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安全关系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与生命安全,关系社会大局稳定,食品产业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基础性、民生性产业,也是四川重要的支柱优势产业。为保障食品安全,推动食品安全治理现代化,促进我省食品产业高质量发展,根据《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深化改革加强食品安全工作的意见》和《四川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制定本规划。
“十三五”期间,全省各地各部门认真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关于食品安全工作的决策部署,深入实施食品安全战略,食品安全形势持续稳定向好,产业聚集发展态势更加明显。
(一)治理体系更加完善。深化食品安全党政同责,理顺食品安全监管体制,构建起党委政府负总责、企业主体责任、监管部门监管责任、相关部门协管责任、社会各方共治责任的食品安全“五位一体”的责任体系。在源头治理、粮食安全、食品生产经营、进出口食品、风险监测等方面出台了一系列法规制度和标准规范。基本建成以省级机构为骨干、市级机构为基础、县级机构为补充、第三方检验检测机构充分参与的食品安全检验检测体系。
(二)监管效能明显提升。坚持问题导向,推动关口前移,定期分析研判食品安全风险,及时发布风险预警提示。创新方式方法,强化全过程监管,推进风险分级管理,日常监督检查全覆盖,食品抽检量达到4批次/千人/年,农产品质量安全例行监测合格率和食品评价性抽检合格率均上升到99%以上。持续实施农药兽药使用减量和产地环境净化行动,集中开展“春雷”“昆仑”“国门利剑”等专项行动,扎实推进“双安双创”示范引领行动。提升食品安全事件预警监测和应急处置能力,开展分级应急演练,未发生重特大食品安全事故。探索“食品安全+大数据分析+社会共治”治理模式,推动“互联网+”监管,有效缓解基层食品安全监管力量不足、预警能力不强、社会共治载体缺乏等问题。连续多年开展群众满意度调查,食品安全群众满意度持续提升。
(三)食品产业集聚发展。建成全国绿色食品原料标准化生产基地和有机农产品基地878万亩,全省“三品一标”农产品累计达5729个。食品生产经营主体达140万户,规模以上食品工业企业2410家,营业收入占四川工业的16.8%,产业规模居全国前列。食品产业加速向机械化、数字化、智能化发展,部分重点企业引领行业发展,白酒产量、营业收入多年稳居全国第1位,茶产业综合实力评估全国第2位。川南白酒、遂宁肉制品、郫都调味品、眉山泡菜等一批细分产业集群加速形成并不断壮大。中国白酒金三角和天府龙芽、天府菜油、东坡泡菜、圣洁甘孜等区域品牌,“六朵金花”、竹叶青、美好火腿肠等产品品牌价值凸显。
在肯定成绩的同时,必须清醒认识到,我省食品安全仍处于风险高发期和矛盾凸显期,新老食品安全风险叠加、相互影响,食品安全形势依然严峻。食品源头污染问题较为突出,农药兽药残留超标占比较高,重金属超标涉及范围较广。食品生产经营主体“多小散”特征明显,食品安全主体责任落实不到位,管理水平不高,“两超一非”、虚假宣传等问题屡禁不止。食品产业基础薄弱,区域发展不均衡,产业链延伸不够,高质量供给不足。食品新原料、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不断涌现,导致新的不确定风险。监管理念相对滞后,监管力量较为薄弱,监管水平亟待提升。
随着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加速推进,食品基础科技研究水平大幅提升,食品安全信息化支撑体系逐步完善,为解决食品安全问题提供了有力保障。大力实施健康中国、乡村振兴等战略,特别是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为调整优化食品消费结构,促进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必须进一步把握趋势、创新理念、深化改革,全面提升食品安全工作水平,促进产业高质量发展,着力将四川打造成为食品安全和产业发展强省。
