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阳市人民政府
政府信息公开
当前位置:首页 > 资阳市人民政府 > 法定主动公开内容 > 规划信息 > 专项规划
【十三五】关于印发资阳市“十三五”质量发展规划的通知
发布时间:2017-05-29   录入:资阳市人民政府

 资府办发〔2017〕36号

 

 

资阳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关于印发资阳市“十三五”质量发展规划的通 知

 

各县(区)人民政府,开发区管委会,临空经济区管委会筹备组,市级各部门:

       《资阳市“十三五”质量发展规划》已经市政府同意,现印发你们,请认真组织实施。

                   

                   资阳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2017年5月27日

 

资阳市“十三五”质量发展规划

 

质量发展是安民之本、兴国之道、强国之策,是一个国家和地区综合实力及文明程度的重要体现。为深入实施质量强市战略,全面提升产业、产品、工程、服务、环境质量水平和竞争力,根据国务院《质量发展纲要(2011—2020年)》和资阳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资阳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要求,结合资阳实际,制定本规划,作为未来5年全市质量发展的政策指导和行动指南。

 

第一章  质量发展现状及形势分析

一、发展回顾

“十二五”时期是资阳质量高速发展的五年。面对宏观经济形势下行的影响,全市质量工作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围绕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大局,深入实施“质量强市”战略,质量基础不断夯实,质量安全有效保障,质量发展取得突出成就。

产业质量整体优化。三次产业结构由2010年的23:53:24优化调整为2015年的19.8:55.3:24.9。三次产业对GDP增长贡献率分别为7.2%、66.2%、26.6%,分别拉动GDP增长0.6、5.8、2.4个百分点;全市622户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完成工业总产值2236.9亿,实现增加值增长9.8%,分别比全国、全省平均水平高3.7和1.9个百分点,居全省第10位;实现工业增加值631.0亿元,对地区GDP增长的贡献率为57.7 %,拉动GDP增长 5.1个百分点。

产品质量稳定向好。2015年,全市共计抽样检测种植业农产品样品5212个,其中省级545个、市级150个、县级4517个,检测合格率省级为98.9%,市级为98.9%,县级为99.3%;检测猪肉36批次、猪肝28批次、禽肉23批次、禽蛋24批次、牛肉7批次、羊肉2批次,检测合格率100%,位居全省前列;快速检测养殖环节“瘦肉精”31571头份,检测结果全部为阴性,全市未发现“瘦肉精”;快速检测三聚氰胺400批次,黄曲霉毒素M1快速检测325批次,检测结果全部为阴性;硝基呋喃类药物残留监测畜产品604头份,合格率100%。完成水产品抽检237个,经检测全部合格;开展资阳市全省食品评价性抽检259批次,合格255批次,批次合格率98.5%;开展资阳市全省药品评价性抽检213批次,合格213批次,批次合格率100%;开展工业产品省级专项、市级定期监督抽查363家企业421批次产品,合格414批次,平均抽查批次合格率为98.3%。

工程质量优质安全。全市建筑及市政工程未发生负有直接监管责任的重特大质量安全事件;在建房屋和市政工程报建项目质量安全监督覆盖率达到100%;建筑及市政工程建设项目一次验收合格率达100%。创标化工地4个,创四川省结构优质工程奖3个。工程安全死亡人数控制在省厅下达的指标范围内;2015年全市共有4个水利项目进行了验收,工程全部合格,合格率100%。

