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至县人民政府
乐至县政策文件库
当前位置:首页 / 乐至县人民政府 / 政策文件 / 乐府发
索 引 号: 008522030/2022-00027 公文种类: 通知 发布机构: 乐至县人民政府    
成文日期: 2022-08-11 发布日期: 2022-08-11 文  号: 乐府发〔2022〕42号 有 效 性: 有效
 

乐府发〔2022〕42号

乐至县人民政府

关于印发乐至县“十四五”应急体系规划的通知

 

 

 

 

各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县级有关部门(单位):

经县政府同意,现将《乐至县十四五应急体系规划》印发你们,请抓好贯彻落实。

 

 

乐至县人民政府       

2022811        

 

 
乐至县十四五应急体系规划

 

 

   

 

一、形势分析 4

(一)取得的成效 4

(二)面临的挑战 6

(三)发展的机遇 8

二、总体要求 9

(一)指导思想 9

(二)基本原则 10

(三)建设目标 11

三、主要任务 13

(一)加强组织领导体系建设 14

(二)加强安全监管体系建设 18

(三)加强防灾减灾体系建设 23

(四)加强应急管理体系建设 26

(五)加强支撑保障体系建设 30

(六)加强群防群治体系建设 32

四、重点工程 34

(一)防灾减灾能力提升工程 35

(二)应急救援能力提升工程 35

(三)科技支撑能力提升工程 36

五、保障措施 38

(一)加强组织领导 38

(二)完善政策支持 38

(三)健全评估考核 38

 

 

应急管理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防范化解重大安全风险、及时应对处置各类灾害事故的重要职责,担负保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和维护社会稳定的重要使命。为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省委省政府、市委市政府和县委县政府关于应急管理工作的决策部署,加快推进应急管理体系和能力现代化,根据《四川省十四五应急体系规划》《资阳市十四五应急体系规划》和《中共乐至县委关于制定乐至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乐至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等相关文件和法律法规,制定本规划。

本规划主要涉及自然灾害、事故灾难等两大类突发事件的防范应对。

一、形势分析

(一)取得的成效

十三五期间,全县上下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安全生产、防灾减灾救灾工作的重要论述和重要指示批示精神,认真落实党中央国务院、省委省政府、市委市政府和县委县政府决策部署,高标准深化应急体系改革,持续加强安全生产监督管理,不断提升防灾减灾能力,全县应急管理体系基本建成,安全生产形势持续稳定向好,灾害预测预警能力不断增强,应急救援保障能力明显提升,为县域经济社会发展营造了安全稳定的社会环境。

——应急管理体系逐步完善。改革重塑应急管理体制机制,整合相关部门和综合协调机构职能职责,组建了县应急管理局。及时调整完善了县应急委员会、安全生产委员会、减灾委员会等议事协调机构,以及抗震救灾、森林防灭火、防汛抗旱、生产安全等相关指挥部机构设置,强化了应急部门的综合优势和相关部门的专业优势,初步形成了防抗救职责明确、紧密衔接的一体化工作格局。制定印发了《乐至县突发事件总体应急预案(试行)》,推动建立了防范应对各类灾害事故的会商研判、协同防控、救援处置等工作机制,基本实现了事前防范准备、事发监测预警、事中处置救援、事后恢复重建的全过程管理。

——应急救援能力明显增强。积极推动应急救援队伍建设,在支持消防救援队伍转制发展的同时,成功组建了1个县级综合应急救援大队(下设21支专业应急救援分队)、21个乡级应急救援队、315个村级应急救援分队,基本形成了以消防救援队伍为主力,驻乐部队为突击,县综合应急救援大队为骨干,乡镇(街道)应急救援队、村社应急救援分队为基础,社会应急救援力量为补充的应急救援梯队。十三五期间,成功应对处置了“2017.10.24”中和场重型运输罐车侧翻事故、“2017.12.12”路外意外事件、“2018.3.19”回澜刑事案件、“2019.1.3”高寺中毒窒息等系列灾害事故。

——安全生产形势稳定向好。党政同责、一岗双责,齐抓共管、失职追责的安全生产责任体系全面建立,管行业必须管安全、管业务必须管安全、管生产经营必须管安全的要求得到较好落实,安全生产清单制管理工作不断推进,安全风险分级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双重预防机制逐步建立,以危险化学品、烟花爆竹、道路交通、建筑施工、城乡消防、人员密集场所等行业领域为重点的安全生产专项整治持续开展,安全监管监察执法能力不断提升,生产安全事故持续下降,基本构建起城乡一体化、监管全覆盖的县、乡、村三级安全生产网格化管理体系。截至2020年底,全县连续22年未发生重大及以上生产安全事故。

——防灾减灾能力不断提升。地震、地质、水文、森林等领域的风险防范得到加强,风险监测站网进一步完善,灾害早期识别、立体监测和预报预警能力明显提高。县减灾委员会牵头抓总,多部门参与灾情趋势会商研判,按月印发自然灾害风险分析报告,形成了自然灾害监测预警合力。地震预警信息发布、地灾防治、防汛抗旱等十三五期间的重大建设项目得以有效实施。救灾物资储备体系建设水平全面提升,形成以县本级救灾物资储备库为中心,乡镇(街道)救灾物资储备仓库为骨干,村(社区)救灾物资储备点为补充和以社会机构代储为辅助的“1+9+15+救灾物资储备体系,基本建成覆盖城乡的应急避难体系,确保灾害发生后8小时内受灾群众得到妥善安置,生活得到初步救助。

(二)面临的挑战

安全生产正处于爬坡过坎期,各类安全事故隐患和安全风险交织叠加、易发多发的现实问题依然存在。应急管理工作仍然面临夏秋防汛、冬春防火,一年四季防地灾、防事故的繁重任务和风险挑战。

——应急管理基础依然薄弱。应急体系不够健全,应急管理统筹协调和应急资源整合力度不够;重大危险源动态监管监控及预警预报体系还不够完善,部分领域监测手段落后,网络不健全;应急救援队伍建设整体水平有待提高,专业救援队伍种类不全、力量不足、布局不合理;宣传培训和应急教育方式有待创新,应急产业发展滞后,社会协同应对能力有待提升;应急平台建设进展缓慢,应急信息资源共享能力不足;应急物资储备信息库建设及统筹管理力度不够,应急征用补偿机制亟待完善。基层应急管理力量偏弱,应急管理水平不高,体制机制不完善,处置突发事故初起阶段的能力较弱。