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立足新发展阶段,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遵循“四个最严”要求,建立食品安全现代化治理体系,提高全链条、全过程监管能力,有效破解制约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瓶颈问题,加快构建安全、绿色、生态、特色鲜明的四川食品产业体系,推动食品产业高质量发展,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为治蜀兴川再上新台阶贡献力量。
(二)基本原则
——安全第一,科学发展。统筹食品安全与产业发展,把保障人民群众食品安全放在首位,坚守底线。突出科学理念引领消费,科学规程指导生产,科学技术提振产业,推动食品产业高质量发展。
——创新引领,高效监管。创新监管理念、监管方式,堵塞漏洞、补齐短板,推进食品安全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健全法规制度、标准体系,强化风险监测、风险评估和供应链管理,产管并重,依法监管、科学监管、精准监管。
——多元参与,共治共享。统筹多方力量,引导和激发各类组织活力,促进全社会参与,标本兼治、综合施策,形成各方尽职、齐抓共管、合力共治的工作格局,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安全感和幸福感。
——市场导向,集约集聚。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强化企业的市场主体地位,支持供应链产业链稳定循环,促进各生产要素合理流动、高效集聚,加快推进产业转型升级,形成具有四川特色的食品产业发展体系。
(三)发展目标
到2025年,“从农田到餐桌”全过程的食品安全现代化治理体系日益完善,治理能力大幅提升。食品安全法规制度和标准规范不断健全,各方责任有效落实,风险防控能力明显增强,突出问题得到有力遏制,食品安全状况持续向好。食品产业布局和结构不断优化,优势特色产业快速发展,聚集态势基本形成,食品产业综合实力显著增强。
展望2035年,基本实现食品安全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源头污染得到有效治理,全链条监管体系高效运行,风险管控能力达到先进水平。食品产业综合实力稳居全国前列,建成一批世界级产业集群和具有国内领先地位的特色产业集群,聚集一批食品高端品牌,产业创新能力、带动能力和智能制造水平大幅提升,实现更高水平的食品安全、更高质量的产业发展。
表1 四川省食品安全和产业发展规划指标
序号 |
指标名称 |
2020年 |
2025年 |
2035年 |
属性 |
1 |
食品检验量(含食用农产品)(批次/千人) |
4 |
5 |
6 |
约束性 |
2 |
省级农产品质量安全例行监测合格率(%) |
99.3 |
>99 |
>99 |
约束性 |
3 |
食品安全评价性抽检合格率(%) |
98.36 |
>98 |
>98 |
约束性 |
4 |
国家食品安全示范城市创建数(个) |
0 |
4 |
8 |
预期性 |
5 |
省级食品安全示范县(市、区)(个) |
58 |
90 |
120 |
预期性 |
6 |
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县创建数(个) |
15 |
19 |
23 |
预期性 |
7 |
省级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示范县创建数(个) |
125 |
131 |
134 |
预期性 |
8 |
食品安全群众满意度 |
77.58 |
>80 |
>85 |
预期性 |
9 |
重特大食品安全事故(件) |
0 |
0 |
0 |
约束性 |
10 |
规模以上食品工业企业数量(家) |
2410 |
3000 |
3500 |
预期性 |
11 |
规模以上食品企业主营业务收入(亿元) |
7593.8 |
12000 |
20000 |
预期性 |
专栏1 食品安全主体责任落实专项行动 |
