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阳市人民政府
资阳市政策文件库
当前位置:首页 / 资阳市人民政府 / 政策文件 / 行政规范性文件
索 引 号: 008539043/2018-00039 公文种类: 通知 发布机构: 资阳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成文日期: 2018-12-24 发布日期: 2018-12-24 文  号: 资府办发〔2018〕78号 有 效 性: 有效
 

   资府办发〔2018〕78号

 
  资阳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关于印发实施“资阳工匠”培养工程责任分工方案的通知
 
各县(区)人民政府,高新区管委会,临空经济区管委会,市级各部门(单位):
 
  经市政府同意,现将《实施“资阳工匠”培养工程责任分工方案》印发给你们,请认真组织实施。
 
  资阳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2018年12月24日
 
 
 

实施“资阳工匠”培养工程责任分工方案

 

序号

工作措施

牵头单位

责任单位

(一)

实施高技能人才培养开发工程

1.深入推进高技能人才振兴计划,大力培养资阳现代产业体系急需紧缺的高级工、技师和高级技师。到2020年,建成1个省级及以上层次的技能大师工作室;建成12个市级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建成24个市级技能大师工作室。对新建的市级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技能大师工作室,按市相关文件规定给予补贴。

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

市人才办、市教育体育局、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市住房城乡建设局、市科技知识产权局、市财政局、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市国资委、市总工会

2.与发达地区开展技能人才培养交流合作,加快培养掌握一流技术标准、比肩先进生产工艺的能工巧匠,培养一批满足我市相关产业需求的高端技能人才。

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

市教育体育局、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市住房城乡建设局、市交通运输局、市商务局、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市财政局

3.依托国家、省、市级招才引智项目和高层次人才交流活动,加大高技能人才特别是领军型技能人才引进力度。对国内引进且符合《四川省高层次人才特殊支持办法(试行)》规定的,向省申请每人30万元一次性安家补助和管理期内每人每月1000元岗位激励金;对引进且符合我市高层次人才条件的,纳入高层次人才队伍管理,按规定享受有关待遇。

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

市人才办、市科技知识产权局、市教育体育局、市财政局

(二)

实施全民职业培训提能工程

4.助力“5+1”现代产业发展,组织电子信息、装备制造、食品饮料、先进材料、能源化工、数字经济等重点产业在职职工岗位技能提升培训;支持开展口腔装备材料、轨道交通、航空与燃机、生物医药、新能源汽车、现代物流、电子商务、养老健康、医疗卫生等新兴产业急需紧缺技能人才培训。开展以转岗培训为主要内容的化解过剩产能企业分流职工技能培训。到2020年,使技能岗位职工至少参加1次技能提升培训并力争提升1个技能等级,对符合条件的,按规定给予每人1000元至6000元不等的职业培训补贴。

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

市发展改革委、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市交通运输局、市卫生计生委、市商务局、市财政局

5.面向毕业年度高校毕业生、城乡未继续升学的应届初高中毕业生、城镇登记失业人员、农村转移就业人员、贫困家庭子女、新生代农民工、退役军人等重点群体,大力开展高校毕业生技能就业培训、劳动预备制培训、sye青年促进创业计划、青年劳动者技能培训、农民工职业技能提升培训、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农村实用人才培训等专项行动以及“川妹子”“川电工”“川建工”“川厨师”“川缝纫工”等为代表的劳务品牌培训。到2020年,组织1.5万名左右有培训意愿的劳动者参加职业培训,力争新进入人力资源市场的劳动者在就业前至少接受1次就业技能培训或创业培训,按规定给予职业培训补贴。

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

市农业局、市民政局、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市住房城乡建设局、市财政局、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市总工会、团市委

6.面向符合条件的建档立卡贫困家庭、农村“低保”家庭、困难职工家庭、残疾人等实施技能脱贫攻坚行动、“雨露计划”、残疾人职业技能提升计划等。其中,重点面向贫困村有培训意愿的贫困劳动力实施技能培训脱贫行动,每年为其至少提供1次免费职业培训。

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

市教育体育局、市民政局、市财政局、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市扶贫移民局、市残联

(三)

实施工匠培养平台提升工程

7.服务构建“融入主干同城发展、联动支点协同发展、五区共兴一体发展”格局,优化职业院校(含技工院校)布局结构,建立产业需求导向的专业调整机制。到2020年,全市累计建成国家级中职示范校1所、技师学院1所、优质高职院校2所,职业院校年招生规模达到2万人左右,打造市级中职示范(特色)专业10个、高职重点(骨干)专业10个左右,积极向省申请创建省级中职示范校和省级中职示范(特色)专业,形成适应产业发展的职业教育供给体系,推动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充分对接。

