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阳市人民政府
政府信息公开
当前位置:首页 > 资阳市人民政府 > 法定主动公开内容 > 规划信息 > 专项规划
【十一五】关于印发资阳市“十一五”工业发展规划的通知
发布时间:2006-05-29   录入:资阳市人民政府

资府发〔2006〕1号

 

资阳市人民政府

关于印发资阳市“十一五”工业发展规划的通知

 

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市级有关部门:

    《资阳市“十一五”工业发展规划》已经市政府第八十六次常务会议审定同意,现印发你们,请认真组织实施。

 

 

 

                二〇〇六年五月二十九日

 

 

资阳市“十一五”工业发展规划

 

“十五”以来,我市坚持实施“工业强市”、“项目带动”、“环境兴市”三大战略,努力建设“西部车城”,加快优势产业发展,培育龙头企业,发展园区经济,实现了工业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十一五”时期,我市工业既迎来了良好的发展机遇,又面临严峻挑战,根据《资阳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草案)和《中共四川省委、四川省人民政府关于实施工业强省战略的决定》,特制定本规划。

一、“十五”工业发展现状

(一)“十五”工业发展取得的成就

“十五”期间,我市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揽全局,把加快工业发展作为首要任务,奋力推进丘陵地区新型工业化进程,不断总结经验,通过实施抓产业支撑,培育壮大优势产业;抓企业主体,推动企业集群发展;抓园区载体,打造工业发展平台;抓项目突破,增强工业发展后劲;抓技术创新,提高工业核心竞争力;抓机制创新,激发工业发展活力;抓环境优化,为工业强市提供有力保障,初步探索出了一条符合我市实际的丘陵地区新型工业化新路子,全市工业保持了持续高速发展态势,取得了我市工业发展史上速度最快、质量最高、效益最好的成绩。主要体现在:

1.总量快速增大,发展速度加快。全市全部工业总产值实现235亿元,比2000年翻了一番多,年均增长15.3%。其中:规模工业企业户数由97户发展到292户;规模工业总产值实现195.2亿元,增长4.5倍,翻了两番多;规模工业增加值实现65.9亿元,也翻了两番多,年均增长45.17%,增速位居全省前列。

2.质量效益明显提高。2005年全市工业实现利润4.9亿元,是2000年的12.7倍。实现入库税金4.3亿元,占当年全市入库税金的46.5%,是2000年的2.1倍,实现了农业税停征、财政不减收。

3.改革成效显著,发展活力增强。通过深化企业改革,机制体制创新,不断加大工业投入,实施品牌战略,全市工业经济的综合竞争力和发展后劲明显增强。特别是川橡与五粮液集团重组,实现了强强联合,三年的发展超过了33年的建设;中国最大的管道制造商金德管业落户资阳,为我市工业新兴产业的发展增添了又一生力军。

4.品牌战略初见成效。南骏公司成功创建省级企业技术中心,全市已拥有省级企业技术中心4户。“天府牌”轮胎等15个产品获“四川名牌产品”称号,“花瑞”等15个商标获“四川省著名商标”称号。

5.工业的外向化水平进一步提高。取得自营出口权的企业户数由16户增加到96户;有出口实绩的企业户数由12户增加到 16户;外贸出口额由年出口创汇1243万美元增加到5213万美元。

6.技术进步加快。组织实施了市级以上技术创新项目119项,开发新产品610项,2005年新产品产值率达到15.4%。经省认定的高新技术企业达到10户,比2000年增加5户。积极推进企业知识产权试点,5户重点企业取得明显成效。“十五”期间,全市专利申请量达到494件。积极推进企业信息化建设,先后组织南格尔、禾邦、南骏列入省试点企业。

7.发展后劲增强。“十五”期间全市累计工业投资达55亿元,其中:技术改造投资34亿元。组织实施了投资上千万元的技改项目188项,竣工投产85项。资阳机车有限公司通过引进HTCR径向转向架、电子喷射、卡特柴油机等技术,提升了机车产品档次和国际竞争力,机车产销规模位居亚州第一、世界第二。南格尔公司实施年产100万套一次性使用单采血浆(血细胞)分离器项目,其输采血设备的制造能力、产品水平、生产规模位居全国第一。