1.强化领导责任。食品生产经营企业法人、主要负责人要组织研究食品研发、生产、销售等环节食品安全重大问题,建立并实施食品质量安全管理制度,定期评价食品安全管理体系运行情况,开展风险防范和风险排查。 2.严格过程控制。食品生产经营者要建立健全食品安全管理制度,加强生产关键环节、检验、贮存、运输交付等环节控制,严格落实供货商管理、进货查验、索证索票、食品安全自查、追溯体系建立等制度,生产经营的食品应符合食品安全国家标准、企业标准明确标注的食品安全指标。 3.抓实风险防控。食品生产经营者要建立并执行食品安全风险防控方案,定期或委托第三方机构开展风险分析和排查,制定整改措施并整改到位;制定食品召回和处置办法,有效防控食品安全风险。食品生产经营企业要修订食品安全事故应急方案并加强演练,定期检查各项食品安全防范措施落实情况,及时消除事故隐患。 4.严格检验检测。食品生产者要严格落实原料把关和出厂检验制度,对原辅料和包装材料进行抽样检验,按照产品标准和食品安全标准进行半成品、成品检验。食品生产经营者要主动接受食品安全监督抽检和风险监测。 5.加强从业人员培训和考核。食品生产经营者每年要对食品从业人员组织开展食品安全法律法规、标准、专业知识培训和考核。管理人员每人每年培训不少于60小时,食品从业人员每人每年培训不少于40小时。 |
专栏2 食品安全工作绩效评价 |
1.开展年度食品安全群众满意度调查。综合运用面访、电话调查、网络调查和大数据分析等手段,了解群众对食品安全工作的满意度、知晓率和食品安全知识科普需求,辅助优化工作。 2.编制发布年度食品安全状况报告。收集和梳理食品安全工作全要素信息,全面分析食品安全形势,综合评价食品安全水平和监管能力,为食品安全工作决策以及制定有关政策、法规提供依据。 |
专栏3 农产品质量安全提升行动 |
1.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预警和风险防控能力建设项目。每年定量抽检农产品样品量不少于1.5批次/千人,农业投入品监测样品量1.2万个。 2.基层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服务能力建设项目。建设乡镇(涉农街道)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标准化服务站、重点村级服务点。 3.深入推进农药减量化行动。大力推广政府购买农作物病虫害绿色防控和统防统治服务,严格控制高毒高残留农药和长残效除草剂使用,鼓励使用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和生物农药,加强省内优质特色作物用药(农药)联合试验。 4.深入开展化肥减量化行动。集成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有机肥替代部分化肥、水肥一体化、机械施肥等技术,加大生物肥料、水溶肥料、缓控释肥料等新型高效肥料的推广应用力度。 5.推行食用农产品承诺达标合格证。建设承诺达标合格证制度推进示范县、承诺达标合格证制度实施标杆企业,推动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应开尽开;在大型商超、农贸市场、批发市场等实施承诺达标合格证查验制度。 6.建设绿色优质农产品基地。按照“扩基数、强建设、促提升”思路,加大农业标准化基地建设,完善和优化基地产前、产中、产后标准体系,建设和完善基地自检室,提升基地标准化水平。 7.实施农产品市场规范化建设行动。改造提升1000个农产品市场。 |
专栏4 食品生产加工质量安全提升行动 |
1.实施危害分析与关键控制点体系认证。推动规模以上食品生产企业开展HACCP等质量管理体系认证,2000家企业实现HACCP体系认证,提升食品安全管理水平。 2.小作坊治理提升。按照“清理整治一批、规范发展一批、转型提升一批”的工作原则,因地制宜开展小作坊治理提升行动,打造30个小作坊特色县(市、区),打造3000家示范小作坊、阳光小作坊,推动200家小作坊转型升级成食品生产企业。 |
专栏5 检验检测能力提升行动 |
1.开展食品安全检验检测新技术的研究开发。针对非法添加、农药兽药残留等问题,研究制定食品补充检验方法和快检方法。依法保护食品安全检验检测领域的知识产权。 2.支持建设国家级或省级重点实验室,在成都平原、川南、川北、攀西、川东等5个区域分别建成食品检测中心。 3.提升快速检测能力。推动食用农产品批发市场配备具备食品主要微生物、重金属、农药兽药残留、理化指标等定性快速检验检测设施设备,快速检测装备配置率达到100%。 |
