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阳市人民政府
资阳市政策文件库
当前位置:首页 / 资阳市人民政府 / 政策文件 / 资府发
索 引 号: 008539043/2022-00072 公文种类: 通知 发布机构: 资阳市人民政府    
成文日期: 2022-09-02 发布日期: 2022-09-06 文  号: 资府发〔2022〕14号 有 效 性: 有效
 

 

资府发〔2022〕14号

 

资阳市人民政府

关于印发资阳市教育和体育事业发展

“十四五”规划的通知

 

各县(区)人民政府,高新区管委会,临空经济区管委会,市政府有关部门(单位):

经市政府同意,现将《资阳市教育和体育事业发展“十四五”规划》印发你们,请抓好贯彻落实。

 

资阳市人民政府

202292

 

 

资阳市教育和体育事业发展

“十四五”规划

 

 

 

目    录

 

第一章  开启新发展阶段教育体育强市新征程………………7

第一节“十三五”资阳教育体育事业发展成效……………7

第二节“十四五”发展面临的机遇和挑战…………………12

第三节“十四五”指导思想和战略目标……………………14

第二章  “十四五”资阳教育体育事业发展重点任务………20

第四节  推动大中小思政工作一体化发展…………………20

(一)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20

(二)完善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机制…………………………20

(三)配齐建强学校思政工作队伍…………………………20

第五节  推动德智体美劳一体化发展………………………21

(一)增强德育针对性实效性………………………………21

(二)巩固提升智育水平……………………………………21

(三)加强和改进学校体育与卫生健康工作………………22

(四)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工作……………………………22

(五)加强新时代劳动教育实践……………………………23

第六节  推动家庭学校社会协同育人一体化发展…………23

(一)健全家庭教育体系……………………………………23

(二)推进家校协同育人……………………………………24

(三)完善社会协同功能……………………………………24

第七节  完善教育体育基本公共服务体系…………………24

(一)构建公平优质的基础教育服务体系…………………24

1.推进学前教育普及普惠发展………………………………24

2.统筹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发展……………………………25

3.促进高中阶段教育多样化特色发展………………………25

4.保障特殊群体受教育权利…………………………………26

(二)构建多功能智慧化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27

1.实施场地设施补短板工程…………………………………27

2.实施赛事活动全域化工程…………………………………28

3.实施健身组织全覆盖工程…………………………………28

4.实施科学健身指导普及工程………………………………29

5.实施智慧化提升工程………………………………………29

第八节  构建竞技体育水平提升体系………………………30

(一)实施竞技体育管理体系优化工程……………………30

(二)实施竞技体育项目培优工程…………………………30

(三)实施重大赛事攻坚工程………………………………31

(四)实施运动员保障提升工程……………………………31

(五)实施反兴防兴强化工程………………………………32

第九节  构建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体系……………………32

(一)实施市场主体培育工程………………………………32

(二)实施体育消费促进工程………………………………32

(三)实施产业融合发展工程………………………………33

(四)实施体育彩票发展工程………………………………33

第十节  构建支撑技能型社会建设的职业教育体系………35

(一)健全职业教育培养体系………………………………35

(二)推进职业院校高质量发展……………………………35

(三)健全产教融合发展机制………………………………36

(四)推进技能型社会建设…………………………………36

第十一节  构建内涵式高质量发展的高等教育体系………37

(一)推动高等学校分类发展………………………………37

(二)推动产学研用深度融合………………………………37

第十二节  构建规范有序的社会与继续教育体系…………37

(一)构建服务全民终身学习的教育体系…………………37

(二)全面加强语言文字工作………………………………38

(三)支持和规范民办教育健康发展………………………38

(四)加强校外培训机构监管………………………………39

第十三节  加强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39

(一)加强师德师风建设……………………………………39

(二)构建高水平教师培养培训体系………………………40

(三)深化教师管理体制改革………………………………41

(四)提高教师地位待遇……………………………………41

第十四节  推进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42

(一)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42

(二)稳妥推进考试招生制度改革…………………………42

(三)深化教育领域“放管服”改革………………………43

(四)深化新时代教育督导体制机制改革…………………43

(五)提升学校治理现代化水平……………………………44

(六)实施体育法治化建设工程……………………………44

(七)健全教育体育领域风险防控机制……………………45

第三章  强化“十四五”资阳教育体育高质量发展支撑保障…46

第十五节  健全经费投入和管理机制………………………46

(一)完善经费投入机制……………………………………46

(二)优化经费使用结构……………………………………46

(三)提高经费使用效益……………………………………47

第十六节  加快教育信息化进程……………………………47

(一)实施教育新基建工程…………………………………47

(二)推动新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48

(三)提升教育信息化管理与服务水平……………………48

第十七节  加强党对教育体育工作的全面领导……………49

(一)牢牢掌握党对教育体育工作的领导权………………49

(二)全面加强教育体育系统党的建设……………………50

(三)纵深推进教育体育系统全面从严治党………………50

(四)加强党对规划组织实施的领导………………………50

附件:名词解释和说明…………………………………………52

 