(二)工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从总量上看,规模不够大。规模工业总量排位由2000年的全省第16位上升到2005年的11位,但全市工业增加值总量不足100亿元,还未进入全省工业重点城市行列。在全省6个丘陵市中,也仅居第四位,比南充少6.5亿元,比内江少16.8亿元,比自贡少25.4亿元。

2.从质量上讲,发展水平不够高。全市规模工业实现利润4.9亿元,增加值利润率只有7.4%,不到全省平均水平的一半。

3.从实力上比较,大型骨干企业不多。全市没有一户上市公司,而同是丘陵城市的遂宁拥有5户上市企业。没有一户产值规模上50亿元的企业集团。没有一户外向型能参与国际竞争的优质企业。没有一个中国名牌产品、驰名商标。

4.从后劲上分析,发展后劲不足。2005年,全市工业投入完成21.7亿元,占全市固定资产投资的29%。其中技改投入完成14.5亿元,总量排全省第9位,技改投入占增加值的比重只有7.4%,低于全省平均水平达27个百分点。无论是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还是工业的综合实力,我市工业的发展水平与省内发达地区相比还有不小的差距。

二、“十一五”工业发展的指导思想和目标

指导思想: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深入贯彻工业强省战略,紧紧围绕工业“千百亿工程”目标,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结构调整为主线,以技术创新为依托,以项目建设为支撑,以优化环境为保障,促进工业结构优化升级,做大做强造车、食品、医药、纺织四大优势产业集群,努力做大工业经济总量,提高工业的综合竞争力和带动力,加速我市新型工业化进程,把资阳建设成为全省丘陵地区推进新型工业化的排头兵。

发展目标:2010年,全市工业总产值比2005年翻两番,力争达到1000亿元,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2005年翻两番,力争实现260亿元以上,培育百亿企业1户、百亿产业4个、百亿园区3个。

三、“十一五”工业发展重点

“十一五”资阳市工业产业结构调整的方向是扶持壮大优势产业、培育特色新兴产业、改造提升传统产业,依托现有产业基础,积极发展具有区域优势、市场容量大、创汇能力强、提供就业机会多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加大工业投入,强化工业技术创新,推动产业升级。

(一)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步伐,推进优势产业高新化

1.车产业发展方向和目标:以建设“西部车城”为目标,通过引入战略投资者,培育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核心技术的龙头企业,做强机车制造业、做大载货车制造业,积极发展客车和特种车,带动车产业零部件配套工业,构建车产业集群。到2010年,全市车产业实现总产值400亿元以上,实现增加值120亿元,实现税利20亿元以上。

2.食品工业发展方向和目标:以建设丘陵地区新型工业示范典型为目标,突出发展肉食品加工业,积极发展粮油、果蔬加工业,培育壮大龙头企业,着力提高农产品精深加工水平,增强竞争能力,构建食品工业集群。到2010年,全市食品工业实现总产值200亿元以上,实现增加值60亿元,实现利税12亿元。

3.医药工业发展方向和目标:以打造核心竞争力为目标,重点发展医疗器械,化学合成药,中成药、中药饮片,研制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全国独家生产的新药品种,调整药品结构,培育壮大骨干企业,加速中药产业化进程,构建医药产业集群。到2010年,全市医药工业实现总产值100亿元,实现增加值30亿元,实现税利15亿元。 

4.纺织工业发展方向和目标:以“扩能、提质、增效”为目标,以调整和优化技术结构、产品结构为主线,突出优化品种,提高质量,积极开发和发展麻纺、丝绸服饰、家纺、休闲服、皮革服装等新产品,做大棉纺业,做优丝绸业,做强服装鞋帽业,构建纺织工业集群。到2010年,全市纺织工业实现总产值150亿元,实现增加值45亿元,实现税利12亿元。