服务质量明显提升。新改扩建标准化规模养殖场(小区)75个,新增部省级标准化示范场6个,大哥大简州大耳羊种羊场荣获国家级典型示范场,其设计布局、生产工艺和养殖技术被编入全国畜牧总站的推广教材;2015年全市共接待国内外游客3204.5万人次,同比增长22.6%;旅游总收入221.5亿元,同比增长21.29%;接待入境游客4.09万人次,限额以上住宿业增幅22%;先后推出安岳柠檬节、简阳樱桃节、乐至烤肉节、葡萄采摘节等12个乡村旅游节庆活动,共吸引游客800余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70余亿元;引进三岔湖国际垂钓户外休闲运动项目等7个项目,签约金额达75亿元;完成固定投资36.1亿元;加快推进市级重点项目14个,完成投资26亿元,各项指标均超额完成目标任务;服务业业态结构持续优化,以电子商务、现代物流为代表的新兴服务业蓬勃发展。全市共有国家3A级物流公司2家,国家2A级物流公司2家,省级物流重点企业16户;二、三级物业企业各1家。成功举办了首届网购网销节,实现交易额8.86亿元。新改扩建医疗机构620所,创建三甲医院1所,三乙医院6所,建成省级重点专科9个,市级重点专科30个。

环境质量显著改善。全市通过国家级生态乡镇技术核查2个,省级生态乡镇命名14个,通过省级技术核查51个(其中:通过省级验收17个);全市通过省级生态村命名31个,通过市级生态村命名802个,成功创建省级农业生态园区5个、省级人居生态园区1个、省(县)级生态小区28个、市(县)级绿色学校26所、绿色社区4个、生态家园1270户,安岳县成功通过省级生态县创建技术核查;较好的完成了省政府下达的主要污染物削减、灰霾污染控制、城市饮用水源保护三项环保目标任务。“十二五”累计核定上报水减排项目184个、气减排项目17个,COD削减6188吨、氨氮削减782吨、二氧化硫削减364吨、氮氧化物削减1476吨;灰霾污染—可吸入颗粒物(PM10)年均浓度下降2%;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95%。

二、存在问题

“十二五”期间,我市质量发展虽然取得了一定成绩,但也必须清醒地认识到,我市质量发展仍面临较大压力和挑战。

(一)质量发展基础较为薄弱。由于建市时间较短,经济欠发达,五大质量基础不强,且布局严重不均衡。特别是简阳市整体划入成都代管后,市内优势产业、优质产品和质量品牌企业总量减幅较大,质量管理人才不足。保障质量发展的人、财、物投入严重不足,检测技术机构建设和发展严重滞后,经济发展的技术支撑能力不强,质量管理机制、评价机制、惩戒机制和激励机制还不健全。

(二)制约质量发展的深层次问题还未根本解决。企业致力于质量管理的主体责任意识不强、法律意识淡薄、道德诚信缺失,违法成本低,部分地方制假售假问题时有发生。个别地方统筹质量发展的力度还不够,重总量、轻质量的思维惯性还没有得到根本改变。部门协调联动不够,监督管理的真空和空白仍然存在。

(三)质量安全隐患依然存在。中小企业质量管理水平不高,小作坊大量存在,仅食品小作坊就有1249家,质量风险防控面大点多;特种设备在用量大,在用电梯达3126台、游乐设施有 24台,公共安全面临考验;质量安全风险监控、预警、应急体系尚需健全,特别是部门机构整合和体制机制调整后,质量违法案件有所抬头,质量安全隐患依然存在。

(四)自主创新和品牌创建能力不足。原创性产品和技术较少,知名品牌不多,品牌带动经济发展的成效不明显。质量管理研究、自主创新能力、科研成果转化滞后,支撑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驱动力不强,粗放型发展方式还没有得到根本改变。

