雁江区同城化发展工作局
政府信息公开
当前位置:首页 > 雁江区同城化发展工作局 > 法定主动公开内容 > 政策文件 > 其他文件
资阳市雁江区全面融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暨推进同城化发展领导小组办公室关于印发《资阳市雁江区贯彻落实〈成都都市圈发展规划〉重点任务责任分工方案》
发布时间:2022-04-09   录入:雁江区同城化发展工作局

经区双圈暨同城化领导小组办公室同意,现将《资阳市雁江区贯彻落实〈成都都市圈发展规划〉重点任务责任分工方案》印发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贯彻落实,坚持高标准、严要求,全力推动任务落实落细。

 

附件:资阳市雁江区贯彻落实《成都都市圈发展规划》重点任务责任分工方案

 

 

 

     

附件

 

资阳市雁江区贯彻落实《成都都市圈发展规划》重点任务责任分工方案

 

一、优化都市圈发展布局

(一)促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

1.完善雁江宜居宜业功能。立足雁江发展基础,主动承接成都功能疏解和产业转移,共享成都发展环境、发展资源和发展平台,逐步增强人口和经济集聚能力。

责任单位:区经济科技信息化局、区农业农村局、区商务局、区住房城乡建设局、区投资促进局、城东新区管委会

2.配合争取三级医院和新建高校、高校新建校区在资阳布局,增加医疗教育等优质公共服务资源配置,显著提升城市功能品质和宜居宜业水平。

责任单位:区卫生健康局、区教育和体育局、区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

3.推动雁江与成都东部新区联动发展,建设临空制造配套产业基地和生态文化城市。

责任单位:区发展改革局、区同城化发展工作局、区经济科技信息化局、区工管委(逗号前为牵头单位,下同),区投资促进局、雁江生态环境局、区文化广电旅游局、城东新区管委会

4.加快建设践行新发展理念的公园城市示范区,增强城市承载能力。立足自身特色资源,充分发挥与成都空间距离近、综合成本低的优势,打造都市圈发展的节点支撑。

责任单位:区自然资源规划局、区住房城乡建设局,区投资促进局、城东新区管委会

5.统筹优势产业发展和农业转移人口就近就业,推动产业配套设施、市政公用设施、公共服务设施、环境基础设施提级扩能,提升综合承载力和服务配套功能。

责任单位:区发展改革局、区住房城乡建设局、区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区农业农村局等

6.因地制宜发展小城镇。支持小城镇对接大中小城市需求,加强与周边城市的规划统筹、功能配套,融入城市发展。实施中心镇基础设施、公共服务、产业集聚、环境风貌、文化传承、城镇治理“六大提升行动”。完善小城镇市政和公共服务功能,因地制宜发展先进制造、商贸物流、文化旅游、现代农业等产业。推进镇区常住人口10万以上的特大镇按同等城市标准配置教育医疗资源,推动有条件的镇建成区域副中心。

责任单位:区住房城乡建设局,区民政局、区商务局、区文化广电旅游局、区农业农村局、区经济科技信息化局、区教育和体育局、区卫生健康局

(二)构建“两轴”打造“三带”

7.完善都市圈东西城市轴线,建设成资大道和市域(郊)铁路,协同推动成都东进和重庆西扩相向发展,强化成都东部新区与重庆联动的重要支点作用,夯实成渝发展主轴。

责任单位:区发展改革局、区交通运输局,区自然资源规划局

8.共建成资临空经济产业带,加快形成临空经济产业专业化分工协作体系,协同提升汇聚运筹高端资源要素功能,合力打造国家级临空经济示范区。加快构建高效快捷的现代物流供应链体系,协同发展现代物流、医药健康、智能制造、文旅(体育)、临空服务、都市现代农业等。

责任单位:区经济科技信息化局、区商务局、区农业农村局,城东新区管委会、区发展改革局、区同城化发展工作局、区卫生健康局、区文化广电旅游局

9.以成都东部新区为战略支点,联动成都市简阳市、金堂县等龙泉山及其以东区域,资阳市乐至、安岳,眉山市眉东新城,协同打造形成6个城市组团和9个小城镇组团。

责任单位:区住房城乡建设局,区自然资源规划局

(三)加快交界地带融合发展

10.推动交界地带在规划布局、交通连接、产业协作、政务服务等方面探索创新合作模式,打造同城化发展若干支撑点。支持简阳—雁江—乐至开展交界地带融合发展试点,推动其他交界地带融合发展。以简阳江源镇天府田园农业板块为核心承载,强化高附加值特色农产品的培育、种植和展示,发展具有临空特征的高端示范农业。依托简阳施家阳春玉桃产业园、简州大耳羊现代农业产业园和乐至高寺阳化河种养循环融合园,积极发展地理标志农产品,壮大都市近郊型现代农业。在简阳施家镇、雁江区老君镇、乐至县高寺镇建设成资毗邻地区农旅融合发展示范区。