专栏6 应急管理能力提升行动 |
1.应急队伍及装备建设项目。组建省、市、县三级骨干机动食品安全突发事件应急队伍,配备应急车辆、通信平台、应急装备,参与检验检测、医疗救治、流行病学调查、事件处置等。 2.应急平台建设项目。建设食品安全突发事件应急指挥中心,形成省、市、县三级应急网络指挥体系。建设覆盖省、市、县,辐射乡镇的食品安全突发事件信息报送平台。 3.食品安全舆情监测网络项目。搭建覆盖21个市(州)的舆情监测网络,及时预警。 |
专栏7 行政综合执法行动 |
1.开展联合打击农村假冒伪劣食品专项执法行动。严厉打击农村地区无证无照经营、制售“三无”食品、劣质食品、过期食品、商标侵权食品等违法犯罪行为。依法严厉打击食品掺假造假售假,严厉打击私屠滥宰、屠宰病死猪、注水或注入其他物质等违法违规行为,坚决取缔“黑工厂”“黑窝点”和“黑作坊”。 2.完善跨区域执法协作机制。健全执法人员抽调制度和跨区域高效联动执法机制,查办督办有影响、跨区域大案要案。建立川渝执法协作、西南五省(区、市)执法办案协调机制。 3.开展网络食品违法行为监测。加大网络食品违法行为取证固证,严厉打击直播售假等利用互联网制售伪劣食品、食品欺诈、虚假宣传、虚假广告等违法犯罪行为。 |
立足成都平原经济区区位优势和都市现代农业基础,重点布局肉制品加工、调味品制造等产业,充分发挥科教资源丰富、创新平台密集、创新人才集聚等优势,加快集聚创新要素,打造全球具有重要影响力的食品产业研发创新基地。
专栏8 成都平原经济区食品产业布局 |
1.成都。重点发展优质白酒、粮油加工、肉制品加工、调味品制造等产业,打造全球川菜中央厨房,建设川味美食国际供应链。 2.德阳。重点发展优质白酒、粮油加工、包装饮用水等产业,加速形成农副食品加工产业集群。 3.绵阳。重点发展优质白酒、肉制品加工、调味品制造等产业。 4.遂宁。重点发展优质白酒、肉制品加工、方便食品等产业,加快提升“中国肉类罐头之都”品牌影响力。 5.乐山。重点发展精制川茶、粮油加工、肉制品加工、包装饮用水、饮料制造等产业。 6.雅安。重点发展精制川茶、果蔬加工等产业,建设“世界茶源”,实现“产城融合”城市发展的生态经济价值。 7.眉山。重点发展调味品制造、粮油加工、果蔬加工等产业,不断提升“眉山泡菜城”品牌影响力。 8.资阳。重点发展调味品制造、肉制品加工、果蔬加工等产业,打造国内柠檬和薯业特色加工基地、西南地区绿色健康食品生产加工配送基地。 |
立足川南经济区国家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和产教融合优势,重点布局优质白酒、精制川茶、食用林竹加工等产业,围绕川南经济区协同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充分发挥优质白酒全球优势,以推动传统产业改造升级为突破口,建设全球重要的食品产业融合发展基地。
专栏9 川南经济区食品产业布局 |
1.泸州。重点发展优质白酒、粮油加工、果蔬加工等产业,建设以千亿白酒产业、百亿特色食品加工业、百亿茶产业集群。 2.宜宾。重点发展优质白酒、粮油加工、食用林竹加工等产业,做大做强千亿级白酒食品产业集群,打造世界优质浓香白酒主产区。 3.自贡。重点发展调味品制造、粮油加工、果蔬加工、优质白酒等产业,打造具有地方特色的现代食品产业集群。 4.内江。重点发展果蔬加工、粮油加工、肉类加工等产业,建设全国重要食用酒精生产基地。 |
立足川东北经济区生态、绿色、有机、富硒等特色农产品资源优势,重点布局精制川茶、粮油加工、肉制品加工、果蔬加工等产业,做强做优特色农业和农副产品加工业,建设全国重要的绿色农产品加工转化基地。
专栏10 川东北经济区食品产业布局 |
1.南充。重点发展粮油加工、肉制品加工、果蔬加工、休闲食品等产业,建设中国西部最大的有机食品生产加工基地。 2.达州。重点发展粮油加工、肉制品加工、果蔬加工、富硒特色农产品生产加工,建成全国重要的农产品加工贸易物流节点。 3.广元。重点发展农特产品精深加工、软饮料及饮用水、肉制品加工三大百亿集群,建设西部地区重要的绿色食品基地。 4.巴中。重点发展畜禽肉食品、粮油食品、果蔬食品、水产食品、方便食品等产业,加快建成秦巴山区生态农业产业化基地、西部绿色食品产业基地。 5.广安。重点发展粮油加工、肉制品加工、调味品制造、方便食品等产业。 |
