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阳市人民政府
政府信息公开
当前位置:首页 > 资阳市人民政府 > 法定主动公开内容 > 规划信息 > 其他规划
【十二五】关于印发《资阳市安全生产“十二五”规划》的通知
发布时间:2011-07-20   录入:资阳市人民政府

资府发〔201150

 

 

资阳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关于印发《资阳市安全生产“十二五”规划》的通知

 

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开发区管委会,市级各部门:

《资阳市安全生产“十二五”规划》已经市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二○一一年七月二十日

 

 

 

 

 

 

资阳市安全生产“十二五”规划

 

(2011—2015)

 

 

 

 

 

 

 

 

 

 

资阳市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

二○一一年七月


前   言

 

安全生产作为尊重人的生命权和健康权的最直接体现,是实现科学发展、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随着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以及社会文明程度的提高,促进安全生产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日益成为党和政府高度重视并着力加强的一项紧迫任务。

当前,受生产力发展水平、企业本质安全程度、从业人员素质、政府管理体制与机制、全社会安全生产意识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和制约,我市安全生产水平相对较低,安全生产基础依然薄弱,企业主体责任与政府监管责任不够明确,深层次、历史性的体制障碍仍未破除,科技服务、应急救援等支撑体系尚不健全,监察执法能力有待提升,安全文化环境还需改善。全市生产安全事故“多发”、“频发”现象未得到根本转变,事故总量较大、较大事故时有发生、职业危害上升,安全生产整体形势不容乐观。

“十二五”时期是实现2020年我市安全生产状况根本性好转的关键时期,也是我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资阳加快发展、跨越发展、科学发展的重要时期。搞好安全生产对于保障人民群众生命和财产安全、促进经济健康运行、维护社会和谐稳定意义重大。各级各部门要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牢固树立“安全发展”理念,客观剖析实际工作中存在的矛盾与问题,紧密结合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趋势,从时间和空间上对未来一段时期安全生产总体工作做出科学规划和部署。


资阳市安全生产“十二五”规划

 

安全生产事关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是国民经济稳定运行的重要保障和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和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安全发展的核心内容和基本任务。为适应我市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对安全生产工作新的更高的要求,防止和减少各类事故,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实现我市安全生产形势明显好转,根据《四川省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关于做好安全生产“十二五”规划编制工作的通知》和《资阳市人民政府关于开展全市“十二五”规划编制工作的通知》精神,结合我市实际,特制定本规划。

一、关于“十一五”时期的安全生产工作

市委、市政府历来高度重视安全生产工作,在“十一五”期间,采取了一系列重大举措加强安全生产工作。认真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强化安全生产法制建设,加强安全生产机构和监管队伍建设,将安全生产纳入全市整顿和规范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的重要内容,在事故多发和群众普遍关注的交通、公众聚集场所和危险化学品、非煤矿山、教育、建筑、民爆器材及烟花爆竹、特种设备等重点领域持续开展安全生产专项整治,加强安全检查,加大安全生产宣传教育和培训力度,严格事故责任追究,建立健全安全生产应急救援机制,加强应急救援队伍建设,取得了明显成效,确保了“十一五”期间全市安全生产形势的总体平稳。

 

“十一五”全市安全生产主要指标完成情况

序号

指标名称

2005年

2010年

2010年比2005年降幅

1

事故起数(起)

1957

326

500%

2

死亡人数(人)

213

121

76.3%

3

受伤人数(人)

1635

307

432.57%

4

直接经济损失(万元)

722.46

277.2

160.63%

 

“十一五”道路交通事故指标完成情况

序号

指标名称

2005年

2010年

2010年比2005年降幅

1

事故起数(起)

1524

242

537.19%

2

死亡人数(人)

162

103

57.28%

3

受伤人数(人)

1587

304

422.04%

4

直接经济损失(万元)

328.93

54.2

506.88%

 

“十一五”各县(市、区)安全生产主要指标完成情况

序号

指标名称

雁江区

简阳市

安岳县

乐至县

2005年

2010年

2010年比2005年降幅

2005年

2010年

2010年比2005年降幅

2005年

2010年

2010年比2005年降幅

2005年

2010年

2010年比2005年降幅

1

事故起数

542

144

276.39%

515

78

560.25%

701

64

995.31%

183

40

357.5%

2

死亡人数

55

32

71.88%

59

42

40.47%

38

25

52%

38

22

72.73%

但是,全市安全生产形势依然较为严峻,主要表现在以下六个方面:

