雁江区保和镇人民政府
政府信息公开
当前位置:首页 > 雁江区保和镇人民政府 > 法定主动公开内容 > 政策文件 > 其他文件
保和镇“十三五”工作亮点和“十四五”工作谋划
发布时间:2022-04-15   录入:雁江区保和镇人民政府

 

“十四五”时期是由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向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迈进的关键时期,深刻认识国内外形势的新趋向新态势,准确把握经济社会发展的新特点新要求,科学制定并有效实施“十四五”规划,对于保和立足“临近空港”、“都市近郊”的区域发展优势,以现代农业为基础,构建“现代农业+商贸物联+原乡文化+乡村旅游”的保和镇农商文旅特色发展模式,最终将保和镇打造成为临空都市近郊型农商文旅特色镇。

一、迈上新台阶

“十三五”时期,在省、市、区坚强领导下,镇党委、政府团结带领全镇人民,始终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把握高质量发展要求,坚持实事求是,运用系统思维,围绕“农旅融合、集体经济”大板块加速崛起,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打好“三大攻坚战”,统筹推进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保稳定,全力以赴落实发展第一要务,“十三五”确定的目标任务如期完成。

综合实力显著增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圆满达成2020年全镇农业生产总值完成57204元,“十三五”期间可望保持3.5%以上增长速度;发展质量持续提升,全镇一产业增加值达到23000万元,年均增长3.5%;劳务收入实现41078万元,五年年均增长3%;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020年达到18000元,五年年均增长9%。

协同发展水平显著提高,都市近郊发展格局基本形成一是重点项目持续推进,成渝·紫微商贸物流产业功能区完成产业规划编制,文旅大学城启动5平方公里先行区开发建设前期工作,晏家坝乡村振兴示范区建设加快推进,花溪河生态旅游度假区核心区开门迎客,全镇上下紧抓发展机遇,攻坚克难推动重点工程,市委四届九次全会将我镇确定为农旅融合发展重点镇。二是交通网络四通八达,加快推进成资渝高速公路建设,加快推进紫微大道、蜀都大道东延线资简段、晏宾路及大学城防洪堤项目,形成更加完备的立体交通网络,已建成通村公路300余公里,进一步形成周边乡镇的片区中心和物资集散地。三是区位优势持续增强,保和镇立足雁江区的东部门户,雁城区重要的水果、粮油、畜牧供应产区。保和镇临空经济、近郊经济的发展格局已基本形成。

经济发展活力显著增强,农旅融合发展格局基本形成。保和镇充分发挥区位和资源优势,突出村级集体经济发展,以特色农业为抓手,不断调整优化农业结构,全镇共发展水果柑橘类10000余亩,其中迎龙桥村在前期没有任何项目和资金支持的情况下,主动作为,通过“土地+种苗+技术+资金”入股模式,建立起风险共担、利益共享机制,整村发展集体经济晚熟血橙1067亩,是全市集体经济现场会参观点,保和镇被表彰为区级农业农村工作先进集体

基础设施建设显著增强,城乡融合发展格局基本形成依托高标准农田建设、金土地、4500亩蔬菜产业带等项目,投资近2600余万元,完成22个村社道硬化22公里,便民道硬化33公里新建蓄水池150口,山坪塘64座,提灌站5座,囤水田埂157根,维护新修水渠12公里,农村生活环境不断改善,农村饮水安全问题得到有效解决。

生态环境质量显著改善,绿色发展态势基本形成一是加大生态环境保护力度,坚决整改中省环保督查及“回头看”反馈问题,顺利推进城乡环卫一体化,场镇垃圾中转站投入使用;全面禁止秸秆和生活垃圾等废弃物的露天焚烧;推广生物有机肥、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强化水污染防治,建立污水处理站两处,有效降低农业面源污染;依法开展农村环境综合治理,清除破坏生态资源挤占生态空间9处;开展“十清四化”、生活垃圾处理、粪污治理等活动,处理环保事件8起,明星、金星、金竹路人居环境治理环线效果初显,农村“脏乱差”现象明显改善。二是全面落实“河长制”,加强对沱江、阳化河及支流的治理;开展“清四乱”专项行动,投入15万余元清理河道漂浮物,关闭河道200米范围内养殖场20余家,搬迁养殖场10余家,场镇污水处理厂加快推进,顺利通过了中央、省市各级河长制和水环境检查。三是全域推进新农村建设,通过农村人居环境治理、农村户厕改造、高标准农田建设等工作,有效提升了农村基础设施水平,保和先后入选国家级卫生乡镇、“四川省第三批森林小镇”;投入1260余万元完成厕所改造7765户,危房改造92户,拆除“大棚房”8个、各类无功能建筑1000平方米,办理农用设施用地48个,重点打造了石坝子、洞子湾、石庙子、六石包、黄谷、红堰6个新村聚居示范点,全面改善村民的生活环境。