 

第一章  开启新发展阶段教育体育强市新征程

 

  • “十三五”资阳教育体育事业发展成效

“十三五”期间,我市各级党委、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门、各级各类学校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抢抓成资同城化重大机遇,深化教育体育综合改革,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和体育。义务教育均衡发展高水平通过国检、省检,学校标准化建设迈上新台阶,学前教育集中攻坚,职业教育加快发展,高等教育有序推进,教师队伍建设不断加强,教育质量逐年提升,竞技体育屡创佳绩,全市教育体育事业呈现出攻坚克难、创新推动、积极向好的发展态势。

(一)学前教育普惠发展。全面完成第二轮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大力实施第三轮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到2020年底,全市学前教育毛入园率达97.45%,普惠性幼儿园占比达83.36%,初步形成以示范性幼儿园为龙头、乡镇中心园为骨干、公办幼儿园为主体、社会力量办园为补充的幼教事业发展格局。

(二)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各级党委、政府坚持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不断加大财政投入,优化资源配置,千方百计加快学校标准化建设,举全市之力,攻坚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两基”成果进一步巩固提高,师资配备日趋合理,义务教育学校办学条件大为改善。“十三五”期间,小学五年巩固率和初中三年巩固率均达到99%以上。所辖3个县(区)义务教育均衡发展高水平通过国务院和省政府督导检查,如期实现了义务教育基本均衡发展的目标。

(三)高中教育提质发展。完善普通高中管理办法,加强教育教学行政视导,推动高中学校多样化特色化发展。建立科学的教育质量评价体系,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不断深化课堂教学改革,全面实施“三环五学”教学实践,大力提升普通高中教育质量,努力培养更多高素质人才。

(四)职业教育稳步发展。以服务地方经济和重大产业发展为目标,加快职业教育的改革发展,着力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建立健全职业教育机制,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提高职业教育质量效益,推动职业教育持续健康发展。全市形成了以4所公办职业学校为龙头、3所民办职业学校为补充、学前教育等9类专业为支撑的职教新格局。

(五)高等教育创新发展。加大高等学校招引力度,引进资阳环境科技职业技术学院、资阳口腔职业技术学院、成都文理学院、四川民族学院、成都美术学院等,实现了高等学校从无到有、从有到优的新跨越,为快速汇聚人口资源、有效拉动经济消费和扩大就业岗位、促进资阳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增添了新的动力。

(六)特殊教育持续改善。“十三五”期间加大投入,改善资源室,购置教学设备等,大力改善了特教的办学条件。加强特教师资队伍建设,引进配齐专业教师,“三残”儿童入学率达到规定标准。

(七)队伍建设不断加强。“十三五”期间,全市教师专科以上学历比例达96.4%,高中教师硕士学历占6%,骨干教师队伍形成梯队,教师队伍结构进一步优化。推进实施名师名校工程,开展“优秀园丁”和“好教师、好校长、好校风示范校”评选活动,以市政府名义表扬529名资阳市优秀教师园丁,组建19个市级名师工作室,研究完善校长教师交流、队伍建设管理方面的体制机制,177名校长交流到薄弱学校任职,4866名教师进行城乡、校际交流。有利于教师专业成长的考核评价、晋职晋岗、奖惩保障、师德修养等长效机制已基本形成。

(八)教育惠民全面落实。全面贯彻落实学生资助政策,深入实施“奖、补、减、免、贷”为主体的扶贫助学内容,建立健全了从学前教育到高等教育全覆盖的学生资助政策体系,以原建档立卡贫困家庭学生等对象为重点,大力推进精准资助和资助育人,全面扎实开展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工作,基本实现了“不让一个学生因家庭经济困难而失学”的目标。2016年—2020年,全市累计资助学生98.04万人次,发放资助金额7.147亿元。