一是各类事故总量偏大。2005年至2010年,全市发生各类安全生产事故6536起,平均每年发生1089起,每月发生90.78起,每天发生3.03起。

二是各类事故死亡人数偏多。2005年至2010年,全市各类事故死亡1010人,平均每年死亡168.33人,每月死亡14.02人,每天死亡0.47人。

三是道路交通安全生产事故隐患较多。一次死亡3人以上的事故时有发生,2005年至2010年,共发生一次死亡3人以上的道路交通事故21起,死亡60人;平均每年发生3.5起,死亡10人。

四是非公有制企业发生的事故起数和死亡人数较大,均占全市工矿商贸企业事故总数和死亡人数的70%左右。

五是农民工因公死亡人数占全市总数的65%左右,保护农民工的生命安全任务艰巨。

六是职业危害严重。全市有近200多个厂矿存在不同程度的职业危害,实际接触粉尘、毒物和噪声等职业危害的职工达10万人以上。

造成安全生产形势严峻的主要原因是:

一是安全生产基础依然薄弱。一些企业没有安全管理机构,没有安全管理人员,没有安全经费投入,没有安全操作规程;安全中介服务机构缺乏,服务水平低;应急救援方案不完善,救援装备落后,救援队伍不足;安全科技投入不多,特别是农村公路等级低、基础设施差、基层基础薄弱,无法满足交通的发展。

二是安全生产的欠账较多。一批老的、效益差的国有集体企业、民营企业、非公有制企业由于安全生产投入长期不足,造成厂房破旧,设备老化,工艺落后,事故隐患多。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一些危化企业被包围在繁华闹市中,成为威胁公共安全的重大隐患。老城区的消防安全通道、设施不适应救援的需要,“多合一”场所的消防隐患还较为突出;有些道路建设与安全设施没有同步进行,危险路段较多,解决这些问题困难很大。

三是安全生产监管监察能力弱。安全生产监管体系不完善,安全生产监管队伍、人员素质、设备设施、监管方式方法等不适应当前安全监管的高要求。安全监管的网络还未形成;安全执法队伍严重不足,监管力度不够。

四是应急救援能力差。应急救援决策指挥的科学性、高效性还缺少强有力的技术支撑,区域联动、快速反应的应急救援机制还未完全实现,应急救援装备、应急救援队伍、应急救援物质储备等方面还不适应其安全生产需求。

五是安全生产的意识不强。“安全第一、预防为主、标本兼治、综合治理”的方针还没有完全落实,“不安全不生产”,“生产必须安全”的观念在一些领导的思想上还未完全树立。“严格不起来,落实不下去”的问题仍然突出;全社会的安全氛围还未完全形成,全体市民的安全素质、安全生产法制观念、防险避险的能力还有待进一步提高。

二、“十二五”时期安全生产面临的形势与挑战

“十二五”时期是我市加快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大批新工程项目开工建设,建筑、能源与原材料市场需求旺盛,交通运输量急速上升,公众聚集场所的数量和人口密度逐渐增加,高风险产业的进入,一些行业和领域的安全压力将出现新的特点。

一是随着国民经济快速增长,工业生产规模迅速扩张,就业人员急剧增加,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与安全生产基础薄弱的问题日益突出。

二是随着新工艺、新材料、新设备、新技术的应用和工业自动化程度的提高,超大型、高参数、高风险的生产装置、储存装置日益增多,在改生产条件的同时,也带来了一系列新的安全问题。

三是我市正处于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加速发展阶段,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加快,人员流动性加大,而企业安全培训教育又相对滞后,安全意识和技能不能满足安全生产工作的需要,安全管理难度进一步加大。

四是职业安全健康标准一体化的发展趋势对企业安全生产条件和安全健康标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安全生产工作面临新的挑战。