民生福祉水平显著提高,人民生活质量不断改善。坚持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全镇幼儿园普惠率达到82.8%,九年义务教育阶段入学100%促进社会养老服务业发展,推动现代养老产业发展。养老服务逐步完善全镇已建成敬老院2个,计划修建的康养场所xxx食品安全实现从田间到餐桌多渠道、多层次规范化监管,群众饮食用药更加安全,各项社会保障能力全面增强,形成社会资源共享、社会环境平安和谐的局面。

常态化疫情防控工作扎实开展三包”责任、“四级联报联管”制度统筹推进的局面基本形成。面对新冠肺炎疫情这一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发生的传播速度最快、感染范围最广、防控难度最大的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镇党委政府沉着应对、科学防控、精准施策,三包”责任、“四级联报联管”制度,打好防疫情、保发展组合拳,全镇经济社会发展经受住了疫情“大考”。坚持把人民健康放到第一位,组织开展网格化、地毯式排查,严格落实居家隔离观察制度,疫情防控取得阶段性胜利。进一步完善常态化防控机制,多措并举推动复工复产,为实现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双胜利”奠定了良好基础。

二、阔步新时代

“十四五”时期是我国开启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新征程的关键期,我镇发展面临的环境发生重大而深刻的变化,条缕分析研判形势,辨识危机加快发展刻不容缓。

世界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新一轮科技变革加速推进,以区块链、5G、人工智能、物联网等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更为广泛深入地渗透到经济社会各领域,各国、各地区围绕颠覆性技术抢占发展制高点竞争激烈;新冠肺炎疫情在全球持续蔓延,给全球经济社会发展带来深远影响,世界经济深度衰退、复苏乏力,经济全球化遭遇逆流,保护主义、单边主义影响不容忽视,全球产业链供应链面临重构;国际力量格局加速演进,地缘政治风险上升,不稳定不确定因素增加。这是挑战,同时也是机遇,我们若处理的好,复兴梦的实现就指日可待;若处理不好,我们国家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就可能会被打断。对保和镇这样的深度内陆乡镇来说,惠民生、保稳定、促发展就是对国家建设的重大贡献,我们要充分发挥区位优势,依托成渝地区双层经济圈建设、成资同城化发展等重大机遇,优化产业结构,以市场为导向,夯实农业基础,发展以绿色、生态、农旅融合特色镇域经济;发挥丰富的农副产品优势,打造优质冷链服务模式,逐步建立起以农副产品供应、文化旅游职业教育、物流集散综合发展的产业体系。

(一)优化布局生态、生活、生产“三生”空间,构建xx高质量发展新版图

积极响应四川省乃至国家对于发展乡村休闲产业、文化创意产业、旅游康养产业等相关政策制度,兼顾旅游开发与社会、经济、环境效益的协调,以花溪河为背景,以体验天府乡野生活为灵魂,以健康休闲为主题的生态绿廊休闲区。

1.着力构建“一心、二轴、双片、五区”产业空间新布局。综合考虑资源支撑条件、环境承载能力、产业发展基础等因素,致力于产业分工协作、资源循环利用、生产生活和谐,着力优化全镇农业和服务业空间布局,明确产业功能定位,实现全域产业协调、融合、互促发展。

一心:即是以保和城镇为全镇的社会经济服务中心。

二轴:依托现状板永路,以及国道351线而形成的经济发展轴。

双片:西部产业发展先导区、东部产业发展辐射区。

五区:西部旅游观光农业综合发展区,主要涉及到文龙寺村、晏家坝村、付家山村、红堰村、永万村、友爱村、文秀桥村、花溪村、黄岭坨村等,主要以沱江滨水休闲、乡村休闲度假、旅游观光农业产业为主。