责任单位:区同城化发展工作局、区自然资源规划局、区农业农村局、区商务局、区文化广电旅游局

二、加速推进基础设施同城同网

(四)提升国际门户枢纽能级

11.协同建设资阳城市候机楼。推进区域内通用机场建设,促进运输航空和通用航空协调发展。

责任单位:区发展改革局、区商务局

12.加快推进资阳北客运枢纽建设。强化多种运输方式一体衔接,打造一批综合交通枢纽。

责任单位:区发展改革局、区交通运输局

(五)构建都市圈立体交通体系

13.协同建设资阳公铁物流港、资阳多式联运枢纽中心。提升国际邮件互换局功能,积极推进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建设,完善综合枢纽周边铁(公)路货站、货物换装分拨中心、集装箱拼箱共享中心、冷链物流基地等物流设施。规划建设重点物流园区、大型工矿企业铁路专用线,强化重要物流站场间快速直通。协同推行多式联运“一单制”,探索推进单证物权化,共同运营国际班列。

责任单位:区商务局,区发展改革局、区交通运输局

14.协同推动干线铁路、城际铁路、市域(郊)铁路和城市轨道交通“四网融合”,构建轨道交通一小时通勤圈。推进成达万高速铁路、成渝中线高速铁路、成自宜高速铁路、成渝铁路成都至隆昌段扩能改造等干线铁路项目建设,研究规划成都外环等连接成都与周边城市的城际铁路。加快建设成都至资阳市域(郊)铁路。共同构建以成都站、成都东站、天府站、简州站、德阳北站、眉山东站、资阳北站为核心节点,多种轨道交通方式有机衔接的成都都市圈轨道通勤网络。

责任单位:区发展改革局

15.加快实施高速公路扩容改造工程,协同开工建设G76/G85成渝高速公路扩容项目,统一建设标准、统筹建设时序,协同加快建设成资大道、成资临空大道等快速通道项目,开工建设东西城市轴线资阳段等都市圈城市联通轴线和成渝高速至成宜高速联络线、紫微大道等城际快速通道项目,开展资简产业大道、资阳迎接至空港新城、S102资安快速通道等项目前期工作;实施打通城际“断头路”行动计划,力争2025年基本消除城际“断头路”,加快建设放高路等项目。聚焦建设龙泉山和沱江等“两山两江”绿色交通廊道,发展“交通+”新兴产业,推动旅游路、资源路、产业路建设。

责任单位:区交通运输局

16.促进轨道交通、跨市公交、城市公交有机衔接,构建多种运输方式无缝换乘的公共交通服务体系,联合购置(租赁)新型公交化动车组,进一步优化成渝客专等铁路开行方案。推动主要交通干线站点综合开发,优化设置公交站点和大型停车场。推进公交“一卡互通、一码互通”,协同搭建公交信息数据共享平台,推动数据联通、管理协同、运营融合。

责任单位:区发展改革局、区交通运输局,区自然资源规划局

(六)统筹市政设施规划建设

17.协同构建环成都区域四川电网“北立体双环”网架,协同加快天府南—重庆铜梁等1000千伏特高压交流重点工程和配套工程建设,统筹优化交界区域电网500千伏主网架和完善220千伏电网结构。协同有序推进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新技术与电网深度融合,协同推进充电站(桩)设施建设,积极开展智能电网需求管理和动态响应技术应用。

责任单位:区发展改革局,区经济科技信息化局、区住房城乡建设局

18.加强城市燃气管网建设的运营协调,整合区域终端燃气市场。联通毗邻区域天然气管道,协同建设生物天然气、氢能设施。

责任单位:区住房城乡建设局,区发展改革局、区经济科技信息化局、区自然资源规划局

19.推进城市地下综合管廊建设,统筹各类市政管线规划、建设和管理。统筹规划建设公共消防设施。探索公用设施跨市域运营,鼓励企业跨市域承接环卫绿化等市政服务项目。完善交界区域垃圾处置、污水污泥处置等市政公用设施规划衔接和重大项目选址协商机制。