——安全生产形势依然严峻。天然气开采、危险化学品、烟花爆竹等高危行业安全风险较大,道路交通、建筑施工、工矿商贸、城乡消防等重点行业领域事故易发多发。安全基础仍较薄弱,企业主体责任落实不够到位、风险隐患排查治理不够精准、基层安全监管力量不足等问题依然存在。随着城镇化、工业化进程持续推进,城镇群加快发展,不断增加的城市商业综合体和高层建筑火灾防控难度大,老旧小区、公共服务设施、人员密集场所、地下空间、地下管网等安全风险急剧增大;产业园区及城乡结合部的安全管理亟待加强,城市火灾、燃气泄漏等时有发生;新业态、新模式带来的新风险与传统行业领域安全风险交织叠加,安全监管职责不够明确,安全风险隐患隐蔽性、突发性、耦合性更加突出。

——防灾减灾能力依然不足。乐至处于沱江分水岭,多为低山、丘陵地形,在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极端天气导致洪涝、高温干旱、地质灾害、低温雨雪冰冻、森林火灾等灾害的发生几率增大,更具突发性、异常性和不可预见性。全县基层防灾减灾能力基础较为薄弱,重事后救援、轻灾前预防的思想未得到根本转变,现代专业监测预警技术运用程度不高。救灾物资储量和品种偏少,仅能满足应对一般灾害,离全灾种大应急的要求差距较大。防灾减灾宣传工作长效机制不健全,社会公众防灾减灾意识较为薄弱,识灾、避灾、自救和互救的知识和技能相对欠缺。

(三)发展的机遇

十四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之后,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第一个五年,也是机构改革之后,加快推进应急管理体系和能力现代化的关键时期,应急管理事业面临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

——新发展理念为应急管理事业发展提供了强大动力。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和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理念,把应急管理体系和能力现代化建设提升到国家治理的战略高度,赋予应急管理重要职责使命,为新时代应急管理事业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党中央国务院、省委省政府、市委市政府、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应急管理工作,围绕实现高质量发展目标,统筹发展和安全,不断深化应急管理领域改革,全面推进安全生产、防灾减灾、应急救援等能力建设,必将有力促进应急管理事业加快发展、高质量发展。

——新发展格局为应急管理事业发展提供了良好契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的加快形成和新发展理念的深入贯彻,推动了经济发展转型升级和产业结构不断优化,随着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一干多支、五区协同、成德眉资同城发展、成都都市圈等战略部署全面实施,为加强风险源头预防管控、防范化解重大安全风险、增强灾害事故抵御韧性提供了有利契机。

——新发展战略为应急管理事业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随着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深入实施,科技发展日新月异,新技术、新装备、新工艺大量涌现,高分卫星、北斗导航、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5G等高科技手段广泛应用,促进了落后工艺、技术、装备和产能加速淘汰,为加强新型应急指挥通信、智能无人救援、轻型智能工程机械等应急装备和产品研发创造了有利条件,为提升风险管控、监测预警、监管执法、应急救援等能力提供了强大科技支撑。

二、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安全生产、应急管理、防灾减灾救灾工作的重要论述和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全面落实党中央、省委、市委和县委的重大决策部署,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坚持统筹发展和安全,坚持以防为主,防灾救灾相结合,坚持常态减灾与非常态救灾相统一,从注重灾后救助向注重灾前预防转变,从应对单一灾重向应对综合减灾转变,从减少灾害损失向减轻灾害风险转变,突出目标和问题导向,按照编织全方位、立体化公共安全网的要求,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夯实基层基础,着力补短板、强基础、重协同,推进应急管理工作制度化、规范化、精细化、信息化,最大限度减少突发事件及其造成的损失,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维护社会和谐稳定,为建设秀美宜居的成渝中部绿色发展示范区提供坚实的安全保障。

(二)基本原则

——坚持党的领导。坚持党对应急管理工作的绝对领导,充分发挥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把党的政治优势、组织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为应急管理体系和能力建设凝聚力量、提供保障。

——坚持以人为本。牢固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和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理念,强化底线思维,筑牢安全根基,牢牢守住安全发展底线,不断提高防灾减灾抗灾救灾能力,切实维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和社会稳定。

——坚持预防为主。增强忧患意识,注重关口前移,强化源头管控,健全风险防范化解机制。加强灾害事故风险评估、隐患排查、监测预警,综合运用人防物防技防等手段,把问题解决在萌芽之时、成灾之前。

——坚持依法治理。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严格执行安全生产和应急管理相关法律法规,完善应急管理地方性政策和标准体系,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不断提高应急管理法治化、规范化水平。

——坚持改革创新。持续深化应急管理体制机制改革,充分发挥科技引领作用,推进应急管理理论创新、文化创新和管理创新,着力构建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应急管理体系。

——坚持社会共治。把群众观点、群众路线贯穿工作始终,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健全网格化管理体系,强化群防群治,加大宣传培训和科普力度,增强全社会安全意识,筑牢应急管理人民防线,构建共建共治共享格局。

(三)建设目标

——总体目标。2025年,全县应急管理体系和能力现代化建设取得明显成效。应急管理体制机制更加健全,风险防控、基层基础、应急救援、综合保障、社会协同能力显著提升,安全生产整体水平、防灾减灾救灾能力显著增强,较大及以上生产安全事故得到有效遏制,一般生产安全事故大幅下降,应对处置各类灾害事故能力不断提高,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得到有力保障。到2035年,建立与秀美宜居的成渝中部绿色发展示范区相适应的应急管理体系,重大安全风险防控水平大幅提升,安全生产形势根本好转,自然灾害防御和巨灾应对能力达到全省先进水平,依法应急、科学应急、智慧应急水平达到新高度,共建共治共享的应急管理新格局全面形成,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显著增强。

