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是在体制机制上突出“建”。全面建立了市委统筹、市应急委牵头、各专项应急指挥机构负责的“1+1+N”的指挥体系。围绕信息共享、会商研判、预警发布、应急处置等建立协作机制,持续推动建立“横向到边,纵向到底”指挥体系。厘清“防”与“救”、“统”与“分”关系,立足于统筹协调、指导督促定位,建强应急队伍体系,设立专业大队(中队)101支3910人、兼职队伍1318支14960人。
二是在应急处置上突出“统”。完善“3+5”防汛抗旱预案体系,修订《资阳市防汛抗旱应急预案》《资阳市暴雨洪涝巨灾应急预案》,编制《资阳市市县(区)暴雨洪涝灾害联动抢险救援工作方案》,指导5个县(区)针对5年、10年、20年、50年、100年一遇可能出现的暴雨洪涝灾害,分别对淹没点位、转移人数、县乡村责任领导及救援队伍进行细化明确。
三是在信息响应上突出“快”。充分发挥群测群防、群专结合的监测预警网络“信息网”作用,运用网格员手持终端、微信短信、广播电视实时进行监控和预警,落实全市各个村(社区)党组织书记为信息监测员,为应急管理、水务、气象等部门、乡镇(街道)、防汛责任人、群防群策专员提供互联网“掌上通”协作平台,助力预警预报“叫应叫醒”末端闭环,确保预警第一时间传达到村、到组、到户、到人、到点。
四是在基础建设上突出“保”。完善“1+3+89+N”物资储备体系(1个市级中心库,3个县级库,89个乡镇物资储备库,消防、武警、民兵武器仓库等N个单位物资储备点),近3年采购储备救灾和防疫物资450.67万元,累计储备价值2202万元、27.21万件套的各类救灾救援物资,基本满足50年一遇洪水应对处置需要,全市粮油储备可供全市群众21天生活。妥善应对处置“4·11”强对流天气、“4·27”大风天气等多起极端天气灾害,最大程度降低了灾害损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