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阳市人民政府
政府信息公开
当前位置:首页 > 资阳市人民政府 > 法定主动公开内容 > 规划信息 > 专项规划
【十三五】关于印发资阳市教育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的通知
发布时间:2017-12-29   录入:资阳市人民政府

资府发〔2017〕47号

 

 

资阳市人民政府

于印发资阳市教育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的通知

 

各县(区)人民政府,高新区管委会,临空经济区管委会,市级各部门(单位):

经市政府同意,现将《资阳市教育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印发你们,请认真遵照执行。

 

                           资阳市人民政府

                           2017年12月29日

 

资阳市教育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

 

为全面贯彻落实国家、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推动资阳教育事业持续健康发展,加快实现教育现代化,更好地服务于加快资阳建设成渝制造业核心区、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和内陆开放前沿区,奋力打造美丽怡然资阳,有力推动经济社会长期平稳科学发展。依据《四川省“十三五”教育事业发展规划(2016—2020年)》、《资阳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精神,结合资阳教育实际,制定本规划。

一、规划背景和发展基础

(一)“十二五”时期资阳教育改革和发展成就。

“十二五”期间,资阳教育的改革和发展取得了显著成就,教育改革进一步深化,办学水平有新的提高,教育公平迈出了新的步伐,为资阳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民生改善做出了重要贡献。

1.学前教育快速发展。全市学前三年幼儿入园率87.8%,超出全省平均水平10.9%。编制实施学前教育发展规划,实施第一轮学前教育三年(2011—2013年)行动计划,新建、改扩建公办幼儿园56所;实施第二轮学前教育三年(2014—2016年)行动计划,新建、改扩建幼儿园36所;全市利用闲置校舍16.4万平方米,改建幼儿园83所。吸纳社会资金建设民办幼儿园。创建5所省级示范园,28所市级示范园。

2.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市政府出台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实施意见,明确全市实现县域内义务教育学校均衡发展的时间表和路线图。投入资金18607.3万元,新建、改扩建及维修改造校舍总面积17.4万平方米;投入资金5811.7万元,改扩建食堂面积3.3万平方米。严格义务教育免试就近入学,完善留守儿童关爱体系,保障特殊群体、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入学权益。

3.教育质量稳步提高。实施“分层教学、分类指导”,推进教育教学改革。建立示范性普通高中动态管理机制,达不到要求的取消示范性普通高中称号;建立健全市、县(市、区)、校三级教学视导及行政视导工作制度,强化过程性指导。我市高考连续5年位居全省前列。2015年,上线率达43.9%,比全省本科平均上线率高4.3个百分点。

4.职业教育快速推进。新建四川希望汽车职业学院,在校高职学生达到4033人。投入3.8亿元新建4个县级职教中心,调整校点布局,全市形成以职教中心为龙头,乡镇学校为补充,公民办职业学校相互促进的发展格局。创建1所国家中职示范校,2所国家重点职中、4所省级重点职中,学生就业率达98%,优质就业率达45%。接收藏区“9+3”学生318名,1所学校被评为省先进集体,2名教师被评为省先进个人,1所学校的课题研究成果获省政府一等奖。

5.师资队伍结构优化。全市小学教师学历合格率达到99.99%,专科及以上学历比例占82.12%;初中教师学历合格率达到99.6%;高中教师学历合格率达到94.97%,硕士学位达3.6%。全市学校有特级教师55人,省级骨干教师268人,市级骨干教师1705人。小学教师具有高级职称达44.73%,初中达14.3%,高中达26.36%,中职达22.23%。

6.教育惠民成绩显著。完成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三免一补”目标任务。2014年起,免除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本费;补助义务教育阶段家庭经济困难寄宿生生活费18795.04万元。超额完成资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目标任务,减免在园幼儿保教费、免除家庭经济困难高中学生学费等共计34867.07万元。争取社会募捐资助贫困学生1万人次,资助金额1656.1万元。

7.教研科研成就突出。市教科所在省教科所考核中连续四年获一等奖,跻身全省一流教科所行列。完成2项国家级课题,38项省级课题。获1项全国教育科学研究成果二等奖,1项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教学研究成果一等奖;获四川省政府第四届、第五届优秀教学成果奖35项;共有54项成果在四川省第十四、十五、十六次优秀教育科研成果评奖活动中获等级奖;举办了资阳市政府第三届、第四届教学成果评奖活动,评出146项优质成果。

8.安全稳定扎实有效。全市未发生较大及以上安全事故和校方责任事故。796所学校成立了独立的安全管理办公室,配备1372名专兼职工作人员;23所3000人以上学校建立62支应急队伍。开足安全教育课,扎实抓好安全主题教育活动,5所学校被命名为四川省应急教育示范学校。狠抓“三防”建设,全市配备保安1515名,安装视频监控6213个、配备安保器材1795套。

(二)面临的形势和问题。

1.学前教育发展不平衡

公办幼儿园严重不足。全市公办中心幼儿园38所,占幼儿园总数的4.48%;民办幼儿园811所,占幼儿园总数的95.52%。各县(区)政府未能全面落实公办幼儿园建设规划。绝大多数的民办幼儿园办园场地、师资不达标,部分幼儿园存在安全隐患。

2.化解大班额任务较重

全市教学班共有6390个,其中55人以上大班额有1120个,占总教学班的比例为17.53%,66人以上超大班额有407个,占总教学班的比例为6.37%。从城乡分布来看,全市城镇有大班额1116个,乡镇大班额有411个。城镇学校学位不足,随着进城务工人员增加和城区建设规模扩大,城市人口增长迅速,各县(区)城镇都存在一定入学难的问题。

3.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压力大

一是普职生比差距较大。职业教育学生规模仅占两类高中的30%左右,离国家提出的两类高中学生规模大体相当的要求还有很大差距;二是普通高中办学条件较差。办学条件不能满足课改教学需求,与下一步国家新高考的要求有很大差距。三是职业教育发展困难较多。校企合作及职教集团建设推进缓慢,职业学校的办学水平和办学质量还有待提高。

二、指导思想、工作方针和主要目标

(一)指导思想。

高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按照“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总体要求,主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新常态,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优先发展、育人为本、改革创新、促进公平、提高质量、服务社会”的工作方针,坚持依法治教,大力促进教育公平,大力实施科教兴市和人才强市战略,全面推进中小学标准化建设,全面贯彻落实教育规划纲要,以提高教育质量为核心,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建设成渝制造业核心区、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和内陆开放前沿区,打造新兴增长板块;构筑开放产业高地、建设美丽怡然资阳提供坚强智力支撑和人力保障。

(二)工作方针。

——优先发展。切实保证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优先安排教育发展,财政资金优先保障教育投入,公共资源优先满足教育和人力资源开发需要。将教育工作纳入政府年度工作计划和目标考核,建立问责机制。

——育人为本。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立德树人,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注重学生实践能力、创新精神和社会责任感的培养,促进每个学生全面发展。