责任单位:区住房城乡建设局、区综合行政执法局,区自然资源规划局

20.协同建立建材产品协调保供机制,推进砂石资源市场合作。

责任单位:区财政局、区水务局

(七)强化水资源保障

21.实施水资源消耗总量和强度“双控”行动,推进节水型都市圈建设。协同开展“再造都江堰”水利大提升行动,推进长征渠引水、毗河供水二期等水利工程前期工作。建设张家岩水库直接引水至老鹰水库管道工程、老鹰水库水源保护—望水河泄水工程,实施都江堰灌区等大中型灌区续建配套与现代化改造工程。健全三岔湖等龙泉山以东灌区管理体制,创新毗河供水工程等跨市水利工程建设管理运营机制,协同开展沱江干支流水库闸坝科学调度。

责任单位:区水务局,区发展改革局

22.实施沱江防洪治理工程,加强城市智能排水系统建设。建立防洪减灾协调机制,统筹制定沱江干支流沿线区域防洪排涝标准。

责任单位:区水务局,区住房城乡建设局、雁江生态环境局

23.建立跨行政区水源地保护联防联控机制,实施老鹰水库等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工程,统筹建设应急备用水源。推进成都都市圈水利行政执法协同。加强河湖生态保护,强化河湖水域岸线空间管控,严格落实岸线保护机制,新建项目不得违法违规侵占、破坏河湖水域岸线,增强水土保持能力,推行河湖长制。

责任单位:区水务局、雁江生态环境局

三、协同提升创新驱动发展水平

(八)增强科技创新策源能力

24.高水平建设综合性科学中心,按照国家统一部署参与建设国家实验室,聚力打造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集群和研究基地集群。加快推动天府实验室、国家重点实验室等战略科技平台建设,推动成资协同创新中心等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平台拓展功能,建好国家实验室四川基地,吸引集聚工程研究中心、产业创新中心、技术创新中心、制造业创新中心等创新平台。加大研发投入,争取更多“科技创新2030—重大项目”落地。在轨道交通等重点领域开展集中攻关。

责任单位:区发展改革局、区经济科技信息化局

(九)打造区域创新共同体

25.配合大力引进科研院所,支持大院大所通过建设新型研发机构等方式加强协作,对接区域产业发展需求。

责任单位:区经济科技信息化局,区教育和体育局

26.支持企业牵头建设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企业技术中心、工业设计中心。依托省级科技资源共享服务平台,推动科技基础资源、大型科研仪器和工业设备向企业开放共享。支持企业设立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引导民营企业参与重大科研项目攻关。大力培育本土创新型企业,积极发展龙头企业牵头的高水平创新联合体,推进产学研用一体化。

责任单位:区经济科技信息化局,区发展改革局

27.协同推进国家双创示范基地建设,探索建设一批省级双创示范基地和省级小型微型企业创业创新示范基地。积极参与“双创周”“创响中国”等双创活动,共建共享“科创通”“盈创动力”等平台,协同打造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示范区。共同鼓励发展创业投资、天使投资。

责任单位:区经济科技信息化局,区发展改革局、区财政局、区金融工作局

(十)协同营造良好创新生态环境

28.完善人才协同发展专项支持政策。组建科技人力资源服务和专业人才市场联盟。开展人才先行区建设,赋予科研事业单位人才“引育用留”自主权。大力发展高端人力资源服务业。

责任单位:区经济科技信息化局,区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

29.配合巩固全面创新改革试验成果,完善科研人员职务科技成果权益分享机制,推进赋予科研人员职务科技成果所有权或长期使用权试点。协同深化科研院所改革,扩大科研相关自主权,优化科技项目组织和科研经费管理方式,健全科技成果分类评价体系,完善科技人员绩效工资分配机制。

责任单位:区经济科技信息化局,区财政局

30.完善支持科技创新的财政金融服务体系,构建覆盖科技创新全过程的财政资金支持引导机制。鼓励社会资本探索共建科技创新基金池。促进科技创新互通互用。推动知识产权高质量创造运用。加强知识产权全链条保护和知识产权审判专业化组织体系建设。

责任单位:区经济科技信息化局,区财政局、区金融工作局、区市场监管局等

四、共建现代高端产业集聚区

(十一)培育高能级制造业生态圈

31强化区域产业政策对接。重点依托成资临空经济产业带建设,依托成都制造业创新发展引擎作用,强化服务配套和产业承接能力,共同构建成都都市圈产业功能区。协同制定制造业同城化发展引导目录,形成“研发+转化”“总部+基地”“终端产品+协作配套”等产业分工模式。共同搭建区域产业协作供需对接平台,促进都市圈上下游企业紧密合作。

