术、会应用、善指导”的县级信息化培训指导团队。二是建强学校管理团队,指导学校组建由校长领衔的信息化管理团队。对两支队伍开展专项培训,提升培训指导团队的指导力和管理团队的信息化领导力。
3.分批整校推进。借鉴省、市样板县(校)经验做法,分批实施、整校推进,形成推进有效的机制。雁江区作为省级“样板县”要做好辖区内5所省级“样板校”指导工作,及时总结经验。
4指导校本研修。指导学校建立“骨干引领、教师选学、团队互助、学校指导”的研修共同体,形成“学校指导有研修方案,教研组互助有专题研修计划,教师选学有任务清单”的研修机制,确保到2022年底,全体教师完成不少于30学时的实践应用。
5.组织考核评估。要加强对学校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作的过程督导和质量评价。进行学校信息化发展规划、校本研修方案审核备案。依据学校考核办法,分层分类组织实施校本应用考核及整校推进工作绩效评估。
(三)学校整校推进,突出学用融合
校根据自身信息化发展现状和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实际,组织开展教师全员培训、教学实践和应用研修,总结实践经验。
1.研制校本培训计划。根据学校条件,确定能力点方向,研制学校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研修计划,教研组研修计划、教师选学任务清单等。
2.组建学校管理团队。组建由校领导担任学校首席信息官(CIO),校长领衔、学校相关管理人员构成的学校信息化管理团队,指导教师开展校本研修、应用实践和考核测评。
3.开展校本研修实践。学校从30个能力点中选择至少2个维度(拟创建智慧教育示范校和信息化条件较好的学校选择3个维度)的能力点供教师选学。教师从中选择至少3个能力点(每个维度不少于1个)开展不少于50学时的专题培训、校本研修、应用实践。其中应用实践30学时建议分配如下:完成3个能力点实践应用认证材料15学时,参加能力点的校本教研10学时,完成综合应用能力点课堂实录5学时。
4.实施校本考核测评。坚持成果导向,依据教师选择的能力点,组织开展自评、教研组成员互评、学校考核小组考核等,全面开展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测评。
四、进度安排
第一阶段(2020年10—12月):成立领导小组,明确责任分工;研制规划、实施方案、整校推进指南、学校考核办法和校本应用考核实施细则等;组建工程办核心团队和培训指导团队;请各县(区)于202012月底前完成培训实施方案并报市教育和体育局工程办备案;启动省级试点校引领性培训工作。
第二阶段(20211月—20228月):示范引领,全面推进。20215月底前完成市级培训团队指导力提升培训。总结推广“样板校”经验成果,辐射带动区域内学校实施能力提升工程2.0;至20228月各县(区)基本完成辖区内教师培训任务。
第三阶段(2022年9月—11月):攻坚克难,总结提升。针对存在的问题,开展重点督查和指导帮扶,确保2022年底前全面完成能力提升工程2.0培训任务,全面总结能力提升工程实施成效和经验。
五、推进保障
(一)组织保障
市教育和体育局负责统筹规划与管理,各县(区)要明确领导机构、责任分工、完善制度、健全机制,整合资源,因地制宜设立工程办,配备核心团队人员,以任务驱动,制定培训计划方案,确保达到示范引领实效。要结合区域发展情况和学校需求,建立推动激励学校与教师主动应用信息技术的相关制度机制,确保学校真培训真应用。(责任部门:人事和教师科)
校(园)长是能力提升工程2.0的第一责任人,要组织带领管理团队科学制定学校信息化发展目标和规划,科学制定培训计划,组织好教师线上学习,抓实线下校本实践,要为教师创造良好条件,促进每个教师在日常课堂教学中主动应用信息技术。强化学科教学应用实效,确保校本应用考核结果客观公正并纳入学校教师绩效考核指标体系。
(二)保障经费
市教育和体育局统筹专项经费支持市级培训指导团队和市级“样板校”工作。各县(区)要进一步完善培训经费保障机制,加大投入力度,将培训经费纳入预算,保障本地能力提升工程按进度推进。鼓励有条件的企业和社会机构积极参与中小学教育信息化建设及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培训。民办学校经费由学校自行负责解决,不得向教师个人收取。(责任部门:财务科)
(三)监管评估
学习管理实行“一网管理、分网学习”,省级提供能力提升工程管理系统,开展培训情况考核,并为全省中小学教师提供培训结果查询、学时认证、证书打印等服务。市(州)、县(区)各自承担的培训统一纳入省级能力提升工程管理系统管理。(责任部门:市教育技术装备电教所)
建立市、县、校三级督导考核机制,各地要将培训进度和实施效果纳入对地方政府履行教育职责的评价内容;将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的成效,纳入学校办学水平督导评估和校长任职考核。(责任部门:督导室)
研制激励教师开展信息技术应用实践的措施和管理办法,将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培训纳入教师培训必修学分,按有关政策纳入教师年度考核、职称评聘、教师资格注册等。(责任部门:人事教和师科)
 