——改革创新。以改革创新促进发展,加快解决经济社会发展对高质量多样化人才需要与教育培养能力不足的矛盾、人民群众期盼优质教育与资源不足的矛盾,推进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促进公平。坚持教育公益性原则,大力推进县域内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资源配置向农村地区、边远地区、薄弱学校倾斜,推进学校标准化建设,加快缩小城乡间、校际间教育发展差距,努力办好每所学校,让人民群众共享教育改革发展成果。

——提高质量。坚持科学教育质量观,把学生全面发展作为衡量教育质量的根本标准。鼓励学校办出特色、办出水平,出名师、育英才。倡导教育家办学,提高教师队伍整体素质。开展教育教学质量监测评估,强化教育督导。

(三)主要目标。

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完善公共教育服务体系,改善教学办学条件,努力实现全市中小学校建设标准化。深化成渝教育合作,共建共享优质教育资源。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建设学习型社会。力争到2020年基本建成教育强市。

1.教育事业发展目标

——学前教育。到2020年,全市3—5岁幼儿入园率达90%,基本普及学前三年教育;新建省级示范园2所,市级示范幼儿园8所。规范民办幼儿园管理,培育一批成规模、高质量的示范性民办幼儿园。重视0岁至3岁婴幼儿教育,促进早期家庭教育发展。

——义务教育。到2017年,实现各县(区)县域内义务教育基本均衡发展。到2020年,全市小学入学率达100%;初中入学率达99%,辍学率控制在1%以内。全面提高残疾儿童义务教育普及水平,三类残疾儿童入学率达95%。

——普通高中教育。到2020年,高中教育毛入学率达90%以上,职普比例大体相当;推动普通高中品牌发展,新建省级示范性普通高中1所;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合格率达97%以上,升入高等学校的各项比例位居全省前列。

——中等职业教育。到2020年再创1所示范性中职校和2个示范专业,中职在校生达到2.5万人,升学人数达到2500人,学校自主聘用专业教师比例达到30%。

——高等教育。按照国家和我省高校设置工作安排,按程序申请设置高等学校,稳步发展全市高等教育,新建2所高等职业学院,在校生达到10000人以上,不断完善高等教育体系。

——继续教育。到2020年,形成资源丰富、结构合理、灵活开放的继续教育办学与服务体系。从业人员年参与各类继续教育 10万人次,参与率达到42%以上。

专栏1  教育事业发展主要目标

2015 

2020 

学前教育

幼儿在园人数

学前三年毛入园率(3—5 岁)

万人

%

8.1

87.8

10

90

九年义务教育

在校生

巩固率

万人

%

27.2

小学89.7

初中96

28

小学96

初中96.5

高中阶段教育

在校生

毛入学率

万人

%

4.2

89

4.3

90

职业教育

中等职业教育在校生

高等职业教育在校生(专科)

万人

万人

2.1

0.4

2.5

1.0

高等教育研究通本科成人本专科、网络本专科)

在学总规模

本科和高职在校生

毛入学率

万人

万人

%

0.5

0.4

20

1.2

1.1

40

继续教育

从业人员继续教育

万人次

5

10

新增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

11.67

12.04

2.教育基础设施建设目标。加快全市中小学校标准化建设步伐,实现各县(区)县域内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实施第三期“学前三年行动计划”,推进城镇小区配套幼儿园建设,开展民办幼儿园购买学位服务工程,切实解决“入园难、入园贵”问题。以“全面改薄”为重点,实施义务教育学校校舍维修改造、农村初中工程,全面改善农村义务教育薄弱学校基本办学条件。实现市域内义务教育基本均衡,加快中小学校标准化建设,加大高中高考改革配套设施投入力度,新建一批城乡中小学校,化解学校大班额问题。推进教育信息化建设。实现全市各级各类学校装备标准化全覆盖,全面完成“三通”建设任务,基本建成市(县)两级数据中心,逐步形成优质特色教育资源并向边远薄弱地区推送。

专栏2  “十三五”教育重点项目

    力争每个乡镇建成1—2所公办中心幼儿园,开展民办幼儿园购买学位服务工程;全市新增11所小学、9所九年义务教育学校、3所初级中学、1所12年一贯制学校;325所学校实施“全面改薄”建设项目(雁江区151所、安岳县107所、乐至县67所),新建、改扩建校舍及运动场38.6万平方米,实现区域内均衡,化解学校大班额。新建1所高级中学、迁建1所高级中学。力争新建2—3所高等学校。

3.教育制度体系建设目标。逐步完善教育治理体系,全面实施聘用制度和岗位管理制度,转换用人机制,搞活用人制度,凝聚优秀人才。到2020年,全市中小学专业技术岗位结构比例达到全省控制标准。新补充的县城小学教师学历达到专科及以上,新补充的县城初中教师学历达到本科及以上,高中教师具有本科及以上学历的达到98%以上,其中具有硕士学位的占一定比例。中职专业课教师数不低于教师数的70%,其中“双师型”教师不低于60%。全市各级各类公办幼儿园按国家规定的师生比配齐配足教师。

专栏3  中小学专业技术岗位结构比例控制标准

学校类别

副高级岗位

中级岗位

初级(含员级)岗位

普通高中

省一级示范高中

≤40

≤45

≥15

高二级示范高中

≤35

≤45

≥20

其他高中

≤30

≤45

≥25

职业高中

国家级重点

(示范)学校

≤40

≤45

≥15

省级重点学校

≤35

≤45

≥20

其他学校

≤30

≤45

≥25

初    中

≤20

≤45

≥35

小    学

≤15

≤45

≥40

幼 儿 园

≤15

≤40

≥45

特殊教育学校

≤30

≤40

≥30

工读学校

≤30

≤40

≥30

教研室

≤40

≤45

≥15

4.教育扶贫目标

到2020年,全市243个扶贫村所在乡镇基本公共教育服务水平接近全市平均水平。贫困人口素质全面提高,就业创业能力显著增强,就业质量进一步提高。教育对促进贫困群众脱贫致富、扩大中等收入群体、促进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的作用得到充分发挥。

三、发展任务

(一)基本普及学前教育。

学前教育对幼儿身心健康、习惯养成、智力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以加快发展农村学前教育为重点,推进学前教育普及。

 

1.把学前教育纳入社会发展总体规划

强化政府办园责任,理顺学前教育管理体制,把发展学前教育作为发展教育、改善民生的重要任务,纳入城镇、新农村建设规划,保证新城区、新建小区配套幼儿园及乡镇公办幼儿园建设。构建更加完善的以政府投入为主、公办幼儿园为主、民办幼儿园为辅的学前教育体系。建立城区以社区、农村以乡镇为基础,以示范幼儿园为中心、灵活多样的幼儿教育服务网络。

2.完成第三期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

采取多种形式扩大学前教育资源,建立完善公民办并举的学前教育发展机制,健全成本分担与运行保障机制。大力实施第三期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扩大城乡公办园和普惠性民办园的覆盖面。通过政府购买、政府补贴等方式,支持办好一批普惠性民办幼儿园,扩大公益性学前教育资源。大力发展乡镇中心幼儿园,中小学布局调整后的富余校舍,优先用于举办幼儿园。优化城市幼儿园布局结构,加强城镇小区配套幼儿园建设,切实解决城市入园难、入园贵问题。

