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至县人民政府
乐至县政策文件库
当前位置:首页 / 乐至县人民政府 / 政策文件 / 乐府发
索 引 号: 008522030/2023-00007 公文种类: 通知 发布机构: 乐至县人民政府    
成文日期: 2023-02-27 发布日期: 2023-02-27 文  号: 乐府发〔2023〕11号 有 效 性: 有效
 

 

 

乐府发〔202311

 

 

 

各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县级各部门(单位):

经县政府同意,现将《乐至县“十四五”卫生健康发展规划》印发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抓好贯彻执行

 

 

乐至县人民政府        

2023227        

    

 

第一章 规划背景

第一节 发展基础 05

第二节 发展机遇 10

第三节 发展挑战 13

第二章十四五卫生健康发展要求

第一节 指导思想 16

第二节 基本原则 16

第三节 发展目标 18

第三章 加快构建现代化卫生健康体系

第一节 加强卫生健康党建体系 21

第二节 强化公共卫生服务体系 22

第三节 完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 25

第四节 加强基层医疗卫生体系 27

第五节 健全中医药服务体系 28

第六节 完善老年健康服务体系 30

第七节 建设健康服务业体系 30

第四章 全方位维护人民群众健康

第一节 普及全民健康生活方式 32

第二节 深入开展爱国卫生运动 33

第三节 加强传染病预防控制 34

第四节 强化慢性病和精神卫生防治 35

第五节 加强食品安全与营养管理 36

第五章 全生命周期保障人群健康

第一节 促进优生优育和托育发展 37

第二节 优化妇幼卫生健康服务 38

第三节 促进儿童和青少年健康 39

第四节 加强职业卫生与健康保护 39

第五节 丰富老年健康服务供给 40

第六节 维护提升残疾人健康 41

第六章 全力推动医疗服务高质量发展

第一节 加强医疗服务能力建设 41

第二节 提高医疗质量和安全水平 42

第三节 优化医疗服务模式 43

第四节 大力发展互联网+医疗 44

第七章 推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

第一节 发挥中医药独特优势 45

第二节 加强中医药队伍和文化建设 46

第八章 深化医药卫生重点领域改革

第一节 推动医药卫生系统集成改革 47

第二节 融入成渝地区卫生健康一体化发展 47

第三节 深化分级诊疗制度建设 48

第四节 推动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 48

第五节 稳步提高医疗保障水平 48

第六节 增强药品药械供应保障能力 49

第七节 加强医疗行业综合监管体系 49

第八节 推进疾病预防控制体系改革 50

第九章 夯实基础支撑与要素保障

第一节 加强卫生健康人才队伍建设 51

第二节 加快卫生健康信息化建设 53

第三节 加大卫生健康投入保障力度 55

第十章 加强组织实施与监测评估

第一节 加强组织领导 56

第二节 深化部门协同 56

第三节 健康融入万策 57

第四节 加强监测评估 57

 

 

 

 

 

乐至县“十四五”卫生健康发展规划

 

十四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之后,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第一个五年,是乐至迈入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新阶段、开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征程和重塑乐至发展新格局的战略机遇期。为认真贯彻落实健康中国战略,加快实施健康乐至行动,全方位全周期保障人民健康,不断提高人民健康水平,根据《四川省十四五卫生健康发展规划》《资阳市十四五卫生健康发展规划》《乐至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健康乐至2030”规划纲要》,编制本规划。

 

第一章 规划背景

第一节 发展基础

十三五期间,在县委、县政府坚强领导下,全县卫生健康工作以健康乐至为主线,以打造一中心、建设一龙头、建立三支撑、做强四服务、发展多点面、提升两框架为方向,坚定不移地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统筹推进医疗服务能力提升、公共卫生服务强化、健康扶贫工作落实等重点任务,不断完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各项卫生健康工作均取得重大进展,顺利完成十三五卫生健康规划确定的发展目标,为我县决战脱贫攻坚、与全国同步建成小康社会、奋力推动乐至经济社会发展再上新台阶打下坚实的健康基础。

人民健康水平不断提高2015年至2020年,人均预期寿命由75岁提高到76岁。2020年,全县人口平均期望寿命76岁,人口出生率6.9‰,死亡率7.7‰,婴儿死亡率2.7‰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2.79‰,孕产妇死亡率23/10万,人群健康指标达到乐至县十三五卫生事业发展规划预定目标。

健康乐至行动扎实推进。爱国卫生运动深入开展,我县成功创建国家卫生县城;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广泛开展,全社会关注健康、追求健康的氛围初步形成,全县居民健康素养水平明显提升。

健康扶贫任务全面完成。加大健康扶贫投入力度,全面落实十免四补助一减免四保险一救助四基金等医疗保障政策。十三五以来,全县贫困人口参保率达100%,县域内住院和门诊慢病维持治疗医疗费用个人自付率仅5.18%。建立、发放卫生扶贫救助基金260.96万元,救助贫困人口1124人次。为135名贫困患者实现白内障手术项目全免费、322名县域内或跨县域转诊救治的危急重症贫困孕产妇实现住院分娩全免费。大病专项救治工作扎实开展,救治管理5149人。新(改)建村卫生室93个,全县贫困人口基本医疗提供了有力保障。

深化医改工作深入推进。扎实推进分级诊疗,2018年依托县人民医院与童家镇中心卫生院开展全县首个医共体试点,实现技术、人才、管理资源共享,促进优质医疗资源有效下沉。健全完善县妇幼保健计划生育服务中心、县精神卫生保健院薪酬制度,优化薪酬分配比例,使奖励绩效达70%,建立单位年度收支结余20%作为临床一线人员奖励性绩效的激励机制,有效激活两家全额拨款的公共卫生服务机构发展活力。扎实推进医疗机构药品采购两票制工作,全县医疗卫生单位药品采购阳光积分全部达标。

医疗服务能力明显增强率先建成资阳市独立运行的县级急救中心,实现县域内“120”集中调度,三级院前网络救治体系逐步健全。县人民医院建成卒中中心,有效提升全县脑卒中、冠心病等心脑血管疾病诊疗水平,胸痛中心通过中国胸痛中心认证,改变了心脏突发疾病县域内无法医治的历史,实现危重心脏疾病县域内就诊。县第二人民医院在全市率先通过社区医院创建验收。成立县级医疗质量控制小组,开展医疗质量控制工作,近年无重大医疗事故和扰乱医疗秩序事件发生。全面开展优质服务基层行活动,全县25个乡镇(中心)卫生院规范化建设标准率达100%,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服务能力显著提升。医联体建设成绩明显,县人民医院、县中医医院、县妇幼保健计生生育服务中心与简阳市人民医院、成都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四川省中医医院、华西第二医院建立专科联盟;县第二人民医院、第三人民医院与简阳市人民医院建成医联体,整合型医疗服务体系初步建立。

公共卫生服务能力大幅提升。积极开展疫情防控工作,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经受住重大考验。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质量持续提升,城乡居民电子健康档案建档率达97.05%,高血压、糖尿病规范管理率分别达到88.16%85.15%,重精患者管理率达96%2018年顺利通过国家慢性病综合防控示范区复评验收。疾病预防控制工作有效推进,全县二级及以上医疗机构均设置疾病预防控制科(预防保健科)。全县法定传染病疫情报告率达100%,乙丙类传染病报告发病率170.91/10万,无甲类传染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发生。重大传染病防控有力推进,推广实施艾滋病感染者和病人随访管理工作下沉模式、男男人群干预综合模式、全县医疗机构艾滋病检测点全覆盖模式,艾滋病检测覆盖率达34.38%,抗病毒治疗覆盖率达94.09%,艾滋病育龄妇女治疗率达94.9%,抗病毒治疗抑制率达90.41%,艾滋病防治核心指标全全面提升,2017年顺利通过全省艾滋病综合防治示范区省级评审验收。结核病防治成效显著,结核患者和疑似病例报告率100%、成功治疗率达89.25%

中医药事业提质发展。大力开展中医药健康你我他”“岐黄校园行、中医药文化科普巡讲等活动,通过义诊咨询、健康讲座、发放科普宣传资料、送医送药等形式,展示中医药在维护群众健康、弘扬传统文化中的重要地位。组织开展第二届名中医评选活动,评出县级优秀名中医10名。县中医医院针灸科列入省级重点专科。在县中医医院建成名医工作馆,唐伯亮名中医工作室被市级授牌。全县所有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均设立中医科,中医药服务覆盖率达100%,中医药服务量和满意率不断提升,成功获得全国基层中医药工作先进单位称号。

人才队伍建设稳步加强。十三五以来,新进各类卫生人才427人(其中公开考试招聘318人、公开考核招聘109人、农村订单定向免费医学生招聘18人)。组织开展全科医生转岗培训38人次,选派1人参加四川省骨干全科医生培训,选派57名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人员到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四川省人民医院、四川省肿瘤医院等医院进修,全县卫生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任务完成率达100%,人才队伍整体素质和能力不断提升。

信息化建设迅速发展。推进互联网+医疗服务,县人民医院、县中医医院、县妇幼保健计划生育服务中心微信公众号实现网上预约挂号。扎实推进居民健康卡建设,实行区域就医一卡通。有序推进远程医疗工作,县级分级诊疗中心完成建设,远程医疗覆盖辖区所有公立医院及8个乡镇中心卫生院。

