雁江区教育和体育局
政府信息公开
当前位置:首页 > 雁江区教育和体育局 > 法定主动公开内容 > 政策文件 > 其他文件
关于印发《2024年全区教育和体育工作要点》的通知 资雁教体党组发〔2024〕12号
发布时间:2024-04-25   录入:雁江区教育和体育局

 

机关各股室、各直属单位、学区(片区):

现将《2024年全区教育和体育工作要点》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贯彻落实。

 

2024年全教育和体育工作要点

 

2024年全区教育和体育工作的总体要求是: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体育的重要论述和对四川工作系列重要指示精神,坚持和加强党对教育体育工作的全面领导,坚决践行教育强国有关决定,全面落实市委、市政府、市教育和体育局、区委、区政府安排部署,围绕“办人民满意的教育和体育”,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为全面建设幸福美丽新雁江贡献教育体育力量。

一、聚焦党建引领,加强党对教育体育工作的全面领导

1坚持把政治建设摆在首位。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落实“第一议题”制度和中心组理论学习等制度,推动形成及时跟进学、定期研讨学、原原本本学的制度机制。加快成果向具体政策举措转化,进一步改进作风,提升水平。加强党对教育工作的全面领导,充分发挥区委教育工作领导小组作用,强化部门协同联动。牢牢把握政治机关属性,深化模范机关建设,加大机关作风建设力度,树立机关良好形象。学习贯彻《党史学习教育工作条例》,持续开展以党史为重点的“四史”教育,推进党的历史、创新理论和红色资源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开展党纪学习教育,在学习贯彻《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上下功夫见成效,教育引导党员干部用党规党纪校正思想和行动,真正使学习党纪的过程成为增强纪律意识、提高党性修养的过程。

2.全面提升教育体育系统基层党建质量。持续加强中小学党建工作规范化标准化建设,扎实推进学校党建品牌创建,配套完善党建活动阵地,建设区委教育工委党员教育培训示范点,创建市级党建先进学校,评选教体系统“共产党员先锋岗”30名,发挥示范引领作用。认真落实中小学校党组织领导的校长负责制,推动学校党组织会议、校长办公会议议事规则和书记校长定期沟通交流机制规范运行。加强民办学校、校外培训机构和区级教育、体育类社会组织党建工作。严格落实党对意识形态工作全面领导,落实工作责任制,切实抓好全区各级各类学校课堂教学、报告会、研讨会、讲座、论坛等意识形态阵地管理,全力维护政治安全。做好党组织领导下的共青团、少先队、工会等工作。

3.纵深推进教育体育党风廉政建设。深刻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党的自我革命的重要思想,压紧压实党组织主体责任,纪检监察组织监督责任,落实领导班子成员“一岗双责”。持续正风肃纪,紧紧围绕办人民满意的教育和体育,切实加强作风建设,管好“关键少数”,以钉钉子精神持续纠治“四风”。严格监督执纪问责,抓实重点岗位全过程监督工作,扎实开展廉政风险排查与防控,加大对违纪违法案件的查处和通报曝光力度,深化以案促治,检视问题短板。严肃对待各级巡视巡察,认真做好巡视巡察反馈问题整改工作,深化整改成果运用,推动解决行业性系统性顽瘴痼疾。

二、聚焦队伍建设,增强教育体育工作核心竞争力

4.加强校长干部队伍建设配合做好资阳市领军校长培养工程,发挥区内名校长示范带动效应,培养打造一批有使命意识、变革思维、教育情怀、责任担当和专业素养扎实、领导能力突出的领军校长。按照市教育和体育局部署要求,遴选3-4名校长做为重点培养对象,到成都、重庆等地知名学校(成都七中、树德中学、巴蜀中学等)跟岗学习、挂职研修,用3年时间铸造成为卓越校长。利用国省各种创建工程和培训平台资源,在已命名的四川省示范性普通高中、义务教育优质发展共同体领航学校、示范性幼儿园或其他优质学校的校(园)长(或学校党组织书记)中,培育5-7名教育思想领先、治校理念先进、办学特色突出、教育教学业绩优异的在全国和省内有较高知名度和影响力的“资阳教育家”,引领本地区、同学段学校发展。加强干部梯队建设,选拔培养后备校级干部人才30名,强化交流轮岗和实践锻炼,全面提升教育管理干部办学治校和实施素质教育的能力。