3.加快标准化幼儿园建设步伐

按照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规范化管理的目标,创办高质量的城区幼儿园、建设高标准乡镇中心幼儿园。在城镇规划居住小区或旧城改造时,按照国家标准、规范配套建设标准化幼儿园。加强乡(镇)中心幼儿园的建设,积极扶持村级附设幼儿班,不断强化等级评价机制,推动农村地区学前教育标准化进程。

4.坚持学前教育科学发展

深入贯彻落实《3—6岁儿童发展指南》精神,遵循幼儿身心发展规律,防止和纠正“小学化”倾向,不断提高保教质量。加强安全监管,形成全覆盖的幼儿园安全防护体系。普及科学保教方法,注重潜能开发和个性发展,防止“学科化”、“小学化”倾向,加强对各类幼儿园保教质量的管理和评价。

(二)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把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作为战略性任务,建立健全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保障机制,统筹规划、分类指导、分层推进。到2017年,实现县域内义务教育基本均衡,并通过四川省人民政府验收。

1.巩固提高九年义务教育水平

把义务教育作为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全面提高普及水平,全面提高教育质量,确保适龄儿童少年接受良好义务教育。依法确保城乡适龄儿童少年按时接受义务教育,努力降低辍学率,保证小学无辍学,初中辍学率控制在1%以下。

2.加大布局结构调整力度

结合新型城镇化和交通发展,按照“小学以乡镇为主、初中向片区集中、高中向县城集中”的思路,进一步调整农村中小学布局。在坚持学生就近入学的前提下,农村小学以乡镇为中心发展寄宿制教育,按照先建后撤的原则,对农村中小学进行有计划调整。

3.强力推进标准化学校建设工程

重点改善农村中小学办学条件,全面缩小城乡学校办学条件差距。保证学校基本的教育设施和教学场地,保证学校必要的现代教育技术装备,保证学校良好的后勤服务设施。大力实施农村中小学薄弱学校改造工程,努力创建一批教育设施完善齐全、教育环境优美、校园文化积极向上的标准化学校,进一步改善农村学校办学条件。

4.深入开展中小学素质教育

进一步深化素质教育理念,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积极推进课堂教学改革,科学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加强中小学思想道德建设,全面规范学校办学行为,学生体质与健康状况明显改善,考试评价模式更加完善有效,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全面深入推进,教师实施素质教育的能力进一步提高,课堂教学创新取得突破性进展,教育体系结构更加合理。全面提升学生身体素质。加强学生卫生安全管理,切实保障学生身心健康。普及学校艺术教学,广泛开展校园艺术活动,形成艺术教育良好氛围,提高学生艺术素质。

(三)普及高中阶段教育。

持分类指导原则,推动普通高中内涵式发展,全面提高普通高中办学水平和教育质量,满足人民群众对高中教育的多元需求。

1.优化普通高中学校布局

依照现行办学规模、生源趋势和地理位置,实行总量控制、分类建设,加快高中段教育城市化进程,按“高中向城区集中”的布局原则,科学整合高中阶段教育资源,鼓励举办特色高中,打造学校品牌,逐步形成以城区为中心的普通高中教育格局。

2.加快普通高中内涵发展

以提高教育质量为重点,全面推进高中课程改革,加强研究性学习、校本课程开发和选修课程学习,促进教学观念、教育方法、学习方式和课程功能的转变。建立和完善高中教育教学的评价体系,加强对高中学校教育质量、课程管理、教学实施环节管理的科学评价,定期开展复核评估工作,促进学校管理水平、教育质量和办学效益的提高,促进教学工作不断创新。加快示范性高中建设步伐,扩大优质教育资源。

3.推进普通高中特色发展

认真组织实施《四川省普通高中办学基本标准》,加强薄弱高中建设,努力提升普通高中整体办学水平。探索普职融通的办学模式,鼓励举办综合性高中,推进培养模式多样化,满足不同潜质学生发展需要,为在校生和未升学毕业生提供职业教育,促进中等职业教育和普通高中教育协调发展。

充分利用省、市级示范性高中现有优质教育资源的优势,发挥其示范、辐射、带动作用,加强与农村薄弱学校的联合与协作。鼓励学校根据本地教育资源的结构分布、经济社会的发展需求,选准和利用自身资源优势,不断丰富积累,逐步形成多样化的办学特色。

4.注重学生综合素质培养

严格执行课程方案,保证学生全面学完国家规定课程。深化教学改革,改革教师教学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积极按规定开设选修课并逐步丰富选修课设置,为学生提供更多选择。积极开展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和社会实践,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建立完善与课程改革相适应的教育教学管理制度,改革对学生、教师及学校的评价内容及方式,认真组织实施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加强对学生理想、心理、学业等多方面的教育和指导。构建科学的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

(四)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

1.完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

改进高中阶段学校考试招生方式,全面落实职普招生比例大体相当的要求。鼓励普通高中学校与中等职业学校共享教育资源或联合办学、转型发展。推进中等职业学校布局调整优化,做大做强优质学校,重点建设一批示范性中等职业学校。发挥高等职业教育促进教育结构优化的重要作用。合理引进高职院校,重点建设好现有高职院校,集中力量办好我市经济社会需要的特色优势专业。积极发展5年一贯制、探索“2+3”和“3+2”等多种形式的五年制高等职业教育。大力推动公、民办职业教育规范管理。

2.构建多元化人才培养体系

推进中高职在培养目标、专业设置、课程体系、实习实训等方面的衔接,促进中职、高职和企业三方联合开展“现代学徒制”教育,合作培养技能人才。积极应对加快推进高职教育分类招考的政策,重点落实好四川省高职高专单独招生扩容政策,继续组织对口高职考试。

推进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坚持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强化教学、学习、实训相融合的教育教学活动。创新顶岗实习形式,健全学生实习责任保险制度。开展校企联合招生、联合培养的现代学徒制试点,推进校企合作深度融合。建立健全行业企业参与的职业教育质量评价制度和公示机制。建立和完善中等职业学校技能大赛制度。积极发展多种形式的继续教育,建立灵活开放的继续教育制度,构建终身学习“立交桥”。大力支持职业院校面向社会群体大力开展职业教育和培训。重点实施企业职工技术技能全员培训计划、农民工职业技能提升计划和高校毕业生技能就业专项行动计划。到2020年,基本消除劳动者无技能从业现象。

3.推进校企深度融合

加强校企合作服务地方经济。对接临空经济区、中国牙谷建设,围绕航空经济等支柱产业,积极打造航空服务、口腔装备材料、物流、旅游、汽车制造与维修等重点专业。促进校企共建实训产教基地,推进校企合作论坛常态化开展。大力推进职业教育集团化发展。探索建立由大中型企业、规模以上行业龙头企业、骨干示范职业院校参与的职教集团。完善职业教育集团化建设机制,健全职业教育集团联席会、董事会、理事会等管理结构和决策机制。到2020年职教集团基本覆盖全市职业院校、主要行业产业以及大中型企业。