面对严峻的安全生产形势和挑战,期间,安全生产工作既要注意解决历史遗留问题,又要防止出现新的安全生产问题。为此,迫切需要从我市经济和社会发展全局出发,从保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和身体健康出发,进一步增强责任感、使命感和紧迫感,充分认识安全生产工作的长期性、艰巨性和复杂性,对期间的安全生产工作做出总体部署,制定切实可行的阶段性目标,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促进安全生产形势逐步好转,实现我市安全生产与经济社会协调、同步发展

三、指导思想与目标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坚持“安全发展”理念,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标本兼治、综合治理”方针进一步明确和落实企业主体责任和政府监管责任,深入开展安全生产执法、治理和宣传教育行动,全面加强法制体制机制和监管监察队伍建设,着重提升监察执法能力、技术支撑能力和应急处置能力,加大安全投入,加强安全生产基础设施建设,推进“科技兴安”,倡导安全文化,注重源头管理,立足事故防范构建政府统一领导、部门依法监管、企业全面负责、群众参与监督、社会广泛支持的安全生产工作格局,为提前实现安全生产状况根本好转打下坚实的基础。

发展目标

到2015年,形成较为完善的安全生产监管体系、应急救援体系、重大危险源监控体系、技术支撑体系和宣传教育培训体系。企业安全生产主体责任有效落实,初步建立起基于企业风险评估的分级监察机制以及事故调查与行政处理相分离的监察体制,安全生产长效机制基本建立,监察队伍走向职业化发展,物联网技术广泛应用于安全生产监管领域,安全监察监管与执法能力明显提高,安全生产标准、技术支撑、应急救援等体系建设进一步完善,全社会形成“人人讲安全,人人要安全”的良好氛围。

安全生产“十二五”规划指标体系

总 体 指 标

1.各类事故死亡人数下降8.1%以上

2.亿元GDP生产安全事故死亡率下降40%以上

3.工矿商贸10万人生产安全事故死亡率下降30%以上

4.道路交通万车死亡率下降32%以上

分 类 指 标

1.工矿商贸事故死亡人数下降12.5%以上

2.较大事故起数下降15%以上

3.危险化学品事故死亡人数基本保持不变

4.烟花爆竹事故死亡人数基本保持不变

5.建筑施工死亡人数下降12.5%以上

6.特种设备万台设备死亡率下降35%以上

7.火灾10万人口死亡率控制在0.08以内

8.农业机械死亡人数基本保持不变

9.水上交通死亡人数基本保持不变

10.职业危害申报率80%以上;有毒有害作业场所监督检测率达到80%以上;有毒有害作业场所监督检测合格率达到80%以上;有毒有害岗位职工健康监护体检率达到80%以上

四、主要任务

一)深化安全生产专项整治,加强重点行业和领域的监督管理

坚持“依法整治、标本兼治、突出重点”的原则,进一步深化重点行业和领域的安全专项整治,强化安全监管。

道路交通:进一步推行道路交通社会化管理,深入开展创建平安畅通县(市、区)活动。建立完善农村道路交通安全管理工作机构;建立完善农村道路交通安全管理责任机制、委托监管协助执法机制、日常巡查机制、工作例会制度、农村驾协自治机制;健全农村道路交通安全宣传教育制度,实施全民道路交通安全教育工程,深入开展交通安全宣传“五进”(进农村、进社区、进单位、进学校、进家庭)工作,增强道路交通参与人的交通安全意识;建立健全农村道路交通安全管理保障机制;加强农村道路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农村客运车辆安全技术水平;引导农村客运进行公司化改造;健全市、县、乡三级道路交通安全的组织领导协调机构,建立健全道路运输安全生产监管体系,建立道路设计、建设和改扩建的交通安全审核机制和城市客运安全持续改进机制;加强客运、危险化学品运输的安全监管,强化超载超限治理,推行运输企业安全质量标准化建设,推动行业主管部门和客货运输企业建立健全行车记录仪和GPS卫星定位系统相配套的安全管理规范。全面整治道路交通事故黑点、事故多发路段和安全隐患路段,加强对山区急弯、陡坡等险要路段的治理,增设警示标志和安全防护设施,提高道路的安全性。