卫生投入持续增加。县财政对卫生事业投入从2016年的17342万元上升到2020年的29957万元,占全县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由2016年的1.14%提高到2020年的1.54%,年均增长2697万元,年均增幅12.71%截至2020年,我县共争取到中央投资项目11个,总投资9026.52万元(其中中央投资6140万元、地方配套1070万元)。医疗卫生项目建设稳步推进,截至2020年,11个项目全部开工建设,开工率达100%;完工项目10个,完工率91%;投入使用项目10个,投入使用率91%,建筑面积23180平方米。

健康城市建设取得重大成果。十三五期间,牢固树立大卫生、大健康理念,围绕以健康为中心,积极打造健康城市,健全了包括学校、医院、社区及行政事业单位在内的健康教育网络;精心打造城市健康主题公园,建立健康教育阵地300余个;加强卫生监督检查,显著提升市容市貌;强力推进病媒生物防制,有效降低四害密度和传染病风险。坚持将慢性病防控理念融入城市规划,出台市民500米健康休闲计划系列政策措施,赋予城市健康环境、健康服务、健康文化等多种功能,扩大开展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活动。

第二节 发展机遇

十四五时期,站在新的历史起点,面对健康中国建设、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全面深化医改多重战略叠加的时代背景,乐至迎来了双城记发展机遇,全县卫生健康事业发展处于大有可为的战略机遇期。

——“党的二十大及新冠疫情为卫生健康事业发展指明前进方向。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指出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促进医保、医疗、医药协同发展和治理。促进优质医疗资源扩容和区域均衡布局,坚持预防为主,加强重大慢性病健康管理,提高基层防病治病和健康管理能力。深化以公益性为导向的公立医院改革,规范民营医院发展。发展壮大医疗卫生队伍,把工作重点放在农村和社区。重视心理健康和精神卫生。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创新医防协同、医防融合机制,健全公共卫生体系,提高重大疫情早发现能力,加强重大疫情防控救治体系和应急能力建设,有效遏制重大传染性疾病传播。深入开展健康中国行动和爱国卫生运动,倡导文明健康生活方式新冠肺炎疫情暴露出了我县医疗基础建设薄弱、公共卫生医疗基础设施不足的短板,医院床位紧张、医护人员人手不足等问题比比皆是,核酸检测能力、应急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更是十分薄弱。疫情带给人们诸多思考,人民对健康认识逐步提高,对医疗服务水平提出了新要求。党的二十大及疫情防控为我县卫生健康事业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为新时期卫生健康事业提供了行动指南。

——“健康中国2030”为卫生健康事业发展带来政策机遇。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全民健康作为全面小康的重要基础,强调把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从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统筹谋划加快推进健康中国建设,并于201610月发布了《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为推进健康四川建设,提高全省人民健康水平,省委省政府在省委十届七次全会做出了推进健康四川建设的战略部署,于20173月发布了《健康四川2030规划纲要》,市委市政府于20188月印发了《健康资阳2030”规划纲要》。乐至县委县政府结合本县卫生与健康发展实际,于20204月制发了《健康乐至2030”规划纲要》,旨在通过倡导健康观念、普及健康生活、优化健康服务、完善健康保障、建设健康环境、发展健康产业全方位、全生命周期维护和保障人民健康,大幅提升健康水平,显著改善健康公平,提高全县人民健康水平和生命质量,为加快建设秀美宜居的成渝中部绿色发展示范区提供坚实健康保障健康中国2030”战略的深入贯彻落实,为我县卫生健康事业带来了政策机遇,为新时期我县卫生健康事业发展指明了方向。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为卫生健康事业发展营造良好环境。中央已明确将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作为国家大战略,《成渝经济区区域规划》要求加快医疗卫生健康事业发展,完善公共卫生服务体系、优化医疗资源配置、推进公立医院改革试点,对我县医疗卫生对外交流合作和区域卫生发展产生积极影响。乐至地处成渝直线黄金分割点,是成都东向门户成渝相向枢纽。从经济区位看,乐至既是我省一干多支发展战略的主干”“极核的重要组成部分,又位于成渝双城相向发展的主轴。成资同城化发展作为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的支撑性工程,制定的有关空间规划和发展规划,从发展定位、战略支撑、开放平台、产业升级、通道建设等方面为乐至指明了前进方向和着力重点,其战略牵引力、政策推动力和发展支撑力前所未有,有利于更好搭乘成渝开放快车,引进成渝两地优质医疗资源,大幅提升乐至医疗卫生服务水平,为我县卫生健康事业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环境和有力支撑。

——全面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为卫生健康事业发展注入强大活力。根据国家、省、市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政策文件和指导精神,我县持续推动各项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政策落实,将预防为主摆在更加突出位置,深化医疗、医保、医药三医联动改革,破除卫生健康事业发展的体制机制性障碍,使医疗保障制度更加完善,医疗服务价格体系更加合理,城乡医疗资源分配更加公平,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迈向更高水平,基本医疗卫生制度更加健全,不断为乐至县卫生健康事业发展注入新活力。

第三节 发展挑战

当前,乐至县医疗卫生资源缺乏、发展不均衡的问题仍然存在,十四五期间卫生健康事业发展仍然面临诸多挑战。

——城镇化加速带来新挑战。我县城镇化率已达到40.6%,逐步从乡村型社会向城市型社会转变。但我县当前医疗卫生资源数量、布局、结构、质量及城镇人口增速,与新型城镇化、乡村振兴、全县乡镇行政区划和村级建制调整改革后半篇文章的要求还有较大差距。

——重大疾病防控形势依然严峻。新冠肺炎等新发传染病对公共卫生安全构成威胁,艾滋病、结核病等重大传染病防控形势依然严峻,流行地区寄生虫病、地方病防控任务仍然十分艰巨。心脑血管疾病、癌症、慢性呼吸系统疾病、糖尿病等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发病人数快速上升,18岁以上居民高血压患病率为24%,糖尿病患病率为8.6%,均高于同期全国平均水平。

——人口老龄化形势严峻。我县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占全县总人口26.4%,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具有基数大、占比高、增速快的特点。但我县老年健康服务体系不健全,老年护理人员短缺,老年医疗、康复护理、长期照护、家庭照料等基础性、辅助性、接续性医疗卫生服务供给不足,居家养老、社区养老的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不完善,难以有效满足老年人多层次、多样化健康服务需求。

——健康危险因素广泛存在。吸烟、过量饮酒、不合理膳食等不健康生活方式,成为影响人群健康的主要危险因素。15岁以上居民吸烟率23.4%,其中男性吸烟率高达41.7%;经常性饮酒率为26.3%,其中男性高达44.7%18岁及以上居民每人每天平均烹调盐摄入量为9.2g,均高于全省平均水平。18岁以上居民超重率33.5%,男性超重率36.8%,女性超重率30.3%,肥胖率12.1%,男性肥胖率12.2%,女性肥胖率12.1%,与十二五期间比较,超重率与肥胖率均大幅提高,成为推高各类慢性疾病发病率、患病率的主要代谢性危险因素。

——优质医疗资源不足且分布不均。优质医疗资源严重不足,截2020年底,县域内仅有三乙综合医院1家。医疗资源分布不合理,区域发展不平衡,城乡之间医疗资源配置差异大,农村地区医疗卫生机构基础设施条件依然较差,医疗仪器设备较落后,特别是部分乡镇卫生院配备的检验和医学影像设备较低端,只能进行简单的常规辅助检查,不能较好地满足广大群众日益增长的医疗卫生服务需求

——医疗卫生人才短缺。医疗卫生专业技术人才短缺,特别是高职称、高学历、高技术和妇产科、儿科医师严重缺乏,不能满足群众对优质医疗卫生服务的需求。全县正高级职称卫生技术人员仅17人(0.9%),副高级职称仅177人(9%),其中基层医疗机构副高级职称及以上仅41人。全县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空编率较高,2020年达19.3%;乡村医生队伍年龄偏大、诊疗水平不高,全县现有在岗乡村医生中50岁以上551人,占比66%60岁以上286人,占比34%30岁以下仅2人,且乡村医生招募困难,队伍青黄不接、后继乏人。

 

第二章 “十四五”卫生健康发展要求

第一节 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一中全会精神,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融入新发展格局,贯彻新时代卫生健康工作方针,以推动卫生健康事业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为主线,以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健康需求为根本目的,以倡导健康观念、普及健康生活、优化健康服务、完善健康保障、建设健康环境、发展健康产业为抓手,推进健康乐至建设,全方位、全生命周期维护和保障人民健康,提高全县人民健康水平和生命质量,为加快建设三区三城提供坚实健康保障。

第二节 基本原则

——坚持党的领导。充分发挥党把方向、谋大局、定政策、促改革的能力和定力,坚持全面从严治党,加强党对卫生健康事业的领导,把党中央决策部署落实到卫生健康工作各方面和全过程,提升卫生健康系统党组织领导高质量发展的能力和水平,为卫生健康改革发展提供坚强政治保证。