三、形势分析

“十三五”时期是我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关键时期,是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也是追求更高质量发展的又一个重要战略机遇期。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科技进步,全球产业分工和市场需求结构出现明显变化,以质量为核心要素的标准、人才、技术、市场、资源等竞争日趋激烈。我国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进程加快,要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又好又快发展,需要坚实的质量基础;要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特别是实现制造业由大变强,需要可靠的质量支撑;要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质量需求,也需要更强的质量保障能力。省委、省政府作出坚持三大发展战略,推进绿色发展、构筑生态文明新家园的重大决策,以及加快推进天府新区建设等战略部署,为质量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战略机遇期。从资阳来看,虽然随着全省总体发展布局和行政区划调整,我市发展格局发生了新变化,面临前所未有的困难和挑战,但成都天府国际机场建设对资阳全域辐射带动作用没有变,新的区位优势的形成没有变,构筑新的发展平台的潜力没有变。市委提出“量质并重、以质为先”等核心理念,突出投资拉动、产业带动、创新驱动,加快建设内陆开放前沿区,为我市质量发展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也给质量工作提供了更加宽阔的平台。

 

第二章  指导思想和主要目标

一、指导思想

“十三五”时期,全市质量发展的指导思想是: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六中全会、省委九届十次全会、市第四次党代会精神,深入贯彻落实国务院《质量发展纲要(2011—2020年)》和《资阳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资府发〔2016〕13号),准确把握经济发展新常态要求,认真落实市委、市政府决策部署,以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为中心,以实现有质量、有效益、可持续的发展为主题,以改革开放和科技创新为动力,以保障和改善民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为根本目的,弘扬“诚就质量、信立资阳”的城市质量精神,大力实施质量强市战略,创响“质量资阳、品牌资阳、制造资阳、开放资阳”名片,争创四川省质量强市示范城市,为建设美丽怡然资阳提供质量支撑。

二、主要目标

以建设“质量强市”为总目标,切实提高经济社会发展质量。到2020年,质量强市战略取得明显成效,质量总体水平重回全省上游;产业质量、产品质量、工程质量、服务质量、环境质量显著提升,质量基础进一步夯实;全民质量意识大幅增强,质量管理能力普遍提高,质量创新能力明显提升,质量安全得到有效保障,重点领域改革任务全面完成,质量社会共治格局基本形成,质量发展成果惠及全市人民,初步建成类区质量强市,推进经济社会迈向质量时代。

(一)产业质量目标。以重大技术突破和重大发展需求为导向,加快改造传统行业,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建立产业创新发展体系,形成新型工业、现代农业、现代服务业协调发展的新格局。到2020年,建设全国标准化技术组织1个,参与制(修)订国家标准、行业标准4项,新创建国省级企业技术中心2—3家;加强商标品牌建设,新培育国家级商标品牌2个,省级商标品牌5个,市级商标品牌10个。

(二)产品质量目标。强化企业质量主体责任,推广先进技术手段和现代质量管理方法,引导企业建立质量管理、标准化、计量检测体系,不断提高质量管理水平。加强质量安全监管,加大对食品、药品、农产品、重点工业产品等民生产品风险监测和抽查力度,建立健全质量安全区域监管和分类监管制度,严厉打击制假售劣违法行为。加快标准化示范区建设,推动产品向优质化、品牌化发展。到2020年,加工食品监督抽查合格率达到95%以上,餐饮服务食品抽检合格率达到95%以上。药品评价性抽验总体合格率达到96%以上。主要农产品质量安全抽检合格率稳定在97%以上,实现新型生产经营主体监管覆盖率100%、主要农产品监测覆盖率100%、重大违法犯罪行为查处率100%,农产品质量安全得到有效保障。工业品质量监督抽检合格率达到93%以上,重点产品质量监督抽查合格率达到95%以上,重点商品质量检测结果不合格曝光率、查处率100%。

(三)工程质量目标。建立健全政府监督、行业自律和中介服务的监管体系,推广应用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新设备,提高施工技术管理水平和工程科技含量。加强工程抗震设防,增强公共建筑抵御地震灾害能力。完善工程质量创优激励机制,鼓励企业争创国家和省部级工程质量奖,打造一批工程建设品牌企业。到2020年,重点工程项目一次性合格率达100%,其他工程一次验收合格率达90%;水利工程质量水平全面提升,大中型水利工程项目一次验收合格率达到100%,人民群众对水利工程质量满意度显著提高。