责任单位:区经济科技信息化局、区工管委,区发展改革局、区投资促进局、区商务局等

32实施产业基础再造工程,加快补齐瓶颈短板,协同构建高标准产业基础体系。编制产业链全景图,巩固提升传统产业链,塑造新兴产业链。培育产业生态主导型企业,加大垂直一体化整合力度,构建大中小企业配套、上下游企业协同的产业生态。联合实施产业集群配套型和关联企业集聚型招引。

责任单位:区经济科技信息化局、区工管委,区发展改革局、区投资促进局等

33深入推进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发展工程,壮大轨道交通、生物医药、先进材料等产业基地。联动资阳医药食品产业新城等载体,协同发展医药健康产业,协同建设全国医疗器械产业基地;强化雁江临空配套产业新城平台产业承载和协作配套能力,推动新材料产业集聚发展。

责任单位:区经济科技信息化局、区工管委

(十二)共筑现代服务业高地

34.培育集聚会计审计、安全环保、法律服务、商务咨询等服务机构,加快提升中国(四川)自由贸易试验区国际商务服务功能。承接成都国际航空枢纽、国际铁路枢纽功能,促进区域多式联运和城市物流配送一体发展,协同建设西南地区绿色食品生产加工及冷链物流配送基地。建立和推广“市场平台+产业”协同发展机制,重点发展以市场采购贸易方式为特色的国际贸易、中高端商贸等业态,共同推动优质“川造”“川产”“川创”产品便利化出海。

责任单位:商务局、区经济科技信息化局,区农业农村局、区市场监管局、区服管委筹备组

35开展高标准市场体系建设行动,打造优势产业交易和服务平台,推动品牌化连锁化智能化发展,大力发展新零售等新型消费。打造夜间经济名片,丰富假日经济、夜间经济产品。实施川菜传承与创新工程,振兴老字号川菜,创建美食地标,促进川派餐饮与商贸、文旅融合发展。

责任单位:区商务局,区文化广电旅游局

36协同开发和整体推广文化和旅游资源,发展数字文化体育、智慧旅游、康养体育旅游、音乐文化产业等新业态。联合打造文化主题游、休闲度假游、户外运动游等特色精品游线。

责任单位:文化广电旅游局

37实施医疗康养服务提升工程,培育智慧医疗等新业态,打造西部医疗康养高地。

责任单位:卫生健康局、区民政局,区经济科技信息化局、区财政局

38开展绿色金融、普惠金融、科创金融等创新工作,共同建设基于区块链技术的知识产权融资服务平台。协同实施“交子之星”上市企业培育计划,共建共享交子金融“5+2”平台金融服务。依托“银政通”扩大数据共享范围,提升金融服务便利化程度。建立统一的抵押质押制度,推进交易结算、融资担保、小额贷款等业务同城化。强化金融监管科技运用。健全金融审判组织体系。

责任单位:区金融工作局,区人民法院、区市场监管局

(十三)建设都市现代高效特色农业示范区

39联动实施“米袋子”“菜篮子”工程。依托高标准农田建设,统筹各级农业园区,打造优质高产高效粮油保障基地。依托区域生猪养殖和龙头企业,布局规模化商品猪战略保障基地。建立农产品保供同城合作机制。推进重点农产品交易市场数字化建设。

责任单位:区农业农村局、区农管委

40高标准建设农产品加工园区和冷链物流集配中心,发展品种专用、生产定制的精深加工新模式,打造西南绿色食品生产加工及冷链物流配送基地。搭建品牌农产品营销推介平台,提高资阳“资味”等品牌认知度和竞争力,加强雁江蜜柑等名优地理标志品牌的推广、保护与开发。建设农商文化旅游体育整体运营联盟和信息平台,大力发展乡村共享经济、创意农业。开展“都市农景”试点,探索建设社区农场。

责任单位:区农业农村局,区商务局、区经济科技信息化局、区文化广电旅游局、区教育和体育局等

(十四)共建高效畅享智慧都市圈

41加快5G和光纤超宽带“双千兆”网络建设,协同推进互联网协议第六版(IPv6规模部署、商业化应用和产业生态建设。推动实施先进数据中心示范工程,协同建设全国一体化算力网络成渝国家枢纽节点。搭建跨领域跨区域工业互联网公共服务平台,实施产业功能区物联网全覆盖工程。加强智能仓储、综合管廊等新型物联网集成载体建设,构建城市智能感知网络。加强现代化测绘基准体系建设,推动基于北斗的卫星导航定位基准服务系统互联互通。

