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岳县卧佛镇
政府信息公开
当前位置:首页 > 安岳县卧佛镇 > 法定主动公开内容 > 重大民生信息 > 安全生产
关于印发《卧佛镇安全生产“排险除患”集中整治工作方案》的通知
发布时间:2020-11-17   录入:安岳县卧佛镇

 

各村两委,镇直各单位:
为贯彻落实安岳安全办《关于印发全县安全生产“排险除患”集中整治工作方案的通知》(安岳安全办[2020]17号)文件精神;本镇结合当地实际,现将《卧佛镇安全生产“排险除患”集中整治工作方案》印发你们,请认真抓好贯彻执行。
 
 
 
                     安岳县卧佛镇人民政府               
                                                   2020年7月30
 
 
 
 
 
 
 
 
 
 
 
 
 
 
 
 
卧佛镇安全生产“排险除患”集中整治工作
方案
 
为认真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从根本上消除事故隐患”的重要指示精神,落实省委、省政府、市委、市政府、县委、县政府关于安全生产工作决策部署,强化底线思维,增强忧患意识,切实筑牢安全防线,打好安全生产专项整治三年行动“开局之战”。根据《安岳县安全生产委员会办公室关于印发全县安全生产“排险除患”集中整治工作方案的通知》(安岳安全办[2020]17号)精神及结合本镇实际,决定紧紧围绕“风险辨识管控+隐患排查整治”两大核心任务,在全镇部署开展安全生产“排险除患”集中整治。现制定方案如下。
一、 工作目标
以安全生产“排险除患”集中整治为抓手,全面加强我镇安全生产工作,积极推动各级各部门各企业进一步健全风险分级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双重预防机制,建立落实安全风险常态化分析研判和隐患治理动态清零制度,明确责任、量化目标、强化措施、抓好落实,实实在在将安全工作抓在手上、扛在肩上,以久久为功的韧劲,牢牢把握安全生产主动权,有效防范和遏制各类生产安全事故,为安全生产专项整治三年行动开好局、起好步,为推动安岳建设成渝中部重要节点城市和高品质生活宜居地营造良好的安全生产环境。
二、整治任务
此次“排险除患”集中整治的范围是全镇各村(社区)、各行业(领域)、各生产经营企事业单位和人员密集场所,确保整治覆盖率面达100%,并突出三个整治重点。一是突出危化品、消防、道路交通、建筑施工安全;二是突出烟花爆竹等事故易发多发的行业(领域);三是突出学校、医院、车站、寺庙人员密集场所。
、整治内容
(一)全面开展生产经营企事业单位安全风险精准化排查治理
各生产经营企事业单位要全面开展风险辨识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做到一企一册,建立安全风险台账,每日排查隐患,每周研判风险,每月汇总隐患整改和风险管控情况,建立常态化机制,全面掌握安全风险分布和管控情况,及时治理发现问题隐患,凡是存在重大事故隐患且不能立即整改的设备设施一律停止使用。加强消防设施、消防物资、装备的自查评估,提高事故早期预警、处置能力。确保各类风险得到有效管控,各项隐患得到全面治理。
1.切实开展风险辨识管控。一是精准辨识风险。各生产经营企事业单位主要负责人要牵头组织专业技术力量和全体员工,对自然灾害、生产工艺、生产安全系统、设施设备、管理体系、制度运行等方面存在的安全风险进行全方位辨识,确保无遗漏。对辨识出的安全风险进行评估,科学确定安全风险类别和等级,建立风险台账。按照“疑险从有、疑险必研、有险必判、有险必控”的原则,建立覆盖全员、全过程的安全风险辨识评估责任制度,将风险辨识评估等工作纳入员工业务技能培训。二是强化管控措施。根据风险特点,逐一制定有针对性的管控措施,既要包括责任落实、制度建立完善、规范管理、教育培训、安全投入等常态管控措施,又要包括预案管理、应急演练、应急处置等紧急状态下的管控措施。要在风险点位、重点区域设置安全风险公告栏,制作安全风险告知卡,确保每名员工都能掌握安全风险的基本情况及防范应急处置措施。三是落实责任清单。结合安全生产清单制管理,在全面辨识管控风险的基础上,建立完善风险管控责任清单,将风险管控责任逐一落实到工区、车间、班组、岗位和具体人员。
2.彻底开展隐患排查治理。一是建立长效机制。各生产经营企事业单位要建立完善隐患排查治理制度,列出包括隐患排查治理等在内的日常安全检查清单,明确和细化隐患排查的事项、内容和频次,并将责任逐一分解落实,推动全员参与自主排查隐患。二是常态化闭环管理。主要负责人和安全管理人员要每天组织对风险管控措施落实情况、设施设备安全运行情况、一线人员规范操作情况等进行排查检查,尤其要强化对存在重大风险的场所、环节、部位的隐患排查。对排查发现的隐患建立台账,逐项落实整改措施、预案、资金、时限、责任,按照闭环管理要求切实整改到位。
(二)各村委(社区)、学校、医院单位集中整治重点内容