通过培育和发展优势产业,到2010年,四大优势产业的产值超过850亿元,占全市工业总产值的85%以上。

(二)培育做强龙头企业,推动骨干企业集团化国际化

到“十一五”期末,培育120户产值上亿元的企业集群。其中:产值超百亿元的企业1-2户,产值达50-100亿元的企业3户,产值达30-50亿元的企业2户,产值达20-30亿元的企业4户。重点支持南骏公司加快实施“主机配件一体化”战略,推进与战略投资者、国内外大汽车企业(集团)的合资合作,尽快启动和建设南骏工业园二期工程,切实解决企业发展中的土地、资金、技术、人才等问题,形成年产销各类汽车20万辆、产值超百亿元的企业集团。加快资阳机车有限公司产权制度改革步伐,加速“主体做强、分块激活”战略进程,形成年产400台机车、产值超50亿元、国内最大的内燃机车研制基地、大功率柴油机研制基地和电力、内燃机车的主要供应商。支持川橡集团提升自主创新能力,打造核心竞争力,切实解决“年产1300万套轮胎”规划实施中的土地、运输通道、物流等重大问题,形成产值超60亿元的企业集团。培育四海为产值超50亿元,南格尔、禾邦、征峰、金德、空分为产值超20亿元的企业。通过做大做强龙头企业,带动配套企业和相关产业的发展,形成“百亿集团为龙头,二十亿企业为支撑,亿元企业为基础”的工业发展新格局。到2010年,亿元企业产值占全部工业总产值的80%以上

(三)深化项目带动,增强工业发展后劲

集中各种资源、要素,实施一批重大工业建设项目,不断创新项目的生成机制、动力机制、激励机制、组织保障机制,激励企业、创业者的投资热情,形成投资“洼地”效应。鼓励企业二次创业,实施一批扩能技改项目。加速用先进技术改造机械、食品、纺织等传统产业的步伐,重点抓好年产3000万双高档硫化鞋、年产500万套半钢子午线轮胎等30项投资上亿元重大项目的实施,将传统产业做大做精,努力实现传统产业新型化。延伸和扩展产业链条,强化产品的精深加工,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提高配套能力实施一批工业项目。重点抓好四海年产3万吨熟食品生产线、澳士达年产4000吨熟食品生产线、晨风传动电器连接器生产线等项目的实施。搞好项目包装,积极向上争取一批项目。努力争取国家和省 “十一五”期间在资阳布局2—3个重大工业项目。每年组织实施10项投资上亿元的重大项目、100项投资上千万元的重点项目,5年完成工业投入300亿元以上。通过项目带动,新增工业产值600亿元以上

(四)建强工业园区,做实工业发展平台

进一步理顺工业园区的管理体制。成立市工业园区建设领导小组及办公室,统筹全市工业园区的规划、管理、考核,促进其健康发展。充分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通过市场化的方式发展中介机构和服务体系,促进产业联系,提高企业交易效率。加大基础设施、有技能的劳动力群体和信息服务三大公共要素的投入,推进企业、技术、人才、资金向园区聚集,强化园区的规划和软环境建设,进一步增强园区的聚集能力,把10个工业园区(集中区)建成功能完善的标准化工业园区。重点抓好侯家坪工业集中发展区的建设,加快滨铁路建设步伐,迅速打通市区到工业集中区的快速通道。把资阳经济技术开发区、简阳市工业园、资阳机车工业园建成面积分别不低于15、9、8平方公里、产值超百亿元的省级示范工业园。到2010年,园区规模工业总产值实现600亿元,占全市规模工业总产值的70%以上。

(五)发展外向型经济,增强工业的国际竞争能力

加大工业引进外资力度。抓住东资西移和我国成为世界加工制造中心的机遇,把车产业、食品工业、医药工业、纺织工业作为引进利用外资的重点,分类指导,错位发展。特别是要推进机车有限公司与美国GE公司的合作,将机车有限公司建成全球最大的大功率柴油机制造基地。加大工业开拓国际市场的力度。在对香港、台湾、印度、叙利亚等传统市场不断巩固和深度开发的同时,进一步细分市场,有重点、有步骤地开拓俄罗斯、东南亚、东欧、南亚、非洲、中东、韩国等市场。加快实施“走出去”战略,积极开展境外投资办厂、境外加工贸易、境外工程承包和劳务合作,带动设备、技术、原辅材料出口。加大工业企业出口品牌创建力度。围绕我市机械制造、肉类食品、医药化工、纺织丝绸等优势产业,积极培育四海、空分、川橡、机车有限公司申报省级或国家级重点培育和发展的出口企业,提高企业产品在国际市场的占有率,推进我市工业企业外贸出口增长方式的根本转变。到“十一五”期末,全市有出口实绩的企业达到50户,培育5—10户年自营出口超千万美元的龙头企业,外贸出口额翻两番,力争突破2亿美元。