(四)服务质量目标。建立健全金融服务、现代物流、高技术服务、商务服务、交通运输和信息服务等重点生产性服务业标准体系,不断提高批发、零售、住宿、餐饮、居民服务、旅游、家庭服务、文化体育产业等生活性服务业质量,建成一批国家级和省级服务标准化示范区。以品牌为载体,支持资阳服务企业跨地区、跨行业兼并重组,培育一批具有核心竞争力和影响力的知名品牌。大力提升外包服务、研发设计、检验检测、信用评价、品牌价值评价、认证认可等专业服务质量。到2020年,生产性服务业、生活性服务业用户满意度指数达80%;重点建设和培育1户以上年销售收入过100亿元的服务企业和企业集团,力争1户以上企业进入中国服务业100强;新创建三级甲等医院2所。

(五)环境质量目标。集中打好大气、水、土壤污染防治“三大战役”攻坚战,加快改善环境质量,力争完成省政府下达的空气质量目标。加强减排统计、监测和考核三大体系建设,加强环境综合治理,严格控制污染物排放。加强重点流域水污染防治和农村环境综合整治,确保城乡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推进清洁生产,深入开展循环经济试点,坚决淘汰落后产能,促进节能减排。到2020年,建立完善环境监测和评价体系;严格执行污染物排放标准,主要污染物排放全面达标;主要江河水质持续改善,饮用水源水质达标,城市饮用水源水质达标率达到100%。

 

第三章  监督管理和机制体制建设

一、完善质量安全监管体系

明确各级政府对质量安全负总责,建立政府统筹协调、部门依法监管、企业落实责任、社会共同监督的质量安全工作机制。实施分级分类监管制度,加强重点产品、重大设备、重点工程、重点服务项目和特种设备使用的监督检查。建立完善质量安全追溯体系,充分发挥互联网作用,实现原料来源可追查、运输信息可跟踪、生产记录可存储、产品流向可追踪,逐步实现产品质量追溯工作规范化、制度化。加快建立和实施质量安全风险评估、监测、预警、信息通报和应急处置机制,有效防范和有效处置食品药品、重大建设工程、环境污染、特征设备、危险化学品等质量安全突发事件,切实增强事前防范、事中控制和事后处置能力。完善质量举报投诉工作机制,充分发挥各方面力量,加强对产品、服务、工程、环境质量的监督。

二、严格质量安全风险防范

加强对重点产品、重点行业和重点地区的质量安全风险监测和分析评估工作,对系统性质量风险及时发布预警,对重大质量安全隐患及时处置。完善产品伤害监测系统,建立产品质量安全信息舆情监控系统及产品质量安全风险预警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建立完善进出口产品质量安全监控体系,有效降低动植物疫情疫病传入传出风险,保障进出口农产品、食品和工业品质量安全,防止传染病跨境传播。拓宽风险信息收集渠道,密切与重点媒体的沟通联系,注重网络信息、微信等平台信息,加强实验室检测数据统计分析,发挥全社会的监督作用,全方面、多渠道收集风险信息。完善质量安全风险管理工作机制,制定质量安全风险应急预案,提升风险防范和应急处置能力,切实做到对质量安全风险的早发现、早研判、早预警、早处置。

三、健全质量安全多元救济机制

结合市场经济规则和有助于消费者维权,建立包含产品侵权损害赔偿、产品质量安全责任保险和社会救助并行发展的多元救济机制,引导企业、行业协会、保险以及评估机构加强合作,降低质量安全风险,明确质量安全事故救济。建立企业质量风险救济基金制度,降低企业质量安全事故风险,保障企业健康稳定发展。建立健全质量保证保险制度,完善相关法律、行业准入制度等配套政策,将产品质量安全责任险纳入有关法律法规,加强日常监督、检查、落实,及时督促生产企业自觉投保,积极做好预防和治理工作,减少事故发生,加强对保险产品和保险服务的创新管理,全面监督规范经营,加强保险宣传,实行多方联动。