4.加强中职基础能力建设

加快职业学校标准化建设。到2020年各类职业学校办学条件总体达到教育部颁发的《中等职业学校设置标准》的要求。推进中职信息化建设。到2017年,基本实现宽带和校园网覆盖所有职业院校,所有班级都有一套满足需要的完整信息化设施设备。到2020年,实现所有专业数字化资源全覆盖。大力实施教师信息技术能力建设,加强教师应用能力培训,着力提高应用水平。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从2015年起职业学校在编制总数的30%以内自主聘用专业教师,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推进校企共建“双师型”教师培养培训基地。落实教师企业实践制度,专业教师每年专业实践的时间累计不少于1个月,完善教师全员培训制度,实行五年一周期的教师全员培训制度。

5.建立职业学校内部质量保证体系

以教学诊断与改进为手段,以构建内部质量保证体系为重要抓手,积极推进制度建设。在学校、专业、课程、教师、学生等不同层面建立起完整且相对独立的质量目标与标准、管理制度与规范以及诊断改进与自我保证机制,强化学校决策指挥系统、质量与生成系统、资源建设系统、支持服务系统、监督控制系统和数据平台系统之间的质量依存关系,形成全要素网络化的内部质量保证体系。

(五)稳步发展高等教育。

按照国家和我省高校设置工作安排,按程序申请设置高等学校,稳步发展全市高等教育。

新建四川天府口腔职业技术学院和四川环境科技职业学院。支持四川希望汽车职业学院稳步发展学院办学规模,不断优化人才培养结构,提高教育质量。大力支持资阳电大完善学校基础设施建设,扩展办学功能,提升综合办学实力。积极推进资阳电大转型为国家开放大学资阳学院,为创建学习型社会、学习型城市提供有力支撑,为全民终身学习提供优质服务。

(六)加快发展特殊教育。

1.重视保障特殊教育

把特殊教育事业作为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动员全社会关心支持特殊教育的发展。落实特殊教育学校基本办学标准,加大特殊教育投入力度,加大对家庭经济困难残疾学生的资助力度,逐步实施残疾学生高中阶段免费教育。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建立健全体现特殊教育教师职业特点,重师德、重教学实绩的职称评价机制,将特殊教育教师培训纳入培训计划,提高专业水平和待遇,改善工作环境和条件。教育督导部门要把特殊教育政策保障作为督导重点,加强对教师队伍建设、经费投入、学生资助等方面的督导检查。把特殊教育相关指标列入县域内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督导评估工作重要内容。

2.完善特殊教育体系

完善以特殊教育学校为骨干,以普通学校附设特教班和随班就读为主体,以社会力量为必要补充的特殊教育体系。强化特殊教育学校资源教室建设和专业资源教师的配备,加强随班就读学校与特殊教育学校的合作,促进特殊教育学校、教师的职能转变,建立健全随班就读支持保障体系,深化与社会公益组织合作,支持有条件的残疾儿童康复机构增设附属幼儿园,全面提高残疾儿童教育普及水平。   

3.提高残疾学生综合素质

坚持按需施教,根据残疾学生的身心特点和特殊需求,给予理解关爱,注重潜能开发和缺陷补偿,培养残疾学生积极面对人生、全面融入社会的意识和自尊、自信、自立、自强精神。加强残疾学生职业技能和就业能力培养,使每个学生都能获得更好的发展。

(七)大力发展继续教育。

1.构建终身教育服务平台

充分发挥教育的功能,建立完善现代国民教育体系,逐步建立起基础教育、职业教育、成人教育和高等教育相互衔接,职前教育、职后教育与培训相互贯通,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相互配合的终身教育体系。调动全社会发展继续教育的积极性,加快构建终身教育服务平台建设。大力发展非学历继续教育,稳步发展学历继续教育,重视老年教育。探索建立终生学习制度和全民学习制度。倡导公民活到老、学到老,做到让学习成为一种生活习惯和生活方式。使城乡劳动力和社区各类人群都能得到生活和发展所需要的教育服务。

建立完善职前和职后教育相互融合、学历和非学历教育协调发展、灵活开放的继续教育制度,构建人才成长的“立交桥”。建立继续教育学分积累与转换制度,实现不同类型学习成果的互认和衔接。

积极开展社区教育。依托社区内各类学校和各种学习型机构,逐步完善社区大学、社区学院、社区教育中心和村(居)民学校四级社区教育网络,着力组建有利于当地居民技能培训、远程学历教育、自考教育、闲暇兴趣爱好学习等多种功能的社区学习中心。建设一批示范性现代企业教育培训中心和社会培训机构。统筹扩大继续教育资源,将社区各类学校教育机构、文化馆、图书馆、体育馆等公共资源面向全体成员开放。以各级老年大学为骨干、社区教育机构为依托,加快发展老年教育。大力引进国内外优质网络课程资源,发展开放式的现代远程继续教育。

2.积极发展社会培训体系

着眼经济社会发展和社会个体终身发展需求,发展各种类型和形式的继续教育培训。发展和规范教育培训服务,鼓励学校、科研院所、企业等相关组织开展继续教育。支持面向企业职工开展全面、持续的文化教育和技术培训,提高岗位适应能力和对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的学习能力和实践水平。扩大农村职业培训覆盖面,广泛开展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农村实用技术培训和农民创业培训,提高农民的职业技能和创业能力。支持开展对城乡新增劳动力的技能培训和岗前培训,逐步实施农村新成长劳动力免费劳动预备制培训。重视各个领域专门人才的继续教育,加强重点行业和领域优秀专门人才继续教育。广泛开展退役士兵职业技能培训。

3.完善继续教育推进机制

要将继续教育发展纳入区域发展规划,强化跨部门的继续教育协调机制。各级教育主管部门统筹指导本地区继续教育发展。行业主管部门或协会负责制定行业继续教育规划和组织实施办法。完善激励机制,推进继续教育与工作考核、岗位聘任(聘用)、职务(职称)评聘、职业注册等人事管理制度的衔接。鼓励个人多种形式接受继续教育,支持用人单位为从业人员接受继续教育提供条件。加强继续教育监管和评估。

建设继续教育公共服务平台。适应城市化进程,采取多种形式服务“三农”,优化农村劳动力结构,培育现代新市民,促进农村劳动力有序向非农产业转移。充分整合、开发和利用全社会教育资源,建立广覆盖、多样化的终身教育服务体系,促进终身学习资源互用共享,为市民提供方便、灵活、个性化的学习条件,满足社区居民多形式多层次的学习需求。

(八)大力实施教育精准扶贫。

实施基础教育巩固提升计划,加快构建覆盖城乡的普惠性学前教育体系,巩固提升普及义务教育成果,推动普通高中多样化发展,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健全高校学生资助政策,全面提升贫困乡村教育发展水平。

