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至县大佛镇
政府信息公开
当前位置:首页 > 乐至县大佛镇 > 法定主动公开内容 > 重大民生信息 > 乡村振兴
关于2023年下半年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工作报告
发布时间:2023-11-21   录入:乐至县大佛镇

 

根据工作要求,现将大佛镇2023年下半年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工作汇报如下。

一、2023年基本情况。

截止11月21日,大佛镇脱贫户776户1605人,监测户94户190人,其中:2023年新增66户127人;5月集中排查新增24户47人,10月省医保推送新增2户5人。11月第一批拟新增监测户5户9人。

二、工作开展情况。

(一)提升监测帮扶质效、精准落实帮扶措施

一是构建防止返贫常态化监测帮扶体系。建立镇村两级网格体系,由书记任镇级网格长、分管领导任监管员、业务经办员任监测员;村(社区)书记任村级网格长、1名村两委实职干部、各组组长任网格员。并明确各自工作职责,层层压紧压实责任。二是丰富排查方式坚持定期开展排查。采取村级自主摸排、县级部门线索推送、组织集中排查等方式,每月定期对存在风险的人员开展排查,严格按照程序精准识别。三是分析研判返贫风险精准落实帮扶措施。结合入户核实结果,组织召开村民大会分析研判,找准新增识别监测人员返贫风险,并征求其个人意愿,落实有针对性的帮扶措施,并明确一名监测联系人,定期开展走访,确保帮扶措施有力有效。

(二)强化日常管理,帮扶力度不减

一是持续用好防返贫基金。严格按照基金管理办法,通过农户申请、村级评议、镇级复核上报,截至目前利用防返贫基金为61户脱贫户、监测户打井61口,有效解决群众饮水难题。二是针对脱贫户、监测户中就读中高职和技工院校的学生,积极申报雨露计划补助,2023年为35名学生申报春季雨露计划。建立后续跟踪台账,持续跟踪毕业学生就业情况。三是紧盯就业人群,积极引导。一方面针对在重点村、脱贫村积极开发环保公益性岗位,2023年我镇环保公益性岗位开发21人(其中3人为人社置换)。另一方面积极引导脱贫群众就近或外出务工,2023年我镇脱贫群众就近、外出务工人员698人(脱贫户686人、监测户12人)。

(三)多措并举精准施策,实现脱贫群众增收

一是用好到户产业资金31.1万元,充分征求脱贫户、监测户自身发展意愿,积极引导全镇454户脱贫户、监测户发展到户产业,脱贫群众家庭生产经营性收入人均增长390余元。二是用好外出务工补助32.9万元,对脱贫群众发放外出务工补助,激发群众外出务工动力。三是因地制宜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结合各村实际、分类施策,不断创新农村集体经济发展思路和模式,编制《大佛镇2023年农村集体经济发展工作方案》,为我镇各村集体经济发展明确方向。结合优势资源,拓展发展空间,吸引周边群众就近务工,有效带动群众增加收入。

(四)高位推进乡村建设 切实改善人居环境

常态化开展巡河问河行动,强化千村示范一体化处理设备管理,生活废水实现达标排放。着力推进农村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全面加强全域秸秆禁烧综合宣传,全覆盖设立垃圾集中堆放点,建立健全收转运体系。不断改善村容村貌,人居环境

三、存在的问题

我镇乡村振兴工作还面临着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一是村级集体经济发展不平衡,带动性不强;二是产业布局较分散不够集中,示范性不强。

四、下一步打算

(一)充盈政策“蓄水池”,让脱贫成果“稳一点”。持续关注脱贫户“两不愁三保障”及饮水安全,严格落实“四个不摘”要求,用足用好扶持性政策,从严从细加强动态监测,及时识别风险户,消除风险隐患,坚决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的底线。

(二)用好产业“指挥棒”,让产业兴旺“活一点”。推进实施“1+5+1”产业发展思路,重点成立1个集体经济联合发展机构,建强粮油高产示范区、粮油高产示范区、无公害蔬菜协作区、无公害水果带动区、农机服务队伍,培育1批新型经营主体。

(三)播下绿色“优良种”,让宜居乡村“美一点”。超前规划2024年衔接推进乡村振兴项目建设,切实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强化基层治理体系,结合幸福积分激发调动群众主动参与人居环境整治积极性,实现长治长效。

(四)打造多样“丰收田”,让集体经济“强一点”。引导各村(社区)立足资源区位优势,鼓励多形式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坚持扩容与提质相结合,坚持个性与共性相结合,总结各村级集体经济不同特点,提炼一批可复制推广的产业发展思路。

 

                     中共乐至县大佛镇委员会

                     乐至县大佛镇人民政府

                             2023年11月21日

主办:资阳市人民政府 承办:资阳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市政府办公室联系电话:028-26655501 市政府网站联系电话:028-28000836
网站标识码:5120000001  蜀ICP备05007295号-1 川公网安备 5120020200001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