各单位要切实担负起防范化解安全风险的政治责任,将安全风险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情况纳入督查检查的重要内容,督促指导生产经营企事业单位健全落实风险分级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双重预防机制,建立“每日摸排、动态治理,每周研判、集中管控,每月汇总、查漏补缺”隐患排查治理制度,全面摸清安全隐患和薄弱环节,加强动态监管,真正做到排查一处、整治一处,补齐安全生产短板,确保风险辨识到位、可控、在控。
1.全面管控风险。一是厘清风险底数。各单位要定期组织会商研判,对行政辖区内的安全风险进行全面辨识和评估,根据风险分布情况和可能造成的危害程度,确定安全风险等级,并结合企业安全风险情况,汇总建立安全风险数据库,绘制安全风险空间分布图。二是分级分类监管。针对不同风险等级的企业,确定不同的检查频次、重点内容等,实行差异化、精准化动态监管,对存在重大安全风险的企业,实施重点监控,加强监督检查。三是强化督促指导。定期组织专业力量对企业安全生产状况进行整体评估,掌握企业安全风险变化情况,并对企业是否全面辨识管控风险进行复查,督导企业落实风险管控整治措施。
2.督促隐患“清零”。督促指导企业着力抓好重点部位、重点环节、重点危险化学品的安全管控,建立包括隐患排查治理等在内的科学的日常安全检查清单,每日开展隐患自查,对隐患整改情况定期复查验收,确保隐患动态“清零”,推动企业形成隐患排查治理常态化机制。
3.深化“打非治违”。持续深入开展安全生产“打非治违”,结合“铸安2020”监管执法专项行动,加大检查力度,重点检查各企业风险辨识情况、管控措施和责任落实情况、隐患排查治理情况等,对安全风险管控不到位和隐患排查治理不到位的,依法严厉打击惩处。综合运用行刑衔接、关闭取缔、联合惩戒、公开曝光等措施,形成强力震慑和高压态势,倒逼企业落实主体责任,自觉抓好风险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
4.严肃事故查处。对集中整治期间发生的每一起生产安全责任事故,按照科学严谨、依法依规、实事求是、注重实效和“四不放过”要求开展调查,必查风险有没有辨识、隐患有没有整治、制度有没有建立、机制有没有运行,找准问题,厘清责任,坚决追责问责。
、时间安排
从2020年8月至12月底,分三个阶段进行。
(一)全面部署阶段(即日起至8月31日)
各单位要结合实际制定“排险除患”集中整治方案,明确主要任务、重点内容和工作要求,落实责任、细化措施。各企业要认真开展自查自纠,对生产经营建设全过程及每个部位、每个环节、每个岗位,全面辨识安全风险、排查隐患,制定落实风险防控措施,坚决整改消除隐患。
(二)集中整治阶段(9月1日起至11月30日)
各单位采取突击检查、明察暗访、随机抽查、回头检查、交叉检查,对企业自查自纠情况进行全面整治,重点检查企业是否开展了风险辨识、风险辨识是否全面、管控措施是否落实、风险是否可控受控、是否每日开展隐患排查、隐患是否动态清零。坚持标本兼治,认真梳理总结,以构建安全风险分级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双重预防机制为重点,固化经验做法,形成长效机制,从根本上解决影响安全生产的突出问题。
(三)“回头看”阶段(12月1日至12月31日)
各单位要组织开展综合督查,对风险辨识管控、隐患排查整治、责任落实、长效机制建立等情况开展“回头看”,层层传导压力、层层落实责任,确保集中整治取得扎扎实实的效果。
、工作要求
(一)加强组织领导,立即开展整治行动。本次安全生产“排险除患”集中整治是县委县政府部署的一项重点工作任务,也是安全生产专项整治三年行动的开篇布局,各单位高度重视,坚决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县委县政府部署要求上来。生产经营企事业单位主要负责人要切实履行安全生产第一责任人的责任,深入开展自查自纠,全面辨识管控风险、排查整治安全隐患,坚决防范遏制重特大事故发生。
(二)敢于真抓实改,务求标本兼治。各单位“严细实”的作风和对隐患问题“零容忍”的态度,切实履行职责,敢抓敢管,带头深入基层、深入现场,督促指导,狠抓落实,切实做到不留死角、不留盲区、不走过场,确保“排险除患”集中整治取得实效。
(三)强化督导考核,严肃责任追究。镇安全办对 “排险除患”集中整治开展情况进行督导检查,定期通报,对“排险除患”集中整治工作推进迟缓、工作不积极、态度不认真、风险辨识管控不到位、隐患整治不彻底的单位,予以通报并严肃批评,因此导致生产安全事故发生的,依法严惩。
(四)加强沟通协调,强化信息报送。三圣社区、石鼓社区、悦来社区、学校、卫生院于9月1日、12月1日前分别报送阶段工作情况小结,12月28日前报送“排险除患”集中整治总结。报送的资料应内容真实、文字精练、数据准确,阶段工作情况小结、“排险除患”集中整治总结应包括工作开展情况、建章立制情况、存在的主要问题及下步工作措施建议等。要严格按照时限要求报送,重大情况随时报告。
主办:资阳市人民政府 承办:资阳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市政府办公室联系电话:028-26655501 市政府网站联系电话:028-28000836
网站标识码:5120000001  蜀ICP备05007295号-1 川公网安备 5120020200001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