乐至县十四五应急体系规划主要指标

序号

指标名称

预期值

指标属性

1

生产安全事故死亡人数

下降15%

约束性

2

单位全县生产总值生产安全事故死亡率

下降33%

约束性

3

工矿商贸就业人员十万人生产安全事故死亡率

下降10%

约束性

4

年均因自然灾害直接经济损失占全县生产总值比例

<1%

预期性

5

年均每百万人口因自然灾害死亡率

<1

预期性

6

年均每十万人受灾人次

<15000

预期性

——分项目标

应急管理体系更加完善。基本形成突发事件预防与应急准备、监测与预警、应急处置与救援、恢复与重建等环节应急管理工作机制,防抗救条块职责更加清晰明确,衔接更加紧密顺畅,协同联动机制更加健全。应急管理机构基础设施、装备条件大幅改善,履职能力全面提升,法治化、专业化、规范化、现代化建设取得显著成效。适应区域协同发展和公共安全形势需要的跨区域应急管理合作格局基本形成。县应急管理局综合行政执法装备达标率达到100%

应急救援能力大幅提高。综合应急救援队伍能力显著提升,专业应急救援队伍体系更加完善,社会应急力量健康有序发展。应急预案、物资储备、紧急运输、应急通信、灾后救助等保障能力全面提高。县、乡卫星电话等应急通信终端配备率达到100%,灾害发生后6小时内受灾群众基本生活得到初步救助、6小时内救灾指挥用电满足需求、6小时内抢通一般灾害干线公路路段、4小时内获得灾区应急测绘和卫星图像资料。

安全生产形势根本好转。安全生产责任体系更加完善,安全隐患常态化排查治理机制全面建立,安全生产风险监测预警水平显著提升,重点行业领域安全生产水平大幅度提高,一般生产安全事故持续下降、较大生产安全事故有效遏制、重大及以上生产安全事故有力杜绝。

风险防控能力显著增强。安全风险防控体系更加完善,多灾种和灾害链综合监测、风险早期感知识别和预报预警能力显著增强。县突发事件预警信息发布系统建成率达到100%,实现灾害预警信息发布覆盖率达到100%。全县“1+9+15+N”应急物资储备库的储量明显增加。县、乡镇(街道)、村(社区)应急避难场所覆盖率达到100%

社会应对能力明显改善。基层应急管理能力全面提升,社会公众应急意识和自救互救能力显著增强,市场机制作用得到有效发挥。创建5个省级安全社区和1个省级综合减灾示范社区。重点行业规模以上企业新增从业人员安全技能培训率达到100%

三、主要任务

(一)加强组织领导体系建设

  1. 健全应急管理体制

加强应急管理组织体系建设,强化应急管理工作组织领导。完善应急管理部门统筹协调、行业管理部门组织指导、地方政府属地管理的应急管理体制。健全应急管理组织机构,完善应急管理网络,持续强化县乡应急管理机构建设和人员配置,推动应急管理全面融入乡村基层治理,鼓励乡镇(街道)和村(社区)创新应急管理机构设置,开展基层应急管理机构规范化建设,落实专职工作人员,强化信息收集报送和先期处置能力。完善开发区、工业园区等功能区安全监管体制。深化应急管理综合行政执法体制改革,整合有关危险化学品、烟花爆竹、工矿商贸等行业领域安全生产监管,以及地质灾害、地震灾害、水旱灾害、森林火灾等应急抢险和灾害救助等方面行政处罚、行政强制职能,组建应急管理综合行政执法队伍,优化厘清执法管辖权限,加强规范化建设。

  1. 完善应急管理机制

完善应急值守机制。严格落实应急值守各项规定,加强汛期、节假日、重大活动、旅游旺季等突发事件易发高发时期的应急值守和信息报告工作。推进各级应急管理机构和相关部门值班室标准化建设,完善各类应急救援队伍值班备勤制度。

完善信息报告机制。依托各类基层信息员队伍,健全基层信息报送网络。严格执行突发事件信息报送规定,规范报送时限和报送内容,做到首报快、续报准、终报全。探索建立社会公众报送突发事件信息平台,实现一键多级同时报送,强化突发事件网络信息监测核报工作。丰富信息报送内容,逐步增加图片、视频信息报送。

完善应急联动机制。健全多部门共同防范化解重大安全风险、应对处置灾害事故的协同联动机制。推进与简阳市、雁江区、安岳县、安居区、金堂县等毗邻县(市、区)之间区域联防联控,联合开展区域风险隐患普查,健全工作互联、信息互通、预案互补、资源共享的区域协同联动机制,提升跨区域协同处置较大以上突发事件能力。强化军地联合指挥、灾情通报和兵力需求对接,形成明确的指挥、行动和保障协同关系,提高协作能力和应急处置效能。

完善恢复重建机制。加强灾情调查和损失评估,规范较大以上灾害恢复重建规划编制、资金和项目管理制度,完善恢复重建分级负责与协调机制。构建灾后恢复重建项目审批、资金拨付绿色通道和快速反应机制。

完善信息发布机制。规范突发事件信息发布管理,提高信息发布人员的专业性和权威性。加强领导干部和政府新闻发言人突发事件信息发布能力培训,提升应急报道专业化水平。加强突发事件舆情收集研判和新媒体应用,及时公开发布信息,回应社会关切,并根据事态进展动态发布信息。

完善应急评估机制。建立灾害应急准备能力评价体系,开发评价工具,编制评估指导纲要。开展多灾种、多层次评估模型研究,探索建立不同层次、不同灾种的风险预测和灾害损失快速评估指标体系。建立委托第三方专业机构开展的突发事件应急处置评估制度。

完善风险分担机制。加快完善巨灾风险保险体系,进一步推广农业政策性保险补贴制度,健全安全生产责任保险、巨灾保险、自然灾害保险、环境污染保险、食品药品安全保险以及救助人员保险制度,完善突发事件风险社会分担机制。指导保险机构参与公共安全风险评估与预防。

  1. 深化应急管理法治

配套健全规章制度。加快构建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应急管理法规配套规章制度体系。适时制定(修订)完善相关法律法规的配套办法和制度规范,夯实应急管理法治基础。健全常态化普法教育机制,落实谁执法谁普法普法责任制。推动依法行政决策,将应急管理行政决策全过程纳入法治化轨道,落实重大行政决策法定程序,加强规范性文件和重大行政决策合法性审查,建立应急管理领域规章、规范性文件的管理、清理和监督制度。完善行政权力放管服制度,调整完善行政权力清单、责任清单和公共服务事项清单。完善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衔接工作制度,健全行政应诉机制。

推进应急标准建设。健全应急管理基础标准、管理标准、技术标准、工作标准体系,制定(修订)乐至应急标志标识、应急值守、风险隐患识别评估与管控、突发事件预警信息发布、应急队伍与装备配置、公共应急设施设备配置、应急避难场所建设、物资储备、应急通信、应急平台、应急演练等相关标准规范与实施细则。鼓励制定相关团体标准,开展标准实施效果评估。探索推进毗邻地区标准互认工作。持续推进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创建,实施安全生产企业标准一企一策