市教育

体育局

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市财政局

8.统筹建设各类技能人才培训培养平台,支持有条件的县(区)整合各类职业教育培训资源建设职业技能公共实训基地,更好满足劳动者多层次多样化培训需求。到2020年,全市累计建成职业培训机构20个以上;职业技能公共实训基地1个;力争新建青年创新创效工作室1个;新建劳模和工匠人才创新工作室13个,对培养成绩突出且经考核合格的按规定给予经费补助。

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

市发展改革委、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市财政局、市国资委、市总工会、团市委

9.推行现代学徒制和企业新型学徒制,实施产教融合项目,建立健全职业院校教师和企业师傅互派顶岗交流锻炼机制,采取校企作、协同育人、共同发展模式,引导行业、企业全过程全要素参与职业院校的技术技能人才培养。到2020年,组织1000余名在职职工参与企业新型学徒制培训,对符合条件的给予每人每年最高6000元、最长不超过2年的培训补贴;职业院校“一体化”和“双师型”教师比例达到60%以上;对在职业院校实施产教融合的项目,积极向省申请2000万元的经费补助,充分调动和发挥职业院校和企业技能人才培养“双主体”作用。

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

市教育体育局、市发展改革委、市财政局

(四)

实施资阳传统技艺振兴工程

10.围绕川菜、川茶、川酒、蜀绣、蜀锦、竹编、雕刻、彩灯、陶艺、漆艺等具有较高技艺水准、经济开发价值、鲜明地域特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和民间传统手工艺,打造一批资阳传统技艺带头人。到2020年,资阳市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达到20名以上,在技能大师和劳模创新工作室等平台建设方面优先给予支持。

市经济和

信息化委

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市商务局、市总工会

11.采取“师带徒”“订单式”等培养方式,实施“资阳市非遗传承人群培训计划”等项目,开展传统修复技术、古籍保护、传统工艺等项目培训。鼓励支持资阳市非遗项目传承人,通过师徒代际传承、进校入企入村专业培训等方式,培养一大批扎根民间的传统技艺传承人和守护者。到2020年,传统技艺传承人数量大幅度增加,传统技艺得到有效保护和传承。

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

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市总工会、市妇联、团市委

12.充分利用两年一届的中国成都国际非遗节,组织参加全省综合性传统工艺博览会和传统技艺大赛,面向社会集中开展传统技艺绝活展示展演。充分利用西博会、科博会等平台载体,组织传统技艺带头人、传承人参展参演。到2020年,资阳籍“川字号”“蜀字号”传统技艺在全省、全国的品牌影响力和公众认知度显著提升。

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

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市商务局、市科技知识产权局、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

(五)

实施重点产业技能人才培训计划

13.着眼满足中国牙谷口腔产业建设发展需要,进一步创新推动口腔产业技能人才培训。采取部门联动、分专业、重需求的办法,对有关企业职工大力开展技能+引导性培训、技能+语言培训、职业资格培训等活动。到2020年,组织1000名以上中国牙谷口腔产业技能人才进行培训。

高新区管委会

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市财政局

14.充分发挥中国中车集团资阳机车公司为代表的轨道交通产业自身优势,指导企业自主开展岗前培训、转岗培训和技能提升培训,并按规定给予相关的补贴。到2020年,组织5000名以上轨道交通产业技能人才进行培训。

市经济和信息化委

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市财政局、市总工会

15.依托四川希望汽车技师学院等职业技能培训机构,加强对四川现代、南骏为重点的汽车产业,以及医药制造业、制鞋业等其他战略产业职工的技能培训。到2020年,组织3000名以上汽车制造、医药制造、制鞋及其他产业技能人才进行培训。

市经济和

信息化委

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市财政局、市总工会

(六)

实施农村劳动力就业技能培育计划

16.着眼于推动落实乡村振兴战略,探索实施“互联网+”技能培训,加强农产品加工、家政服务、医疗保健、养老护理、母婴服务、农村电商等实用技能培训,加快农村实用技能人才培养。

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

市教育体育局、市财政局、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市扶贫移民局、市残联

17.以“短平快”的方式,突出技能脱贫,组织实施农民工职业技能提升行动,以农村新成长劳动力为重点,每年至少组织2000名农村转移就业劳动力参加劳务品牌培训、创业培训、就业技能培训或岗位技能提升培训,使每户有劳动能力的贫困家庭至少有1人掌握1门以上实用技术。

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

市教育体育局、市财政局、市扶贫移民局、市残联

18.通过开设“农民夜校”“培训流动车”“田间课堂”等“扶贫专班”、“送培训下乡”活动,每年为有意愿的农村贫困劳动力至少提供一次免费培训,为有意愿的未继续升学的农村应届初高中毕业生提供一次劳动预备制培训。

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

市教育育体局、市财政局、市扶贫移民局、市残联

19.支持中职学校(含技工学校)和培训机构开设汽车修理、厨师、农村电商等贫困家庭劳动力职业技能培训“扶贫专班”。

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

市教育育体局、市财政局

(七)