四、加大质量违法行为查处

加大对质量安全事故执法力度,深入开展对重点产业、重点产品和重点区域,强化区域性产品质量问题集中整治工作,对产业集中、问题突出的区域重点产品实施专项整治,杜绝区域性、行业性质量问题的发生。明确各级政府及相关部门的质量安全责任,依法严厉打击危害公共安全、人身健康和生命财产安全等各种质量违法行为,加大对质量违法行为的刑事司法打击力度。建立健全质量安全监督举报制度,完善质量投诉和消费者维权机制,保护举报人和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第四章  重点工作和主要任务

深入推进质量强市战略,全面提升产业、产品、工程、服务、环境质量,着力保障质量安全,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不断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

一、立足科技创新,提升产业质量

(一)加快产业集群的培育壮大。以造车和医药、食品、纺织、建材及节能、天然气等主导产业为立足点,加强产品创新、品牌创新、产业组织创新和商业模式创新,加快产业集群的培育壮大,引领产业转型升级,抢占产业发展高端。

(二)推动节能产业向高端发展。加快推进安岳油气处理厂及弘信电子产业基地的建设进度。

二、依托品牌效应,提升产品质量

(一)抓好重点产品质量专项提升。确定重点产品监管目录及监督对象,建立生产领域产品及流通领域商品质量监督抽查协调机制。召开整改学习和质量分析会议,开展法律法规、产品标准、质量控制、检验技术等方面的培训,指导企业建立健全质量管理体系,组织企业开展QC小组、全面质量管理等质量攻关和改进活动。

(二)抓好食品农产品质量监管。加强食品的监管,加大对乳制品、粮油、肉类、酒类、食品添加剂、保健食品等重点食品的综合治理,加强蔬菜、水果、生猪、鲜鱼等主要农产品质量的日常监督检测工作。完善食品安全应急预案,落实预案规定的日常防控、舆情监测、隐患排查、紧急处置、事故调查、信息发布等制度措施。

(三)抓好特种设备安全保障。对学校、商场、居民住宅小区等重点场所的电梯开展专项检查和治理,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宣传活动和事故应急救援演练,健全相应的评价机制,提高企业和群众的特种设备安全意识。

三、着眼安全生产,提升工程质量

(一)加强工程质量基础保障。落实工程建设主体的质量责任,进一步提升工程参建各方的质量意识。积极推广应用节能、环保的建筑材料和高效、节能的制冷和照明设备,推进可再生能源与建筑一体化应用。

(二)提升工程质量整体水平。加强新开工工程监控和工程质量备案工作,推行工地标准化施工,提高建筑工程安全监管水平,改善作业环境,规范施工,促进工程质量提升。实行“优质优价”办法,提高我市建设工程优质工程率。完善工程质量创优激励机制,鼓励企业争创各级优良样板工程奖。

(三)提升住宅质量水平。积极推行《住宅性能评定技术标准》,加强住宅质量通病防治,完善住宅工程质量分户验收制度,提高全市住宅工程整体质量水平。以高标准抓好保障房建设工作,确保保障房工程建设质量一次验收合格率达100%。

四、强化服务意识,提升服务质量

(一)加强政策引导支持。制定支持服务业企业做大做强的政策措施,确保财政支持、税收返还、融资、办公用房、服务采购等各项优惠政策落到实处。大力培育市场主体,组织开展服务企业质量标杆对比活动,加强行业自律管理,鼓励企业积极申报国、省服务品牌,走规模化、集团化发展道路。