西部蔬果生猪水产区:主要涉及太音村、金山寺村、盘龙村、天鹅村、集龙村、马蹄湾村、团山村、大石村、火神沟村等,以蔬果种植和生猪、水产养殖为主。

西部蔬果生猪水产区:主要涉及代家沟村、金星村、明星村、四方碑村、孝土地村等,以蔬果种植和生猪、水产养殖为主。

东部蔬果生猪粮油区:主要涉及天宫庙村、石坝子村、宾家坳村、黄谷村、育才村、洞子湾村、石庙子村、永协村、山品村等,以蔬果种植、粮油作物种植和生猪养殖为主。

东部坡地蔬果粮油区:主要涉及迎龙桥村、清明村、集乐村、钓鱼村、永久村、黑滩村、永兴村、久林、九岭村、花圃村、简车坝村等,以蔬果种植、粮油作物种植为主

(二)高质量发展“农旅、物流、教育”三大经济,重塑城乡高质量发展新主导

聚焦加快构建具有乡村特色的农旅、物流、教育经济体系,凸显花溪河自然风光和晏家坝乡村公园社区文化特色,围绕自然景观、文化旅游,构筑生态圈、延伸产业链,着力发展壮大以健康为标识的现代农村经济、以仓储物流为特征的现代临港经济、以大学城为特色的现代教育经济,全面提升保和镇在全区的经济位势。

1.高质量发展乡村旅游经济。大力发展旅游经济是保和镇扩大区域影响力的根本途径。依托花溪河生态绿廊建设和晏家坝乡村公园社区建设,联合xx、xx特色产业园区,重点发展服务业和旅游业,带动发展城郊乡镇农业,加快构建以健康为标识、三产融合、产城互动的现代乡镇经济发展体系。

保和镇发展框架已经拉开,镇域人口加速聚集态势初步形成,三大园区大开发条件基本具备,但服务于园区的生产性服务业和居民的生活性服务业发展严重滞后,成为保和镇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突出短板。突出懂均墓等优秀历史文化优势,谋划布局一批文创商务、演艺休闲、医疗康养等综合体项目,以先进文化赋于服务业品质化提升,打造特色商务服务高地和文化、休闲、健康消费中心。

2.高质量发展仓储物流临港经济。突出临港优势、发展物流产业、带动镇域特色经济外向化发展是保和镇建设紫微物流园的战略支撑。依托天府新机场,联通成资渝高速、紫微大道、蜀都大道东延线资简段等交通道路,融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重点发展仓储物流、农产品加工、冷链等临港型衍生配套产业,培育新的产业增长点。发挥花溪河沿线休闲农业片区特色农产品资源和田园生态资源优势,聚集发展劳动密集型、农业依托性型特色镇域经济,培育发展一批高品质、各具有特色的田园综合体、现代设施农业示范基地和优质农产品加工供应基地。

(四)聚焦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三大保卫战,铸实保和高质量发展新根基

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推动绿色发展,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三大保卫战。坚持方向不变、力度不减,突出精准治污、科学治污、依法治污,通过升级治污目标、减排路径、创新治污模式和治理体系、优化政策手段和加快推进实施生态保护红线、环境质量底线、资源利用上线、生态环境准入清单“三线一单”,实现全面推动保和镇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铸实保和镇高质量发展新根基。

着力引导顺应居民消费升级大趋势,扩大品牌消费、信息消费、服务消费,提升供给质量和水平,持续加大文化健身、休闲旅游、健康养老等中高端服务供给。在健康保健、绿色农产品、旅游、养老等领域,加强消费品自主品牌建设,提高产品质量。在医疗、教育、交通出行、旅游住宿、餐饮外卖等领域,建设覆盖城乡和线上线下融合流通体系,促进“互联网+”的新型消费持续升温。推动互联网与服务业融合,打造智慧生活,实施“家政无忧”工程,推进绿色餐饮、绿色生活,引导培育经济新增长点。二是完善体制机制,激发消费新潜力。优化完善消费环境,培育壮大消费主体,充分激发社会消费潜力。清理并取消各种限制消费的政策,加强消费领域诚信体系和质量认证体系建设,加大消费者权益保护力度,营造放心消费的环境。