——坚持健康优先。把健康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将健康融入所有政策,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立足县情,加快形成有利于健康的社会氛围、生活方式、生态环境和经济社会发展模式,实现以治病为中心向以健康为中心的转变,实现健康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坚持高质量发展。把提高卫生健康供给质量作为核心任务,加快优质医疗卫生资源扩容下沉,更加注重预防为主和风险防范、资源下沉和整体协作、提高质量和促进均衡,实现卫生健康事业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可持续、更为安全的发展。

——坚持改革创新。坚持政府主导,发挥市场机制作用,以人民健康需求为导向,坚持保基本、强基层、建机制的基本原则,加快关键环节改革步伐,推进医疗卫生、体育健身等健康服务行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冲破思想束缚,破除利益固化藩篱,清除体制机制障碍,通过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管理创新、科技创新,充分发挥科技创新和信息化的引领支撑作用,构建健康服务新模式。

——坚持均衡可及。把握医疗卫生公平可及规律,突出基本医疗卫生健康事业的公益性,聚焦重大疾病、主要健康危险因素和重点人群健康,以农村、基层和贫困地区为重点,推进健康领域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逐步缩小城乡、地区、人群间的基本健康服务和健康水平差异,实现全民健康覆盖,促进健康公平。

——坚持共建共享。发挥政府的组织和引导作用,部门密切配合,社会各界积极参与,强化个人健康责任意识,引导人人加强自我健康管理,倡导将健康行为融入生产生活之中,推进健康生活方式,维护健康生态环境,有效控制影响健康的危险因素,形成全社会维护和促进健康的强大合力,以健康的生产力促进经济社会良性协调发展。

第三节 发展目标

2025年,人民健康水平进一步提升,人民健康素养明显提高,健康生活方式基本普及,健康环境持续优化,健康服务能力有效提升,内涵丰富、结构合理的健康产业体系基本形成,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的全民基本医疗卫生制度体系基本建立,人人享有较高水平的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和基本体育健身服务,城乡居民健康差距进一步缩小,居民主要健康指标达到全市、全省平均水平。

——人民健康水平持续提升。人民身体素质明显增强,生命质量不断提高,人均预期寿命2025年达到78.3岁,人均健康预期寿命显著提高。

——健康危险因素有效控制。全民健康素养提高到25%,健康生活方式全面普及,15岁以上居民吸烟率降低到22%,有利于健康的生产生活环境初步形成,食品药品安全得到有效保障,消除和控制重大疾病危害。

——医疗卫生服务能力大幅提升。优质高效的整合型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和完善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基本建立,健康保障体系进一步完善,健康服务质量和水平显著提高。

——健康制度体系更加完善。有利于健康保障的法律法规得到全面落实,健康领域治理能力和服务水平显著提升,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障水平稳步提升。

——健康产业全面协调发展。建立结构合理、功能完整的健康产业体系,以点带面、以面带全,形成一批立足当地自身资源禀赋、具有较强竞争力的健康产业群。

 

发展指标

领域

指标

2020

2025

指标性质

健康

水平

人均预期寿命(岁)

76.5

78.3

预期性

健康预期寿命(岁)

同比例提高

预期性

婴儿死亡率(

3.55

3.5

预期性

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

5.70

5.2

预期性

孕产妇死亡率(1/10万)

17.9

14.5

预期性

重大慢性病过早死亡率(%

16.5

15.8

预期性

健康

生活

居民健康素养水平(%)

19.33

25

预期性

15岁以上人群吸烟率(%

23.4

22

预期性

中小学健康教育课开课率(%)

85

90

预期性

健康

服务

每千常住人口医疗卫生机构床位数(张)

5.8

7.5

预期性

每千常住人口执业(助理)医师数(人)

2.32

2.48

预期性

每千常住人口注册护士数(人)

2.71

3.3

预期性

每千常住人口药师(士)数(人)

0.2

0.3

预期性

每千常住人口全科医生数(人)

2.8

3.5

预期性

千人口3岁以下婴幼儿托位数(个)

-

4.5

预期性

孕产妇系统管理率和3岁以下儿童系统管理率(%

85

95

预期性

符合治疗条件的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病人接受抗病毒治疗比例(%)

90

91.5

预期性

肺结核发病率(1/10万)

58

49

预期性

严重精神障碍管理率(%

90

95

约束性

高血压患者管理率(%

40

45

预期性

糖尿病患者管理率(%

35

40

预期性

二级及以上综合性医院设老年医学科比例(%

90

预期性

重点人群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率(%

≥80

预期性

全县儿童青少年总体近视率(%

力争每年降低0.5个百分点

约束性

健康

保障

个人卫生支出占卫生总费用的比重(%

28

30

约束性

健康

环境

卫生乡镇(街道)数(个)

23

21

预期性

健康

产业

健康服务业总规模(亿元)

15

18

预期性

第三章 加快构建现代化卫生健康体系

第一节 加强卫生健康党建体系

加强政治思想建设。坚持把政治建设摆在首位,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卫生健康工作的重要论述和指示批示精神,全面加强党对公立医院工作的全面领导。认真执行公立医院党组织领导下的院长负责制,完善公立医院议事决策制度。坚持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制度,深化学习型党组织建设,建立健全党员党性教育锤炼体系。

加强意识形态工作建设。全面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切实维护意识形态领域安全。深挖卫生健康系统先进典型,探索行业文化建设机制,树牢大医精诚、生命至上的职业价值观,大力弘扬仁爱、诚信、奉献的崇高职业精神。

加强组织体系建设。健全完善公共卫生机构、公立医院、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民营医疗机构的党组织体系建设。发挥建在学科上的党支部政治优势,推动党组织领导下的院长负责制与现代医院管理体制的融合发展,全县公立医院党建入章比例达到100%。开展卫健系统党建示范点创建活动,推进公立医院基层党组织标准化、规范化建设。

加强干部队伍建设。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健全干部选拔任用、培养锻炼、考核评价、监督管理制度体系。强化卫生健康人才引育,培养选拔卫生健康相关领域具有先进水平的领军人才,引进一批具有领先水平的学科带头人,建立一支业务能力强、整体素质高的人才队伍。

加强纪律作风建设。加强党风廉政建设,严格落实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坚持管行业与管行风统筹推进,建立完善医务人员医德考评制度。持续开展行业突出问题专项治理、医德医风整治等工作,纠治医药购销领域和医疗服务中的不正之风,提升群众就医满足感获得感。

第二节 强化公共卫生服务体系

完善疾病预防控制体系。明确疾病预防控制机构职责定位,强化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军民融合、防治结合、全社会协同,强化医疗机构公共卫生责任。落实城乡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疾病预防控制、公共卫生管理服务职责,完善疾病预防控制部门与城乡社区联动机制,夯实联防联控、群防群控的基础。创新医防协同机制,加强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对医疗机构疾病预防控制工作的技术指导和监督考核,建立完善人员通、信息通、资源通和监督监管相互制约的机制。完善县域内重大疾病防控能力,落实预防为主的卫生工作方针。加强县疾控中心等级创建工作,十四五期间,县疾控中心成功创建三级乙等疾控中心。

完善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坚持统一领导、综合协调、防治结合、平战结合的原则,以体系建设为根基,以能力建设为主线,扎实推进公共卫生应急体系建设。建立公共卫生应急指挥中心,完善公共卫生应急指挥调度、监测、预警、防控、救治、康复体系,强化信息支撑和物资保障,落实各组织机构责任,建立健全专业防控、联防联控、群防群控、医防协同的公共卫生应急机制。加强公共卫生应急队伍建设和能力培训,着力培养公共卫生机构、县级医疗机构和基层医疗机构应急骨干。到2025年,每个乡镇(中心)卫生院培养至少1名卫生应急管理骨干,建立一支县级突发急性传染病防控队、一支紧急医学救援队、一支卫生应急快速反应队,卫生应急人才队伍建设得到充分保障。开展紧急救援技能普及活动,做到进企业、进社区、进学校、进村镇、进家庭,普及覆盖率达70%以上。

建强建优妇幼健康体系。构建以妇幼保健机构为核心、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为基础、大中型医疗机构和相关科研教学机构为技术支撑的妇幼健康服务网络。推动妇幼保健特色专科建设,加快县妇幼保健计划生育服务中心服务能力建设,力争十四五期间县妇幼保健计划生育服务中心成功创建二级甲等妇幼机构。加强孕产期全程服务和高危孕产妇专案管理,保障母婴安全。提高孕产妇和新生儿危急重症救治能力,有效降低孕产妇死亡率和婴儿死亡率。全面提升生殖健康、母婴健康、儿童健康等妇女儿童健康服务质量,提高妇女儿童健康水平。

建立完善院前医疗急救服务体系。以县急救中心为调度平台,建成县级医疗机构中心乡镇卫生院乡镇卫生院一体化三级急救网络。加强县急救中心的指挥调度能力建设,按照就近、救急、满足专业要求、兼顾患者意愿的调度原则,完善急救车辆调度机制。加强急诊、胸痛中心、卒中中心的救治能力建设,改善心脑血管事件、伤害、中毒等急性疾病县域内救治效果。加强院前急救队伍建设,提升急救急诊医务人员待遇,稳定和增加急救急诊人员队伍,改善人员队伍结构,加强急救急诊人员能力培训,提升急救能力。到2025年底,实现15分钟急救圈全人群覆盖。