责任单位:区发展改革局、区经济科技信息化局、区行政审批局,区自然资源规划局

42加快建设集成电路“芯火”双创基地、国家集成电路产教融合创新平台,协同打造集成电路产业基地。推进人工智能产业集聚发展。完善“蜀信链”区块链服务基础设施,打造一批具有全国影响力的应用场景。实施数字技术融合应用计划,促进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农业、制造业、服务业深度融合发展。

责任单位:区经济科技信息化局、区发展改革局等

43加快公共交通、养老托育、水电气等便民服务设施数字化改造,推动“天府蓉易办”等平台互认互通。探索都市圈数字协同治理,拓展成都智慧治理中心平台功能延伸,丰富智慧场景应用。构建城镇社区智慧场景,积极培育流量经济、无人经济、共享经济等新业态,加大数字化智能化生活服务产品开发供给。

责任单位:区经济科技信息化局,区行政审批局、区交通运输局、区民政局、区卫健局、区发展改革局、区住房城乡建设局、区商务局

五、提升开放合作水平

(十五)构建全方位立体开放合作新格局

44.深度融入长江经济带发展,深化与川南、川东北经济区协同发展,推进与重庆主城区及渝西、渝东北合作。与长江中游重点城市开展供应链、产业链协作,主动承接长三角产业转移,延伸拓展与东北亚和美洲地区的国际经贸合作。

责任单位:区发展改革局、区商务局、区投资促进局,区经济科技信息化局、区交通运输局、区农业农村局等

45.配合推进南向开放战略通道建设,强化与川南、攀西经济区协同发展,突出西部陆海新通道建设,深化与黔桂滇西南传统经济联系紧密区域合作,拓展与东南亚、南亚各国的经贸合作,深度对接粤港澳大湾区及东南沿海经济带。

责任单位:区发展改革局、区商务局、区投资促进局,区经济科技信息化局、区交通运输局、区农业农村局

46.协同拓展提升西向联动开放能力,强化与川西北生态示范区的协同发展,深化与青藏甘新宁等省区合作,推动特色资源开发和文化产业、旅游产业协作,依托西向国际航线和中欧班列拓展国际经贸合作,建设面向欧洲及中西亚的国际市场主枢纽及重要门户。

责任单位:区发展改革局、区商务局、区投资促进局,区经济科技信息化局、区交通运输局、区农业农村局、区文化广电旅游局等

47.共推北向出川开放合作,强化与川东北经济区的协同发展,共同提升北上出川通道建设水平,加强与关中平原城市群对接合作,延伸拓展与中原、山东半岛城市群和华北、东北地区交流合作,积极参与中蒙俄经济走廊建设。

责任单位:区发展改革局、区商务局、区投资促进局,区经济科技信息化局、区交通运输局等

(十六)协同搭建开放合作平台

48.积极参与高标准建设中国(四川)自由贸易试验区,配合推动资阳自由贸易试验区协同改革先行区建设,配合推动外向型产业和特色优势产业集聚,加强与中国(重庆)自由贸易试验区协同开放、协同创新。

责任单位:区商务局

49共同做大重大展会品牌,共同承办成都全球创新创业交易会、中国—欧盟投资贸易科技合作洽谈会等国际性大型展会活动。

责任单位:区投资促进局

(十七)一体推进更高水平对外开放

50.深化现代服务业开放合作,拓宽国际优质资本进入公共服务领域渠道。高水平建设国家服务外包示范城市、数字服务出口基地、检测维修出口基地、动漫游戏出口基地等。

责任单位:区经济科技信息化局、区商务局、区文化广电旅游局

51.配合打造综合信息、货币交易、贸易结算、跨境投融资服务和汇率风险管理平台,进一步扩大人民币跨境使用。支持企业在境外上市、发债融资。

责任单位:金融工作局

52.推动口岸物流信息全程采集共享、监管互认。加强跨境电商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完善进出口商品全流程质量安全溯源管理系统。

责任单位:区经济科技信息化局、区农业农村局、区商务局

53.协同打造国际化人才特区,探索推进外国人才担任新型科研机构事业单位法人代表、相关驻外机构负责人试点。允许外国人才依托企事业单位领衔实施国省科技计划项目、创办科技型企业、开展创新活动。

责任单位:区经济科技信息化局、区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

六、促进公共服务便利共享

(十八)推动教育同城化发展

54.构建学前教育和特殊教育发展联盟,鼓励成都优质中小学校与雁江学校建立合作帮扶机制,促进优质网课资源全域共享。深化校长和教师跟岗研修常态化工作机制,联合打造教师成长共同体。协同组建区域型、行业型及复合型职业教育集团。遴选一批研学基地(营地),打造“成德眉资大研学实践带”。支持在蓉高校到雁江建设现代产业学院。