(二)提高生活性服务满意度。优化流通产业结构,优化零售业发展业态,满足消费者生活多层次需要。推进农贸市场升级改造,实施“放心肉”工程,优化生猪屠宰场建设布局,提高我市生猪稳定供应和肉食品质量安全保障水平。加强邮政、通讯、供水供电等公共服务配套建设,完善服务投诉处理,提升全市服务业顾客满意度水平。抓好餐饮业、星级酒店的标准化和规范化管理。重点发展生态农业、休闲旅游业,打造一批旅游品牌和文化休闲旅游景区。加强公共文化体育项目投入,建成公共体育场所,打造公共文化品牌。

五、建设怡然资阳,提升环境质量

(一)严格落实环保监管。以环评管理为手段,严把污染项目准入关。努力构建“功能分区-规划环评-园区环评-项目环评”的环评管理机制,严格控制新增污染源,确保新建项目技术含量高、能源消耗低、排放污染物总量少,推动产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布局优化。以构建总量减排考核体系为抓手,加强工程减排、结构减排、监管减排,建立健全主要污染物总量减排考核体系和机制。以清洁生产为手段,狠抓节能减耗。抓好重点单位节能监管,推进循环经济示范工作,推动企业环保由末端治理向全过程治理转变。

(二)加强水污染和空气污染治理。以强化重污染行业整治为抓手,构建全市大气污染综合防治体系。加强工业污染治理,强化环境执法监管,实现重点污染源在线监控全覆盖。全力推进水污染和水环境整治,加强工业污水管控,推进次支截污管网建设,完善污水处理厂和截污管网的运营监管制度。

(三)抓好长效机制建设。全力打造生态城市,推进生态农业建设,建立生态补偿机制,推进行业自律体系制度建设。建设覆盖全市的环境监测网络,构建动态数据管理平台和信息发布平台,提高生态环境质量。不断加强市容市貌管理,搞好环境卫生,建设宜居城市。

 

第五章  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

加强政府对质量工作的领导,适时充实调整市质量强市工作领导小组,定期组织召开领导小组会议,研究制定落实本规划的年度行动计划,解决和协调处理重大质量问题,督促检查本规划贯彻实施。各级政府、各行业主管部门要按照规划的部署和要求,加强质量发展政策引导,把质量发展目标纳入本地区、本行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将质量发展工作列入本地区、本行业重要议事日程,制定本地区、本行业实施方案和年度行动计划,明确目标责任,认真组织实施,共同推进质量大发展。

二、加大政策扶持

各级政府、各行业主管部门要围绕本规划和建设质量强市总体目标,制定本地区、本行业促进质量发展的相关配套政策和措施,加大对质量发展工作的投入,完善相关产业、财税、金融、科技、人才、环境、教育等方面的政策措施。要加强与其他有关规划的政策衔接,实现规划目标。各级政府应建立健全质量发展经费保障机制,重点支持标准化体系建设、质量监督抽查、检验检测体系及国家级、省级和市级重大质量工程等项目建设。建立完善全社会广泛、多层次的合作体制机制,拓宽质量发展资金渠道,鼓励和引导社会资金投入质量发展。

三、加快人才培养

建立质量工程高等职业技术教育体系,大力培养高层次质量管理人才和质量技术专门人才,培养一批质量技术学术学科带头人。各地、各有关部门要支持企业开展质量管理知识和操作技能培训,建立设备监理工程师、首席质量官等制度,加大对质量专业人才的培养选拔力度,在户籍、教育、薪酬等方面制定吸引质量管理优秀人才的措施,引进和培养高级质量管理人才。

四、加强规划实施评估

建立规划实施目标管理督查机制,加大规划实施目标的考核力度。将质量工作纳入各县(区)政府综合目标考核范围,明确具体分值,制定考核细则严格考核。市质量强市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会同市政府督查室定期组织开展规划实施情况的评估和跟踪分析,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总结新经验,增强规划的导向性,完成规划确定的各项目标任务。

 

主办:资阳市人民政府 承办:资阳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市政府办公室联系电话:028-26655501 市政府网站联系电话:028-28000836
网站标识码:5120000001  蜀ICP备05007295号-1 川公网安备 5120020200001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