加强精神卫生防治体系建设。完善以专业精神卫生机构为主体,综合性医院精神科为辅助,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和精神疾病社区康复机构为基础,疾病预防控制机构为补充的精神卫生防治体系和服务网络。鼓励和引导有实力的社会资本和符合资质的人员举办精神卫生专科医院。到2025年,精神科执业(助理)医师达到2.55/10万人,基本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卫生和心理健康服务需求。

强化卫生健康监督执法体系。开展卫生健康监督机构规范化建设。加强卫生健康监督远程指挥中心建设,建设一批医疗废物、生活饮用水、游泳场所等公共卫生风险智能监测点。明确乡镇(街道)承担卫生健康综合监管的机构,将医疗卫生综合监管纳入城乡社区网格化服务管理,合理配置监管协管力量。

构建完善职业健康防治体系。建立健全以职业病监测评估、职业病危害工程防护、职业病诊断救治为主体的职业健康防治体系。依托县疾控中心建立职业病监测评估机制。

第三节 完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

加快提升医疗服务能力。推进县级医疗机构等级创建和县域医疗卫生次中心建设,加快县域内优质医疗资源扩增和均衡布局。到2025年,县人民医院达到三级甲等标准,县中医院达到三级乙等中医院标准,县妇幼保健计划生育服务中心、县精神卫生中心达到二级专科医院标准。推进县域优质医疗资源扩容,基本实现大病不出县,保持县域内就诊率90%以上。

深化医联体建设。借助成渝双城经济圈契机,纵深推进医联体建设,借助用好成渝两地优质医疗资源,提升医院学科实力和运营效率;建立完善分级诊疗机制,实现乐至县医联体网格化管理,提升区域内医疗服务能力。

推进医共体建设。坚持以人民健康为中心,以促进县域优质资源下沉为抓手,以提升医疗卫生服务能力为重点,深入推进分级诊疗制度建设,逐步建立目标明确、权责清晰、公平有效的乐至县第一健康集团和乐至县第二健康集团,县人民医院、县中医医院分别牵头,全县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乡镇公立医疗机构分别为两个集团成员单位。

建设优质高效整合型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立整合性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完善分级诊疗制度,完善县乡村三级医疗服务网络,形成以公立医疗为主体、民营医疗为补充的格局。建立完善紧密型县域医疗共同体,积极探索总额预付、结余留用医疗支付制度、统一人事制度、统一薪酬制度、统一医疗质量管理、统一药品目录、探索连续协调的整合医疗卫生服务模式,促进优质医疗资源下沉基层,增强优质医疗资源的可及性。完善县域医疗卫生体系整体绩效考核机制,促进从单纯追求医疗卫生支出增加和服务量增长向健康产出-投入比增加转变,从以疾病治疗为中心以健康为中心转变,形成集预防、治疗、康复、临终关怀健康管理为一体的、系统性、连续性的全人全生命周期卫生健康服务体系。

加强专科医疗体系建设。围绕心脑血管疾病、肿瘤、呼吸系统疾病、高血压、糖尿病等重大疾病,建设重点学科和重点专科。到2025年,力争三级医院至少新建成2个以上重点学科或重点专科,二级医院至少新建成1个以上重点学科或重点专科。

专栏1 优质高效医疗服务体系建设工程

补短板工程:建设乐至县中医院传染病门诊项目。改善县级医院基础设施条件,县域内建有胸痛、卒中、创伤救治中心、癌症筛查和早诊早治中心

乐至县医疗综合服务体建设项目:新建业务用房约110000平方米,内设外科、内科、ICU病区、手术室以及应急保障库区等,并购置各类相应设施设备。

乐至县第三人民医院建设项目:新建门诊、发热腹泻门诊、住院、康养、医学留观室、隔离病房等业务用房15700平方米,完善污水处理、垃圾处理、绿化、硬化等附属设施工程。

乐至县第四人民医院建设项目:项目规划用地23.07亩,新建门诊、急诊、住院、医技综合楼、康养、传染病区等业务用房18000平方米,完善污水处理、垃圾处理、绿化、硬化等附属工程和病区智能化管理系统、诊疗备采购、室内装修等医院能力提升工程。

第四节 加强基层医疗卫生体系

建立基层医疗卫生新格局。构建起以县医院为龙头、医疗卫生次中心为支撑、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为骨干、村(社区)卫生室(站)为网底的基层医疗卫生新格局。优化乡村卫生资源布局,开展乡村两级卫生资源归并整合和布局调整。巩固基本医疗有保障成果,推进健康乡村建设,防止因病返贫致贫。

持续开展优质服务基层行加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规范化建设,改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发热诊室(哨点)、急诊部、住院部、医技科室等业务用房条件,更新换代医疗设备,改善诊疗环境,完善后勤保障设施。加强基于循证医学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和基层临床诊疗指南的培训,提升基层医疗卫生人员业务素质和能力。以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和基层医疗共同体为载体,推进县乡村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和基本医疗服务一体化,促进优质医疗资源下沉,提高基层医疗机构医疗卫生服务能力和质量。力争2025年所有基层医疗机构达到国家基本标准,50%的基层医疗机构达到国家推荐标准,童家镇中心卫生院、良安镇中心卫生院、石湍镇中心卫生院达到二级综合医院标准。

优化乡村卫生资源布局。按照乡镇行政区划调整和辖区人口变化重新规划优化村卫生室设置,完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和基本医疗服务的设施、设备、药品和器械配置。完善村医退出引入机制,稳定和发展村医队伍,优化村医队伍人员结构和质量。每个建制乡镇设置1所达标卫生院,原则上每个行政村设置1所达标卫生室,基本形成农村30分钟健康服务圈。

积极发展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主动适应城镇化快速发展趋势,增加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供给,原则上按照每310万居民规划设置社区卫生服务中心1个,根据需要设置若干社区卫生服务站。完成乡镇调整为街道的乡镇卫生院转型为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加强基础设施和内涵建设,20%的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创建为社区医院。

专栏2 基层医疗机构服务能力提升工程

补短板工程:全面推进石湍、良安、童家镇中心卫生院建设县域医疗次中心,有效改善县域内基层医疗机构基础设施条件。

第五节 健全中医药服务体系

推进中医医疗机构特色发展。完善以县中医医院为主体、乡镇卫生院为基础、民营医疗机构为补充的中医药预防保健服务体系。提升县中医医院服务能力,到2025年,县中医医院达到三级水平。拓展中医药预防保健服务,65岁以上老年人和0—3岁婴幼儿的中医药健康管理服务覆盖率均达到70%。加强中医特色诊疗服务供给,鼓励县中医医院发展中医特色康复服务,加强老年病科建设。推进县妇幼保健计划生育服务中心中医科建设,将中医与妇女儿童保健相结合,运用中医药方法开展妇女儿童常见病、多发病防治。

夯实基层中医药服务阵地。以全国基层中医药工作先进单位为引领,不断提升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到2025年,力争村卫生室、社区卫生服务站均能提供中医药服务。加强基层中医药人才队伍建设,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乡镇卫生院中医医师占比稳定提升。大力发展中医养生保健机构,支持兴办以中医养生保健为主的医养中心、疗养院,鼓励中医医院为养生保健机构提供技术支持,拓展中医养生保健服务范围。推广中医药适宜技术,打造中医药文化氛围浓厚的中医馆,到2025年,力争创建12家以中医药为特色的乡镇(中心)卫生院。

推动中医药产业链发展。进一步加强中药资源保护、研究开发和合理利用,促进中药资源可持续发展。大力发展中医药药材种植,以公司+基地+农户的模式,形成规模化、规范化、标准化、无害化种植。鼓励中药企业优势资源整合,实现药材来源基地化、生产过程规范化、质量控制标准化、检测手段科学化,提高中药产业整体实力。

第六节 完善老年健康服务体系

完善老年健康服务网络。建立以县级医院老年医学科和康复科为重点,各类老年医院、康复医院、护理院、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医养结合机构为基础,覆盖城乡、深度融合的预防、养生、医疗、养老健康养老服务体系,推动医疗卫生服务延伸至社区、家庭。探索乡镇卫生院与敬老院、村卫生室与农村幸福院统筹发展体系,推动医疗卫生服务延伸至村、社区、家庭。

加大老年健康服务机构建设力度。加快推进县中医医院老年病大楼项目建设。完善养老机构和医疗机构的双向转诊机制。提高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康复、护理床位占比。鼓励社区养老机构、敬老院利用现有资源,因地制宜开展家庭病床服务。推动二级及以上综合性医院设立老年医学科,比例达90%。鼓励社会力量参与举办老年医院、康复医院、护理院等老年健康服务机构,为老年人提供多层次、多元化老年健康服务。

专栏3 老年健康服务体系建设工程

老年健康服务体系建设:县中医院老年病大楼项目建设。

第七节 建设健康服务业体系

建立健康服务业体系。培育医药健康产业和医疗康养产业,不断提升产业布局、资源配置、宏观调控能力,到2025年,初步建立起体系完整、结构优化、充满活力的健康服务业体系。