立足攀西经济区亚热带特色农业和立体特色农业基础,发挥苦荞、亚热带水果、反季节蔬菜等农产品特色优势,重点布局特色果蔬深加工等产业,加快推动农业生产向产业联动转变,建设全国重要的亚热带特色食品产业基地。
专栏11 攀西经济区食品产业布局 |
1.攀枝花。重点发展粮油、果蔬、茶酒等深加工产业。 2.凉山州。重点发展肉制品加工、果蔬加工等产业,建成全国最大的苦荞产品研发和加工中心。 |
立足川西北经济区高原生态特色农牧业基础,重点布局肉制品加工、果蔬加工等产业,建设全国重要的高原生态特色食品产业基地。
专栏12 川西北生态示范区食品产业布局 |
1.甘孜州。重点发展粮、油、菜、酒、肉、茶、菌、果、水“九大特色产品”,全面提高农畜产品加工水平。 2.阿坝州。重点发展牦牛肉、奶制品加工等绿色食品产业,积极开发青稞、沙棘、天然矿泉水等生态资源,推进农旅融合康养产业发展,提升“净土阿坝”品牌影响力。 |
——优质白酒。持续提升“六朵金花”品牌力,不断壮大“十朵小金花”等腰部企业,着力提高原酒附加值和市场话语权。进一步提升川酒“浓酱双优”市场认可度,持续开展“新生代酒品战略”。加快优质白酒产业链延伸,持续推进酿酒专用粮基地建设,加快推进机械化、数字化、智能化酿造,创新特色酒镇酒庄建设,打造全球领先的蒸馏酒产业发展高地。
——粮油加工。提升粮油产地初加工和精深加工水平,加强副产物综合利用,延长产业链,提高附加值。大力发展优质稻米、玉米、小麦、红薯、苦荞、青稞、马铃薯等深加工。继续扩大菜籽油精深加工,兼顾橄榄油、核桃油等精深加工,不断增加食用油品种。加快优质专用基地、现代粮油园区建设,强化优质绿色粮油产品有效供给。
——肉制品加工。巩固猪肉加工基础,助推“川猪”产业发展;积极开发牛羊肉和禽肉制品,不断提升畜禽副产物综合利用率。加大产业技术改造力度,加快智能化冷链物流体系建设。推进标准化规模养殖,打造一批国际领先、国内一流的数字化养殖示范场,确保重点企业供应链安全稳定可靠。加快养殖、屠宰、加工、流通各环节衔接,推动肉制品加工业向精深加工和高值化综合利用方向发展。
——精制川茶。构建协同发展的企业梯队,加快提升茶产业精深加工水平,做精“一主三辅”产品,合理开发夏秋茶,加快推进茶食品等衍生产品的开发。加强原料茶叶标准体系建设,以构建高市场认知度的“四川源茶”为抓手,着力化解原料茶叶低价外销难题。推进茶区、园区、景区三区共建,促进茶旅融合发展。
——调味品。加快冷链物流等配套体系建设,不断提高原料商品化处理率和资源综合利用率。加快产品创新步伐,引导企业更加注重餐饮消费市场,着力突破“有品类无品牌”瓶颈。推动调味品制造与餐饮的工业化、规模化融合发展。推进川菜、川味协同发展,成渝调味品制造业联动发展,不断提升“川菜川味”“川菜渝味”影响力,探索成渝联合打造世界级调味品产业集群。
——包装饮用水。以品牌建设和市场开拓为主攻方向,以“区域品牌+企业品牌”合力打造“四川好水”省级公用品牌。加快“酒、茶、水”联动发展,多维度推广“四川造”包装饮用水自主品牌。以桶装饮用水、瓶装饮用水为重点,加快推动四川包装饮用水行业实施标准化战略,构建四川包装饮用水先进特色标准体系。
——果蔬加工。重点打造水果加工、蔬菜加工、食用菌加工“三大类果蔬加工基地”,加快建设全球泡菜出口基地。大力培育引进果蔬加工龙头企业和优势品牌,加大中小企业整合力度,提升产业集聚发展水平。推进果蔬加工专用品种的选育、引进与推广,引导鲜食和加工品种合理布局。加快补齐果蔬产地初加工、冷链物流短板,实现从田间到餐桌全程精准温控。
——食用林竹产品。引进和培育一批产业关联度高、创新和研发能力强的现代化林竹加工龙头企业,推进中小企业梯度建设,形成集原料种植、生产加工、技术研发、循环利用、融合发展等为一体的具有鲜明特色的林竹加工产业。积极开发竹类调味品、饮料和保健品等新型产品,着力开发花椒调味品、方便食品等系列产品,支持实施核桃油、核桃奶、核桃多肽等精深加工项目。
——方便食品。加快开发包装多样化、品种丰富化、风味特色化、调理简单化、食用家庭化的方便食品。创新发展传统方便食品,支持将地方特色小吃开发研制为方便食品。大力发展冷冻、冷藏及常温保藏的开袋即食食品,营养配餐及厨房加工的半成品。加快推广应用冷冻干燥、微波灭菌、生物工程等先进技术,着力破解食品形态、营养保持等关键核心技术。
