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阳市人民政府
政府信息公开
当前位置:首页 > 政府信息公开年报
资阳市2014年政府信息公开工作年度报告
发布时间:2015-03-16   录入:资阳市人民政府

 


本年度报告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以下简称《条例》)和《四川省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实施办法(试行)》(以下简称《实施办法》)规定编制。全文包括概述、政府信息主动公开情况、依申请公开政府信息情况、行政复议及诉讼情况、政府信息公开收费及减免情况、存在问题及改进措施6个部分。

一、概述

2014年,我市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把政府信息公开纳入依法治市的重要内容,紧紧围绕市委、市政府中心工作,进一步健全机制、完善制度、创新形式,加强载体建设和监督检查,为保持全市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和促进社会和谐稳定营造了良好的政务公开环境。全市各级各部门以高度的工作责任心和良好的工作状态,牢固坚持服务经济建设这个中心,紧紧围绕改革发展这个大局,不断加强自身建设,改进工作方式,创新工作举措,政府信息公开工作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为推动资阳科学发展、加快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

(一)政府信息公开得到加强。按照“以公开为原则,不公开为例外”的要求,制发了《关于印发2014年政府信息公开工作要点的通知》等文件,对政府工作的十个大类、若干项工作的公开内容进行了明确,并对政策解读、回应社会关注等做出了明确要求。以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为契机,把政府信息公开工作作为切实解决执行不力和侵害群众切身利益问题加以解决,从涉及人民群众切身利益、老百姓最关心、反映最强烈、最容易引发矛盾的问题入手,对应重点公开的信息内容提出了明确要求,提高了政府工作的透明度,有力促进了全市政府信息公开工作科学化、制度化、规范化开展。

(二)重点领域信息公开深入开展。按照国务院、省政府政府信息公开工作要求,针对关键环节和群众关心关注的焦点、热点问题,不断推进行政审批信息公开、深化公共资源交易信息公开、深化财政预算决算和“三公”经费公开、深化保障性住房信息公开、深化食品药品安全信息公开、深化环境保护信息公开、深化安全生产信息公开、深化价格和收费信息公开、深化征地拆迁信息公开、深化公共企事业单位信息公开等十大重点领域政府信息公开内容,有力地推动了重点领域信息公开不断深化,使政府工作在阳光下实施、在阳光下运行。

(三)大力实行行政权力依法规范公开运行。一是强力推进行政权力网上规范运行。出台了《行政权力依法规范公开运行平台建设和使用管理办法(试行)》、《行政职权目录动态调整管理办法(试行)》和《行政权力依法规范公开运行电子监察管理办法(试行)》3项规定,强力推进行政权力依法规范公开运行。强化线下督查,开展行权平台预警报警数据集中清理,推行网上实时监督,对全市行权平台上的预警报警数据进行实时监督,配合上级实现对全省行权平台上的预警报警数据进行实时监督。二是依法公开权力清单和运行流程。建立市县两级电子政务大厅,向社会公开“晾晒”行政权力清单、运行流程,并按照省政府要求,及时对“晾晒”的行政职权进行动态调整,严格执行案件受理24小时内上网办理。

(四)初步建立了决策意见征集和政策解读制度。在建立完善政府依法决策制度方面,一是规范决策程序。全面建立政府法律顾问制度,聘请法律顾问,为政府领导决策提供法律意见。全面落实重大行政决策法定程序,凡提请市政府常务会议集体讨论决定的重大事项,事前必须征求部门和社会各界意见,并由政府法制机构进行合法性审查,着力提高政府决策的科学性。二是健全决策机制。按照依法、科学、民主的原则,修改完善了《资阳市人民政府工作规则》和《资阳市人民政府重大行政事项依法决策制度》,着力提高对重大决策事项开展决策、执行、管理、服务、办理的公开度和透明度。加强决策事项执行落实情况督促检查,从制度上为依法决策、科学决策、民主决策提供保障。在政策解读方面,各级各部门组织业务骨干和专业技术人员,深入企业农户,以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对政府出台的相关政策现场进行解难答疑;国税部门按纳税人类别建立税企qq群,在线实时宣传税收政策,发布涉税事项通知,提供涉税资料下载,实时解答纳税人涉税疑难、征集纳税服务意见和建议。计生部门进入乡村农户,发放张贴公告,对生育新政策、办理程序、提供资料等详情进行宣讲解释。

(五)基层政务公开不断深化。大力推进乡镇(街道)政务公开。全市175个乡镇(街道)已建成便民服务中心165个,建成率94.28%,其余乡镇正在抓紧建设之中。全市2947个村(社区)已建成便民服务代办点2053个,建成率达70%。乡镇便民服务中心、村社便民服务代办点均已成为基层政务公开的重要渠道。基层以村务公开、财务公开为重点,出台村级财务管理办法,坚持实行村级账务由乡镇财政部门监管,有效防范了基层财务风险。