5.打造高素质教师队伍。落实《新时代基础教育强师计划》,以高素质教师人才培养为引领,评选100名区级学科带头人、名班主任、骨干教师,按季度开展“三名工程”系列教师培训活动,定期开展教育研究活动,发挥好名师示范、引领、带动和辐射作用;以提升教师思想政治素质、师德师风水平和教育教学能力为重点,立足“请进来+走出去”双向发力,邀请省内外专家和名师开展集中研讨培训,组织骨干教师赴外研修、跟岗实践,着力拓宽教师成长路径。做好第40个教师节系列庆祝活动,选树宣扬一批优秀教师典型,增强教师荣誉感、幸福感。

6.科学优化师资配置以引进急需紧缺学科人才、盘活教师资源为重点,建立完善以公开招聘、考核招聘、公开引进等为主要方式的教师补充机制。继续根据人口变化趋势和城区学校教师缺口情况开展教师考调工作,着力优化教师资源配置。建立健全学区、教育集团之间和内部的校长、教师交流轮岗机制,扎实开展“三区”支教工作,加大城区学校艺体教师到农村学校走教力度。优化教师职称评聘和岗位等级竞聘制度,深化落实《资阳市雁江区教育和体育局中小学高级教师管理考核办法(试行)》,建立“职务能上能下,待遇能升能降”机制,充分激发中小学高级教师干事创业的积极性、主动性。

7.健全师德师风建设长效机制。坚持师德师风第一标准,常态化开展“立师德 铸师魂”师德师风专题培训、先进事迹宣传、反面案例警示等教育活动,建立健全师德师风常态化管理机制,制定正向激励责任清单,严格落实师德负面清单、师德师风问题一票否决、新入职教师准入查询等制度。落实教育部《中小学教育惩戒规则(试行)》,健全教育惩戒的实施、监管和救济机制,让学校、教师会用、敢用、慎用教育惩戒,让家长、社会理解、支持、配合学校、教师教育和管理,共同营造良好教育生态。加大对教师师德师风问题和违纪违规行为的查处力度,强化师德师风考核结果应用和优秀师德典型培树,着力解决师德师风突出问题,锻造一支对党忠诚、为人师表、爱岗敬业、乐教爱生的教师队伍。

三、聚焦增量提质,构建“教育强区”工作格局

8.推进学前教育普及普惠。贯彻实施“十四五”学前教育发展提升行动计划,科学规划幼儿园布局,加大公办园建设力度,增加公办学位供给。坚持“强化公益普惠,坚持巩固提高,推进科学保教、提升治理能力”原则,持续增加公办和民办普惠性学前教育资源供给,进一步提高学前教育普及普惠水平。坚持以幼儿为本,以游戏为基本活动,区域推动幼儿园和小学科学衔接工作,推进依法治教,依规办园,加强规范监管。依托名师工作室,加强幼儿园教师队伍建设。将“小学化倾向”治理和幼儿园办园行为专项督导相结合,指导具备条件的幼儿园积极参与普惠性托育服务,促进学前教育高质量发展。

9.推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统筹推进义务教育城乡一体化,优化合理调整学校布局,优化师资配备、共享教育资源,加快农村小学寄宿制建设和城区学校项目建设进度,有效缓解城区入学矛盾。巩固全区义务教育基本均衡成果,切实推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做好义务教育控辍保学、各类特殊人员子女就学、关爱农村留守儿童等工作。加快融入“成渝双城”教育合作圈,积极推进名校合作交流,发挥带动效应,增加优质资源覆盖面。定期开展适龄残疾儿童少年排查摸底,“一人一案”做好入学安置工作,落实因身体原因不能到校的残疾学生送教上门措施,加强特殊教育资源中心和普通学校特殊教育资源教室建设,保障残疾儿童少年享受高质量教育。

10.促进普通高中优质特色。深入挖掘优质普通高中校舍资源潜力,增加学位供给,并结合实际优化资阳中学“一校三区”管理方案,有序扩大优质普通高中招生规模。全面推进高考综合改革各项重点任务,按时间节点完成基础保障条件实施计划、设备设施和教师增补计划,持续深化各项配套改革,推进高中新课程新教材实施。继续推进品牌高中创建,开展省一级示范性普通高中动态监测,加强县中托管帮扶,以构建“五大学科”竞赛和各种“选拔营”活动体系为重要抓手,探索建立机制完善、特色鲜明、成效显著的基础学科拔尖学生一体化贯通培养体系,争创省级普通高中拔尖创新人才早期培养基地学校。推动普通高中多样化发展,建设一批具有艺体、科技、人文、劳动等方面特色的普通高中。