非煤矿山:进一步加强非煤矿山安全专项整治,严厉打击非法滥采滥挖国家矿产资源的行为。鼓励和扶持企业开展技术改造,进行设备和主要设施的更新,通过联合、重组、股份制改造等多种形式,推进资源整合,整顿关闭违法生产的非煤矿山,分类推动非煤矿山逐步实现规模化、集约化和标准化生产,加强安全监管的专业技术力量和应急救援能力建设,加强从业人员的专业素质培训。

危险化学品:进一步完善危险化学品安全监督管理体系。严格执行危险化学品安全生产许可、安全评价制度;淘汰危及生产安全的生产方式和技术工艺;整顿、关闭不具备安全生产条件的危险化学品生产经营单位;结合安全生产许可,推行安全质量标准化;结合产业结构调整和城市总体规划,实现合理布局,提高区域安全水平;完善危险化学品安全监管制度、危险化学品事故应急救援体系;全面推广危险化学品运输车辆行车记录仪和安全监控装备;建立健全危险化学品生产、储存装置及运输过程实时监控系统;对危险化学品从生产、运输、经营、使用及废弃处置实行全过程监督管理。

烟花爆竹:控制烟花爆竹生产企业数量。继续深入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确保骨干生产企业实现“工厂化、标准化、机械化、科技化、集约化”生产。进一步加大对非法生产经营企业的打击力度,禁止违规使用氯酸钾生产烟花爆竹,加大对销售国家违禁药物烟花爆竹产品行为的处罚。

消防:加强公共消防基础设施、消防装备和消防力量建设;落实消防安全责任制,提高特种消防能力,防止消防救援中产生次生灾害;强化对人员密集场所、危险化学品等易燃易爆场所的消防监督,加强城市社区、城乡结合部、农村消防工作,及时预防、发现和消除影响公共消防安全的问题;建立社会、农村消防安全宣传教育培训体系,提高全民消防素质;充分发挥社会组织和市场机制的作用,建立消防中介技术服务组织和消防职业资格制度,形成消防与保险良性互动机制。开展经常性和针对性的各类消防演练。建立社区网络化的火灾隐患排查机制。

农业机械:以法制建设和基层管理网络建设为重点,完善农业机械安全监管体系,落实各级政府农机安全管理责任制;规范农业机械及驾驶员的管理,提高登记入户率和年检率;建立农业机械安全管理信息系统,加强农机监理装备建设,加强农机登记、注册、牌证核发的规范化管理;继续开展农机安全使用的宣传教育和创建“平安农机”活动。

水上交通:完善渡口渡船管理机制,建立健全市、县、乡三级渡运安全管理责任制和责任追究制,建立健全政府有关部门联合执法协调机制;继续开展“水上救生衣”行动,提高水上应急救援能力;建立健全渡口渡船安全管理信息系统,严格渡口审批条件,规范渡口安全管理;改善渡口设施和渡运条件,推广安全、经济、环保的乡镇客圩渡船标准船型,分期分批更新改造技术状况差的乡镇客圩渡船,逐步实现重点水域的船型标准化,在重点水域建立船舶定线制;严厉打击非法渡运,依法取缔“三无船舶”;建立并完善渡运事故和险情应急预案;加强日常教育培训,提高渡口渡船从业人员的安全意识和安全技能。

铁路运输:提高铁路路外安全监管水平,严防铁路路外伤亡事故。建立健全市、县(市、区)铁路运输安全监管组织领导协调机制;支持铁路无人值守道口安全技术措施改造项目,加快实施铁路与公路平交道口工程;加强铁路运输安全监管队伍建设,健全无人值守道口安全监管体系,加强巡查检查,逐项分类督促完成无人值守道口重大事故隐患整改。

建筑:进一步理顺建设工程安全生产监管体制,加强监督执法队伍建设,落实安全生产监管责任。强化建筑施工企业安全生产许可证动态监管;建立健全工程安全监管信息系统,健全建筑施工企业和从业人员安全生产信用体系和失信惩戒制度,强化建筑业施工安全监管;开展以预防高处坠落、施工坍塌和房屋拆除事故等为主要内容的专项整治,督促和检查重点地区、重点企业事故预防措施的制订和落实;在建筑行业和企业内部全面倡导安全文化,强化工人安全防护、救护、安全法制培训,全面实行企业主要负责人,项目负责人和专职安全生产管理人员的培训考核和持证上岗制度;完善施工安全事故应急救援体系。