  1. 压实应急管理责任

坚持管行业必须管安全、管业务必须管安全、管生产经营必须管安全,全面落实党政同责、一岗双责、齐抓共管、失职追责的应急管理责任制,将应急管理体系和能力现代化建设纳入领导干部政绩考核内容,把安全生产纳入高质量发展评价体系。精准落实政府属地管理责任、部门行业监管责任、应急部门综合监管责任和企业主体责任,将安全生产责任落实到最小工作单元。推行企业全员安全生产责任制,将企业法定代表人、实际控制人、主要负责人同时列为企业安全生产第一责任人,进一步落实企业主体责任。健全县政府、乡镇(街道)政府(办事处)灾害事故监测预警预报、风险隐患排查整治、应急准备与救援救灾等工作责任制。厘清部门职责边界,落实自然灾害防、救责任,把责任链条延伸到防范化解风险、应急救援指挥、防灾减灾救灾全过程。健全灾害事故信息直报制度,建立健全重大灾害评估和事故调查制度,依照四不放过原则,严肃追责问责。建立应急管理责任考评指标体系和奖惩机制,综合运用督查巡查等手段,进一步强化考核考评、责任追究。

(二)加强安全监管体系建设

  1. 加强城市风险评估

健全安全风险评估管理制度;完善国土空间规划安全风险评估会商机制,将安全风险评估贯穿于城市空间规划、建设与治理全过程,对城乡规划、产业发展规划、重大工程项目实行重大安全风险一票否决;严格园区项目准入把关,严格生产经营单位准入和退出,进一步提升园区本质安全水平;严格建设项目安全设施三同时制度,建立完善安全风险评估与论证机制;定期开展重点区域、重大工程和重要设施安全风险评估;开展安全韧性城市建设,从源头治理、风险防控、应急管理等方面推动解决城市安全发展重点难点问题,提高城市生命线应对灾害的能力;实施工业互联网+安全生产行动计划,淘汰落后工艺技术装备和产能,鼓励采用新材料、新设备、新工艺、新技术,提升企业本质安全水平。

  1. 严格安全准入把关

严格执行高危行业领域企业安全准入和从业人员安全素质准入条件。加强城乡规划前期安全风险分析和管控,严格控制开发区、工业园区选址和高风险产业布局。将安全作为高危行业领域建设项目规划选址及批准或核准的核心条件,从严审查非煤矿山、危险化学品生产储存、烟花爆竹生产经营等建设项目,严格限制高危行业领域准入最低生产经营规模,严控从业人员安全资格,严格特殊区域或场所安全条件,持续推进机械化减人、自动化换人

  1. 提升监测预警能力

加强安全生产风险监测预警能力建设,提档升级乐至县安全生产风险监测预警系统,完善已接入的危险化学品、烟花爆竹、民爆物品信息,逐步推进石油天然气开采、工贸行业规模以上企业安全监管系统建设,实现重点区域、重点企业、重要设施设备安全风险智能感知、态势评估、动态监测和分级预警。完善工业生产应急预报和预警机制,实现政府监控监察执法和预警防控信息一体化,提升重大危险源监测监控能力。

  1. 推进重点行业整治

完善安全风险分级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双重预防机制,严格落实企业双报告制度,实施重大安全隐患分级挂牌督办。加快推动清单制管理工作提档升级。强化隐患治理全过程闭环管理,推动企业隐患自查自改自报、政府部门监督检查、第三方机构(专家)专业指导、企业职工广泛参与、社会公众举报监督等多方联动共治。深入开展安全生产专项整治行动,加强危险化学品、交通运输、城市建设、工贸行业、非煤矿山、消防、城镇燃气、工业园区、特种设备、烟花爆竹、新型业态等重点行业领域和商场、旅游景区等人员密集场所安全风险防范,督促企业加大安全投入。健全风险研判工作机制,落实风险管控措施,从根本上消除事故隐患,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危险化学品方面。实施危险化学品企业安全改造,完成企业内部不满足安全要求的平面布局改造。推进危险化学品安全培训网络建设,建立常态化隐患排查专家指导服务机制,实现危险化学品重点企业隐患排查专家指导服务全覆盖。推进隐患排查治理数字化转型升级,开展危险化学品企业积分管理试点。提升危化从业人员专业素质能力,重点岗位职工(包括主要负责人、安全管理人员和特种作业人员)完成职业技能晋级培训,从业人员中取得职业资格证书或职业技能等级证书的比例达到30%以上;鼓励企业从业人员积极报考化工安全类注册安全工程师,危险化学品生产企业依法配备注册安全工程师。

交通运输方面。深入实施公路安全生命防护工程、危旧桥(隧)改造工程,深化千灯万带示范工程,加强临水临崖、连续长陡下坡、急弯陡坡等隐患路段整治。加强老旧客车监管,基本消除货车非法改装、超限超载、大吨小标等违法违规突出问题。加强危险货物道路运输安全管理,强化危险货物托运、承运、装卸、车辆运行安全监管。深化公路、水运等运输安全综合治理,健全安全管控长效机制。

城市建设方面。持续开展城市危险房屋排查整治,依法查处违法建设、违规改变建筑主体结构或使用功能等造成安全隐患行为。建立完善城市交通、地下管线台账,落实安全风险管控措施。加强城市地下基础设施安全管理,开展起重机械、高支模、大型脚手架、深基坑等专项治理,严肃查处各类施工安全事故,依法打击建筑市场违法违规行为。

工贸行业方面。建立工贸行业安全风险防控责任体系,强化工贸企业安全基础管理,推动规模以上企业加强安全风险管控系统建设。重点整治涉爆粉尘、有限空间作业、涉氨制冷、工贸行业企业检维修和外包施工队伍管理等重点环节部位。

非煤矿山方面。加强砖厂和采石厂安全监管,推进非煤矿山机械化、自动化、信息化建设,督促关闭不具备安全生产条件的非煤矿山。以两防(防井喷、防硫化氢中毒)为重点加大油气开采安全监管,开展天然气井站、集气站防火隔离专项整治。健全企地天然气开采管线联合保护机制,严厉打击危及管线安全的违法违规行为。