(六)推进全民创业,加快民营经济和特色工业重点镇发展

进一步落实国家、省、市加快民营经济发展的有关政策,特别是抓好市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快民营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资府发〔2005〕87号)的贯彻实施。按照先发展后规范、边发展边规范的原则,营造政府鼓励创业、民众自主创业、社会支持创业的发展氛围,掀起全面开放、全民创业、全面致富的新高潮。借鉴沿海地区的经验,认真总结工业重点镇发展的经验和教训,通过政务公开、高效服务、降低收费、加强监督、支持融资、强化培训、依法行政、依法保护等措施,加快特色工业重点镇的发展,实现一镇一品或一镇一业,以小聚大,以小促大。加大对规模以下工业企业的培育,对年销售收入接近500万元的企业要强化指导和服务,促进其快速发展。到“十一五”期末,全市规模工业企业户数达到500户,民营工业总产值占全市工业总产值的80%以上。

(七)大力发展县域经济

高度重视和加快发展县域工业,坚持以工业化为先导、城镇化为支撑、农业现代化为基础,以工业带动农业和服务业发展,促进县域经济的全面振兴。“十一五”期间,要以城乡区域协调发展为重点,调整优化工业产业布局,增强县域自主发展能力,支持各县(市、区)因地制宜发展地方优势产业,加强县域工业园区建设,提高产业集中度,推进县域工业向规模化、集约化发展,力争每个县(市、区)形成3-5个竞争力强的主导产业。雁江区要强化依市发展战略,重点发展造车、建材、食品、医药工业,力争实现工业总产值400亿元以上。简阳市重点发展机械、化工、纺织工业,力争实现工业总产值300亿元以上。安岳县重点发展食品、医药、纺织工业,力争实现工业总产值150亿元以上。乐至县以打造“西部纺织城”为重点,发展纺织、食品工业,力争实现工业总产值150亿元以上。

四、“十一五”工业发展的配套政策和措施

(一)强化和改进对工业工作的领导

各级各部门要坚定不移地推进“工业强市”、“项目带动”、“环境兴市”战略,党政“一把手”要集中精力抓工业,要把加快工业发展作为统筹产业、统筹城乡发展的重中之重,放在一切工作的首位来抓。研究和制定市级领导定点联系重点企业、重点工业建设项目的制度和考核办法,形成齐心协力抓工业、共同支持工业发展的良好局面。充分发挥工业领导小组的作用,建立定期例会制度,研究工业发展中的重大问题,研究和审定工业的中长期发展规划,研究制定发展工业的政策措施,协调解决企业生产经营、重大工业建设项目实施中的重大问题。坚定不移地抓好工业干部队伍建设,千方百计提高经济管理部门干部职工的政治素质和业务水平,注重选拔一批熟悉工业工作的同志配备到县(市、区)、工业重点镇工作,组织选派一批市级职能部门的优秀中青年干部到重点企业挂职帮扶,以充实和加强对工业发展工作的领导力量。各级领导干部要进一步解放思想,转变观念,狠抓落实,增强推进工业工作的执行力,确保工业发展取得实效。

(二)制定有效的激励政策和措施

强化政策的统一性。各级各部门要不折不扣地落实国家、省、市出台的扶持工业加快发展的优惠政策,要结合部门职能职责进行清理,取消不利于加快工业发展的各项规章制度,统一发展工业的各项政策措施。加大财税扶持力度。对“十一五”期间产值超20亿元以上的企业实行一企一策,给予重点扶持,在土地、能源、资金、人才等要素上优先供应,在财政扶持等方面给予重点倾斜。对规模工业企业实行税收定基数,超基数地方所得部分按一定比例安排给企业,支持企业发展。实行重奖政策。对在迅速做大工业经济总量、增加税收、促进就业、以企招商、争创品牌、上市融资等方面作出突出贡献的企业或企业法定代表人实行重奖。特别是对产值超百亿元、争创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中国名牌、中国驰名商标、上市公司的企业一次性给予重奖。

(三)增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推进工业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转变