建立健康服务业发展体系。加强部门协调配合,政策互补联动,构建政府引导、市场运作、融合集聚、创新开放的发展体系。完善产业统计监测,发挥各类产业发展基金扶持作用,引导金融机构加大信贷支持,夯实健康服务业发展支撑。

做强健康产业主核心。建设健康产业园,推动海辰集团与蓝月亮、立白、金龙鱼的深度合作,提升海辰健康科技产业园科技水平,引进其上下游配套企业,完善集个人和家庭护理日用产品生产于一体的全产业链条。围绕做强我县康养业,积极引进健康护理设备生产、老年个性化营养健康食品生产等项目。发展健身休闲运动产业,实施健身服务精品工程,利用乐至县域自然生态环境优势,发展登山、自行车、徒步、钓鱼、自驾游等户外运动项目,拓展游泳、网球、气排球、广场舞等休闲运动项目,打造具有区域特色的健身休闲运动区。

优化规范社会办医体系。建立现代医院管理制度,完善规章制度、规范诊疗行为、构建长效机制,不断提升社会办医管理水平。制定完善加快社会办医的政策措施,拓展社会办医发展空间。鼓励和引导有实力的社会资本和符合资质的人员举办二级以上建设标准的老年病、康复、精神卫生、肿瘤等有特色的专科医院,提供高质量的专科医疗服务,调整存量,合理设置,提高质量,促进民营医疗机构规范、有序发展,形成多元化办医格局,满足群众不同层次的医疗需求。完善监管机制,加强社会办医机构管理,提升社会办医服务水平。

健全健康服务业保障体系。强化供需对接,深化产业链上下游协作配套,鼓励医疗机构布局集聚区,打造具有较强影响力和竞争力的健康服务品牌。

 

第四章 全方位维护人民群众健康

第一节 普及全民健康生活方式

完善健康教育体系。建立政府主导、多部门合作、全社会参与的健康教育工作运行机制,建立健全全面覆盖、分工明确、功能完善、运转高效的健康促进与健康教育体系。加大学校健康教育力度,将健康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构建学科教育与专题教育相结合、课堂教育与课外实践相结合、经常性宣传教育与集中宣传教育相结合的健康教育模式。培养专(兼)职健康教育师资,将健康教育纳入教师入职教育和继续教育。加强老年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推动老年大学强化健康教育,提升老年人群健康素养水平。加大健康教育工作经费投入,加强健康教育机构教育能力建设,完善县、乡镇(街道)、社区健康教育服务网络。

建立健康乐至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新媒体平台。建立融媒体中心统筹组织、编辑发布,医疗机构与公共卫生机构全员参与供稿的内容建设机制。推动互联网+健康科普,发挥新媒体在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中的作用,为乐至居民提供科学、全面、及时的健康信息。强化公交、商场、广场等户外健康知识宣传。

推行健康生活方式。以重大慢性病、传染性疾病及其危险因素防控为重点,广泛开展三减三健活动,全面普及健康生活方式,引导群众养成健康生活方式。加强控烟宣传教育、合理饮酒健康教育,提高健康教育干预能力。

开展健康场所建设。建设健康机关、健康医疗机构、健康学校、健康企业、健康社区(乡镇)和健康家庭,营造大健康环境,建设和完善大健康政策环境,社会环境和物理环境。完善健康主题公园、步道和健身设施,建设15分钟健身圈,为健康生活创造全方位的支持环境。

第二节 深入开展爱国卫生运动

深入推进卫生乡镇创建。2025年,国家级卫生乡镇达30%,省级卫生乡镇、村覆盖率分别达90%70%

推进健康县建设。积极开展省级健康县创建工作,整合相关部门、社区和社会团体和个体力量,建立政府统筹、多部门协作的健康促进领导协调机制。完善制度和工作机制,将健康指标纳入党政绩效考核,落实各部门和机构大健康工作责任。力争2025年前成功创建四川省健康县。

深入推进城乡环境治理、环境健康风险评估与防护。加强环境、学校健康影响因素监测与防护。加强病媒生物防制,健全监测检测网络。强化空气、饮用水、室内环境等健康危害因素监测,推进人群内暴露监测。

强化生态环境空间管控。按照多规合一要求,将生态环境保护融入国土空间规划,统筹生产、生活、生态三大空间布局,全面落实三线一单生态环境分区管控要求。强化空间布局约束,严格禁止在生态保护红线内开展开发性、生产性建设活动,严格保护永久基本农田,落实八角庙水库、桂花湾水库、蟠龙河水库、书房坝水库等环境敏感区保护要求。突出环境质量底线刚性约束,提升资源利用效率,加强污染物排放控制和环境风险防控,落实小阳化河、蟠龙河等控制单元入河负荷控制要求。严格准入清单环境分区管控要求,强化园区建设用地重点管控单元环境准入。

第三节 加强传染病预防控制

继续实施扩大国家免疫规划。稳妥有序做好新冠病毒疫苗接种,提高人群接种率。扎实做好国家免疫规划疫苗的预防接种,到2025年,5岁以下儿童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流行率控制在0.5%以下,以乡(镇、街道)为单位适龄儿童免疫规划疫苗接种率保持在90%以上,维持无脊灰状态。规范非免疫规划疫苗管理,做好成人接种指导。

加强重大传染性疾病防治。积极落实传染病早发现、早报告、早控制的策略与措施,保持全县法定传染病报告发病率低于全省同期平均值。建立固定和流动监测点相结合的新冠肺炎、鼠疫等监测体系,重点传染病监测率达100%。加强对艾滋病、结核病等重大传染病防控,降低传染病发病和患病率,将其控制在低流行水平。

强化寄生虫病及地方病防控。继续做好血吸虫病、疟疾等重点寄生虫病综合防治,持续巩固消除疟疾成果。巩固和保持碘缺乏病、大骨节病、克山病、跁子病消除状态。

第四节 强化慢性病和精神卫生防治

积极推进慢性病综合防控工作。加强一级预防能力建设,切实降低县域内心脑血管疾病、癌症、高血压、糖尿病、慢性呼吸系统疾病等重大疾病危险因素流行率,降低重大疾病发病率和患病率增长速度。增强二级预防,即重大疾病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的能力。巩固和完善死因监测、肿瘤登记报告和慢性病监测。2025年,重点慢性病过早死亡率下降到15.74%。建立口腔卫生防控体系,12岁儿童龋齿率控制在30%以内。

加强癌症综合防治。牢固树立预防为主、医防结合理念,构建完善全县癌症综合防治体系,打造癌症信息监测网络,倡导健康生活方式,控制癌症危险因素,促进癌症早期筛查和早诊早治,提高癌症规范化诊疗水平,提高患者生存率和生存质量,遏制癌症发病和死亡上升趋势,切实降低因癌症导致的过早死亡和疾病负担。到2025年,总体癌症5年生存率不低于43%

加强精神卫生防治。持续抓好严重精神障碍服务管理,完善部门协调机制和基层综合管理机制。提高慢病患者规范管理率和管理达标率。到2025年,居民心理健康素养水平达到25%,失眠、焦虑障碍和抑郁症患病率上升趋势明显减缓,焦虑障碍、抑郁症治疗率显著提升。登记在册的严重精神障碍患者规范管理率和规律服药率分别达到90%70%,实现每万人精神科床位数达到5.3张。

第五节 加强食品安全与营养管理

强化食品安全管理。加强食品安全标准和企业标准管理。严把食品生产经营许可关,深化放管服改革,建立完善市场准入和退出机制。加强食品安全风险监测能力建设,强化企业的主体责任,鼓励企业构建全环节产品质量安全追溯制度,推行食品药品企业安全承诺制。落实《食源性疾病监测报告工作规范(试行)》要求,探索建立食源性疾病规范监测报告机制,提升食源性疾病溯源能力。建设食品安全诚信体系,全面建立并动态更新各类食品生产的食品安全信用档案,建立实施黑名单制度,营造食品安全诚信环境。

实施全民营养计划。强化营养健康政策支撑,建立健全居民营养监测评价和干预制度,重点解决微量营养素缺乏、食盐摄入过量、油脂等高热能食物摄入过多等问题。大力推进合理膳食行动,加强学校、幼儿园、托育机构、养老机构等营养健康工作指导,开展营养示范食堂和健康餐厅建设。

 

第五章 全生命周期保障人群健康

第一节 促进优生优育和托育发展

完善生育保障政策体系。落实国家生育政策,优化生育服务流程,增强生育政策包容性。完善产假、生育保险、生育津贴等政策。强化优生优育全程服务,推广成熟辅助生殖技术,提高出生人口质量。健全完善人口监测制度,构建覆盖全人群、全生命周期的监测网络体系。

强化出生缺陷综合防治措施。加强出生缺陷防治科普宣传,优化整合一级预防措施,实施免费婚检和孕前优生检查项目。完善二级预防措施产前筛查(诊断)的保障政策,加大孕妇产前筛查及诊断宣传,提高产前筛查(诊断)覆盖率。逐步扩大三级预防措施新生儿疾病筛查的病种,推进筛查、诊断、治疗、康复和救助全程服务链条形成和相关救助制度衔接。加强产前筛查(诊断)能力建设。到2025年,至少建成1家产前筛查机构。