(六)信息公开载体和形式不断创新。坚持将政府门户网站作为政府信息公开的第一平台,切实做好了政府信息上网发布工作,对各类政府信息,按照公众关注情况梳理、整合成相关专题,并以多种方式予以展现。完善了全市政府网站群建设,以市政府网站升级改造为契机,采取统筹规划、顶层设计建设全市政府网站集群,建成后将统筹全市政府网站群,统一进行集群化的管理和技术统筹。同时结合电子政务大厅建设深化,进行网络改造和升级,以利更好地为公众提供特色化服务。大力倡导和利用政务微博“资阳之声”、政务微信“资阳微政务”公开政府信息,印发了《资阳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资阳微政务”微信平台上线的通知》,截至目前,已通过市政府微博发布了5650余条信息,微信发布了770余条,近2000人添加关注。目前,各县(市、区)政府官方微博、微信全面开通。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的要求,我市分别在市级和各县(市、区)政务服务中心、档案馆、图书馆设立了政府信息公开查阅点,查阅点采用信息化手段免费向社会公众提供主动公开的现行文件、政务动态等查阅服务,满足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

(七)信息公开工作机制更加完善。按照政府信息公开工作机制和保密审查办法,对全市政府信息公开保密审查工作进行了全面细致的自查、检查,全市政府信息公开工作制度完善,程序规范,没有失泄密事件发生。集中组织开展了对全市政府网站专项治理工作。加强工作人员业务培训,组织开展了政府信息公开和保密知识的日常培训,提升了信息公开工作人员的综合能力。

二、主动公开政府信息情况

(一)本年度全市主动公开政府信息(含新增和变更)170864条,其中,概况类信息595条,计划总结类6984条,法规公文类71811条,工作动态类82622条,人事、财政类2113条,行政执法类信息705条,其他信息6034条。

(二)本年度全市政府网站累计公开政府信息136098条,其中,市政府门户网站31564条,县(市、区)政府门户网站76245条,市级部门网站28289条。

(三)全市开设政务微博139个,通过政务微博公开政府信息5652条。全市开设政务微信32个,通过政务微信公开政府信息770余条。

(三)通过信息公开查阅点主动公开政府信息情况。在各级政务服务中心开设查阅点152个,接待人数达274898人次;在各级档案馆开设政府信息公开查阅点9个,接待人数达24377人次;在各级图书馆开设查阅点28个,接待人数达207707人次。

三、依申请公开政府信息情况

2014年,全市共收到申请公开政府信息46件,在本年度内均已办结完毕。在收到的46件依申请公开信息中,涉及土地征用和房屋拆迁类信息31件,行政执法类信息7件,劳动就业和社会保障类5件,其他类信息3件,均按照《条例》的规定严格审查并办结。

四、行政复议、诉讼情况

2014年,各级法制部门收到并接受政府信息公开行政复议申请数量16件,维持具体行政行为13件,依法纠错1件,其他情形数2件;各级法院系统收到并受理政府信息公开行政诉状1件。

五、政府信息公开收费及减免情况

全市各级政府及部门均严格按照《条例》及《实施办法》的要求,未收取政府信息公开任何费用。

六、存在问题及改进措施

(一)存在的问题

1、重点领域的信息公开有待进一步加强和深化,特别是对民生项目、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需进一步加大事前、事中、事后全过程公开力度。

2、载体建设有待进一步丰富和完善,使公开更贴近群众需求,部分信息更新显迟缓。

3、政府信息公开工作规范有待进一步加强,政府信息公开工作的制度化、标准化和程序化水平需不断提升。

(二)下一步工作措施

1、提高认识,加强学习培训,努力提高政府信息公开工作能力。继续深入贯彻学习《条例》和政府信息公开工作有关规定,进一步提高对推进政府信息公开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的认识,组织开展多种形式的培训学习,提升政府信息公开工作队伍整体能力和水平。

2、深化重点领域、关键环节的政府信息公开工作。进一步深化公开内容,采取多种形式,加强对涉及面广、社会公众关注度高、事关群众切身利益的政府信息的公开,增强政府工作透明度。

3、加强制度体系建设,提高规范化水平。继续健全完善工作机制,将政府信息公开与优化政务环境、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等相关工作紧密结合起来,利用内在联系,发挥综合效益。

4、夯实载体建设,拓展公开形式。坚持建设和运用并重的原则,进一步加强政府门户网站、政府新闻发布会、微博、微信、政务服务中心、档案馆、图书馆等载体建设,努力办出特色,办出水平。

5、进一步完善政府信息公开的监督机制。加强对政府信息公开及运行过程进行全过程监督,坚持深化政府信息公开社会监督、评议,以评促建推进行政监督、社会监督、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监督的三维监督体系建设。
 
资阳市人民政府

2015年3月16日
主办:资阳市人民政府 承办:资阳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市政府办公室联系电话:028-26655501 市政府网站联系电话:028-28000836
网站标识码:5120000001  蜀ICP备05007295号-1 川公网安备 5120020200001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