进一步强化企业的技术创新主体地位,建立健全企业技术创新体系,鼓励企业开发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主导产品、关键技术,掌握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和自主品牌,提高核心竞争力,掌握市场竞争主动权。强化产学研联合,支持国内外科研机构、大型企业(集团)在我市设立或与企业联办技术开发机构或中试基地、博士后工作站。加快企业信息化建设步伐,重点抓好南格尔、禾邦药业等省级企业信息化试点工作,在企业管理的信息化、生产过程的智能化、制造装备的数控化、营销的电子商务化、服务体系的网络化等方面取得实质性突破。大力培育高新技术企业,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新培育高新技术企业10户以上,组织实施“无钻杆钻井设备”、“多缸燃气发电机组”、“植物生长调节剂”等一批高新技术产业化项目,强化创新与技改的联动,努力实现新兴项目规模化。到2010年,高新技术企业户数达到20户以上,新产品产值率达到20%以上,高新技术企业产值占工业总产值的20 %以上。

(四)实施品牌战略,增强工业的核心竞争能力

坚持速度、质量、效益同步发展的原则。积极扶持和引导企业规范股权,发展混合制经济,健全法人治理结构,加快现代企业制度建立步伐。重点帮助南格尔公司在2008年前上市。加大对空分、禾邦、晨风传动等拟上市公司的培育,加快其股份制改造、上市辅导等工作进程。支持机车有限公司、空分集团完善技术中心建设,增强自主知识创新能力,创建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按照规划引导、分类指导、技术帮扶、重点培育的办法,支持川橡的“天府牌轮胎”、空分的“川牌空分设备、低温液体贮运设备”、东方洁具的“帝王洁具”等产品创中国名牌。采取“一对一”的办法,支持征峰公司的“征峰”、特丽达公司的“特丽达”等商标创中国驰名商标。同时,将“西部车城”、“绿色资阳”两大品牌工业化、产业化。推动品牌创建由点向面转变,由单一的企业向产业转变,由低级向高级转变,着力培育一大批“资阳造”产品,实现上市公司、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中国名牌、中国驰名商标四个“零”的突破。“十一五”期间,新培育国家免检产品3个、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2个,省级企业技术中心3个,中国名牌5个,四川名牌9个、中国驰名商标2件,四川省著名商标10件。到2010年,品牌产品产值占全市工业总产值的40%以上。

(五)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增强工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在保持工业快速发展的同时,必须高度重视环境保护工作。要严格执行环境影响评价和“三同时”制度,做到未通过环评审查的项目不得开工建设,环保设施未通过验收的项目不得投产。要加大城市生活垃圾、污水的治理力度,加快农村新能源建设步伐,加强规模化畜禽养殖污染治理,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大力发展高新技术,坚持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通过这些措施,全市可以削减化学需氧量10554吨,氨氮1604吨。到2010年,全市可富余化学需氧量482吨,氨氮823吨,环境容量完全可以满足工业发展的需要。要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支持企业引进清洁生产技术和治污技术,采用无害、低害、废弃物回收处理新工艺,改造传统高耗能、高耗材、高污染的生产工艺和设备,提高资源的利用和再利用率。要抓好可再生资源的转化和深度加工,重点抓好燃料乙醇、柠檬果胶生产、薯片及淀粉生产线等项目的实施。要加强环境风险排查,健全环境污染事故应急预案,及时有效处理突发环境事件,在工业园区(集中区)建立环境事故监测预警系统,为工业发展提供环境安全保障。

(六)抓好经济运行预警预测,增强工业发展的保障能力

要建立工业经济运行监测和分析体系,发挥信息导向和产业政策与规划的指导作用,加强日常监控和形势分析,提前作出科学判断,积极应对国际形势的变化和国家宏观政策对我市工业经济的影响。坚持行之有效的“旬报告、月分析、季结清、年总结”预警预测办法,强化对工业经济目标完成情况的督查,及时发现并解决工业经济运行中出现的重大问题。继续完善工业经济责任目标考核奖惩办法,确保工业经济平稳运行。据初步测算,“十一五”期间,我市需年均新增工业投入60亿元,新增流动资金40亿元,新增工业用地数千亩、水1亿方、电3亿度、气2000万方。要不断拓宽生产要素的供应渠道,开源节流,确保“千百亿工程”的要素供应。