责任单位:区教育和体育局,区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

(十九)共建共享优质医疗卫生资源

55.优化区域医疗卫生资源配置,建立由三级公立医院牵头,创建相关专业区域医疗中心,加快建设资阳市雁江区人民医院综合业务用房等项目。推动优质医院共建专科联盟。完善重大疫情联防联控及监测预警机制,建设传染病监测预警一体化平台,优化基层传染病监测哨点布局。加快推进成德眉资公立医院社会保障卡(含电子社保卡)、电子健康卡就医“一码(卡)通”,推动二级及以上医疗机构检验结果共享互认,建立疑难重症会诊和转诊绿色通道。探索高层次医疗卫生人才柔性流动机制,推进实用型、创新型和复合型人才合作培养。

责任单位:区卫生健康局,区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区市场监管局

(二十)共促文化体育事业发展

56.共同成立成都都市圈演艺联盟,鼓励联合创作和演出优秀文艺作品。探索省级和市级文化馆、图书馆、博物馆、规划馆等联盟式运行模式,完善“惠民一卡通”、公共文化联展一站通等共享服务。落实“先考古、后出让”要求,将文物保护全面纳入城市建设前置审批,推进文物建筑活化利用。

责任单位:区文化广电旅游局,区同城化发展工作局、区自然资源规划局

57.加强体育赛事和户外运动资源统一规划开发,协同建设成都国际赛事名城。实施教练员、裁判员、社会体育指导员、后备人才联合培养计划,推进体育场馆全域开放。

责任单位:区教育和体育局

(二十一)强化社会保障服务对接

58.共建统一开放人力资源市场,共享人力资源和就业岗位信息,推动政策衔接、异地通办,推动成德眉资人力资源协同发展示范区建设,联动建设成都都市圈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打造区域创业培训和职业发展网络学院。

责任单位:区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

59.建立居民服务“一卡通”,推动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关系跨地区无障碍转移和缴费年限互认,实现工伤保险互通互认和异地就医直接结算,促进医保基金监管流程和标准统一,探索药品、医用耗材跨地区联合采购

责任单位:区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区医疗保障局

60.合作建设养老服务设施、康复中心、医养联合体,联建共享一批医养结合机构,实行养老床位补贴跟随人走、异地结算。探索建立婴幼儿照护服务体系,有效衔接社区婴幼儿照护服务设施与社区公共服务设施。协同开展区域社会救助,共享困难家庭经济核对信息。加强儿童福利与保护交流合作,推动儿童康复、特殊教育等协同发展,开展未成年人保护示范创建。

责任单位:区民政局,区教育和体育局、区卫生健康局

61多元化增加保障性住房、保障性租赁住房供给,推动公租房保障范围城镇常住人口全覆盖。

责任单位:区住房城乡建设局

(二十二)协同开展社会治理

62.共同成立成都都市圈社会治理联盟,推广成都党建引领社区发展治理模式。深度运用社会治理网格化信息管理平台,推进社区、社会组织、社会工作“三社联动”,加快互联网与社区治理和服务体系的深度融合。

责任单位:区民政局,区委组织部、区委政法委、区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

63.加强重点场所治安防控,开展交界地带协同共管。构建圈层联防联控网络。建立区域联防联动机制,构建一体化应急协同联动体系。完善城市间应急物资快速调用机制。联合建设综合监测预警体系,促进公共安全风险管理信息平台、应急指挥平台互联互通。完善城市地下轨道交通和综合管网管廊应战应急功能。统筹应急救援基地和应急救援队伍建设,共同建成国家西南区域应急救援中心。

责任单位:区应急管理局、区公安分局,区发展改革局、区住房城乡建设局

七、推进生态环境共保共治

(二十三)优化生态空间网络

64.建设典型生态系统科研观测站。坚持因地制宜开展生态修复,恢复和保护生物多样性。构建沱江绿色发展轴,系统修复沱江流域自然岸线和湿地,推进沱江流域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工程,加强九曲河、阳化河等重点小流域生态廊道建设,有序推进雁溪湖等湿地公园建设。联合实施跨境河道疏浚、防洪工程建设,恢复提升河流、湖泊生态系统功能与质量。