消防方面。落实大型综合体、高层建筑、多合一场所、古建筑、重要景区景点等场所消防安全管理导则,持续开展打通消防生命通道,重点打击占用消防通道停车堆物、小区飞线充电、高层楼道充电等行为,加强重点场所治理,突出风险整治、乡村火灾防控、重点行业管理等攻坚治理行动。

城镇燃气方面,开展燃气领域安全专项大检查,重点加大餐饮企业燃气使用、输气管道、家庭用气等方面检查力度,深查彻改燃气建设、经营、输送、使用全链条风险隐患。严格落实燃气工程技术标准,实施燃气管道老化更新改造,健全燃气行业管理和事故防范长效机制。

开发区(工业园区)等方面。大力推进园区安全风险评估,加强园区重点区域空间的安全准入管理,严格执行高危行业领域企业安全准入和从业人员安全素质准入条件,深入开展园区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达标升级,全面提升园区企业风险防控能力,进一步加强园区安全管控,深化安全隐患整治。

特种设备方面。推进电梯安全监管改革,持续开展电梯维护保养和检验检测乱象整治,积极推进老旧小区改造。加大检查执法力度,强化公共聚集场所、工贸行业、燃气行业、危险化学品和大型游乐设施等相关特种设备安全集中整治。

烟花爆竹方面。严格烟花爆竹企业安全准入许可,坚决淘汰不具备安全条件的企业。实施以优化企业结构和推进生产机械化、经营平台化为重点的一优两化行动。

新型业态方面。强化对页岩气开采、石化化工新材料制造、新能源汽车制造、高端装备制造等新业态安全领域分析研究,建立健全风险研判机制,提高风险识别预警能力。明确行业监管责任,探索建立牵头部门为主、跨部门协同的新型监管模式,强化监管合力,防止出现监管盲区,促进新业态健康发展。

  1. 强化综合行政执法

细化完善执法事项,明确执法依据和职责,推进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健全县监管执法体系,厘清不同层级管辖权限,实施分类分级执法,防止多头重复执法、层层下放转移执法职责。按照相关建设标准,统一个体防护、执法保障、执法过程、测量侦检等通用装备以及行业专用装备配备,完善执法人员配置、执法车辆配备,以及现场执法、远程监察、事故调查的工作条件。全面落实行政执法公示、执法全过程记录、重大执法决定法制审核三项制度。编制安全生产年度监督检查计划,持续开展监管执法专项行动。创新联合执法、会诊执法、解剖执法及三带三查等执法模式,严格执行双随机、一公开制度,全面推行安全生产企业主要负责人+安全管理人员+岗位操作员工全过程在场等执法检查机制,持续推进互联网+执法工作,探索清单制+执法。开展行政执法监督交叉检查、执法案卷评查,定期开展执法情况分析通报。强化重大行政案件集体审理,落实重大行政处罚、行政强制案件备案制度。

(三)加强防灾减灾体系建设

  1. 推进综合风险普查

扎实开展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对地震、地质灾害、气象灾害、水旱灾害、森林火灾等主要灾害进行致灾调查与评估、重大隐患调查与评估,全面获取主要灾害致灾信息、承灾体信息、历史灾害信息,摸清全县灾害风险隐患底数,查明重点区域抗灾能力,完善国家自然灾害综合风险与减灾能力省级分数据库资阳乐至数据。开展灾害风险评估和综合风险评估,制(修)定县自然灾害系列风险图和综合风险区划、灾害综合防治区划。

  1. 加强风险监测预警

建设自然灾害监测预警系统。加强灾害事故风险分类监测和分级预警,提升多灾种和灾害链的综合监测、风险早期识别、预报预警和分析研判能力。与省市级系统对接,汇聚接入全县地震灾害、地质灾害、水旱灾害、森林火灾、气象灾害等自然灾害风险监测预警信息,实现全要素综合监测,综合风险评估、灾害分析预警和灾害态势智能分析。建设空天地一体化智能监测预警系统和示范项目基础数据库。推进地震速报和预警系统建设。加大地震烈度速报点位建设力度,试点安装地震预警接收服务系统,实现地震预警服务。健全灾害事故监测预警信息共享、报送和响应制度,加快建立与国省市对应互联的县一体化预警信息发布系统,实现快速精准高效预警预报。

  1. 加强自然灾害防治

健全自然灾害防治体系,提升城乡关键基础设施灾害设防标准,重点加强交通、水利、通信、供水、供电、供气、广播电视等基础设施的防灾能力建设。

地震与地质灾害方面。推进应急避难场所和通道标准化建设,积极申报应急服务站(点)试点。加强建筑领域抗震减灾新材料新工艺推广运用,提升重要基础设施和基本公共服务设施的灾害设防水平。

水旱灾害方面。优化完善水旱灾害防御工程和非工程措施,强化防汛抗旱群测群防体系建设。根据洪涝灾害特点,加强实用性救援装备物资配备,提升洪涝灾害防御能力。在重点部位规划建设具有防汛抗洪、应急避险功能的设施,进一步提升防灾避险能力。

森林火灾方面。巩固提升森林防灭火专项整治成果,持续推进物资储备库、消防水池、消防通道、阻隔系统、检查站点和重点区域林火视频监测预警、气象要素实时监测系统等森林防灭火基础设施建设。严格落实分区分级精准防控,挂牌督办森林火灾事故和重大森林火灾隐患,严格火灾事故原因调查,全面提升森林防灭火能力水平。

气象灾害方面。建设基于大数据的气象灾害风险管理平台,提升风险管理能力。建立重大气象灾害预警信息紧急快速发布绿色通道,实现气象灾害高风险区预警信息到村到户到人。完善广播电视、网络媒体等全媒体准确及时无偿向社会传播气象灾害预警信息机制。提升气象监测精密、预报精准、服务精细能力,充分发挥气象防灾减灾第一道防线作用。着力提升灾害天气敏感行业预警管理水平,增强行业预警发布及响应实效。

  1. 加强灾后救助恢复

健全自然灾害救助机制,逐步建立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的救助制度,提升灾害救助水平。完善评估标准和评估流程,科学开展灾害损失评估。加强自然灾害救助资金审批管理,实现救助资金公开透明。健全属地为主,分级负责,灾区群众广泛参与的灾后民房恢复重建机制,完善灾后民房恢复重建资金管理和监督机制,提升资金使用效益。加大民房恢复重建政策宣传力度,加强与在外务工重建户联系,采取多种方式推进因灾倒损民房重建进度,提高农房建设质量和安全。及时开展灾后卫生防疫工作,坚决防止大灾之后有大疫。落实对因灾导致严重生活困难的群众的帮扶措施,保障基本生活,积极防范因灾返贫。加强灾后恢复重建森林、河流、湖泊等生态修复,逐步恢复重要生态环境功能。