1.全面改善农村薄弱学校基本办学条件

全面改善农村义务教育薄弱学校基本办学条件,均衡配置城乡义务教育资源,缩小区域、城乡教育差距,达到基本公共教育服务均等化目标。使我市农村义务教育学校教室、桌椅、图书、实验仪器、体育设施等教学设备满足基本教学需求;学校宿舍、床位、厕所、食堂(伙房)、饮水等生活设施满足基本生活需求;留守儿童学习和寄宿需要得到基本满足,村小学和教学点能够正常运转;县镇大班额现象基本消除,教师配置趋于合理,数量、素质和结构基本适应教育教学需要。

 

2.实施乡村教师队伍支持计划

拓展乡村教师补充渠道,积极扩大四川省免费师范生计划培养规模,探索建立农村中小学校直接招聘急需紧缺专业人员制度。研究完善乡村教师职称(职务)评聘条件和程序办法,实现县域内城乡学校教师岗位结构比例总体平衡。

四、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

(一)推进人才培养体制改革。

1.全面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推进德育课程体系建设和校园文化建设,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推进学生核心素养培育,深入推进“爱学习、爱劳动、爱祖国”和“中国梦”主题教育,扎实开展现代法治教育。

2.加强学校体育、艺术教育

切实加强学校体育、美育教育工作。大力推进全市学校体育艺术教育五年行动计划,如期完成学生体质测试上报、学生艺术素质测评以及学校体育、艺术工作自评,加大学生体质健康监测力度,开展阳光体育示范校、校园足球特色校和艺术教育特色学校创建;在中小学全面落实学生每天在校锻炼一小时。以学校和班级为单位广泛开展学生合唱、书法等普及教学和校园活动。建立完善高雅艺术进校园的推进机制,探索课堂教学、校园文化和课外活动三位一体的艺术教育模式。全面落实体育艺术发展年度报告制度。

3.深化中小学教育教学改革

深化课程改革,创新教学方法,构建德育为先、能力为重、全面发展的教育教学体系。加强中小学校外教育和社会实践活动并形成长效机制,构建中小学教育质量综合评价体系。进一步规范中小学办学行为,严禁违规补课,标本兼治切实减轻中小学生课业负担。

4.加强和改进教研科研工作

加强教研机构队伍建设,按照省教厅的要求,确保编制、人员落实到位,探索建立教研人员准入退出机制,不断提高其研究能力和服务水平。进一步完善教育科研管理办法,营造良好的教育科研氛围,围绕教育的热点、重点和难点问题开展深入研究,大力开展优秀成果的推广与应用。

(二)深化资源配置方式改革。

1.统筹教育资源均衡配置

大力推进义务教育薄弱学校改造工程,统筹城乡教育基础设施建设,加强公办学校标准化建设,办好必要的村小和教学点统筹城乡师资配置,推行教师“县管校用”改革,建立健全县(区)域内校长教师合理流动轮岗交流的常态化机制。建立职务职称、薪酬待遇向农村中小学校和教学点教师倾斜的激励机制。

深入实施教育扶贫助弱工作,在贯彻落实好现有学生资助政策的基础上,加大对贫困家庭学生的帮扶力度。从2016年春季学期起,对全市建档立卡贫困家庭在园幼儿全部纳入面上的保教费减免范围,并据实免除保教费;对全市建档立卡贫困家庭中职学生在发放中职助学金的基础上,再给予每生每学期500元(每学年1000元)的生活补助;对全市建档立卡的贫困家庭新入学的本专科学生,按照每生每学年4000元(学费资助2000元,生活费补助2000元)的标准给予资助,连续资助直到学业结束。

2.多措并举破解城市择校难题

建立优质学校帮扶薄弱学校的工作机制。各县(区)教育局制定帮扶工作年度计划和工作安排,建立目标责任制和考核制度,指导督促学校认真抓好实施工作。对口帮扶的学校要签订结对帮扶协议书,针对受援学校存在的薄弱环节,结合实际共同制定帮扶方案,明确帮扶计划、目标、内容和方式、方法、步骤,并报各县(区)教育局审定,确保工作方案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适度扩大优质高中招生名额均衡分配到区域内初中的比例。推进各县(区)教育均衡发展监测和评估认定,督促指导各县(区)政府均衡配置教育资源,缩小校际差距。

3.完善学前教育和特殊教育服务体系

大力推进第三轮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项目建设,建立完善公民办并举的学前教育发展机制,健全成本分担与运行保障机制。通过政府购买、政府补贴等方式,支持办好一批普惠性民办幼儿园,扩大公益性学前教育资源。实施特殊教育提升计划,探索建立财政为主、社会支持、全面覆盖的特殊教育服务保障机制。

(三)全面深化办学体制改革。

1.鼓励社会力量兴办教育

引导民间资金进入教育领域,研制健全政府购买服务、基金奖励、捐资激励等制度。鼓励和引导社会力量办学。全面清理并消除对民办学校的歧视政策,支持和鼓励民办学校创新体制机制。

2.进一步深化中职改革

加快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集团办学。探索适应高考的中职教学改革,逐步建立中职教育教学质量综合评价标准和体系。

3.探索中小学联盟改革

大力推进城乡学校联盟,片区学校联盟。整合教育资源,提高优质教育资源利用率,不断探索教育集团化路径。

(四)完善教育管理体制改革。

1.完善教育优先发展保障机制

健全教育发展“三个优先”和教育投入“三个增长”保障机制,完善教育投入以政府为主、多渠道筹措投入的保障机制,合理确定并适时提高投入水平,确保一般公共预算教育支出逐年只增不减,确保按在校学生人数平均的一般公共预算教育支出逐年只增不减。全面落实中小学在校生各县(区)财政生均补助经费政策,完善财政教育投入绩效评价机制,建立教育经费公告制度,加强教育经费管理,提高教育财政的保障能力和绩效水平。

2.深入推进教育管办评分离

构建“政府管理教育、学校自主办学、社会广泛参与”的新格局,推进政府职能转变和简政放权,变微观管理为宏观管理、直接管理为间接管理。扩大各级各类学校办学自主权,促进学校落实国家教育标准,面向社会依法自主办学。建立健全第三方机构参与教育监测评估制度,发挥专业学会、行业协会、基金会等社会组织在教育公共治理中的作用。

3.推进现代学校制度建设

健全议事规则与决策程序,加强学术组织和教职工代表大会建设,全面落实校务公开,逐步建立理事会或董事会制度,在各级各类学校全面推行现代学校管理。强化学校监督管理,加强“三重一大”决策执行的监督检查,确保学校权力在阳光下运行。

五、实施教育改革发展重大项目

(一)实施八大工程。

——教学质量提升工程。完善以人为本的教学管理和教学研究机制,有效管理、有效教研成为学校教学质量提升的内在保证。建立市、县(区)、学校、学科四级教学质量管理体系,质量监测工作实现动态化、常态化,并初步形成教学质量评价体系、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和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全市教学质量进一步提升,高考成绩有新突破,高考本科上线率稳中有升。