实施资阳技能大赛品牌工程

20.依托市内骨干企业、职业院校创建焊接、建筑金属构造、数控技术、美容、美发、汽车技术、车身修理等优势项目和机电一体化、移动机器人、烹饪、烘焙等潜力项目的世界技能大赛国家级、省级集训主(辅)基地和省级集训基地,积极向上申请国家级主基地500万元/个、辅基地300万元/个、省级基地50万元/个的经费支持。

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

市教育体育局、市财政局、市国资委

21.健全市、县(区)两级职业技能竞赛机制,每年由市、县(区)两级分别组织职业技能竞赛,相关费用由主办部门筹措。对承办国家级竞赛和省级一类竞赛的,向省申请每个项目最高不超过40万元的办赛补助;大力开展“十万职工大练兵大比赛”活动;每年举办一届“资阳工匠杯”综合性职业技能大赛,对获得各项目第一名的职工选手,由大赛组委会颁发“资阳工匠”证书,对符合相关条件的颁发“资阳市技术能手”证书。

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

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市教育体育局、市财政局、市农业局、市总工会、团市委

22.鼓励支持各地、各部门(单位)、各行业协会紧贴产业发展和生产实际,分职业、分层级举办劳动竞赛和职业技能大赛,带动企业和职业院校广泛开展岗位练兵、技术比武活动。到2020年,全市组织开展各级各类职业技能竞赛和岗位练兵、技术比武活动超过20场次、参加人数突破20万人次。

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

市总工会、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市教育体育局、市住房城乡建设局、市农业局、市商务局、市财政局、团市委

(八)

实施资阳匠心筑梦激励工程

23.支持企业结合生产过程自主开展技能人才评价,支持职业院校结合学习过程推行过程化、模块化职业资格考核认证。建立健全首席技师制度并在全市推广实施首席技师制度,开展新兴职业专项能力考核认证和中职院校正高级教师职称评审推荐工作。到2020年,全市职业技能年鉴定能力达到2万人次左右,3个县(区)全部建立县(区)级或企业级首席技师制度,所有中职院校全部开展正高级教师职称评审推荐工作。

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

市教育体育局、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市财政局、市住房城乡建设局

24.对我市获评中华技能大奖、全国技术能手的高技能人才分别向省申请给予15万元、6万元追加奖励,并优先推荐中华技能大奖获得者领办国家级、省级技能大师工作室。优先纳入领军人才计划项目享受有关政策待遇。

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

市人才办、市教育体育局、市财政局

25.落实全市“领军人才计划”,从全市技能领军人才中选拔认定一批资阳工匠。到2020年,认定18名左右资阳工匠,按规定发放激励资金。开展资阳市技能大师、资阳市技术能手评选活动,积极组织推荐入选者参加四川省技能大师、四川省技术能手评选活动。优先支持资阳工匠和资阳技能大师、资阳技术能手领办市级技能大师工作室。

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

市人才办、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市科技知识产权局、市财政局、市总工会

26.将高技能人才纳入党委联系专家范畴,落实定点联系、定期座谈、走访慰问等制度。广泛开展资阳工匠、技能大师等技能领军人才进院校、进教案、进课堂、进企业、进车间“五进活动”,录播“资阳工匠”电视技能竞技节目,通过各类媒体投放“资阳工匠”宣传画(短片),弘扬工匠精神、厚植工匠文化,进一步增强技能人才的职业荣誉感和自豪感,营造劳动光荣的社会风尚和精益求精的敬业风气。

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

市人才办、市委宣传部、市教育体育局、市总工会、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市财政局、团市委、市妇联

(九)

组织实施

27.要按照方案要求,明确任务,落实责任,有效整合资源、资金和政策,加强协商,形成合力,确保各项工作任务落到实处。各县(区)政府要对应健全工作机制,组织有关部门(单位)全面推进方案实施。同时,建立定期报告制度、评估制度和数据汇总制度,加强对各项计划的跟踪管理和评估考核。对“资阳工匠”三年培养工程推进实施过程中出现的典型经验和成功做法,要及时总结并加强宣传推广,为培养造就一支享誉全省、全国的“资阳工匠”队伍营造良好的氛围环境。

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市人才办

市委宣传部、市发展改革委、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市教育体育局、市科技知识产权局、市民政局、市财政局、市住房城乡建设局、市交通运输局、市商务局、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市卫生计生委、市国资委、市扶贫移民局、市总工会、团市委、市妇联、市残联等有关部门(单位)

 

主办:资阳市人民政府 承办:资阳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市政府办公室联系电话:028-26655501 市政府网站联系电话:028-28000836
网站标识码:5120000001  蜀ICP备05007295号-1 川公网安备 5120020200001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