 
 
资阳市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2.0领导小组和相关部门职责分工
 
一、领导小组
组长:刘绪国  市教育和体育局机关党组成员,副局长
成员:刘   市教育和体育局人事教师科科长
蒋丽萍  市教育和体育局督导室主任
廖善平  市教育科学研究所所长
黄明忠  市教育技术装备电教所所长
领导小组下设资阳市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工程2.0执行办公室(简称工程办),工程办设在市教育技术装备电教所,承担日常工作。
二、职责分工
(一)市教育和体育局人事教师科
1.负责全市能力提升工程的统筹协调、规划与管理工作。
2.负责全市能力提升工程经费协调保障。
3.负责统筹各单位研制教师应用能力评价有关政策和标准。
4.负责对全市能力提升工程实施质量进行评估指导,推动全市能力提升工程科学、有序、高质量开展。
 
(二)市教育技术装备电教所
1.负责工程办人员保障,承担工程办日常工作。
2.负责全市能力提升工程规划与年度计划编制。
3.负责研制全市能力提升工程实施方案、整校推进实施指南、校本应用考核方案。
4.负责遴选省、市“样板县”“样板校”。
5.负责能力提升工程管理系统日常管理。
6.负责遴选市培训指导团队成员。
7.负责市级管理者领导力和培训团队指导力提升培训、“样板校”学科骨干教师专项培训
8.负责总结能力提升工程实施经验、问题等。
9.负责市本级培训机构的招标。
(三)市教育科学研究所
1.承担市级培训团队、学科骨干教师(教研员)指导任务。
2.负责指导全市教师线下能力点校本实践应用研修。
3.负责开展能力提升工程经验成果、典型案例评选等。
4.协助制定全市整校推进实施指南和校本应用考核方案。
(四)市教育和体育局督导室
将培训进度和实施效果纳入对地方政府履行教育职责的评价内容并开展督导。
未尽事项通过协调落实。


附件1
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发展测评微能力
 
编号
维度
微能力
能力描述
所属环境
A1
学情分析
技术支持的学情分析
合理利用信息技术手段辅助分析学情,扩大学情分析范围、丰富学情分析形式、提升学情分析效率。
多媒体教学环境
A2
教学设计
数字教育资源获取与评价
掌握数字教育资源的获取与评价方法,从而丰富教育教学资源的媒体形式,会根据教学主题判断资源的适用性,保证数字教育资源的科学性和时效性。
多媒体教学环境
A3
教学设计
演示文稿设计与制作
根据教育教学需要设计与制作演示文稿,通过可视化方式有逻辑地呈现内容结构,说明课堂教学流程、呈现关键知识信息、整合呈现多种媒体素材,丰富师生互动的形式。
多媒体教学环境
A4
教学设计
数字教育资源管理
掌握数字教育资源管理的工具和方法,整合多种信息资源,有序管理数字教育资源,提高资源管理效率和使用效率。
多媒体教学环境
A5
学法指导
技术支持的课堂导入
合理利用信息技术手段设计并实施课堂教学的导入环节,目的明确清晰,阐释充分,契合教学主题和学习需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引出课堂讲课内容,为课堂教学奠定基调。
多媒体教学环境
A6
学法指导
技术支持的课堂讲授
借助合适的信息技术手段设计与优化讲解、启发、示范、指导、评价等课堂讲授活动,破解学生理解和吸收学习内容中的重点和难点,展开知识建构,引发高阶思维活动。
多媒体教学环境
A7
学法指导
技术支持的总结提升
合理应用信息技术资源或工具开展课堂总结与提升活动,帮助学生深化对内容的理解,巩固所学知识。
多媒体教学环境
A8
学法指导
技术支持的方法指导
应用信息技术手段或资源支持写作表达、推理演算、调研分析等方法的教学,准确示范、及时反馈、丰富练习情景,帮助学生有效理解和掌握具体方法,提高学习成效。
多媒体教学环境
A9
学法指导
学生信息道德培养
注重对学生信息道德意识和行为的培养,在教育教学中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的信息道德。
多媒体教学环境
A10
学法指导
学生信息安全意识培养
注重对学生信息安全意识和行为的培养,在教育教学中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的信息安全意识。
多媒体教学环境
A11
学业评价
评价量规设计与应用
在教学中设计并应用评价量规,具体的描述每个指标每个级别的要求,清晰、准确地引导学生学习。
多媒体教学环境
A12
学业评价
评价数据的伴随性采集
利用技术工具实时、全面采集学生学习过程信息,及时把握学生学习情况并实施干预、提供支持,系统评价学生学习行为和结果。
多媒体教学环境
A13
学业评价
数据可视化呈现与解读
借助信息技术工具进行数据的呈现与解读,对数据进行快速整理、分析并呈现结果,利用数据分析结果改进教育教学。
多媒体教学环境
B1
学情分析
技术支持的测验与练习
利用信息技术在课堂中或课堂外开展测验与练习活动,丰富测验与练习的活动形式,提高统计效率与反馈速度,及时获得可视化结果,优化评价方式与评价成效。
混合学习环境
B2
教学设计
微课程设计与制作
利用信息技术工具设计并制作微课程,丰富教育教学的内容和形式,支持学生自主学习、个性化学习需要。
混合学习环境
B3
教学设计
探究型学习活动设计
依据课程标准和学习目标,合理借助信息化手段支持探究型学习活动,培养和提升学生对所学知识、技能的实际运用能力和利用网络资源和技术工具进行学习的能力。
混合学习环境
B4
学法指导
技术支持的发现与解决问题
鼓励和帮助学生借助技术来发现与解决问题,建构学习环境,给予资源支持以及方法指导,提供支持学生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与路径。
混合学习环境
B5
学法指导
学习小组组织与管理
借助信息技术进行学习小组的组织与管理,丰富学习小组产生方式,形成详细的合作学习计划,制定可行的过程监控举措,及时给予有效的干预和支持。
混合学习环境
B6
学法指导
技术支持的展示交流
利用信息技术手段支持课堂内外的讨论、辩论、成果展示等活动,提高展示交流的效率,丰富交流形式深度,促进学生的思维碰撞、经验分享与自评和互评能力发展。
混合学习环境
B7
学法指导
家校交流与合作
利用信息技术开展家校交流与合作活动,应用新媒体技术与家长进行良性沟通、有效合作。
混合学习环境
B8
学法指导
公平管理技术资源
保证学生有平等、充分接触和使用技术资源的机会,保证不同技术水平的学生均能顺利使用技术工具开展学习,灵活应对与处理意外状况,确保学生的学习顺利进行。
 