11.提升职业教育管理质量。推动校企合作。规范有序做好职业学校招生工作,做好职普融通管理工作。扎实推进我区职业学校达标工程。优化职业教育综合质量评价体系,促进职业学校升学就业并重。不断提升教师专业化发展水平,加强职业学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培养,完成“国培”、“省培”任务,继续组织教师教学能力大赛。开展推进职校毕业生高质量充分就业,为本地骨干产业提供人才支撑。

12.规范民办教育健康发展。贯彻落实中央《关于规范民办义务教育发展的意见》,巩固规范发展民办义务教育工作成果,扎实推进民办学校分类登记管理,强化招生办学、教育教学、师资配备、寄宿生管理等关键环节管控。扎实开展年检工作,强化结果运用,加大问题整改落实力度。开展规范民办学校办学行为专项行动。

13.发挥好示范学校引领作用。按照“理念先进、管理规范、质量突出、品牌响亮”的目标,集中优质资源,借鉴参照成都新建学校发展模式,探索聘请华东师范大学、北京师范大学等国内知名专家团队对遴选出的基础教育各学段学校进行重点打造。2024年,全区新创建一批省级示范性幼儿园省义务教育优质发展共同体领航学校和省级示范性普通高中。强化引领带动,以示范校为龙头,按照“以强带弱、协同发展、整体提升”思路,积极推进学区治理和集团化办学,形成以城带乡、以强带弱的辐射式、集团化管理模式,以优质学校驱动优质均衡发展。

四、聚焦健康成长,努力培养全面发展时代新人

14.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用好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系列学生读本,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发挥思政课铸魂育人主渠道作用,加强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建设,推出一批故事思政课、思政课舞台剧、赓续红色基因典型案例,打造“舞台上的思政课”“课本剧大赛”等思政课品牌。继续开展德育骨干教师培训,提高中小学德育队伍专业能力。选树德育先进典型,评选一批市级德育先进工作者、名市级优秀班主任、名市级德育和思政课教学能手、培育一批市级德育(班主任)和思政课名师工作室。建设家庭教育大讲堂、家长学校等家庭教育服务阵地,开展“千师访万家”家访活动,构建家庭教育“家校社”三方联动体系。

15.深入落实“双减”政策要求。组织开展课程实施常规视导和教辅使用情况监测,加强作业和考试管理,制定分学科作业设计指引,积极开展作业设计大赛,提高教师作业设计水平。规范学校课后服务课程管理,提升课后服务质量,满足学生多样化学习需求,促进校内减负提质增效。持续深化校外培训机构联合整治行动,全面应用校外培训机构监管平台,加强校外培训安全工作管理,严格落实校外培训机构准入标准,明确相关部门安全监管责任。推进校外培训“先学后付”模式,实现所有学科培训机构和50%以上非学科培训机构推广使用。继续以无证无照和隐患变异为重点加强校外培训执法,查处一批典型问题。

16.深入推进青少年身心健康发展。以体育心、以体育智,不断完善学校体育教育体系,持续推进教体融合发展,不断健全协同育人机制。实施学生体质强健计划,深化大课间体育活动,落实好中小学生每天校内不低于1小时体育锻炼时间,严格评价标准,全方位开展学生体质健康测试。保证中小学生睡眠时间,实施“明眸”健康工程“八大行动”,抓好儿童青少年近视综合防控工作。开齐开足美育课程,配齐配强艺术专任教师,丰富教学内容,举办好中小学生艺术活动,提升教育实效,以活动为载体,引导学生表现美、欣赏美、创造美。做好初中艺术类科目学业水平考试准备工作。把劳动教育纳入人才培养全过程,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观,推动课堂教学与实践活动贯通融合,探索构建劳动教育新模式。配齐心理健康专兼职教师,打造以班主任和心理健康教师为主的心理健康教育队伍,探索心理健康志愿者服务队送教下乡模式,健全完善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机制。加强学校国防教育和双拥工作,规范开展学生军训。