(四)加强应急管理体系建设

  1. 完善应急指挥机制

健全县委县政府领导下的应急指挥部,统一组织指挥各类应急救援队伍,统筹协调灾害事故风险研判、灾情会商、抢险救援、转移避险、灾害救助、损失评估、恢复重建、信息发布等全过程管理。健全市县分级响应机制,坚持分级负责、属地为主,明确抗震救灾、防汛抗旱、地质灾害、森林防灭火等灾害事故各级响应程序,规范指挥处置流程。根据实战需要科学合理设置总指挥部下设的多工作组或分指挥部,强化应急状态下应急、气象、自规、交通、公安等多部门信息共享、力量合成、资源互补,推动形成大应急工作格局。建设专业化专职应急指挥员队伍,提升指挥员综合能力素质,探索推行灾害事故现场指挥官制度,进一步厘清行政指挥和技术指挥的职责边界,规范现场处置流程,增强指挥处置的科学性、安全性、精准性、有效性。

  1. 健全应急预案体系

以国、省、市、县突发事件总体应急预案为遵循,加强应急预案的统一规划和分级分类管理。完善应急预案定期评估修订机制和刚性要求,强化编制修订过程中的风险评估和应急资源调查,制定预案配套工作手册、行动方案等支撑文件,提高预案针对性、实用性和可操作性。进一步厘清各级各部门职责边界,统筹做好上下级、同级、政府与企业等相关预案衔接,推动形成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应急预案体系。加强重要目标、重大危险源、重大活动保障、重大基础设施安全保障应急预案编制,积极参与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成德眉资及区域性流域性突发事件等跨区域应急预案编制。重点加强对专项预案和乡镇(街道)、学校、医院、企事业单位等基层应急预案的指导,开展基层应急预案优化示范行动,推进基层应急预案标准化、规范化建设。推进应急预案数字化管理,加大云计算、互联网、智能辅助决策等新技术应用力度,加强应急预案审批、备案等流程管理。建立常态化应急演练制度,加强演练评估工作,鼓励开展形式多样、节约高效的应急演练。坚持每年开展县综合演练,重点单位、重点行业、重要区域及人员密集型场所每年开展应急演练。探索开展双盲应急演练,进一步完善预案、磨合机制、锻炼队伍,全面提升应急实战能力。

  1. 建强应急救援队伍

支持综合消防救援队伍建设。支持综合消防救援队伍立足应急救援主力军和国家队的定位,加强队伍建设,优化力量布局,配备先进适用装备,强化多灾种专业化训练,提高综合救援能力;依据城乡消防规划和相关标准,在县城市、乡镇分步骤、分计划建设消防执勤站点,消除全县消防力量处置空白点。

加强综合应急救援队伍建设。充分发挥县综合应急救援大队、乡镇(街道)村(社区)应急救援队(分队)作用,加强规范化、标准化建设,增添装备、设备,强化训练演练,提升实战能力。及时将各类专业救援队伍纳入县综合应急救援队伍实施统一指挥调度,增强应急救援队伍人员力量、装备力量,加大训练力度,不断提升应急救援能力。

加强专业应急救援队伍建设。整合现有专业应急救援队伍,加强重点领域和重点行业专业应急救援队伍建设,强化专业应急救援队伍的标准化建设和规范化管理,推进应急救援队伍能力分级测评,形成布局合理、技术先进、能力可靠的专业应急救援队伍体系;加大对军地共建的应急救援队伍的支持力度,提升水旱和地灾专业救援能力,打造成全县应急救援的尖刀队、防灾减灾的宣传队和组织救援能力集训的教导队。

加强基层应急救援队伍建设。根据两项改革后半篇文章提升基层应急管理能力方案,按照一队多能一员多职要求,统筹乡镇(社区)干部、民兵、派出所、通讯、医务、水电气保障、公益性岗位和企业等具有相关救援知识和经验的人员,组建基层应急救援队伍,增配相应物资装备,加强与民兵等救援力量的联防联训联动,提升其在宣传教育、应急演练、隐患排查、预警传递、先期处置、人员转移、群众安置、灾情上报等方面的能力。

加强社会应急救援力量建设。开展社会应急力量调查摸底,全面了解和掌握全县社会应急救援力量基本情况。积极培育发展社会应急力量,充分发挥社会组织、志愿者等社会力量在预防准备、应急抢险救援和灾后过渡安置、恢复重建等方面的补充作用。建立健全社会应急力量分级分类管理制度,完善救援补偿和应急调用机制。健全属地为主的社会应急力量调用机制,明确参与应急救援的方式、范围。建立社会应急力量激励机制,按照国家有关规定给予表彰或奖励。建立社会力量与政府专业应急救援力量的资源共享机制。将社会应急力量参与防灾减灾和应急救援工作纳入政府购买服务范围。

  1. 提升应急救援能力

提升地震、地质灾害应急救援能力。加强重点监测防御区的地震、地质灾害等自然灾害救援应急准备工作,积极开展应急管理人员、现场工作队伍、抢险救援队伍和志愿者专业培训,强化地震、地质灾害应急实训管理系统的救援训练业务系统建设,分级组建地震、地质灾害应急救援队伍。

提升危化品事故应急救援能力。推进危险化学品重大危险源监测预警系统建设,实时传输监控视频图像和监测数据,实现动态预警、风险分布展示、在线巡查、安全承诺等功能,为各级应急管理部门进行综合分析、风险防范、风险态势动态研判、救援处置提供支持。加强动态监控。加强危险化学品泄漏处置等装备设施的配备,提升应对处置能力。

提升火灾事故应急救援能力。针对性地配备超大流量泡沫消防车、大跨度举高喷射消防车、大型供液消防车、路轨两用运输平台等特种装备,重点提高森林火灾、高层、地下、老旧小区、超大型综合体、石油化工等火灾事故处置能力。

提升道路交通事故应急救援能力。完善城市轨道交通、高速公路、国省干线、城市道路恶劣天气、交通大流量联动处置应急管理网络,实行跨警种、跨部门联合指挥调度,属地化、层级化联动应对处置。