(九)素质教育成效明显。坚持立德树人,积极构建社会、家庭、学校三位一体的德育工作网络,始终攥紧质量立校主旋律,教育内涵发展迈上新台阶。义务教育、高中阶段教育课堂教学改革顺利实施,校外实践基地和活动场所的作用进一步发挥。学校体育、艺术教育蓬勃开展,确保学生每天锻炼一小时,体质健康标准测试率达到了“三个100%”。

(十)依法治教全面推进。深入推进依法行政、依法治校,落实政(校)务公开,规范办学行为。开展法治进校园活动,从小学三年级起开设法治教育课,利用“青少年法治教育基地”开展法治宣传教育,警校共育得到加强。

(十一)教育科研成果显著。“三环五学”课堂教学改革被教育部课程教材发展中心收录为“全国基础教育典型案例”,荣获第六届“四川省普教教学成果”一等奖。2019年,我市《基础教育供给侧改革下的教师专业素养提升工程——以川中丘陵地区为例》成功立项为全国教育科研“十三五”规划课题。

(十二)后勤保障规范有力。学校食堂、宿舍(公寓)等后勤建设纳入学校发展的总体规划,统筹安排建设资金,同步建设,学校后勤基础设施建设不断改善。加强学校食品安全规范管理,完善学校食堂“成本核算、零利润自主管理”供餐模式,为师生食品安全提供保障。加快学校改水改厕工程,每所学校均配备符合国家饮用水标准的放心水。

(十三)安全稳定扎实有效。落实教育行政部门监管责任和学校主体责任,全市各级各类学校没有发生较大及以上安全事故和校方责任事故,校园安全形势总体平稳。

(十四)体育设施逐步改善。“十三五”期间,我市体育场地总量不断扩大,各县(区)加大投入,建成了一批便民体育场地设施,全市人均体育场地面积达到0.75平方米。建成全民健身路径1788条,健身步道22条总长度24.483公里,全市城区“15分钟健身圈”基本形成。深入推进实施乡镇和村级农民体育健身工程和县(区)雪炭工程,建成农民体育健身工程1994处,农村体育场地基础设施得到显著改善。市游泳综合训练馆和市全民健身活动中心建成投用。

(十五)全民健身蓬勃发展。落实国家对公共体育场馆免开政策,扩大免费或低收费开放范围,鼓励和引导学校、机关、团体和企事业等单位的体育设施对社会开放。抢抓成德眉资同城化发展机遇,探索加大场馆综合利用与开发,“十三五”期间新建并投入运营大型公共体育场馆2个,体育场馆免费开放提供的体育及相关服务设施面积比例达90%以上。每年接待免费低收费参加体育锻炼人数由“十二五”时期的20余万人次攀升到40余万人次。每年举办大型体育赛事活动60项(次)以上,辐射带动群众参与体育赛事活动近100万人次。目前全市共有体育单项协会65个,会员近2万人。

 

第二节  “十四五”发展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十四五”时期,是我国进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的发展阶段,是开启教育强国、体育强国建设新征程、迈出新步伐的关键时期,也是抢抓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国家战略、推进成资同城化深度发展的重要机遇期,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对教育体育事业发展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体育工作的重要论述为教育体育事业发展提供了根本遵循,指明了前进方向。党中央、国务院对教育体育事业的重视更加明显、支持更加有力,明确要把教育事业、体育事业作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标志性事业,明确提出要建设教育强国、体育强国。新的教育理念、消费观念、消费模式、技术应用、传播方式等为教育和体育赋予了更强大的内生动力,为教育和体育的改革发展提供了新的环境。

资阳教育体育事业面临的机遇和挑战都有新的变化,机遇大于挑战。进入新发展阶段,我市教育体育与经济社会发展需求还不相适应,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矛盾仍然突出,基础设施配套还不够齐全,与实现教育体育现代化和人民群众更高质量、更加多样的需求相比,仍然存在一定的差距和不足,在质量、公平、结构、体制机制等方面还存在诸多问题,不能完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需要。从硬件上看,主要表现为资源供给不足、分布不均。全市义务教育阶段学校生均指标仍然不足,公办学前教育资源、高中阶段教育资源短缺,城乡、区域之间教育差距仍较大,优质教育资源总量不足、布局不尽合理,教育发展还存在不平衡、不协调、不充分的问题。公共体育设施覆盖面较窄,中心城区体育场馆拥有量不足、功能不全,不能举办大、中型综合性赛事活动。从质量上看,主要表现为高水平的机构不足,专业化程度不高。高等院校数量少,引领带动作用还未充分发挥,对资阳整个经济社会的发展智力支撑不够。教育信息化水平不高,通过信息技术促进教育的变革与创新方面还较为落后,区域间、城乡之间教育信息化的基础能力差距还很大。优质学校、优秀教师的品牌效应尚未充分发挥,教育核心竞争力还不够强。从投入上看,主要表现为财政投入仍然不够,配套资金缺口大。财政投入保障机制不完善,教育体育财政投入在全省排名靠后。县区财力薄弱,基础投入捉襟见肘,随着生源向中心城区和中心乡镇聚集,导致中心城区和中心乡镇教育资源紧张,“入学难”、“入园贵”、“择校热”问题依然存在。从人才上看,主要表现为高层次人才缺乏,基础性人才同样不足。幼儿教师缺乏专编保障,部分公办幼儿园建成后无法按照标准配备幼儿教师。教师结构性缺编问题仍然存在,音乐、体育、美术等学科存在大量转岗培训教师,教学专业水平受限。教师培训专项经费保障不到位,市本级开展的教师能力提升培训覆盖面窄,基层教师信息化素养不高,不能很好地适应现代教育技术改革。名校名师引领作用发挥不明显,品牌效应和核心竞争力有待进一步发挥。