17.夯实家校共育共管工作基础。开展“千师访万家”家访活动,建立良好的学校与家庭沟通机制与评估机制,构建家庭教育社会支持网络,全面了解学生成长状况。建设家庭教育大讲堂、网上家长学校、家庭教育指导服务站等阵地,帮助家长制定家庭教育规划,形成家庭教育文化,使孩子能够在良好的家庭环境中健康成长。定期召开家长会,鼓励家长参与学校各项活动,家长和教师共同建设教育研究平台,分享教育理念和教学经验。

18.发挥教研工作服务支撑作用。加强教研员队伍建设,配齐配足区级专、兼职学科教研员,构建完善的区、镇、校教研网络,推进学科工作室建设,全力推动教育均衡发展背景下的教研一体化建设。优化完善教学视导、教学调研、教学研讨、教学竞赛、教学示范和帮扶、蹲点教研、联合教研等制度,健全完善中小学生学业质量监测与评价体系。深化课程教学改革,继续推进学校课程实施方案的审核和完善以及课堂教学改革攻坚工作,做好普通高中和义务教育新教材培训工作。做好高三复习备考指导工作,深入研究新、旧两个高考,确保高考质量稳步提升。办好区级青年教师教学竞赛,为优秀教师搭建展示交流平台。加强课题研究管理和成果应用推广,依托省市重点课题,开展集群研究,扩大研究和实践范围,提升研究质量。强化校本教研的督查与指导,促进学校和教师规范、科学、常态化开展教学研究活动。

19.推进语言文字推广普及工作。进一步推进语言文字宣传推广工作,指导学校将语言文字规范化纳入区级“文明创建”指标体系。开展第27届全国推普周宣传活动,抓好推普助力乡村振兴工作。持续开展学校语言文字工作达标建设,开展2024年中华经典诵写讲演系列活动并组织区级比赛。常态开展普通话水平测试工作,持续推进在党政机关、事业单位推广使用普通话工作,督促和倡导行业用语规范。

五、聚焦质量提升,推进“体育强区”建设进程

20.大力发展青少年竞技体育。通过“学校+体校+社会”的模式,深入推进“体教融合”,整合学校体育教育和社会专业体育协会资源,大力发展青少年竞技体育。广泛开展校内竞赛、校际联赛、选拔性竞赛等体育赛事。健全中小学生竞赛制度,全区各级各类学校每年至少召开春秋两季学校综合性运动会,以竞赛为杠杆,带动和促进学校体育教育发展。举办成届制的中小学生田径比赛和三大球、三小球的比赛活动,形成运动队伍和体育后备人才“层层选、层层推”的选拔机制。全力推进备战四川省第十五届运动会的各项工作,推进运动员注册工作,加大向省级优秀运动队伍输送人才的力度,组队参加2024年四川省青少年锦标赛。

21.打造有热度的全民健身赛事活动。广泛开展多种形式的群众体育系列赛事活动,指导各体育组织开展气排球、篮球、足球、羽毛球等民众身边的健身活动。举办2024 年国民体质监测以及国家体育锻炼标准达标测试赛。开展国民体质监测与全民健身状况调查,保证国民体质达标率达到 92%以上,经常锻炼人数超过38.4%。举办全民健身篮球、足球等系列赛事,职工气排球、羽毛球等系列健身系列赛事活动。

22.建强体育人才队伍。实施精英教练员、社会体育指导员计划,提高执教能力。积极选派人员参加国家级、一级、二级社会体育指导员培训,组织开展三级社会体育指导员培训,全年新增三级社会体育指导员300名,全年完成群众体育引领员招募1000名。

23.提升体育公共服务质量。贯彻执行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全民健身场地设施建设发展群众体育的意见》,实施社区与乡镇全民健身设施的补短板及提档升级工作。开展“五个一”、乡镇“三个一”和社会足球场地设施规划建设等工作。推进公共体育场馆免费或低收费开放。以打造品牌赛事活动为着力点,引导鼓励各体育社团积极承接、协办和参与市级以上的体育赛事及健身展示活动。开展社会体育指导员志愿服务“五进”活动,加强科学健身知识与健身方法的推广与普及。