提升水上事故应急救援能力。完善水上应急救援体系,强化船舶自救互救机制建设,健全恶劣天气预警预控工作机制,推动巡航救助一体化建设,有效提升水上应急救援与处置能力。

(五)加强支撑保障体系建设

  1. 完善应急物资储备

健全政府储备与社会储备、实物储备与能力储备、集中储备与分散储备相结合的多层次储备体系。健全应急物资紧急生产、政府采购、收储轮换、调剂调用机制,完善应急物资补偿制度,合理引导动员及征用社会物资,提高应急物资保障能力。结合全县风险和灾情特点,健全城市应急物资储备标准,加强城市应急物资和装备储备库建设。按照军民融合发展战略要求,加强与国民经济动员体系的衔接,统筹推进国家战略物资、应急应战物资协同保障能力建设,积极利用军队现有仓储设施储存救灾物资,提高军地联合应急供应保障能力。开展应急物资需求评估,为应急物资保障决策提供支撑服务。鼓励企业、社会组织和家庭加强应急物资储备。

  1. 强化应急通信保障

开展县级指挥信息网、卫星通信网和无线通信网建设,建成集有线网络、卫星通信网络、无线网络于一体的综合通信网络,实现应急指挥、决策信息即时传输。加快推进县级应急指挥系统建设,包括指挥调度、协同会商、辅助决策等模块,实现监测预警、指挥协调、救援处置、灾害事故评估等功能。通过配备单兵图传、卫星电话等应急通信装备,建设县级应急通信保障队伍,保障应急救援现场通信全天候、全地域、全时段畅通。

  1. 强化紧急运输保障

完善公路、水路等应急运力储备,构建公路、水路、铁路立体化紧急运输保障体系。健全应急运输补偿机制,完善社会运力、物资设备征用补偿办法。加强紧急运输保障队伍建设,配备相应工程抢修装备,提升交通应急抢险能力。提升应急物流信息化、标准化水平,推动应急物资储运设备集装单元化发展。

  1. 强化人才队伍保障

加强干部队伍培训和应急管理专业人才培养,依托高等院校、培训机构等组织开展应急指挥、应急救援、应急宣传、安全生产执法等方面的专业技能培训,全面提升应急管理干部业务素质和实战技能。开展城镇燃气、危险化学品、烟花爆竹、石油天然气开采等高危行业企业安全技能提升专项行动,大幅提升从业人员安全技能水平。

5.强化信息技术保障

建设乐至县应急管理综合应用平台,汇聚融合综治、公安、交通、水务、自规、人防、气象、消防等部门各类数据资源,实现跨部门跨层级的业务协同和信息共享。利用应急部、厅云平台和市级政务云,建设统一的数据资源池,接入并逐级汇聚安全生产、自然灾害、城市安全及应急处置现场态势感知信息。按照风险等级,分类建设业务图层,可视化展示各类业务数据及研判信息,支撑专题研判会商与辅助决策。

(六)加强群防群治体系建设

  1. 提升基层应急能力

完善村(社区)防灾减灾基础设施建设,建设村(社区)微型消防救援站,增强城乡社区综合服务设施应急功能。推动基层救援站点联动,科学配备必要救援设备,有效提升基层先期救援和处置能力。加强灾害信息员、地质灾害防灾责任人和监测责任人、山洪灾害危险区责任人、护林员等队伍建设和统一管理,支持引导社区居民、志愿者开展风险隐患排查治理,积极推进安全风险网格化管理。积极申报国家级和省级综合减灾示范社区、四川省安全社区创建。

  1. 加强安全宣传教育

继续推进应急知识七进活动和安全生产五进活动。强化中小学公共安全知识教育和技能培养。充分利用报刊、广播电视、互联网和农村应急广播系统等宣传传播手段,结合“5.12”防灾减灾日、安全生产月等重要时间点,组织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公共安全宣传教育活动,提升公众突发事件防范意识和自救互救能力。整合现有教育和宣传资源,新建一批应急教育宣传基地。创建群众性应急救护培训标准化基地,加强以自救互救为核心的应急技能培训,加强应急救护培训师资力量。优先强化突发事件多发地、人口密集场所、农村等重点区域的公众风险防范与应急救助教育及配套培训基地建设,着力提高风险区域群众应急救助基本技能。

  1. 培育发展应急产业

鼓励产学研用协同创新,积极推进空铁应急救援产业园落地,布局引进公共安全和应急救援产业,承接公共安全和应急科技成果转化,支持建立研发中心,研发先进适用装备用于灾情获取、风险监测预警预报、应急指挥、应急抢险,为早期感知、灾情推演、风险评估和精准救灾提供科技支撑。加快制(修)订应急产品和应急服务标准,落实应急产业扶持政策,制定政府购买应急产品的服务指导意见,鼓励社会资源投向应急产业领域。积极推动应急科技资源和信息资源开放共享,鼓励引导应急服务和产品与市场需求更好衔接。培育发展一批具有先进技术装备的优势特色企业,打造应急救援与减灾防灾产品品牌。扶持和鼓励从事个人安全防护、救灾产品开发与生产的中小型企业,重点发展防灾减灾领域的安全技术、产品和装备制造等行业,组织重大应急产品和服务推广示范。建立应急产业统计制度、运行监测分析指标体系和应急产业联系点机制,开展应急产业发展情况动态监测。

  1. 强化社会协同防范

健全防治结合、联防联控、群防群控的工作机制,完善社区动员、社会救助、社会福利、社会事务、社会力量的五社联动机制,加强社会应急力量动员,引导社会公众积极参与突发事件应对,鼓励发展应急管理社会中介服务,建立社会服务中介体系,支持开展风险评估、隐患监测治理、应急管理咨询、应急检测检验、培训宣教等活动,支持创办专业化应急管理服务企业。支持行业协会制定行约行规、自律规范和职业道德准则,鼓励行业协会、专业技术服务机构、保险机构参与开展风险评估、隐患排查治理、教育培训等活动。支持规范应急志愿者队伍建设,依托共青团、红十字会和基层社区,推动制定动员和鼓励志愿者参与应急救援的办法和保障措施,引导志愿者和志愿服务组织有序参与应急救援和服务。完善巨灾风险分散机制,强化保险机构灾害事故预防和灾后补偿服务,推行安全生产责任保险。健全完善安全生产诚信体系建设,加强安全生产领域失信联合惩戒名单管理,实行重点关注和严重失信名单管理。完善风险隐患举报和奖励机制,建立安全生产吹哨人制度,鼓励内部举报。积极开展应急管理对外交流与合作。