特种设备:建立健全特种设备动态监管体系、安全责任体系和应急救援体系。构建部门依法监管、企业全面负责、政府督促协调、社会广泛监督的特种设备安全监管格局,形成规范完善的特种设备安全运行和监管的法治秩序。开展压力容器、压力管道、锅炉、电梯、起重机械、大型游乐设施、移动式压力容器罐车等特种设备专项整治。

(二)推进“科技兴安”,提升技术支撑能力

本着突出重点、以人为本的原则,整合和引导社会科技资源,建立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相结合的安全科技发展运行机制,增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提高科技对安全生产的贡献率,构建安全生产科技保障体系。加强数字化安全生产监督管理信息网络化建设,提高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水平;以提高本质安全为目标,及时淘汰落后技术装备。实施安全生产科技示范工程,以点带面,促进我市安全生产整体科技水平的提高。

(三)强化基层基础工作,提高安全生产水平

1.落实安全生产责任。落实行政首长负责制、分管领导“一岗双责”制、职能部门监管责任和企业主体责任;严格按照“四不放过”原则强化责任事故处理;切实履行安全生产承诺,加大安全生产投入,在企业内部全面推行安全生产费用提取、风险抵押金存储和为高危行业从业人员办理人身意外伤害保险三项经济政策。

2.加强安全生产监管机构和队伍建设建立权责明确、行为规范、精干高效、保障有力的安全生产监管体系。配齐乡镇政府、街道办事处专职安全生产监管人员,延伸安全生产监管网络。加强交通、建筑、水利、教育、旅游、特种设备、消防、邮政、电信等行业和领域的安全生产监管队伍建设,进一步健全市、县级安全生产监管执法队伍,完善监管体系,充实监管执法力量提高安全生产监管依法行政的效能。

3.提高安全生产监管执法能力和装备水平充分发挥各级政府安全生产委员会的综合协调指导作用,突出安全生产监管部门的综合监管职能,提高安全生产监管工作的权威。进一步规范行政执法制度,建立和完善事故举报事故查处制度。不断完善市、县两级及部门安全监管机构的技术装备,保证监察执法必备的交通工具、专用设备、办公器材及个人防护装备落实到位,提升安全生产监管监察工作的科技含量和技术水平改善工作条件,满足监管监察工作的需要。

(四)开展重大危险源普查登记,构建多级监控管理体系

展重大危险源普查工作建立健全重大危险源申报、登记、检测、评估、监控制度,建立重大危险源管理信息系统市、县两级重大危险源监控预警体系;建立重大危险源举报奖励制度;督促和指导企业对重大危险源进行登记建档、备案,并实施定期检测、评估、监控,制定应急预案,落实重大危险源监控的主体责任。

(五)健全和完善安全生产应急救援体系

效整合现有应急救援资源,建立应急救援指挥信息、应急救援物资保障、紧急运输保障、现场应急通讯保障、应急救援专家队伍和应急救援防范等系统,完善全市应急管理、响应、资金物资保障体制和机制。按照统一领导、分级管理、统筹规划、专业实施的原则,加快市级和县级安全生产应急救援机构建设设立专门的应急救援机构、配备专门应急救援设备和人员,形成全市统一应急管理与协调指挥系统。充分利用各行业、各重点企业的专业救援队伍和社会救援力量,形成全市安全生产应急救援队伍体系。督促指导企业建立和完善以自身为责任主体的事故应急救援预案,配置应急设备与设施,建立专(兼)职应急救援抢险队伍。

)加大重大事故隐患治理力度

对危险化学品、烟花爆竹、非煤矿山、建筑施工、消防、学校、特种设备、交通运输、水利、市政等行业与领域的重大事故隐患进行登记建档、评估分级、专项治理、跟踪监督。重点对构成重大事故隐患的剧毒、易燃易爆物品生产储存场所、公路危险路段、铁路平交道口等进行治理。以人员密集场所和城市公共基础设施为重点对象,加强重大火灾隐患治理。制定年度重大事故隐患治理计划,明确隐患整改措施、期限和责任,落实重大隐患专项治理资金,加大重大事故隐患治理力度。