六、聚焦综合改革,促进教育高质量发展

24.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完善学校管理和教育评价体系,破除“五唯”倾向,落实教育部学前教育、义务教育、普通高中、特殊教育等评价指南,出台学校、教师、学生等评价细则,推动各学段办学标准和教学质量达到国家规定要求。组织举办学前教育、义务教育、普通高中质量评价指南专题培训班,做好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组织和管理工作。结合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实施方案和“两个清单”,开展第三方评估检测,落实违反负面清单行为监测整改。推进义务教育学校评价试点,遴选推报教育评价改革典型案例。

25.积极稳妥推进招生制度改革。持续完善义务教育学校免试就近入学和“阳光入园”“阳光入学”“阳光分班”政策体系。做好随迁子女、引进高层次人才子女及招商引资外来投资者子女入学工作。鼓励探索实施符合入学政策的多孩子女同校就读,帮助家长解决多校接送孩子不便的实际问题。扎实推进高中阶段学校考试招生制度改革各项工作,全面实施初、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加强规范普通高中招生秩序,稳定优质生源。加强考试制度建设,形成统一规范的考务机制,精心组织好各类考试。

26.攻坚推进高考综合改革。按照《资阳市高考综合改革实施方案》的要求,清单式节点式责任化推进改革事项,召开高考综合改革推进会议,总结“选科分班”工作经验,指导学校制定完善相关方案,合理调配教师资源,优化教学管理模式,确保改革有序推进。全面实施教育部修订后的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语文等20个学科课程标准,落实各学科教学指导意见,做好培训工作。深化普通高中课程改革,提前布局“新高考”备考工作,指导学校加强选修课程开发建设,加快推进学科建设和课堂教学改革,强化针对性复习和过程性评估。系统分析高校专业招生条件,出台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指导性意见,编印职业规划、选科指导校本刊物。

27.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教学改革。开展专题研训活动,有效提升校长课程领导力和教师课程开发与实施能力。建立学校课程方案县(区)备案机制,定期开展评估。开展“学校整体课程实施方案和各学科课程纲要”征集与评审活动。以“新课堂”建设为抓手,聚焦核心素养,着力“教、学、评”一体化,推动教学设计、学科实践、跨学科主题学习、作业设计、考试命题等教学改革。加大国家、省、市精品课培育力度,培育一批新课程改革典型区域、学校,在更新教育理念、转变育人方式、坚决扭转片面应试教育等关键环节和重点领域取得突破。

28.推进依法治教治体和“放管服”改革。以抓好习近平法治思想学习宣传为主线,积极开展教育和体育法治宣传,着力提高青少年法治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加强中小学法治副校长队伍建设。持续深化放管服改革,规范教育体育行政权力运行,激发学校自主办学活力,切实减轻中小学校负担,推进学校依章程自主办学,坚持依法治教、依法治校工作。组织参加第九届全省学生“学宪法讲宪法”活动。深入推进依法行政,加强行政执法队伍建设。加大“一网通办”推进力度,提升政务服务效能。

七、聚焦基础保障,提升教育体育公共服务能力

29.完善教育经费投入保障机制。进一步明确政府在教育发展中的主体责任,完善政府主导、权责清晰、分担合理、更为多元的教育经费筹措体制机制,建立健全全覆盖、全过程、全方位、更加科学的教育经费投入使用管理制度体系。优化教育经费使用结构,向消除校园隐患、智慧校园建设和标准化学校建设,突出抓重点、补短板、强弱项,教育经费安排向薄弱环节倾斜、向教师队伍建设倾斜、向重大改革措施倾斜。加强财政教育投入责任落实情况的动态监测,确保一般公共预算支出逐年只增不减,确保在校学生生均一般公共预算教育支出逐年只增不减。充分发挥审计监督作用,推动审计发现问题整改,探索会计集中办公方式,进一步提升教育财务治理能力。

30.持续补齐基础设施短板。结合出生人口变化,认真落实教育基础设施布局规划,推动教育服务硬件条件持续改善。持续创新投入机制、改善办学条件,重点推进资阳中学(东区)、市委党校改建为资阳中学初中部、兰家坡小学、雁江六中建设项目,年度完成资阳中学(东区)、雁江二小(东区)、伍隍中学、中和中学、伍隍镇初中、石岭镇初中、文明幼儿园、拱城幼儿园8个项目完工投用,新增学位7000余个。吸引社会资本进入体育场地建设,结合老旧小区改造,紧贴群众需求,利用金角银边建设群众举步可及的健身场地设施,打造城镇“三个十分钟”健身圈,推动雁江区全民健身中心项目开工建设,持续增加体育基础设施供给。   