——学前教育普惠工程。把学前教育纳入城镇、新农村建设规划,落实县级政府发展学前教育的主体责任,大力发展公办幼儿园,积极扶持普惠性民办幼儿园发展,引导和支持更多民办幼儿园提升普惠性服务,形成完善的学前教育服务网络。努力扩大农村学前教育资源,充分发挥乡镇中心幼儿园示范指导作用。

——义务教育标准化建设工程。继续实施学校“大班额”化解三年计划,2018年基本解决城镇大班额问题。适应新型城镇化和流动人口需求,兼顾农村和城市,统筹加快城乡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实施“全面改薄”等重大工程项目,切实改善办学条件,逐步实现学校建设标准化。在2017年实现全市所有县(区)义务教育基本均衡发展的基础上,努力推进更大范围和更高质量的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教育信息化建设工程。加快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中小学宽带网络1000Mbps光纤接入,教师用计算机人手一台,多媒体教学系统进入所有教学班教室。探索优质教育资源共建共享机制,建成县、学校两级优质资源库。加快推进数字校园建设,探索电子书包应用,推进电子书包试点,推动课堂教学改革和教学模式创新。加快推进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深度融合,促使信息技术进入教育教学全过程。探索主动体验学习、协作探究学习、差异个性学习等新型教学模式。加强对中小学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指导,提高学生信息素养。

——普通高中品牌建设工程。以资阳中学为全市试点,在办学理念、教育管理团队、教师队伍、基础设施、教育保障等方面狠下功夫,建成1—2所在全省有较大影响力品牌普通高中。同时通过引进、联办省内外知名品牌学校到资阳办学,使普通高中万人在校生达到或超过全省平均水平,高考成绩保持全省前列,资阳教育吸引力显著增强,逐步将高中教育打造成为资阳城市名片。

——中职能力提升工程。加强校企合作服务地方经济,主动对接天府新区建设,围绕航空经济等支柱产业,积极打造航空服务、物流、旅游、汽车制造与维修等重点专业。积极引进四川省环境科技职业学院、四川天府口腔医学职业技术学院等项目落地,到2020年力争再引进1—2所高等学校,建立中高职有机衔接现代职业教育体系,职业教育在校生人数达5万以上。探索建立由大中型企业、规模以上行业龙头企业、骨干示范职业院校参与的职教集团,到2021年职教集团基本覆盖全市职业院校、主要行业产业以及大中型企业。

——教师队伍建设工程。以师德师风建设为先导,采取多种措施加强师能建设,不断提高教师业务能力和专业发展水平。创新师德建设工作模式,将师德建设和教师日常教育教学工作、班级管理、家访、作业批改等有机结合起来,着力解决师德建设和教育教学工作两张皮的现象。以成资一体化为契机,深度加强两地教师队伍建设合作,选派部分教师、校长到成都名校挂职锻炼、参加成都高端教育论坛、加强教师结对培养、广泛开展校本培训、加快组建名师工作室,培养一批在市内知名、省内领先的优秀教师,教师队伍整体水平得到大幅度提升。

——精准化教育扶贫工程。实施乡村教师队伍支持计划。扩大四川省免费师范生计划培养规模,加强本土化培养,采取多种方式培养“一专多能”乡村教师。探索建立农村中小学校直接招聘本科及以上学历急需紧缺专业人员制度。完善乡村教师职称(职务)评聘条件和程序办法,实现县域内城乡学校教师岗位结构比例总体平衡。推进义务教育阶段教师队伍“县管校聘”管理体制改革,加大贫困地区乡村教师培训力度,提高乡村教师思想政治素质和业务水平,开展贫困地区教师集中培训和远程培训,落实贫困地区乡村教师荣誉制度,市、县(区)分别对在乡村学校从教20年、10年以上的教师予以激励。

(二)推进“三大计划”。

——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两年倒计时追赶计划”。以全面提高教育质量为核心,以实施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为抓手,以优化农村中小学校布局为切入点,依托“全面改薄”等工程项目,健全保障机制、改造薄弱学校,优化学校布局、合理配置师资,切实改善办学条件,2017年全市义务教育基本均衡发展全部达标。全市农村义务教育学校教室、桌椅、图书、实验仪器、运动场等教学设备满足基本教学需求;学校宿舍、床位、厕所、食堂(伙房)、饮水等生活设施满足基本生活需求;村小学和教学点能够正常运转,留守儿童的学习和寄宿需要基本满足。

——教育信息化“两年攻坚计划”。实施“三通两平台”追赶建设,到2017年底全市所有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校全部实现网络接入,所有教室配备电子白板,实现班班通,师生实名制网络学习空间注册率达到省定标准,计算机生机比、师机比达到省定要求,完成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培训全覆盖。积极开展学科和信息化设备的融合应用,大力开发本地化的优质教育教学资源。

——化解大班额“三年行动计划”。利用三年时间,逐步化解现有中小学大班额,到2018年,全部解决全市大班额问题。从2016年起,中小学起始班额原则上控制在国家和省规定的标准之内,逐步消除70人以上特大班额,到2017年全市基本消除66人以上超大班额,到2018年底,全市中小学校所有班额都控制在国家规定的标准范围内。

(三)加快成资教育事业全面合作。

全面落实《成都市人民政府 资阳市人民政府全面合作协议》,推进成都资阳教育事业全面合作。加强师资培训合作,选派部分教师、校长到成都优质学校挂职锻炼,参加成都以会代训、大型学科教研活动。加强名校合作,与成都市优质中小学、幼儿园建友好型学校(园),与成都优质中职学校在师资培训、教育教学、校企合作、信息化建设等方面开展合作工作,鼓励成都市中、高职教育集团到资阳领办、托管符合产业需求的职业学校。加强教学质量监测合作,借鉴成都市基础教育质量监测评估体系,依托成都七中等名校网络教育资源,尽快提升资阳市教育教学水平,全面构建互利共赢的合作与发展格局。

六、保障措施

(一)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1.加强师德建设

完善常态化的师德教育制度,不断提升教师师德水平和素养。以办人民满意教育为宗旨,以“敬业爱生、为人师表”为核心,以提高教师思想政治素质和职业道德水准为重点,通过开展师德教育系列活动,促进教师自觉遵守师德规范,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形成“爱国敬业、诚信友善、师德高尚、治学严谨”的良好氛围,努力打造一支品德高尚、爱岗敬业、业务精湛、为人师表、人民满意的教师队伍,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事业。将师德表现作为教师绩效考核、聘任(聘用)、评优奖励、派出进修和培训等的首要条件。

2.农村学校直接考核招聘紧缺学科教师

全面落实《四川省关于激励引导教育卫生人才服务基层的意见》(川委办〔2014〕7号)文件精神,对乡镇义务教育学校和幼儿园急需补充的音乐、体育、美术教师,大专以上学历人员采取直接考核的方式招聘,由县(区)教育局、人社局共同组织,按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面向社会招录。适当降低职教专业课教师进入门槛。对职业学校紧缺的专业课教师,可将进入条件降低为专科学历且具有相应职业技能证书,教师资格证书必须在入职后2年内取得。