)完善作业场所职业危害监督管理体系

理顺职业安全健康监管体制,建立健全各级监管机构和执法队伍,完善部门协作机制。健全职业安全健康技术服务支撑体系,加强作业场所职业危害因素检测、评价与控制,积极开展职业病防治与康复工作。严格实施职业危害申报制度、作业场所职业危害监督检查制度和职业卫生安全许可证管理制度,并建立职业危害举报制度,加大职业危害监察执法和事故查处力度。广泛开展职业健康宣传教育,提高作业人员防范意识。

)加快安全生产信息化建设

建立涵盖市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与省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各县(市、区)安监机构以及企业间的专网平台,逐步实现与市政府安委会成员单位联网。以市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政府网站为门户,建立和整合各级安全生产监管网站的公共资源管理平台。建设市安全生产信息调度中心,提升全市安全生产监管信息系统的功能。逐步完善危险化学品、烟花爆竹、非煤矿山、建筑施工、交通、水利、市政、学校、特种设备等基本信息库、事故统计分析数据库安全生产专家数据库。建立生产经营单位基本信息、重大危险源地理信息、危险化学品管理、安全生产行政监管等系统,形成全市统一的安全生产信息体系。

)强化安全生产培训和宣传教育

开展安全生产法律、法规和安全生产知识等多层次的安全培训,重点抓好职前培训和岗位培训。设立教育培训专项资金,加强对各级安全生产监管监察人员的培训,提高安全生产综合执法能力。强化危险化学品、非煤矿山、烟花爆竹、建筑施工等行业生产经营单位主要负责人、安全生产管理人员安全资格培训和特种作业人员操作资格培训,严格持证上岗,使持证率达到100%。强化对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安全培训的组织指导和监督检查。规范各级培训机构的教学工作,逐步建立由学校专业教育、职业教育、企业教育和社会化宣传教育构成的全方位安全生产培训和宣传教育体系,实现安全生产培训教育的规范化、制度化和社会化。

(十)推行安全质量标准化

全市非煤矿山、危险化学品、烟花爆竹、建筑、交通运输、电力、机械加工等重点行业和领域,推行安全质量标准化,推进安全生产工作从事后查处向强化基础转变,夯实安全生产工作基础。安全质量标准化建设由企业自主组织实施,企业生产各环节、各岗位要建立严格的安全质量责任制,做到规范化、标准化。各级有关部门要加强指导和督促,并开展必要的检查,及时总结和推广经验,推动安全质量标准化工作扎实有效、深入持久开展。

五、重点工程

“十二五”期间,我市主要完成以下七项安全生产重点工程。资金来源主要通过政府投入和相关企业投资的办法解决。其中安全生产执法装备建设、生产安全事故应急救援建设、安全生产数字化信息系统建设及涉及公共安全的隐患整治、安全防护工程等项目投资以政府投入为主导,同时争取国家和省政府扶持;企业生产安全设施投入以企业单位投资为主,政府给予政策扶持。

(一)安全生产执法装备建设工程

加强各级安全生产综合监管机构和其他负有安全生产职责机构的装备建设,保证安全生产行政执法必需的硬件。配置与完善市、县安全生产监管部门和重点行业的专用执法车辆和行政执法专用设施、工具;配置现场监督检查、取证、检测专用设备,高危行业安全监察、监测专用装备;改善提升县(市、区)安全生产监管部门办公条件;建设完善建筑安全监督、特种设备安全监察、农机安全监理等机构的基础设施;完善道路交通管理机构安全管理和执法装备。

(二)生产安全事故应急救援建设工程

市和县(市、区)建成安全生产应急救援指挥中心,实现省、市、县三级指挥中心信息网络系统联网;建设一个市级安全生产应急救援培训基地,每个县(市、区)建成一个安全生产综合性救援队伍训练基地;建成危险化学品、非煤矿山和重大危险源监测预警和信息指挥决策系统;完成应急物资数据库建设、应急专家库建设;组织开展应急救援预案规范编制工作,建成市级应急救援预案库系统;加强应急物质的储备,积极开展应急预案培训、制定、演练及完善工作,注重上下级政府之间、行业部门之间、企业之间的预案衔接,进一步提高预案的科学性、系统性和可操作性,提高管理人员和从业人员的协同能力和应急处置能力。