四、重点工程

围绕十四五期间应急体系建设主要任务,突出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主要实施三个方面的能力提升工程。

(一)防灾减灾能力提升工程

  1. 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成果运用项目

充分运用全国第一次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结果,开展主要灾害风险评估和综合风险评估,编制县、乡镇(街道)自然灾害系列风险图和综合减灾信息图。编制县、乡镇(街道)主要灾种区划、综合风险区划和灾害综合防治区划。形成自然灾害基础信息数据库和自然灾害防治工作报告。

  1. 应急避难场所建设项目

按应急避难场所人均面积不少于1.5m2的要求,全面推进应急避难场所设施标准化建设,实现县、乡、村全覆盖。在县城区新建或改建至少1类应急避难场所,配备应急指挥、直升机坪以及应急医疗、安全和供电、供水、垃圾储运等场地或设施。按功能划分三类应急避难场所类型,分别为紧急避难场所、固定避难场所和中心避难场所,实现分级分类、全域覆盖。

  1. 地震预警速报系统建设项目

积极向省地震局争取扩大预警速报项目覆盖面,新增南塔街道、高寺镇监测站点2个、紧急服务转发平台1个,提升全县手机、电视用户地震预警服务接收率;在大型城市综合体、超市、中小学校、医院等人员密集场所推广安装地震预警广播系统

(二)应急救援能力提升工程

  1. 城乡消防站、微型消防站达标建设项目

采取新建、改建、扩建等方式建设站点,提高消防救援站覆盖密度,新建乡镇消防救援站2个(石佛镇、盛池镇)、改(扩)建中心乡镇消防救援站5个(回澜镇、童家镇、劳动镇、通旅镇、良安镇)。重点单位全面推进微型消防站建设,实现重点单位微型消防站建设全覆盖,提升灭火初期响应效能。

  1. 综合应急救援队伍建设项目

优化县综合应急救援大队配置,适时根据基层国土空间规划组建片区综合应急救援中队,有计划、分批次增配应急救援装备;21个乡镇(街道)建成不少于30人应急救援队,315个村(社)建成不少于10人的应急救援分队,配备必要的防汛救灾、森林火救援装备和个人防护装备。

6.乡镇级片区应急体系专项规划编制项目

加快推进乡镇级片区应急体系专项规划编制、审核、融规及备案管理,加强与国土空间规划的整合与衔接,有计划、分批次推进中心城区、劳动镇、东山镇、高寺镇和良安镇5个乡镇级片区应急体系专项规划编制工作。

(三)科技支撑能力提升工程

7.应急指挥中心建设项目

规范建设县级应急指挥中心,全面实现通讯、指挥、展示、监测、会议等功能。结合应急管理信息化建设,建立乡镇应急指挥中心。

8.应急管理综合信息平台建设项目

在充分应用上级系统基础上,完成县级平台开发任务,建设上下联接、横向贯通的应急管理综合信息平台,提供一站式访问服务,并在县、乡镇(街道)分级部署,实现服务与应用的便捷访问和数据可视化展现。

——数据治理子系统。依托县政务信息资源共享交换平台,获取、汇聚、整合数据资源,实现与应急管理云平台的数据互通。

——应急指挥信息子系统。加快实现国家应急指挥一张图本地化部署,实现灾害事故快速接报、行动指令精准下达、救援力量快速调动、应急处置动态跟踪、应急预案流程化推进,提升应急指挥精准化水平。

——视频指挥调度子系统。支持各类视频监控、软终端、触屏标绘终端接入,提供可视指挥、语音指挥、图片指挥功能,实现远程可视化调度指挥。

——自然灾害预警发布子系统。汇聚本级自规、水务、气象、应急等信息资源和监测数据,建立统一的预警信息发布中心与预警信息发布系统,实现与省级预警平台无缝链接,整合各种信息发布渠道,实现信息一键式发布;建设公共应急广播系统,与现有乡镇(街道)、村社大喇叭平台适配,实现终端的自动唤醒和强制播出,农村行政村户外终端全覆盖。

——深度接入省市应急厅(局)安全生产预警、政务服务管理、互联网+执法、安全生产清单制管理、卫星和航空遥感数据应用服务、应急测绘等子系统,纳入县级应急管理综合平台实现一站化管理。

五、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

各乡镇(街道)和县级相关部门要建立健全组织领导和工作协调机制,强化应急指挥和应急管理机构职能,及时协调解决应急管理工作中出现的重大问题,加强规划实施的统筹协调,细化工作分工,落实责任主体,加强规划实施与年度计划的衔接,明确规划各项任务的推进计划、时间节点和阶段目标,确保规划实施有序推进,确保重大举措有效落地,确保各项目标如期实现。

(二)完善政策支持

在资金、产业等方面制定配套政策,强化政策统筹协调,创造规划实施的良好政策环境。完善财政支持政策,积极争取国家、省级资金支持,积极推动将应急管理领域重点项目纳入本地区、部门财政优先安排范畴,统筹安排规划重大工程项目所需财政资金,简化重大工程项目审批核准程序,拓宽规划多元投入保障渠道,保障工程项目落地实施。创新基层应急资金筹措机制,加大各级财政对规划实施的保障力度。制定促进应急产业健康快速发展的优惠政策,完善自然人、法人或其他组织参与捐赠、志愿服务等鼓励政策。

(三)健全评估考核

建立健全规划实施评估制度,将规划任务落实情况作为对县级部门和乡镇(街道)人民政府(办事处)工作督查和考核评价的重要内容。由应急部门组织开展规划实施中期评估和总结评估,分析实施进展情况及存在问题,并提出改进措施,及时公布进展情况。

 

 

 

 

 

 

 

 

 

 

 

 

 

 

 

 

 

 

 

 

 

 

 

 

 

 

 

 

 

 

 

 

 

 

 

 

 

 

 

 

 

 

 

 

 

主办:资阳市人民政府 承办:资阳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市政府办公室联系电话:028-26655501 市政府网站联系电话:028-28000836
网站标识码:5120000001  蜀ICP备05007295号-1 川公网安备 5120020200001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