3.建立教师专业教育新机制

将提升教师专业化水平作为教师培养培训的重点。从教育教学改革实际出发,通过“国培”、“省培”培养一批“种子”资源;市、县、校共同完成每年不少于100学时有针对性的继续教育培训。着力培养教育教学骨干、“双师型”教师、学术带头人和校长,培养一批教学名师、学科带头人及学科骨干教师。培训重心下移,把培养乡镇及以下农村教师作为整体提升中小学教师队伍素质的重点。开展中小学(含学前)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全员培训。组建一批市、县及名师工作室。将教师培训列入政府预算,对中小学校长和教师实行每五年一周期的全员培训。构建市、县、校三级培训网络,完善中小学教师培养体系,组建高等院校、市(县)教师培训机构及学校共同参与的市(县)培训项目,形成远程培训、集中培训、校本培训相结合的教师专业发展培训模式。

4.逐步提高教师收入,健全激励机制

认真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农业进一步增强农村发展活力的若干意见》(中发〔2013〕1号)精神,各县(区)政府设立优秀教师奖励专项经费。市本级设立特级教师专项奖励经费,按照在岗特级教师每人每月1000元的标准奖励给个人。

5.加大教师交流工作力度

鼓励城区教师在编制、工资待遇不变的情况下到农村学校服务。建立城区中小学教师到农村任教服务期制度,建立完善乡镇学校教师到薄弱学校开展“校对校”、“师对师”的对口支援制度,进一步促进教育均衡发展。理顺教师管理体制,全面推行“县管校聘”管理改革,着力突破体制障碍,完善激励保障措施,加快建立健全县(区)城内义务教育学校校长教师定期交流轮岗制度。

(二)持续增加教育投入。

1.依法保障教育投入

落实教育优先发展战略地位。建立教育优先发展的问责机制,依法保障教育投入的“三个增长”,依法落实教育经费的稳定来源和增长。

建立完善教育投入保障机制。学前教育建立政府投入、社会举办者投入、家庭合理负担的投入机制。义务教育全面纳入公共财政保障范围,逐步提高生均公用经费标准。提高普通高中经费保障水平,实行以财政投入为主,其他多种渠道筹措经费为辅的机制,逐年化解债务。加大特殊教育设备设施配套建设资金投入,提升特殊教育办学质量。职业教育健全政府、行业和企业及其他社会力量依法筹集经费的机制建立教师定期培训经费保障机制。健全资助政策体系,实现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全覆盖。逐步提高农村义务教育家庭经济困难寄宿生生活补助标准,扩大补助面,改善中小学生营养状况。

专栏4  着力提高各类学校财政教育经费水平

2016年和2017年全市中职学校财政生均经费拨款的加权平均水平目标分别达到5500元和6000元,以后年度随着财力增长逐步提高;义务教育阶段特殊教育学校生均预算内公用经费标准在2016年达到6000元,随班就读、特教班和送教上门的义务教育阶段生均公用经费参照上述标准执行。

2多渠道筹措教育经费

完善财政、税收、金融和土地等优惠政策,鼓励和引导社会力量捐资助学、出资办学。制定并切实落实教育建设项目减免收费、教育用地等优惠政策。鼓励和引导社会、企业资金投入教育,形成多元化的教育投资机制。完善和落实支持民办教育的优惠政策,保证在征地、基建、税费、信贷等方面与公办学校一视同仁。市本级和各县(区)人民政府设立民办教育专项资金,支持本地区民办教育发展。鼓励社会向民办学校捐资。

3强化学校经费管理

坚持依法理财,严格执行国家财政资金管理法律制度和财经纪律。建立科学化精细化预算管理机制,科学编制预算,提高预算执行效率。建立健全财务会计制度,完善经费使用内部稽核和内部控制制度。建立教育经费使用监督、评估和奖惩制度。加强经费使用的审计和监督,强化重大建设项目和经费使用全过程的审计和考评,并向社会公示。建立并不断完善基础信息数据库,提升经费管理信息化水平。加强国有资产管理,防止国有资产流失,提高使用效益。完善管理办法,规范学校收费行为和收费资金使用管理。坚持勤俭办学,严禁铺张浪费,建设节约型学校。增强民办学校财务管理透明度,加强对民办学校学费收入开支的审计和监控,确保不被挪用或转移。

(三)大力推进依法办学。

1.全面推进教育法治建设

加快转变教育行政职能,建立科学民主的教育决策机制,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管理教育和学校。以《学校章程》为抓手,建立完善学校内部治理结构,大力推进校务公开和政务公开,强化学校民主监督和责任追究,严格规范办学行为,加强教育法治队伍建设,扎实开展“七五”普法宣传教育和“法律进学校”活动,不断提高师生的法治意识,创新校园矛盾纠纷调解工作机制和校园突发事件应急处理工作机制,依法维护学校、学生、教师的合法权益。认真开展依法治校示范创建。着力解决好教育热点问题,切实维护教育系统和谐稳定,为教育发展营造良好的法治环境。

2.加强教育督导评估监

建立完善行政监督与科学评价相结合、外部监督与自我评价相结合的教育督导机制。建立完善相对独立的教育督导机构,增强行使督导职能的权威性、独立性。加强专兼职督学队伍建设,健全督学聘任管理制度。坚持督政与督学并重、监测与指导并重,加强对中等及以下教育的督导检查,积极推进中小学校责任督学挂牌督导制度,强化对政府落实教育法律法规和教育经费投入情况的督导检查。

建立完善督导评估结果公示、公报、反馈和限期整改制度,严格落实问责制。主动配合人大及其常委会对教育法律法规执行情况的监督检查以及司法机关的司法监督。建立健全层级监督机制,强化社会监督

(四)推进素质教育。

1.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

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推进德育课程体系建设和校园文化建设,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深入推进“爱学习、爱劳动、爱祖国”主题教育,大力开展现代法治教育。创新方式和方法,把德育教育融入学生的学习、生活中,把立德树人融入各级各类教育,融入学校、家庭和社会教育的各个方面。将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摆在首要地位,大力开展理想信念教育,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荣辱观。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和创新精神;开展民族团结、国情省情和可持续发展教育,培养学生关心他人、服务社会、团结互助、诚实守信、遵纪守法、艰苦奋斗的良好品质;组织开展学生志愿者活动,加强公民意识教育和健全人格教育,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公民。加强辅导员、班主任队伍建设。

2.着力培养学生“三个能力”

坚持将文化知识学习与思想品德修养相统一、理论学习与社会实践相统一、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相统一。全面转变教育思想,改革教学方式,创新教学模式,大力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重视学生实践教育,在让学生学会知识技能同时,学会动手动脑,学会生存生活,学会做人做事,增强主动适应社会的能力。

3.健全教育质量监控和评估体系

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坚持以学生发展为核心、科学多元的教育质量评价制度改革,构建完善中小学教育质量综合评价标准和配套政策。加强教学质量过程监控,建立教学质量评估档案,基本实现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评价机制,健全贯穿小学、初中、高中全过程的质量管理和监控机制,探索建立分层定位和分类指导的人才培养质量标准和教育教学评价体系,促进学生自主、和谐、全面发展。