开展普惠托育服务专项行动。实施普惠托育服务专项行动。指导家庭托育服务规范化发展。引导用人单位提供福利性托育服务。强化婴幼儿照护服务设施与社区综合服务设施整合利用。开展省级示范县、示范机构等创建活动。到2025年,婴幼儿照护服务政策体系基本健全,多样化、多元化、覆盖城乡的婴幼儿照护体系基本形成,婴幼儿照护水平明显提升,人民群众的需求得到进一步满足。

推进生育服务管理改革。建立健全出生人口监测工作机制,继续开展出生人口性别比治理,到2025年全县出生人口性别比实现自然平衡。

第二节 优化妇幼卫生健康服务

提升妇幼健康服务能力。引导县妇幼保健计划生育服务中心落实功能定位,补齐服务短板,发展优势特色,健全转诊机制。提升保健和临床服务能力,健全以围产医学和妇幼健康为特色的学科专科群。做实妇幼基本公共卫生服务,提升县级妇幼保健机构和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妇幼健康管理及服务能力。持续推行免费两癌筛查行动,深化与医联体和专科联盟合作,加强乳腺外科投入和建设,提高女性肿瘤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能力,降低女性肿瘤死亡率。重点加强孕产妇管理,加强社区孕产妇网格化管理职责,并给予经费支持,提升高危孕产妇医保范围和医保水平,改善高危孕产妇医疗卫生服务利用,控制孕产妇死亡率和新生儿死亡率在极低水平强化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网底作用。

提升母婴安全保障能力。实施母婴安全提升行动计划,全面落实母婴安全五项制度。对标国家建设指南加强危重救治中心能力建设。健全妇幼健康领域质量管理体系,强化母婴保健技术综合监管。扩容人类辅助生殖技术服务能力并强化监管。

推行妇幼主动健康服务。合理确定妇幼保健服务项目和价格,健全医疗保险筹资机制,为妇女儿童提供连续、综合、温馨的全周期妇幼健康管理服务。以等级评审和绩效考核等工作为牵引,促进保健和临床融合加快以人群为中心的服务模式转变。鼓励推广产科单间优质服务行动,提供个性化服务。

第三节 促进儿童和青少年健康

促进儿童健康发展。实施健康儿童行动提升计划,加强新生儿安全管理,推广新生儿早期基本保健适宜技术,强化危重新生儿救治。实施母乳喂养促进行动,加强爱婴医院管理和母乳喂养社会宣传,巩固儿童营养改善项目成效。关注生命早期1000天,提升儿童早期发展服务质量和可及性。加强托幼机构卫生保健工作业务指导。全面落实06岁儿童健康管理,增加儿童医疗服务供给。

促进青少年健康发展。加强贫血、肥胖、视力不良、龋齿、心理行为发育异常等重点健康问题筛查、诊断和干预,积极防控儿童青少年伤害、超重肥胖和近视,强化儿童孤独症筛查和干预。力争全县儿童青少年总体近视率每年降低0.5个百分点。

第四节 加强职业卫生与健康保护

落实职业病防治责任。建立用人单位负责、行政机关监管、行业自律、职工参与和社会监督的职业病防治工作格局。推广职业卫生分类分级监督执法,严格落实用人单位职业病防治法定职责与责任。

强化职业病前期预防。全面提高劳动者职业健康素养,倡导健康工作方式,督促用人单位落实职工健康管理。加强重点人群职业健康保护,开展职业健康促进,提升职业人群呼吸疾病、肌肉骨骼疾病、精神和心理疾病等防治知识健康素养和健康技能素养,增强职业病个人预防能力。

提升职业病监测能力。加强放射卫生监测管理,强化医用辐射防护监测,持续开展放射性本底调查,实行清单制管理。加强对重点行业领域企业的职业病防治监督检查。逐步完善职业病监测体系与风险评估,加强职业病网络直报系统建设,开展重点职业病监测工作。推进职业病防治信息化系统建设,逐步建立部门间信息共享机制,形成部门齐抓共管工作格局。

第五节 丰富老年健康服务供给

提高老年健康服务水平。实施老年健康促进专项行动,强化老年人健康管理,开展老年人慢性病综合防治,65周岁及以上老年人城乡社区规范健康管理服务率达到65%以上。加强综合性医院老年医学重点学科建设。大力发展老年医疗和康复护理,开展老年人长期照护和安宁疗护服务。支持基层医疗机构为居家老年人提供家庭病床服务。

支持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建设医养结合服务中心。深入推进医养结合发展,鼓励社会力量积极参与,建立完善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补充的医养结合服务体系,按照老人失能程度提供与之适宜的医养结合服务。实施医养结合机构服务质量提升行动,提高医养结合服务品质。支持大型医疗机构或医养结合机构牵头组建医疗养老联合体或集团。构建促进老年人健康的社会环境。保障人人享有基本养老服务,全面建立居家社区机构相协调、医养康养相结合的养老服务体系。

第六节 维护提升残疾人健康

开展全人群、全生命周期残疾预防,加强残疾人健康管理。推广疾病早期康复治疗,发展中医特色康复服务,减少残疾发生,减轻残疾程度。持续贯彻落实好残疾儿童康复救助制度,做好脑瘫、听力、智力、孤独症残疾儿童救助。推进实施06岁残疾儿童线上、线下医疗康复服务规范、标准和康复专业技术人员执业规则、服务规范,加大康复机构业务指导力度。开展防盲治盲和防聋治聋行动,着力防控疾病致残。深入推进残疾人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积极发展社区和居家康复医疗。

 

第六章 全力推动医疗服务高质量发展

第一节 加强医疗服务能力建设

提升疑难重症诊疗能力。增强医疗机构临床服务能力,提升县域内相关专科综合诊治能力和技术水平,推动一批医疗技术到达市内一流水平。加大传染病、重症医学、妇产、儿科、急诊急救、精神疾病、血液透析、中医等临床专科建设,发展特色专科,建设基本覆盖发病率排名靠前疾病临床医学重点专科群。

提升基本医疗服务能力。全面提高常见病、多发病、慢性病诊疗服务能力。持续组织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参与优质服务基层行活动,加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临床特色科室建设,80%的乡镇卫生院达到国家优质服务基层行推荐标准,基层诊疗人次占比下滑趋势得到缓解。

提升医疗急救服务能力。加强院前医疗急救质量控制,完善院前医疗急救标准、流程和考核指标。推动一、二级院前网络救治体系逐步健全。

提升预防和康复服务能力。推进医疗机构提供连续全面的医疗和护理、预防保健、康复管理等健康服务。探索开展疾病筛查服务,逐步加大癌症机会性筛查覆盖,推进医疗机构将上消化道癌、结直肠癌、宫颈癌、肺癌、乳腺癌等重点癌症及其他适宜慢性病的早诊早治技术纳入诊疗常规。提升康复医疗服务质量,规范合理应用康复医疗技术,促进康复学科建设与发展。

第二节 提高医疗质量和安全水平

加强医疗质量管理体系建设。逐步完善医疗质量管理标准,强化医疗质量控制组织和机制,利用信息化手段强化质量控制管理,使医疗质量管理更加科学化、制度化、规范化。强化医院感染管理,切实减少院内交叉感染和医源性损害;加强医疗废物管理,避免因医疗废物导致传染病传播和环境污染事故。

促进医疗合理用药。进一步加强我县医疗机构药事管理和药学服务,加大药品使用改革力度,提升医疗机构药事管理水平。持续开展医疗机构合理用药评估,建立健全常态化监管机制,抓实合理用药评估结果应用,促进门诊患者基本药物处方占比、住院患者基本药物使用率稳步提升,到2025年,实现二级及以上医疗机构合理用药评估全覆盖,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评估覆盖率达到50%以上并逐年提高。二级及以上综合医院住院患者抗菌药物使用强度控制在每百人天35DDDs以下,门诊处方抗菌药物使用率控制在15%以下。

提升血液服务质量。完善无偿献血激励措施,加强献血者关心关爱力度。强化无偿献血服务标准化,积极开展互联网+无偿献血服务,提升无偿献血服务能力。加强储血点日常监督管理工作,提高输血质量安全管理,确保用血安全供应。加强临床合理用血评价,开展用血机构输血督导工作,规范临床合理用血标准,提高临床用血精细化管理水平。

第三节 优化医疗服务模式

完善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建立以全科医生为主体、全科专科有效联动、医防有机融合的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模式。加强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与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的衔接,以高血压、2型糖尿病等慢性病管理为突破口推进基层医防融合。完善和丰富电子健康档案服务内容,优化面向个人开放的服务渠道和交互方式。

完善全过程一体化服务。构建以疾控机构、医院、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妇幼保健机构等为主体,保险与健康管理组织等社会力量为补充,全民参与的健康管理体系。以人为对象,立足健康全过程,加强对居民健康危险因素的监测、分析,评估、干预、形成病前主动防、病后科学管、跟踪服务不间断的一体化健康管理服务闭环。

推进改善医疗服务行动计划。以提高患者满意度和医护人员满意度为核心,持续改进医院运营管理、服务流程及服务质量。持续做好医疗三个转变、三个提高,提升全县医疗卫生服务质量与水平,加强医疗安全管理。进一步提升医疗机构服务能力,强化人才队伍与重点专科建设,创新医院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不断提高全县医疗卫生技术整体水平,更好地满足群众就医需求。