1.千方百计增加工业投入。增加财政对工业的投入。市上在确保每年预算安排1000万元工业发展资金的基础上,每年新增500万元,市级各部门统筹管理的各类专项资金要重点向工业倾斜。各县(市、区)也要增加对工业的财政投入。强化银企合作,争取金融部门加大对工业的信贷投入。充分发挥企业的主体作用,企业要建立规范的财务制度,真实反映企业的经营业绩和财务状况,按时偿还贷款本息,树立诚实、守信的企业形象,建立企业诚信体系,主动与金融部门建立新型的银企关系。金融部门要积极推出存货抵押、应收帐款质押、整贷零偿、循环贷款等金融新品种,增强风险贷款意识,缩短评级、授信、放贷时间,提高效率,确保贷款余额的年增幅不低于20%。各级政府要进一步落实与省农发行、省信用联社的金融合作协议,完善对金融部门的考核奖励办法,突出对工业信贷的增量投入和与中小企业担保公司合作协议的落实。市经委等部门要定期召开银企座谈会、项目推荐会,及时向金融部门反映工业资金的需求情况,推荐优势企业、潜力企业和优质项目。增强中小企业信用担保公司的融资担保能力,积极发展民间担保机构。整合资源,组建资阳市中小企业信用担保(集团)公司(下设四个县级分公司)、资阳市工业投资有限公司,探索利用土地、政府经营性资产、政府软贷款等方式增加担保资本金,切实增强担保公司的融资担保能力。推广简城镇、贾家镇企业间互保、联保融资的成功经验。争取上级政府、部门对工业的资金支持,确保每年有一定的增长。

2.确保工业用地。严格执行建设项目用地投资强度和建设容积率,限制或禁止建设花园式工厂,确保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工业发展规划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工业项目用地,鼓励企业建多层厂房,节约用地、集约用地。市、县(市、区)每年从经营性用地土地出让金等收益中,按不少于5%的比例提取工业用地调节资金,建立工业用地贴补制度,工业新征用地按土地取得成本或基准价的70%供地,工业用地土地使用税全市按统一优惠价或一县(市、区)一价执行。建立工业用地审批绿色通道,提高办事效率,对重点项目符合报批条件、确需急需用地的,可以在计划指标下达前,先行履行用地批报手续。国土资源部门要积极争取上级主管部门的支持,保障重点工业项目用地需求。

3.确保电力供应。千方百计争取川电外送重庆的500KV枢纽变电站在我市落户建设,促进我市“十一五”电网规划的实施。各级政府及规划、国土、环保、城管、林业等部门要主动配合,大力支持全市电网建设规划的实施。对全市需新建的3座220KV、17座110KV、26座35KV变电站的建设,要根据全市工业发展规划、10个工业园区(集中区)规划、重点企业发展规划,分轻重缓急,加快建设步伐。加快县级供电企业体制改革步伐,积极争取全省同网同价。积极向省上争取电力指标,确保工业用电需求。

4.确保工业用天然气。尽快编制与“十一五”工业发展规划相适应的工业园区(集中区)天然气气网建设规划,并按工业园区(集中区)和重点企业优先的原则,加快实施步伐。当前,要积极稳妥地推进天然气供应体制改革,允许市内外优势企业在工业园区建立独立的工业输配气体系,重点加快医药食品工业园配气站的立项建设。积极向上争取工业用气指标,确保工业用气需求。

5.增强交通对工业的承载能力。要加快内遂高速公路建设,全力争取成渝高速公路复线项目立项,为融入成都经济区创造条件。要完善市域内二级路网,全面完成国道321线资阳段建设,加快资乐路、资资路、资安路、省道106线改造。完善市域外二级路网,加快养马-洛带、简阳-金堂、资阳-仁寿、乐至-中江、安岳-荣昌等道路建设,努力构建资阳至成都“半小时”、资阳至各县(市、区)“一小时”快速通道,确保工业园区(集中区)、重点企业道路畅通,运输方便快捷。积极引导运输业扩展仓储、配送等功能,实现货运企业经营方式的规模化、专业化、网络化。适应工业园区(集中区)和城区企业的发展需要,配套完善城市公共交通。