责任单位:区自然资源规划局、区水务局、雁江生态环境局

65.协同构建成都环城生态区,推进高速、国省干道、村镇道路绿化,完善城市生态绿网体系。协同筹办2024年世界园艺博览会。

责任单位:区交通运输局、区住房城乡建设局,区自然资源规划局

(二十四)加强环境污染联防联控联治

66.开展沱江流域水环境治理合作试点,持续推动流域上下游水质稳定达标,联合实施沱江干流、阳化河、九曲河(含老鹰水库)、球溪河等跨(共)界水体综合整治工程,开展九曲河、阳化河、小濛溪河、球溪河等重点小流域综合治理工程。加强水生生物保护。持续巩固禁捕退捕成效。加快建设沿江污水、垃圾处理等基础设施,全面消除城市黑臭水体。完善沱江流域联防联控机制。建立健全船舶和港口污染防治长效机制。共同建设成德眉资数智环境综合应用平台、成德眉资区域土壤污染预警预报信息系统。

责任单位:雁江生态环境局、区水务局,区住房城乡建设局、区农业农村局、区交通运输局、区综合行政执法局

67.联合实施大气污染联防联控工程,基本消除重污染天气。加强污染源头治理,推行秸秆还田和综合利用,协同控制氮氧化物和挥发性有机物等排放。协同建设通风廊道,强化用地、产业和建筑管控。开展交界地带重污染天气预警统一分级标准试点,建立重污染天气应急动态决策管理系统,健全大气污染联合执法工作机制。

责任单位:雁江生态环境局

68.加强涉重金属行业、工业尾矿等污染防控,大力推行重点行业企业固废减量和化肥、农药减量等措施,保障农产品质量。开展土壤治理修复技术交流与合作,积极推进受污染土壤修复治理示范。共建区域土壤污染预警预报平台。

责任单位:雁江生态环境局,区经济科技信息化局、区农业农村局

69.开展“无废城市”建设,强化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强化危险废物监管和利用处置能力。深化邻近区域固废协同处置,强化跨行政区转移监管,推进城市间固废处置设施共建,联合建成投运资阳市危险废物处置等项目。重视和加强新污染物治理。加强环境噪声污染防治,完成区域内声环境质量自动监测网络建设。

责任单位:雁江生态环境局、区综合行政执法局

(二十五)协同推进全面绿色低碳转型发展

70.严格实施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节能审查,加强重点用能单位节能管理。共同推进近零碳排放区示范工程。共同完善“碳惠天府”机制,实施碳资产提升行动。

责任单位:区发展改革局、区经济科技信息化局,雁江生态环境局

71.推进产业园区绿色化、循环化改造,加强大宗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共建城市废弃物资源循环利用基地和再生资源分拣中心。推进传统行业绿色转型和升级改造,引导企业参与绿色电力交易,全面推进清洁生产,推广使用绿色建材。建立环保产业联盟,联合发展节能环保产业。大力推广运用绿色产品,促进塑料垃圾源头减量。提高公交出行分担率,协同推广新能源汽车,统筹布局电动汽车配套设施。

责任单位:区发展改革局、区经济科技信息化局、雁江生态环境局

72.推进用能权有偿使用和交易试点,共同争取开展气候投融资国家级试点,建立健全排污权、水权、林权交易市场。探索构建生态产权制度,完善生态产品调查监测制度。共同建立生态产品价值评价体系,开展基于特地地域单元的生态价值核算,探索形成生态产品价格形成机制。健全沱江、岷江流域横向生态保护补偿机制。

责任单位:区发展改革局、雁江生态环境局,区财政局、区自然资源规划局

(二十六)强化环境影响评价

73推动区域“三线一单”生态环境分区管控落地应用,加强与区域规划环评、建设项目环评的衔接联动。视情适时优化调整规划相关内容。

责任单位:雁江生态环境局、区发展改革局,区自然资源规划局、区国土分局

八、深化体制机制改革

(二十七)推动要素市场一体化改革

74.依托成都农交所联动推进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跨行政区配置改革,健全成都都市圈工业用地市场供应体系,完善城乡区域空间保护机制和利益平衡机制。

责任单位:自然资源规划局,区农业农村局

75.协同创新投融资模式,联合争取政府投资基金、政府专项债券支持符合条件的同城化重点项目,探索发展投资基金,支撑同城化建设。

责任单位:财政局,区金融工作局

76.打造人力资源协同发展示范区,联通人力资源服务平台,推行人才资质互认共享,促进劳动力和人才跨区域合理流动。

责任单位: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

77.协调推动建立省市联动、成德眉资协同的数据共享交换机制,联合制定数据共享责任清单,协同发展技术转移机构和技术经理人,共同培育技术和数据市场。

责任单位:区行政审批局,区经济科技信息化局

(二十八)提升营商环境竞争力

78.共同搭建政务服务一体化平台,构建服务事项集成办理和联网通办的服务体系。联合推动政务服务“最多跑一次”改革,协同发布“零跑腿”事项清单,促进“放管服”改革向基层延伸。扩大政务服务跨市“无差别化”受理事项范围,统一项目审批标准和流程。推动政务数据和信息资源互通共享,促进政务服务结果联网互认,基本实现政务跨市域事项通办。常态化运行成德眉资一体化企业登记绿色通道。