改善就医环境与医疗服务。大力开展多学科诊疗、日间服务、医务社工、急诊急救等服务,提高患者就医可及性。持续推进二级以上医疗机构开展检验检查结果互认,持续开展室内质控和室间质评,保障医疗安全。加强平安医院建设,持续提高医疗机构安全防范能力,推动医疗机构安检工作,维护医院正常医疗秩序。

第四节 大力发展“互联网+医疗”

加快互联网医院建设。推进互联网医院与实体医疗机构之间实现数据共享和业务协同,提供线上线下无缝衔接的连续服务,逐步将符合条件的互联网+”医疗服务项目纳入医保支付范围。到2025年,力争建成1家互联网医院。

推进智慧医疗服务。利用信息技术优化医疗服务流程,拓展医疗服务空间,逐步实现在线健康咨询、复诊、审方、用药指导、心理与健康状况评估、接种预约等服务。推动医联体、医共体建设和发展,强化医疗健康服务一体化,普及应用电子健康卡,探索开展医后付”“无感付等便民场景建设与应用。

发展远程医疗服务。实施“5G+医疗健康远程应用体系建设,扩大远程医疗覆盖范围,到2025年,实现远程医疗服务覆盖所有医联体、县级公立医院和有条件的民营医院、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探索电子处方流转。推进医疗机构、医保结算机构、定点药店三方信息共享,协同建设电子处方流转平台,构建院内外、上下线紧密结合的新型药事服务模式。

 

第七章 推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

第一节 发挥中医药独特优势

加快补齐中医药应急短板。完善重大疫情等突发公共事件中医药防控和应急救援机制,建立中西医协同救治和中西医联合会诊制度。加强中医医院应急体系建设,规范设置发热门诊,支持县中医医院设置感染性疾病科,确保能够发挥重大疾病监测哨点功能。县中医医院设立应急救援分队,定期开展应急救援演练。

推进中医药临床能力提升。鼓励中医药适宜技术临床推广应用,扩展城乡中医药服务领域和服务项目,发展治未病、养生、保健、医疗和康复全程中医药服务体系,提升中医药服务的质量水平。

强化中医治未病主导作用。实施中医治未病健康促进行动,加强中医医院治未病科室建设,加强重点人群中医药健康服务管理,推广中医治未病干预方案。建设高水平中医药运动医学健康中心,推动一批中医运动处方在慢性病管理中运用。

第二节 加强中医药队伍和文化建设

加大中医药人才培养。优化人才政策,加强中医药人才引进和培养,根据中医人才培养特点,建立和完善中医名师师徒制,做好中医传承和发展。加强中西医结合人才队伍建设,鼓励开展西学中培训,培养一批高层次中西医结合人才和能够提供中西医结合服务的全科医生。培养中药生产加工、健康服务业等等紧缺型技能人才。

建设中医药学术高地。推进中医药产学研协同发展,发挥乐至县生态环境优势,大力发展中药材种植,建设示范基地。以劳动、双河、宝林等乡镇为重点,发展枳壳、白花前胡、牛蒡子、瓜篓、黄精等中药材。

弘扬中医药文化。加强中医药文化宣传普及,推进中医药文化进社区、进校园、进家庭,提升公民中医药文化素养,推动中医药与文化产业融合发展,打造中医药文化体验区,建设中医药文化宣教基地。推动中医药+服务业发展,开发中医药观光旅游、中医药文化体验旅游、中医药特色医疗旅游等旅游产品。

 

第八章 深化医药卫生重点领域改革

第一节 推动医药卫生系统集成改革

推动三医联动改革。借鉴三明经验,持续推动药品零差价、器械零差价政策,探索药品、器械带量采购机制,进一步降低药品耗材在卫生费用中的占比。落实政府深化医改主体责任,实行医疗、医保、医药由一位政府领导分管,实现三医联动、区域联动、部门协同和政策统筹,推动医改由单项突破转向系统集成,增强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和实效性,在完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构建强大公共卫生体系、推动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健全分级诊疗体系、医疗服务价格改革、推进医药卫生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等方面积极开展改革试点。

第二节 融入成渝地区卫生健康一体化发展

落实《川渝卫生健康一体化发展合作协议》,加快成资同城化和环成都一体化发展,加强公共卫生、医疗、基层卫生、健康服务业等方面的协同发展,推动与成都、重庆二级甲等以上公立医疗机构医学检验检查结果互认和双向转诊,打造高水平的区域医疗中心、高水准的医学创新中心、高层次的人才汇集中心,探索创新公共卫生和医疗服务供给模式,着力发展远程医疗,推动智慧医院建设,提高重点疾病防治水平,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大力发展健康服务业。

第三节 深化分级诊疗制度建设

加快推进分级诊疗体系建设。落实各级各类医疗机构梯度功能定位,推动大型医院提质减量,提升县域医疗服务能力,探索对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实行公益一类财政保障、公益二类绩效管理,建立健全分级诊疗就医格局,县域内就诊率达到90%以上。加强各类医联体、医共体建设发展,健全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政策机制,促进医疗资源下沉和规范双向转诊。优化急诊服务流程,加强慢性病患者规范化诊疗和管理。完善医保总额控制和差别化支付政策,引导群众科学理性就医。

第四节 推动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

逐步提升医务人员技术劳动服务收费标准,体现和提高医务人员技术劳动价值。完善现代化医院管理制度,制定和完善医院管理章程,以高质量管理提升县级医疗机构医疗服务能力和质量。探索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以健康结果改善为导向的价值医疗支付机制、薪酬机制和激励机制,调动基层医疗卫生人员积极性。

第五节 稳步提高医疗保障水平

探索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购买服务模式,提高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的产出效率和质量。提高医保统筹水平,缩小城乡差距,逐步扩大医保保障范围,提高保障水平,加强本地重大疾病人群和弱势群体保障力度。

第六节 增强药品药械供应保障能力

全面落实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引导医疗卫生机构提高基本药物品种配备使用量,形成以基本药物为主体、多种非基本药物为补充的“1+X”用药模式,逐步实现政府办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二级和三级公立医院基本药物配备品种数量占比原则上分别不低于90%80%60%

深化药械集中带量采购制度改革。常态化、制度化推进药械集中带量采购和使用。全面落实国家、省级及省际区域联盟组织药品和医用耗材集中带量采购政策,督促公立医疗机构优先合理使用集中带量采购中选药品,在保障临床治疗效果的前提下降低群众用药负担。

加强药品使用监测与短缺应对。建立健全药品使用监测与临床综合评价工作机制,二级以上医疗机构全面规范开展药品临床综合评价,加强评价结果分析应用。健全医疗卫生机构短缺药品信息监测预警和处置机制,提升药品短缺应对处置能力。

第七节 加强医疗行业综合监管体系

健全医疗卫生监管体系。建立职责明确、分工协作、运行规范、科学有效的医疗卫生行业综合监管制度,健全政府监管、机构自治、行业自律、社会监督相结合的多元化综合监管体系,形成专业高效、统一规范、文明公正的卫生健康执法监督队伍,实现医疗卫生行业综合监管法治化、规范化、常态化。

强化监管队伍能力建设。互联网+综合监管技术推进医疗废物、生活饮用水、游泳场所、职业健康等领域在线监管,形成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全方位监管模式,建立卫生健康执法人员+”新型监管模式,增强卫生健康监督执法能力。

完善部门协调执法机制。加强与相关部门和乡镇(街道)政府协同联动,增强综合监管合力。建立自查和行业信用管理制度,组织医疗机构、学校卫生定期开展自查,推广建立医疗卫生行业信用管理制度,在医务人员、社会办医疗机构和部分公共场所开展信用评价,加强评价结果运用。以问题为导向开展各类专项整治,逐年提高双随机抽查比例,加大部门联合双随机力度。

第八节 推进疾病预防控制体系改革

完善疾病预防控制体系管理体制机制。深入推进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改革,优化疾病预防控制机构职能,完善疾控机构投入保障、人员待遇和管理运行机制,强化监测预警、风险评估、流行病学调查、检验检测、应急处置等职能。推动乡镇(街道)设立公共卫生管理办公室,居(村)委会设立公共卫生委员会,健全基层防控职责。

创新医防协同机制。落实各级医疗机构公共卫生职责,完善公共卫生科与科室人员配置,健全医疗机构公共卫生服务经费保障机制。完善专业公共卫生机构、综合性医院和专科医院、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三位一体的疾病防控机制,建立完善人员通、信息通、资源通和监督监管相互制约的机制。探索县级疾控机构与县域医疗共同体协同建设发展。

第九章 夯实基础支撑与要素保障

第一节 加强卫生健康人才队伍建设

扩增医疗卫生人才总量。针对乐至县重大疾病和卫生问题,以重点学科和重点专科建设为引领,加大高层次和紧缺医疗卫生人才引进和培养。重点加强全科、儿科、产科、精神科、老年医学、公共卫生、重大慢性病防治等急需紧缺专业人才引进和培养。