(七)强化招商引资,借助外力加快发展

“十一五”期间,在努力做大做强现有骨干企业和优势产业的同时,必须加快培育新产业,借助外力加快发展,把资阳打造成东资西移的承载地、企业投资的大平台。要进一步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努力提高招商引资质量和水平,增强发展的支撑和后劲。要内引外联,把招商引资工作与深化改革、调整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促进地方经济发展结合起来,与经营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结合起来,与发展民营经济结合起来,与实施农业产业化结合起来,与促进商贸繁荣和加快发展服务业结合起来,与突破性发展旅游产业结合起来,与承接发达地区产业梯度转移结合起来,着力在“引进来”上实现新的突破。要创新招法,活化招商方式;协作联动,完善招商机制;软硬并重,优化招商环境,形成“引来一个,带来一批,推动一片”的聚集效应。按照谁招商、谁受益的原则,实现市、县(市、区)税收合理分成,促进产业整合和项目整合,优势互补,发展共融。统筹市内县(市、区)之间招商引资的产业导向和项目运作,打破行政区域壁垒,促进产业有序流动,实现互补发展。要将招商引资作为实施“千百亿工程”的重要举措,坚持领导带动、部门联动、企业主动、干部促进、全民参与、拓宽渠道,将招商引资任务量化到职能部门,落实专项经费,纳入目标和政绩考核,制定积极有效的激励机制,重奖招商引资有突出贡献的单位和个人,推动全民招商。积极融入成都经济区,抓好产业对接、承接和嫁接。推进资阳机车有限公司与眉山车辆厂、成都车辆厂、铁二局等的战略性合作,以成都地铁建设为契机,加快城市轨道交通设备制造业的发展,把我市建设成为成都经济区重要的工业制造基地和供应基地。要围绕优势产业、优势企业、优势产品包装推出年产1万吨橡胶助剂、年产10万只汽车电瓶等10项投资上亿元的招商项目,招大商、大招商,努力实现“十一五”期间工业招商引资180亿元,新增工业产值400亿元。

(八)加强企业人才队伍建设,壮大企业家队伍

建立健全企业专门人才、企业家的培养、使用、激励和保护机制。引导企业家树立科学发展观,增强法制意识和资本经营意识,鼓励企业引入职业经理人,逐步形成一支符合现代企业管理要求的职业经理人队伍。加强与高校、科研院(所)和职业院校的合作,构建人才培养培训网络,实现教育与产业的联合,以联合办学、进修交流等方式,培养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复合型、技能型技师。建立资阳市工业人才发展基金,按照政府、企业、个人共同负担原则,对重点企业在岗技师、技术工人定期进行培训,对发展工业有重大贡献的企业人才进行奖励。鼓励企业和社会力量创办技工学校。从重点企业中选择一批优秀的技术、管理人才纳入全市人才管理计划,建立动态的企业人才库,对列入人才库的各类人才,在办理落户、子女入学等方面给予支持,对其缴纳的个人所得税由同级财政安排支出,全部作为对其本人的奖励。采取特殊政策引进我市工业亟需的专门人才、高科技人才,积极创办高科技人才创业园。

九)创优发展环境,实现工业快速健康发展

切实抓好《行政许可法》的实施,把“环境兴市”战略推向深入。各职能部门要把规范行政执法作为重点,做到提醒在先、处罚在后,教育为主、处罚为辅,不得以罚代法、不教而罚。除受法律法规限制外,凡未在规定时限内办结相关申报手续的,视为行政不作为,由相关部门承担责任。进一步规范涉企检查行为,严格执行对企业的检查计划,建立“企业检查周”制度,对企业所有的例行检查只能在每月的最后一周进行,作好衔接,并向市经委通报,其余时间的检查,企业有权拒绝。凡属联合检查、单个部门特殊检查中涉及罚款、扣押、封库或封帐等重大事项的,除紧急情况外,须经同级政府批准,并向市经委通报备案。属紧急情况的,须事后向同级政府报告。新闻媒体要加大对投资环境、优惠政策、工业发展现状、企业先进典型的宣传力度,营造全社会关心支持工业发展的良好氛围。全面落实行政责任追究制,对不能认真履行职责或履行职责不到位的,要追究部门负责人和直接责任人的责任。各级要加大社会治安的整治力度,优化治安环境,为投资者、企业经营者营造安居乐业的投资、生活环境。

 

 

 

 

 

主办:资阳市人民政府 承办:资阳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市政府办公室联系电话:028-26655501 市政府网站联系电话:028-28000836
网站标识码:5120000001  蜀ICP备05007295号-1 川公网安备 5120020200001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