(三)安全生产信息系统建设工程

建成市、县(市、区)、乡镇(街道)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市安委会成员单位、企业联网的安全生产信息管理系统;建成符合数据实时更新、状况实时监测的重大危险源监控系统,重大危险源监控点覆盖整个行政辖区,实现重大危险源分级监控和实时监控;建成重大危险源、重大事故隐患数据库;建成安全生产行政执法系统、行政许可事项管理系统、事故调查处理系统、事故快报及统计分析汇总系统、安全生产培训系统、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办公系统和电子政务系统。

(四)交通安全生命防护工程

组织实施道路交通黑点与事故多发点、段综合治理工程;实施农村道路、城市道路、安全设施事故隐患排查与综合整治工程;实施道路加装安全防护栏工程;实施长途客车、城市公交车、危险化学品运输车辆全部装载卫星定位系统工程。

(五)重大事故隐患治理工程

实重大事故隐患综合排查治理的责任体系,健全完善重大事故隐患报告制度和台帐制度,建立常态化排查机制。继续落实市、县(市、区)和安委会重大安全隐患挂牌整治制度,加大对非煤矿山、危险化学品、建筑、道路交通、水上交通、学校等行业领域和大型商场等人员密集场所重大事故隐患的综合排查治理力度。加快落实安全距离不达标危险化学品企业搬迁工作。对生产经营单位重大事故隐患排查治理情况开展定期、专项、重点监督检查。

(六)安全生产培训和宣传教育体系建设工程

建设一个集公共安全卫生与安全生产、质量技术、消防、交通、建筑、职业危害等相关内容为一体的综合性安全生产培训教育基地。到末期,资阳建成一个达到国家二级安全培训水平的基地。

(七)安全社区建设工程

将安全社区(包括工业集中区)建设与事故灾难、自然灾害、社区治安、公共卫生等事故预防体系建设和应急救援体系建设相结合,整合各类资源,建立全员参与机制、社区应急联动机制和社区安全保障体系。积极开展社区安全文化建设,提高全民安全意识。学习省内外安全社区建设经验,探索安全社区网格化管理模式。针对城市、农村和工业集中区的不同特点,分别制定适合我市实际的安全社区建设策略。力争在“十二五”末建立1个国家安全社区、2个省级安全社区、10个市级安全社区。

对上述规划实施的重点工程项目,凡涉及市有关部门的,由市有关部门负责组织实施。各重点工程项目实施前,要根据本规划编制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提出项目建设目标、内容、进度安排,并明确项目的具体投资额度和资金来源。各重点工程项目所需要的资金,按照重点工程项目管理权限和职责,分别由市、县政府和企业承担。

六、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

1.树立安全发展理念。各级政府要着力处理好安全生产与经济建设之间的关系,把尊重人的生命和健康权益放在突出重要的位置,把经济发展建立在安全生产有可靠保证的基础上,实现安全生产与经济发展、社会和谐的有机统一。

2.加强组织保障。各级政府要进一步建立完善安全生产工作机制,充分发挥政府安全生产委员会及其办公室的协调功能,深入实施“行政首长负责制”,切实保障安全生产监管监察机构、人员、装备、经费按需到位,协调好综合监管与专业监管、安全监管与行业管理的有机结合。

3.严格实行“一岗双责”。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要按规定健全完善领导干部“一岗双责”的安全生产责任体系,建立领导干部安全生产工作述职制度,重点加强县乡两级政府安全责任落实。要强化企业领导在生产过程中的安全管理职责,严格落实企业主要负责人和领导班子成员现场带班制度。

(二)保障经费投入

1.政府投入。各级政府要建立安全生产长效投入机制,把安全生产专项资金纳入财政预算管理,增加各级财政的引导性投入。市、县(市、区)政府要根据上年地区GDP完成情况,按照不低于GDP值5‰的标准安排安全生产专项资金。重点对列入本级政府“十二五”规划的安全生产重大工程项目予以支持,逐步增强安全生产监管监察设施、装备和经费保障力度。