2.加快推进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是保和镇高质量发展的短板和瓶颈,为满足经济转型升级的需要和城乡居民对美好生活的追求,持续推进城乡环境综合治理。一是着力改善人居环境。合理增配教育、医疗卫生等公共服务设施,积极推进新农村建设,完善网络布局。二是实施美丽场镇建设。场镇院落风貌塑造、堤防绿道工程、镇民休闲广场、古道商业文化街、码头渔家文化打造等项目工程建设要稳步推进。加快完善镇区雨污分流管网、污水处理设施、配套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三是健全社会化投资机制。积极争取国家和地方政策资金支持,探索新形式,引导社会资本加大对城镇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

3.加快推进交通、水利、能源等重大基础设施建设。交通、水利、能源等重大基础设施涉及经济之基、民生之本,不仅关系经济“经络”是否畅通,更关乎社会“肌体”是否康健。要不断完善交通网络和水利设施,持续强化能源保障,增强xx高质量基础支撑。一是完善交通网络。致力于全面融入成渝经济圈建设,联通区域以轨道交通、高速公路为主体的快捷交通体系,强化保和镇在全区道路交通枢纽地位,加快布局优化全域公路干线网络,建设综合性物流枢纽,提升农村公路网密度和技术等级,提升通达度,畅通最后一公里。二是完善水利设施。致力于提高防灾抗灾减灾能力、保障农村饮水安全、助力乡村振兴,积极争取上级资金和政策支持。三是解决电网瓶颈。,加快电网建设,满足当地发展需求势在必行。

(七)统筹推进乡村振兴,补齐保和高质量发展农村短板

1.发展精品特色农业。保和镇是农业大镇,但还不是农业强镇,推进农业现代化是我镇农业由大变强的必由之路。坚持市场导向,突出柑橘、小龙虾、凤凰李等特色产业发展优势,以发展科技农业、绿色农业、品牌农业、质量农业为抓手,加快构建现代农业发展新格局。一是更加突出农业特色发展。坚持农业特色化发展道路,为推动种植、养殖、加工协调发展,在稳定粮食生产的基础上,发展稻虾、稻鱼养殖。二是更加突出农业品质发展。满足农产品个性化、营养化、绿色化消费升级需求,转变农业低投入、高产量的发展思路,坚持市场导向,立足成资渝大市场,对接成渝经济圈细分市场需求,注重“晚熟血橙”等地标品牌培育,着力发展“论棵、论个、论只”卖的、高技术投入高文化赋值的品牌农产品,大幅度提升农业“亩均效益”。三是更加突出农业绿色发展。探索应用数字技术、智能技术,持续加强智慧化、全过程农产品质量安全可追溯体系建设,争创农产品质量安全镇。发挥种养融合发展优势,大力发展农业循环经济,大幅度减少化肥农药投入,大幅度减轻畜禽粪便污染,大幅度提高农业资源综合利用和产出效益。

2.壮大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坚持家庭经营在农业中的基础性地位,构建家庭经营、集体经营、合作经营、企业经营等共同发展的新型农业经营体系。一是实施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育工程。鼓励通过多种形式开展适度规模经营,培育发展家庭农场,提升农民专业合作社规范化水平,鼓励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联合社,培育打造一批产品定制型、科普体验型、休闲娱乐型的田园综合体。二是实施农业经营体制机制创新计划。推动农业经营体系的体制机制创新,引导农村土地经营权有序流转,通过代耕代种、农业生产托管、联种联收、股份合作等多种形式开展适度规模经营。积极扶持小农户,通过发展社会化服务、完善与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利益联结机制等途径,帮助小农户加入现代农业产业链,实现小农户与现代农业发展的有机衔接。三是加强农业产业化经营。加大农业招商引资力度,引进一批科技含量高、附加值高、对产业发展带动能力强的高端农产品加工项目,推动农村一、三产融合发展。

4.加强美丽乡村建设。美丽乡村建设取得阶段性成果,农村生产生活环境得到初步改善,“十四五”美丽乡村建设重点是提标扩面。一是实施全域美丽乡村行动计划。

实现全县xx个行政村生活垃圾治理全部实现市场化,基本实现“五清一美”,打造“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和“全国农村创新创业典型县”等乡村振兴示范区。二是实施一批美丽乡村建设工程。重点治理一批“空心村”,建设一批农场新型社区,实施一批农村生活污水集中治理示范工程,打造一批数字乡村、电子商务村,培育一批宜居宜业宜游的美丽乡村。三是创新投资建设体制机制。聚焦农村垃圾、污水、厕所粪污等最突出问题,继续发挥财政资金引导作用,建立政府主导、分级负担、集体补充、群众参与、社会支持、多元筹集的投融资机制,县统筹规划、镇连片推进、村整体实施。