——特色健康食品。支持营养型农业发展,大力创新特色健康食品开发。加快营养型农业的发展,加大营养型农产品研发和推广力度。推进保健食品备案工作,支持开发特色动植物原料,做好保健食品原料、药食两用原料、新食品原料等申报工作,推动特色健康食品产业发展。引导食品企业紧跟市场健康需求,提升产品质量、增加产品种类、加强品牌建设,加快推动特色健康食品产业集群化发展。
(三)着力强化产业发展支撑
1.提高全产业链现代化水平。加快建立完善从原料到终端,从生产到研发、检测、包装、物流、电商、会展等全食品产业链条。推动产业链向上游原料端发展,鼓励支持重点企业积极参与原料基地建设。推动产业链向下游延伸拓展,加强食品流通基础设施网络建设,重点支持冷链物流、智能物流建设,加快打造国家骨干冷链物流基地,构建安全温控供应链体系。建立原辅材料动态检测机制,确保重点企业供应链安全、稳定、可控。
2.加快推动园区建设。引导加工企业向园区集中,深化现代农业园区与农产品加工园区联动发展,打造一批具有较强竞争力的特色优势园区。培育壮大一批对乡村振兴有明显带动的农产品加工园区,因地制宜建设一批特色优势农产品加工集中区,支持民族地区与发达地区合作建设农产品加工飞地园区。培育一批产业优势明显、带动能力强、质量效益显著的优质白酒产业示范园区。
3.培育壮大市场主体。培育壮大龙头企业,扶持发展一批产品层次高、市场影响力大的本土企业。加大对中小企业的政策支持力度,培育一批细分品类的“专精特新”企业,积极主动做好中小企业“升规”培育和“退规”预防工作。鼓励支持更多国有资本参与食品产业发展,并在标准制定、平台搭建、品牌宣传等方面发挥更大作用。严格落实民营企业各项保障政策措施,强化龙头企业引领带动作用,提升中小企业产业配套能力。
4.提升产业创新能力。发挥重大科技创新平台在激活创新资源中的优势,优化提升一批现有科研平台,谋划建设一批国家和省级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制造业创新中心等创新平台。聚焦制约产业的“卡脖子”问题,加强关键共性问题攻关。以技术标准、专利保护、成果孵化转化等为重点,加速科技成果转化推广,促进创新成果产业化。推进重点产品迭代升级,加大创新产品研发力度,加快食品产业“互联网+”发展,不断提升食品产业“产供销”一体化信息水平。
专栏13 食品产业高质量发展助力工程 |
1.提升食品产业科技支撑能力。加快食品安全监测与风险评估和食品与微生物联合研究,推进食品与微生物国际联合研究中心等创新平台建设,完善食品企业质量安全检测技术示范中心(四川)建设,加快推动建设川东北食品安全检测中心。加快智能食品生产、检测装备研发,如污水处理智能监控等。加速快速检测技术、设备研发,加快推进基层快速检测设备推广应用。 2.实施食品科技创新项目。鼓励和支持开展与食品安全有关的基础研究、关键技术研发和新技术的示范应用;加强食品安全领域的重点实验室建设,遴选食品安全领域科技领军人才、青年科技人才,加强创新团队培养,推动四川食品安全领域科技人才队伍建设取得实质性进展。建设绿色加工、食品安全研究、食品检验检测、企业工程技术创新”等科创平台。 |
5.打造“川字号”品牌矩阵。加快打造“区域品牌+企业品牌+产品品牌”的“川字号”品牌矩阵,布局创建一批具有全国影响力的区域品牌,加快申报一批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农业区域公用品牌。激发企业品牌创建内生动力,加大品牌培育力度,严格品牌使用规范,重点推广区域公共品牌,加强商标和地理标志商标注册与保护。
充分发挥规划的引领作用,根据本规划确定的发展目标和主要任务,健全工作推进机制,强化部门协同、上下联动,统筹推进规划明确的重要任务落实。组织开展规划宣传和解读工作,推进规划实施信息公开,为规划实施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结合本规划目标任务和行动计划,制定完善配套政策措施,保障顺利实施。健全财政投入保障机制,将食品安全工作所需经费列入同级财政预算。构建多元化投入保障机制,鼓励企业加大食品安全投入,引导社会资本进入食品安全服务领域。
将落实本规划中主要任务情况作为对各地各部门食品安全工作绩效评价的重要内容。加强规划实施评估,适时开展对规划执行情况的监测、评估、督导,促进规划任务实施落实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