 
 
混合学习环境
B9
学业评价
自评与互评活动的组织
在信息化环境中或利用信息技术开展自评和互评活动,自然地在学习过程中嵌入评价工具,建立评价标准与评价规范是非常重要的一项工作。
混合学习环境
B10
学业评价
档案袋评价
借助信息技术建立学生成长档案袋,丰富学习记录证据的形式,真实全面展示学生的学习过程与学习成果,为全面客观地开展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提供证据支持。
混合学习环境
C1
教学设计
跨学科学习活动设计
采取合适的信息技术聚焦某个主题设计跨学科学习活动,突破学科边界,形成深度学习方式,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
智慧学习环境
C2
教学设计
创造真实学习情境
利用技术创造真实学习情境,整合多种资源,丰富学生学习体验,促进知识的深层次理解和有意义的学习。
智慧学习环境
C3
学法指导
创新解决问题的方法
利用技术创新解决问题的方法,从多个视角、多种渠道创新学习内容、学习方法和学习评价,培养学生创造性解决问题的方法。
智慧学习环境
C4
学法指导
支持学生创造性学习与表达
采取合适的信息技术支持学生创造性学习、表达与交流展示,拓展学生学习边界、丰富学生学习结果的表达形式,拓展学生问题解决的思考维度和视野。
智慧学习环境
C5
学法指导
基于数据的个别化指导
利用信息技术采集和分析数据,针对问题/需求/兴趣实施针对性、差异化的指导,激发学生潜能,促进学生的个性化成长。
智慧学习环境
C6
学业评价
应用数据分析模型
掌握数据分析模型的应用和评价方法,为改进教育教学、支持教学运行决策提供启发和依据。
智慧学习环境
C7
学业评价
创建数据分析微模型
发现或引入真实的教学问题,建立数据分析微模型,运用可视化的形式呈现,直观表达分析结果,揭示隐含在数据中的规律性。
智慧学习环境
备注:
1.学校可根据自身信息化教学环境(多媒体教学环境、混合学习环境、智慧学习环境),从以上30个能力点中至少选择2个维度的能力点供教师选学。
2.多媒体教学环境:包括简易多媒体教学环境与交互多媒体教学环境等类型,重点支持教师实施集体教学。
3.混合学习环境:包括多媒体计算机网络教室、网络教学环境、移动学习环境等类型,重点支持开展集体学习。
4.智慧学习环境:有智能教育设备支持的学习环境,能够支持学生实现个性化学习与差异化学习。


附件2
 
县(区)负责人及联系人信息表
 
填报单位(盖章):

类型
 
单位
部门
职务
手机号
负责人
 
 
 
 
 
联系人
 
 
 
 
 

主办:资阳市人民政府 承办:资阳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市政府办公室联系电话:028-26655501 市政府网站联系电话:028-28000836
网站标识码:5120000001  蜀ICP备05007295号-1 川公网安备 5120020200001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