5.推进城乡融合发展。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推动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相互协调,构建城乡互补、全面融合、共同繁荣的新型城乡关系,推进城乡要素融合、产业融合、居民融合、社会融合和生态融合,使城市与乡村真正融合为一体,形成一个城乡生命共同体。一是城乡要素流动自由化。促进城乡要素融合互促,加快推动人才、资金、技术等城乡要素双向自由流动,形成城乡统一的要素市场。完善土地承包权流转机制,稳慎改革农村宅基地制度,放活宅基地和农民房屋使用权,鼓励盘活利用闲置宅基地和闲置房屋,明确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范围和途径,逐步形成同权同价、流转顺畅、收益共享的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制度。二是城乡三次产业融合化。产业融合是城乡协调发展的基础,促进城乡产业联动和乡村经济多样化,成为一些国家协调城乡关系的重要途径。引导推动城市工商资本和工业企业向农村地区转移,鼓励乡村工商业生产功能耦合,促进城乡一二三产业发展融合化,实现要素和产品的交换,产业转移和互动,形成共生产业链和价值链。三是城乡公民权力平等化。加快推进城乡居民基本权益平等化,充分保障农民工的合法权益,加快集体产权改革力度,落实和搞活承包地经营权、宅基地使用权、农民住房财产权和集体收益分配权,激活乡村发展的内生动力,推动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以治理引领、规制和促进乡村振兴。四是城乡公共资源配置均衡化。按照调整增量、优化存量的原则,合理配置城乡公共资源,实现城乡公共资源配置的相对均衡。聚焦构建新型工农城乡关系,着力完善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加快形成工农互促、城乡互补、全面融合、共同繁荣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五是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提高农村教育、医疗、文化、社会保障等基本公共服务供给水平、效率和质量,加快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进程。加快改善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努力推进城乡基础设施共建共享、互联互通和基本公共服务标准统一、制度并轨,畅通城乡要素双向高效流通渠道。

(八)全面增进民生福祉,稳固高质量发展社会基石

着力推进社会治理现代化。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制度是保持社会稳定的重要保障。完善党委领导、政府负责、民主协商、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科技支撑的社会治理体系,建设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社会治理共同体,确保人民安居乐业、社会安定有序。一是完善社会矛盾调处体系。坚持和发展新时代“保和经验”,完善信访制度,畅通和规范群众诉求表达、利益协调、权益保障通道。充分发挥人民调解“第一道防线”作用,进一步完善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司法调解联动工作体系,构建社会矛盾纠纷多元预防调处化解综合机制。完善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制度,健全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和危机干预机制,从源头上预防和减少矛盾。二是完善社会治安防控体系。把守好一方作为政治之责,坚持专群结合、群防群治,形成问题联治、工作联动、平安联创的工作机制,进一步织密织牢社会治安防控网络,提高社会治安立体化、法治化、专业化、智能化水平,使人民群众安全感和满意度明显提升。三是完善公共安全管理体系。深入抓好危化品安全防范、重点行业专项整治,完善和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和管理制度,建立公共安全隐患排查和安全预防控制体系,坚决维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构建统一指挥、专常兼备、反应灵敏、上下联动的应急管理体制,提高防灾减灾救灾能力。实施更加严格的食品药品安全监管举措,保障人民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四是完善城乡基层治理体系。以社区为重点,以优化服务为载体,健全党组织领导下的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城乡基层治理体系,推行网格化管理和服务。发挥群团组织、社会组织作用,发挥行业协会商会自律功能,实现政府治理和社会调节、居民自治良性互动,夯实基层社会治理基础。五是完善重大风险防范体系。加快推进应急管理体系和能力现代化,全面提高重点领域的防范抵御安全风险能力。

主办:资阳市人民政府 承办:资阳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市政府办公室联系电话:028-26655501 市政府网站联系电话:028-28000836
网站标识码:5120000001  蜀ICP备05007295号-1 川公网安备 5120020200001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