完善医学人才培养体系。扩大深化与成渝地区高水平医疗卫生机构和高等院校的合作,依托医联体和专科联盟等平台,加强医疗卫生人员循证医学临床指南、循证公共卫生指南的理论和实践技能培训引进和推广适宜技术,提升医疗卫生人员服务能力。重点加强基层医疗卫生人才队伍建设,持续扩大基层全科医学定向培养,改善基层医疗卫生人员结构。依托县域内紧密型医共体,完善基层对口支援和医师巡诊带教制度,切实提升基层医疗卫生人员的能力,增强城乡居民对基层医疗机构的信任度和满意度,扩大基层医疗卫生服务量,优化分级诊疗格局。

强化公共卫生人才培养。建立公共卫生专业人才库,推动基础研究、临床医学和公共卫生的有效结合,培养复合型、应用型公共卫生人才,推进疾控中心、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医疗机构信息共享联动和人员交叉轮训,打造一支反应灵敏、运转高效、保障有力的疾病防控队伍。

夯实基层人才队伍。2025年,力争促成省内外高校建立实习教学基地3个,力争建设省、市、县名中医传承工作室3个,推动医教研协同发展,提升医疗卫生人才培养能力。建立医疗卫生人才编制池,统筹使用编制,探索实施县管乡用、乡聘村用,推进医疗卫生人才县乡村一体化管理,有效补齐乡村医疗卫生人才短板,提升医疗卫生服务水平。建立和完善村医退出和引入、薪酬和保障机制,保证村医队伍的稳定,逐步改善村医队伍人员结构和质量。

引进培养高层次人才。完善乐至县高层次和紧缺医疗卫生人才引进管理办法,制定有吸引力的人才引进政策、薪酬制度和编制使用方案,搭建医疗卫生人才发展平台和机制,吸引更多地医疗卫生优秀人才。优化招考流程,落实用人单位自主权,对符合招聘条件的高层次和紧缺专业医疗卫生人才,可直接考察聘用。强化高层次人才引领示范作用和优秀团队建设,以医学重点学科和重点专科建设为目标,完善学术技术带头人、名医、名师等高层次人才引进、管理、培育制度,搭建良好的发展平台,加强重点学科和重点专科团队梯队建设,培养聚集一批优秀人才。

完善人才评价晋升机制。建立健全以医德、能力、实绩和贡献为导向的人才分类评价体系,坚持德才兼备,注重凭能力、实绩和贡献评价人才,克服唯学历、唯资历、唯论文等倾向。建立医务人员表彰制度。提升医务人员职业荣誉感,营造尊医重卫的良好社会环境。

第二节 加快卫生健康信息化建设

强化医疗卫生信息化支撑。加快全民健康信息平台建设,强化国家技术标准规范的推广应用,完善平台功能,消除信息壁垒,推动全员人口信息库、电子健康档案库、电子病历信息库、基础资源数据库四大数据库建设和数据融合、交互及共享,畅通部门、区域、行业之间的数据共享通道,推动跨层级、跨行业、跨地域信息共享、资源整合和业务协同。

推进智慧医院建设。二级以上医疗机构加快推进内部信息系统集成整合和业务协同,优化就医流程,提高服务效率。加快基于电子病历的医院集成信息平台和临床数据中心建设,到2025年,力争20%的二级公立医疗机构建成二星智慧医院;县级公立综合医院电子病历系统应用水平分级评价达到4级水平。提升基层机构医疗信息化水平,加强基层公共卫生和医疗服务深度融合,不断改善居民医疗卫生公共服务水平。推动医疗卫生机构开展自助服务设备适老化改造,增强不同应用场景的交互式设计和一键式便捷服务。

落实卫生健康统计调查制度。建立完善数据清单,加强源头治理,推进信息系统整合和数据资源共享。完善医疗卫生机构名录库,逐步将健康管理、养老、托幼等纳入卫生健康统计基本单位名录库。健全全员人口、出生登记、死亡登记信息的动态更新和校核机制,提高人口基础信息质量,为建立覆盖全生命周期的统计体系提供支撑。

完善信息化便民服务体系。统筹优化全县基层医疗机构信息系统,整合公共卫生和临床诊疗信息,形成居民健康档案活档,为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和居民疾病管理提供连续性的医疗卫生信息支撑,促进医防融合和健康管理落地实施,提升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和基本医疗服务质量。

加快普及应用电子健康卡。加强医疗机构用卡环境改造2025年,全县二级以上公立医疗机构普遍实现扫码就医。加强部门间信息系统升级对接和数据共享,推动电子健康卡与社会保障卡、电子医保凭证等公共服务卡的融合应用。加快推动电子健康档案与电子病历、公共卫生服务信息的对接联动,在保障数据安全与个人隐私的基础上,推进电子健康档案在线查询和规范使用,逐步实现居民本人或授权人调阅个人电子健康档案,提高居民自我健康管理能力。

夯实信息化安全底线。严格贯彻执行国家信息安全等级保护制度、分级保护制度和信息安全审查制度,严格执行健康医疗数据安全规定。严格落实网络信息安全三同步,加强信息系统和大数据应用安全防护体系建设,做好医疗数据安全存储和容灾备份,严格管控数据传输风险,维护个人数据隐私和重要数据资源安全。加大在网络安全执法检查、网络安全信息通报预警、网络等级保护等各项网络安全监管工作中与公安部门的协同配合力度,完善与公安、网信等相关部门联动的网络安全信息通报工作制度。建设网络信息安全态势感知平台,提升行业内网络信息安全监测能力,及时预警、发现和处置网络安全风险隐患,形成网络安全事件监测与处置的闭环,督促行业内开展多场景的攻防和应急处置演练,推动商用密码在卫生健康领域的应用,不断提高行业网络安全防护能力。

第三节 加大卫生健康投入保障力度

建立完善稳定的医疗卫生事业投入机制。保持财政对卫生事业投入与全县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相适应。财政投入卫生事业费用增长应与乐至县经济增长同步,财政卫生事业投入比例(占全县国内生产总值比重)随着经济发展逐步上升,维护和提升医疗卫生事业公益性。重点保障和加强乐至县公共卫生、基本医疗、重大疾病医疗卫生服务的设施、设备、人才队伍建设和保障、重大公共卫生项目实施等的支持力度。改善财政投入卫生事业经费使用效益,完善财政资金投入效果的考核机制,开展卫生健康投入绩效监测与卫生经济评价,以提升健康结局为目标,增强群众获得感和满意度,提升政府公信力。落实公立医院财政补助政策,继续提供中医药事业发展经费,继续为卫生人才队伍建设,科教兴医等提供专项资金。鼓励金融机构创新产品和服务,落实财税扶持政策。科学规划,为卫生健康事业持续健康发展奠定基础。

第十章 加强组织实施与监测评估

第一节 加强组织领导

坚持和加强党对卫生健康工作的全面领导,把党的领导贯穿到规划实施的各领域和全过程,确保党的重大决策部署贯彻落实。把卫生健康规划纳入全县发展规划体系。健全卫生健康发展考核机制。县委县政府切实担负起卫生健康发展的领导、保障、管理和监督责任,进一步完善卫生健康事业和产业协调推进机制,加强对卫生健康重大支持政策、重大改革举措、重大工程项目、重大平台等研究部署和统筹安排,将规划实施落实纳入政府工作考核内容。

第二节 深化部门协同

加强部门配合,进一步发挥发改、经信、教体、财政、人社、卫健、医保等单位作用,协同推进三医联动、健康教育与促进、爱国卫生运动、健康产业发展等工作。发挥工会、共青团、妇联等群团组织及其他社会组织作用,发挥民主党派、工商联和无党派人士作用,最大限度激发全社会参与规划实施的积极性,形成全社会共同推进卫生健康高质量发展的合力。

第三节 健康融入万策

把健康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将健康融入所有政策,建立政策健康影响评价机制。加强传染病防治、公共卫生应急、疾病预防控制相关配套规章制度建设,明确各方在传染病防治、公共卫生应急、疾病预防控制中的权利、责任和义务。健全卫生健康相关法律法规实施体系和卫生健康法治监督体系。全面推进政务公开,完善卫生健康信息公开工作机制。

第四节 加强监测评估

完善绩效考核评价机制。由卫生健康行政部门牵头组织实施,加强对规划实施情况的动态监测和跟踪分析,成立专门的评估工作小组,开展中期评估和期末评价。对本规划各项政策和措施进行细化完善,针对主要指标和重要任务,制定考核评价办法,强化对约束性指标的年度考核,建立常态化、经常化的督查考核机制,强化激励和问责,把考评结果作为对各乡镇(街道)人民政府和县级相关部门绩效考核的重要依据。建立健全监测评价机制,制定任务部门分工方案和监测评估方案,并对实施进度和效果进行年度监测评估,适时对目标任务进行必要调整。充分调动相关单位积极性,确保规划目标高质量实现。

 

 

 

 

 

 

 

 

 

 

 

 

 

 

 

 

 

 

 

 

 

 

 

 

 

 

 

 

 

 

 

 

 

主办:资阳市人民政府 承办:资阳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市政府办公室联系电话:028-26655501 市政府网站联系电话:028-28000836
网站标识码:5120000001  蜀ICP备05007295号-1 川公网安备 5120020200001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