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阳市教育和体育局
政府信息公开
当前位置:首页 > 资阳市教育和体育局 > 法定主动公开内容 > 政策文件 > 其他文件
资阳市教育和体育局对市政协四届四次会议第0094号提案答复的函
发布时间:2020-11-02   录入:资阳市教育和体育局

 

 
 
丁雪委员:
您在市政协四届四次会议上的《关于将传统民俗文化纳入中小学教学课题的建议》(第0094号)已收悉,我局高度重视,赓即组织研究办理,现就有关情况答复如下。
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永续发展的不竭动力,国家始终高度重视加强学生传统文化教育,突出强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要弘扬爱国主义精神为核心,以家国情怀教育、社会关爱教育和人格修养教育为重点的,着力完善青少年学生的道德品质,培养理想人格,提升政治素养。近几年,教育部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在2020年初,研制完成了工作要点,中小学课程教材落实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南,为学校教材编修提供指导。
2018年,四川省教科院成为教育部课程中心的高中音乐实践基地,省音乐教研员组织全省各市(州)大力收集整理地方传统音乐、舞蹈的曲谱和视频。
我市中小学音乐学科地方优秀文化进校园分别在教育科研、宣传引导等方面开展了一系列工作。
一、教育科研方面
一是地方优秀传统音乐、舞蹈资料的收集整理。全市从教育主管部门、教研部门分别组织中小学音乐骨干教师和几所省市艺术教育特色学校,省市优秀传统文化艺术传承学校,省优秀学生艺术团学校对资阳市地方传统音乐、舞蹈进行收集整理并同资阳市县(区)文联、市县(区)文化馆、青少年活动中心、民间艺术传承人、家长爱好者们联系,有力整理收集地方传统音乐资料。雁江地区资阳河川剧曲谱18首、民歌民谣童谣6首、沱江号子谱子14首;安岳民歌民谣乐谱31首,安岳曲剧(清音、小调、扬琴、灯戏等)谱子100多个、曲牌200300个,戏曲300400个(古典30左右,解放后期的创作作品330首左右)视频资料11个、文字(图片)资料5张;乐至民歌民谣6首,音频视频5首,乐至川剧谱子12首和相关文献资料。二是组建音乐教师科研队伍进行课题研究。20199月成功申报了省级音乐课题2项,省教科院课题“传统音乐文化融入高中音乐课堂教学策略的研究——以资阳市为例”和四川省教育学会课题“川剧文化在校外活动场所传承的策略研究——以乐至川剧为例”,四川省教育科学研究院高中音乐教研员并在《中国音乐教育》杂志“基于高中音乐学科核心素养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学实践与反思——以川江号子为例”一文中提到四川省资阳市教科所组织本市老师对本地区传统音乐进行挖掘,鼓励教师积极与当地文化馆、民间艺术传承人联系,考察当地的民歌、戏曲、童谣等,录制音频10余个,整理乐谱数篇。201910月,市教育科学研究所音乐教研员又组织雁江区三贤九义学校研究雁江区地方传统音乐进小学课堂的课题,立项了“地方传统音乐文化融入小学音乐课堂策略的研究”。两项课题分别在《资阳市教育科学研究所2020年教育科研立项课题优秀开题报告评选活动》中获得一等奖和三等奖。三是组织全市音乐老师进行“唱家乡的歌”微课、论文、案例比赛。乐至童谣“推磨”微课在省教科院组织的“唱家乡的歌”微课比赛活动中荣获一等奖,收集到全市教师微课有50余节,论文案例30余篇。
二、宣传引导
通过教育部门、传媒中心相关网络平台、教育专栏发布“唱家乡的歌”微课优秀案例,各在教育相关杂志发布关于我们资阳地方传统文化音乐论文、案例及调研报告等。县(区)文化系统制作地方教材进行引导宣传,比如乐至县文化广播电视和旅游局编印的《乐至川剧》乐至县地方文化读本准备发放给全市各学校。在学校橱窗等地进行宣传。指导各地中小学生参观当地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学习家乡的优秀传统歌曲和舞蹈,开展戏曲进校园等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培训活动,各学校开展优秀文化艺术团,开展形式多样的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活动,地方民谣、童谣、清音等为特色的学校社团,促进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
三、多形式多渠道加强传统文化教育
一是以音乐课堂为主要载体开展地方传统音乐的教育。二是通过实践体验促进学生价值体系。比如安岳曲剧是四川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里面有很多现代创作的小曲剧,有爱国主义教育的曲剧,有道德教育和法制教育的曲剧,有清音盘子舞也有小放牛曲剧(劳动教育)等多学科融合的地方传统曲剧。
下一步,市局各部门将继续采取措施加强中小学生传统文化教育,对中小学课程教材建设进行科学规划,进一步落实传统文化教育。
感谢您对全市教育事业的关心支持,对资阳乡土历史文化教育的重视!希望您们继续对我们的工作提出宝贵意见和建议,以便我们进一步改进工作。
 
 
资阳市教育和体育局
2020915
 
(联系人:吴方玉;联系电话:18980712711
主办:资阳市人民政府 承办:资阳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市政府办公室联系电话:028-26655501 市政府网站联系电话:028-28000836
网站标识码:5120000001  蜀ICP备05007295号-1 川公网安备 5120020200001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