2.企业投入。各级政府及有关部门要督促企业建立健全安全生产费用提取和使用制度,要支持和鼓励企业加大安全投入,规范企业安全生产费用的投入使用。

3.社会投入。完善工伤保险与事故预防结合机制。各级政府劳动保障部门应按照工伤保险年保费收入5%—8%的比例建立事故预防基金,切实用于安全生产宣传教育、应急救援、重点工程等项目支出。鼓励企业通过投保安全生产责任险等险种化解风险成本。加强道路交通事故社会救助基金制度建设,探索建立重特大生产安全事故社会救助基金。

(三)加强政策引导

1.财政政策。各级政府要加强对企业安全生产重要技术改造、重点产品制造、重大事故隐患治理等项目的鼓励和扶持,并提供财政贴息、项目资金补助等多项优惠政策。

2.税收政策。支持企业进行重大安全生产技改,经向所在地安监和税务部门申请审批,可在技改当年免缴各类地方性税收。

3.信贷政策。完善信贷政策,鼓励银行对有偿还能力的公共安全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和企业安全技术改造项目给予贷款支持。

4.产业政策。到2012年,编制完成《资阳市淘汰不符合安全生产条件的工艺和产品目录》,《资阳市重点鼓励发展的安全产业产品和技术目录》,出台支持安全产业发展的具体税收、财政等支持政策。

(四)严格目标考核

1.完善安全生产目标考核体系。各级政府应树立“安全发展”的理念,把经济社会发展建立在安全生产有可靠保证的基础上,科学制定安全生产目标考核体系,合理确定考核内容、量化考核等级、制定奖惩措施,严格执行安全生产“一票否决”制。

2.加强项目实施进度考核。各级政府应积极支持本区域安全生产重大项目的立项、审批工作,实施项目进度跟踪考核机制,及时排除各种困难,对影响项目顺利完成的单位和个人实施行政问责。

3.建立激励机制。各级政府要设立安全生产目标考核专项资金,对年度考核合格的部门以及作出特殊贡献的个人实施奖励。

(五)加大依法治安力度

1.加强法制建设。依照相关法律法规,进一步制定和完善符合资阳实际的安全生产地方性管理制度,不断健全完善安全生产法制体系。

2.坚持依法行政。贯彻落实国务院《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实施纲要》,严格依据安全生产相关法律、法规和标准开展行政许可审批和执法工作,全面建立“办案、审案、定案”三分离的案件查处机制,健全行政执法协调机制,形成联合执法合力,提高行政执法效率。

3.加大责任追究。健全和落实安全生产行政执法责任制,坚持“四不放过”原则,加强安全生产行政执法监督检查,严格查处各类案件。

(六)加强社会监督和舆论监督

1.建立监督渠道。通过电话、网络、信件等多渠道接受安全生产事故隐患和安全生产违法行为举报。到2011年底,全面开通各级“12350”安全生产监督举报电话,在市、县(市、区)安监部门门户网站公开举报信箱。建立举报限期办结案制度。

2.建立监督奖励机制。各级政府要制定《安全生产举报奖励办法》,设立安全生产监督举报奖励基金,对经查实或认定的有效举报进行奖励。

七、规划实施与考核

(一)把安全生产规划纳入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规划

各级政府要编制安全生产“十二五”规划,把安全生产的规划目标、主要任务、重点工程和政策措施纳入各级政府“十二五”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及统计指标体系,实现安全生产与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

(二)明确目标任务,落实责任分工

各级安全监管部门要紧紧围绕规划开展日常安全监管工作,要将规划确定的目标指标作为约束性指标,纳入安全生产目标考核体系,要对规划中的各项主要任务进行分解细化,逐步落实到安全监管部门和企业的具体工作和生产实践中。

(三)建立规划实施评估机制

各级政府要制定规划实施考核制度和考核评估办法,将工作任务落实情况和重点工程项目实施进展情况纳入年度安全生产目标考核范畴,对存在的问题及时进行解决,并在2013年底和2015年底,分别对规划执行情况进行中期评估和终期考核。

 

 

主办:资阳市人民政府 承办:资阳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市政府办公室联系电话:028-26655501 市政府网站联系电话:028-28000836
网站标识码:5120000001  蜀ICP备05007295号-1 川公网安备 5120020200001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