责任单位:区行政审批局,区市场监管局

79.落实全国统一的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探索建立公平竞争审查协作制度。联合开展移动端执法、非现场执法,推动执法结果互认。建立跨区域社会信用体系,完善失信主体名单制度,建立健全信用修复配套机制。完善民营企业合法权益保障机制,全面实施外商投资准入前国民待遇加负面清单管理制度,落实准入后国民待遇,健全事中事后监管体系。

责任单位:区发展改革局,区市场监管局、区经济科技信息化局、区商务局、区司法局等

(二十九)协同促进城乡融合发展

80.共同推进条件成熟的毗邻地区开展国家城乡融合发展试验区试点。探索户籍准入年限累计互认、居住证互通互认。建立科研人员入乡兼职兼薪和离岗创业制度。规范有序推进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直接入市,统筹调剂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结余指标。共同开发适农金融产品。

责任单位:区发展改革局,区自然资源规划局、区住房城乡建设局、区农业农村局、区公安分局、区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区金融工作局等

81.健全区域衔接、城乡统一的基础设施建设管护机制,完善级配合理的城乡路网和衔接便利的公交网络,推进城乡交通运输一体化,推动供水、燃气、污水收集等市政公用设施向乡村延伸。提升乡村通信网络覆盖水平,持续推动电信普遍服务和智慧广电网络、智能电网建设,缩小城乡数字鸿沟。统筹教师编制配置,联动推进城乡教育信息化,共建城乡教育联合体。推进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标准化建设,持续推进医师区域注册和多机构执业,支持县域内医生交流轮岗。

责任单位:区发展改革局、区经济科技信息化局、区住房城乡建设局、区交通运输局、区教育和体育局、区卫生健康局等

(三十)开展成德眉资同城化综合试验

82.建立跨行政区一体运营的组织管理机制,共同推动市场化开发建设。统一项目准入标准,完善项目联合申报、协同实施机制。试行建设用地指标、土地收储和出让统一管理,探索招商引资、项目审批、市场监管等经济管理权限与行政区适度分离。在上级部门指导下建立健全经济统计分算机制,探索制定独立考核的指标体系。完善统一编制、联合报批、共同实施的成都都市圈规划管理体制。

责任单位:区同城化发展工作局,区发展改革局、区统计局、区住房城乡建设局、区自然资源规划局、区市场监管局、区投资促进局

83.率先推进基础设施一体化,加快消除交界地带“瓶颈路”。率先推动现代产业协作共兴,在共建跨区域产业生态圈上先行突破。率先推动对外开放协同共进,整体提升投资贸易自由化便利化水平。率先推进基本公共服务标准统一衔接和可持续,促进公共服务共建共享。率先推进生态环境共保共治,筑牢龙泉山、沱江生态屏障。

责任单位:区自然资源规划局、区投资促进局、区交通运输局、区经济科技信息化局、区商务局、区农业农村局、雁江生态环境局等

九、规划实施保障措施

(三十一)加强组织协调

84.充分发挥区全面融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暨推进同城化发展领导小组办公室统筹协调职能,完善“领导小组会议、同城化办公室主任会议、专项合作组协调会议”多层次常态化组织协调机制,构建“领导小组决策统筹、同城化办公室组织落实、分管区领导协调调度、专项合作组对接联动、区级部门主体推进”的工作体系。

责任单位:区同城化发展工作局

(三十二)强化政策协同

85.配合推动编制成都都市圈国土空间规划,以及综合交通、公共服务、生态环保等专项规划,配套出台科技创新、产业协作、项目管理、财政金融、用地保障、人才支撑等方面支持措施。

责任单位:区同城化发展工作局,区委组织部、区发展改革局、区经济科技信息化局、区财政局、区金融工作局、区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区自然资源规划局、雁江生态环境局、区交通运输局等

(三十三)统筹推进实施

86区全面融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暨推进同城化发展领导小组办公室统筹指导和综合协调本分工方案实施。区各有关部门作为责任主体,要制定具体行动计划和专项推进方案,把各项任务落到实处。

责任单位:区同城化发展工作局

 

 

 

主办:资阳市人民政府 承办:资阳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市政府办公室联系电话:028-26655501 市政府网站联系电话:028-28000836
网站标识码:5120000001  蜀ICP备05007295号-1 川公网安备 5120020200001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