31.加快推动教育数字化转型按需推进教育新型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夯实教育数字化转型基础。提升教育工作者信息素养,重点提高教师数字意识和运用信息化手段开展教育教学能力。深化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融合创新应用,加大国省智慧教育平台推广应用,推动课堂教学应用常态化。构建新的教育装备发展格局,按照“建设优先、应用为王”原则,全面提升中小学实验实践教学水平,大力提升学生科学素养,服务育人方式改革。

32.推进教育体育助力乡村振兴。持续巩固拓展教育脱贫攻坚成果,有效衔接乡村振兴战略,推进控辍保学从动态清零转向常态清零。加强精准资助,推进资助育人,严格落实各项学生资助政策。优化调整教育帮扶措施,保持教育帮扶政策总体稳定和工作平稳过渡。全力做好教育扶贫,统筹城乡教育一体化发展,围绕义务教育有保障、教育精准资助、师资力量重点保障、乡村温馨校园建设、提升职业教育服务质量等,大力促进乡村教育振兴,不断缩小城乡教育差距,进一步提升教育服务乡村振兴的能力和水平。继续做好定点帮扶工作,加强对教育体育系统定点帮扶工作的指导和监管。

33.切实维护教育体育系统安全建立健全党政同责、一岗双责、齐抓共管的学校安全工作机制,优化突发事件分类应急响应机制,提高风险研判和突发事件应急处置能力。巩固学校政治安全和意识形态根基,指导全区各校加强国家安全教育,提升维护国家安全能力。加大资金投入,配齐配强校园安保力量,完善学校视频监控、一键式紧急报警装置等校园安保基础设施建设,加强各类校园安全知识教育,提升师生自我防护、自我防范的知识和能力。开展防溺水、防霸凌、防范心理健康突出问题等专项行动,有效遏制学生非正常死亡。切实开展校园食品安全排查整治专项行动,对供餐学校(园)履行食品安全主体责任进行督促检查,督促各供餐学校(园)食堂大宗食材实行公开招投标,集中定点采购等,按照区纪委监委的要求开展“清廉食堂”、“扫码用餐”工作,进一步加强食堂资金监管,持续推进以“互联网+明厨亮灶”为重点内容的学校食堂食品安全智能化管理系统建设,构建学校食品安全管理体系。做好全区体育市场高危险性体育项目的监督管理,强化体育场馆和游泳场馆对公众开放的安全工作。

34.抓实教育体育领域宣传工作。依托“互联网+政务服务”服务系统,坚持用好官网、微信公众号等宣传平台,聚焦教育领域重要政策、新亮点和新品牌,加大策划力度、打造特色专栏,扩大信息公开,依法保障群众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加强网信队伍建设,建立完善信息报送机制,做好信息刊物采编工作,进一步提升信息工作水平。围绕体育领域重要赛事,充分利用各类宣传平台,开展多渠道宣传。健全信访工作机制,开展涉教涉生矛盾纠纷排查处置,化解信访积案,完善舆情监测、研判、报告、应对工作体系。

35.扎实开展教育督导评估工作。扎实开展教育督导评估工作。坚持督政、督学、评估监测一体推进。围绕中心工作,创新督导方式,落实教育督导成果运用。持续做好迎接市对区政府履行教育职责评价工作,推进学前教育普及普惠、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过程性督导,启动学校办学质量评价。加大督学队伍建设,做好督学换届选聘培训工作,提高督学专业水平。充分发挥专兼职督学作用,强化常规性督导,做实覆盖全区中小学(园)的挂牌督导工作。做好迎接四川省义务教育质量监测抽检工作,落实问题整改,巩固发展成果。进一步用好用活教育督导问责制度,对投诉量大、整改进度慢的事项开展实地督办,对消极应付、推进不力、弄虚作假和损害人民群众利益的单位和个人严肃追责问责。                                        中共资阳市雁江区教育和体育局党  资阳市雁江区教育和体育局                                                 2024424

主办:资阳市人民政府 承办:资阳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市政府办公室联系电话:028-26655501 市政府网站联系电话:028-28000836
网站标识码:5120000001  蜀ICP备05007295号-1 川公网安备 5120020200001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