成立我市基础教育监测评估中心,建设监测评估的工作机制、研究监测评估理论与标准、开发监测评估工具、组织实施监测评估工作,以科学规范的监测评估逆向推进课程、教学、考试、评价改革。

(五)全面推进学校标准化建设。

1.推进学校标准化建设

坚持“统筹规划,分步实施,统一标准,均衡发展,注重实效,适度超前”的原则,强力推进学校标准化建设,争取让农村的孩子们跟城里的孩子们一样接受高质量的教育。加强学校规划建设,把学校建设纳入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科学制定和调整学校发展和建设计划,适度超前新建和改扩建必须的中小学校,确保中小学校容量满足当地学龄人口不断增加的需要。合理调整学校网点布局,优化教育资源配置,按照“小学以乡镇为主、初中向片区集中、高中向县城集中”的思路,在坚持学生就近入学的前提下,保留必要的村小和教学点,推进寄宿制学校建设全面改善学校办学条件,按照标准化学校建设标准,科学确定学校办学规模,规范标准化建设校型和班额,逐步消除“大班额”现象;落实学校占地和建筑面积指标,按照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标准设置教学和辅助用房,确保各功能教室设置齐全并符合规范指标。

2.推进学校信息化建设

以全面提升教育信息化水平为着力点,以数字化校园建设和优质教育资源开发应用为核心,以信息化人才队伍培养和完善管理体制机制为保障,大力实施信息化建设两年攻坚行动,推进新技术在科研改革和师生中的规模化应用,加快实现资阳教育现代化。

(六)加强组织领导。

1.切实加强和改进对教育工作的领导

各级党委和政府要着力加强和改善对教育工作的领导,充分调动全社会关心和支持教育的积极性。各级人民政府在制定发展规划时优先谋划教育发展;在财政资金分配中要优先保障教育经费;在资源优化配置中要优先满足教育需求,把教育基础设施建设纳入城市总体规划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加大教育经费投入,保证学校建设用地指标。各级教育、发改、财政等部门要各司其职,强化管理,精心组织,加强协作,确保教育事业各项工作落到实处。

健全完善领导体制和决策机制,及时研究解决教育改革发展的重大问题和群众关心的热点问题。要把推进教育事业改革发展作为各级党委和政府政绩考核的重要内容,完善考核机制和问责制度。各级政府要进一步转变职能,强化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促进各级各类学校不断提高办学水平和效益。定期向同级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委会报告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情况,充分听取政协和各民主党派的意见和建议,协调政府各部门齐心协力支持教育发展。

相关部门认真履行职责,大力支持教育改革和发展。动员和争取社会各方面关心支持教育事业,扩大人民群众对教育事业的知情权、参与度。

2.强化教育系统党的建设

加强和改进教育系统党的建设是促进教育事业科学发展,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根本保证。在新形势下,强化教育系统党的建设,才能确保党对教育事业的坚强领导。

加强各级各类学校党的组织建设。中小学和职业学校党组织要充分发挥在学校工作中的政治核心作用。加强民办学校党的建设,完善政府督导和党建督察员制度,探索党组织发挥作用的途径和方法。着力扩大党组织的覆盖面,推动工作创新,增强生机活力。充分发挥学校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加强在优秀青年教师、优秀学生、高职称和高学历人群中发展党员工作,重视加强学校共青团、少先队和学生会工作。

扎实抓好学校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队伍建设。以加强理论修养、党性修养和品德修养为重点,切实推进领导班子思想政治建设。以提高办学治校能力为重点,加强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能力建设。以健全民主集中制为重点,加强制度建设。按照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的原则,选拔和任用学校领导干部。完善和实施体现科学发展观要求的干部考核评价体系。加大学校领导干部培养培训和交流任职力度。不断提高学校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把握全局、处理复杂问题、推进科学发展和领导管理学校的能力。

深化教育系统党风廉政和行风建设。坚持标本兼治、综合治理、惩防并举、注重预防的方针,进一步健全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强化责任追究,从制度上保证对干部权力运行的有效监督和制约,坚决惩治腐败。坚持以党内民主促进校园民主,推进校务公开,健全教代会制度,扩大群众有序参与,加强群众监督,充分调动民主党派和党外知识分子的积极性。

3.维护教育系统平安和谐

切实加强和改进学校思想政治工作,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深入开展“平安、文明、绿色、和谐”校园创建活动。继续加强学校安全管理体系建设,不断完善安全工作责任体系、隐患排查整治体系、应急救援管理体系、责任追究体系。不断加强“三防”建设,提高防范涉生安全事故能力。加强群众信访工作,建立健全信访维稳责任机制。加强学校基础设施建设,不断改善师生生活学习条件。深化后勤改革,加强人员培训,不断提升后勤服务育人能力。加强校园周边治安综合治理,推动学校与相关部门和社区的合作,建设平安校园。加强协同合作,健全学校、家庭、社会和司法联动保护体系,为青少年身心健康创造良好环境,有效预防未成年学生犯罪。


附件:名词解释和说明

 

学前教育行动计划:是国务院为加快发展学前教育、有效缓解“入园难”问题而做出的一项重大决策。第一期(2011—2013年)行动计划,以扩大教育资源为主,首先缓解“入园难”。各地按照国务院统一部署,以县为单位编制并实施了第一期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第二期(2014—2016年)行动计划。当前正在编制第三期(2017—2020)学前教育行动计划,继续增加普惠性资源供给,重点加强脱贫攻坚地区、两孩政策新增人口集中地区和城乡结合部幼儿园建设,大力发展公办幼儿园,提供广覆盖、保基本的学前教育公共服务。

“三免一补”:“三免”即免除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学杂费、教科书费、作业本费,“一补”即补助义务教育阶段家庭经济困难寄宿生生活费。

“三通两平台”:2012年9月5日刘延东副总理(时任国务委员),在全国教育信息化工作电视电话会议上提出:“十二五”期间,要以建设好“三通两平台”为抓手,也就是“宽带网络校校通、优质资源班班通、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建设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和教育管理公共服务平台。

教育发展“三个优先”:即经济社会发展规划要优先安排教育发展,财政资金要优先保障教育投入,公共资源要优先满足教育和人力资源开发需要。

教育投入“三个增长”:《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第42条规定,国务院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用于实施义务教育财政拨款的增长比例应当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的增长比例,保证按照在校学生人数平均的义务教育费用逐步增长,保证教职工工资和学生人均公用经费逐步增长。

“法律进学校”活动:在学校开展法律法规的宣传教育活动。

信息化建设两年攻坚行动:2017年我市三个县(区)均要接受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督导评估验收,信息化建设是其中一项重要内容,现阶段我市信息化基础能力非常薄弱,认识不足,推动不力,困难重重,为确保2017年能顺利通过验收,故提出2016至2017信息化建设两年攻坚行动。

 

主办:资阳市人民政府 承办:资阳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市政府办公室联系电话:028-26655501 市政府网站联系电话:028-28000836
网站标识码:5120000001  蜀ICP备05007295号-1 川公网安备 5120020200001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