“十四五”时期,我市教育体育事业要紧跟时代步伐、顺应时代发展,增强机遇意识、保持战略定力,坚定信心、立足市情,开创资阳教育体育新局面,加快建设教育强市、体育强市。

 

第三节  “十四五”指导思想和战略目标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把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体育的重要论述落实到教育体育发展全过程和各方面,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融入新发展格局,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根本目的,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为引领,以服务支撑经济社会发展为重点,优化布局、调整结构,补齐短板、促进公平,对标一流、提升质量,为加快建设教育强市、体育强市提供有力人才支撑、作出积极贡献。

(二)基本原则

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全面加强教育体育系统党的建设,以凝聚人心、完善人格、开发人力、培育人才、造福人民为目标,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面向人民,办人民满意的教育和体育,坚持教育公益性原则,大力促进教育公平,扩大优质教育资源供给,提高育人质量,全面落实全民健身战略,统筹教育体育基础设施建设,构建更高水平的教育体育公共服务体系,着力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问题,提升人民群众教育获得感和健康水平,使教育体育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人民。

坚持新发展理念。坚持把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理念贯穿教育体育发展全过程和各领域,遵循教育体育现代化发展内在规律,顺应经济社会发展新趋势,推进教育体育理念、体系、制度、内容、方法、治理现代化,构建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的新发展格局。

坚持深化改革创新。全面深化教育体育领域综合改革,推进体制机制改革、依法行政、依法办学、依法治教。创新管理和服务方式,运用新技术、新机制、新模式,激发教育体育发展活力。坚持对外开放、提质增效、互容互鉴互通,形成政府主导有力、社会规范有序、市场充满活力、人民广泛参与的教育体育发展新格局。

坚持系统协同发展。积极融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和成资同城化发展新格局,统筹教育体育与经济社会发展,深化产教融合、体教融合、科教融合,推动教育体系与产业体系、社会体系、科技体系等有效对接。统筹各级各类教育发展,促进体育事业发展要素高效集聚,实现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学历教育和非学历教育及终身教育等协调发展,实现体育发展质量、结构、规模、速度、效益相统一。

(三)战略目标

总体目标:到2025年,全面补齐教育事业发展短板,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更加健全,基础教育优质均衡水平逐步提高,职业教育提质培优水平明显进步,高等教育稳步发展,继续教育持续发展,教师综合素质和队伍活力全面增强,教育投入保障水平持续提升,教育治理体系更加健全,科学育人理念和评价制度基本建立,基础教育质量持续稳定在全省第一方阵水平。到2025年,城乡居民的体育健身意识进一步增强,人民群众身体素质和健康水平不断提高,全民健身人数、体质健康和赛事活动等指标位居全省前列。坚持政府主导、部门协同、社会共同参与,体育场地设施、体育组织、健身活动、健身指导等公共服务水平不断提升,建成更加完善、惠及群众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着力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高质量竞技体育后备人才队伍,构建完善的青少年运动竞赛体制机制。

具体目标:(一)学前教育:实施学前教育发展提升行动计划,提升学前教育普及普惠水平,建立更为完善的学前教育管理体制、办园体制和投入体制,加快补齐农村地区和城市人口集中地区的普惠性资源短板。到2025年,全市普惠性幼儿园覆盖比例达到88%(二)义务教育:巩固提升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水平,全覆盖实施学校标准化和装备现代化建设,进一步优化资源配置,促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到2025年,全市义务教育阶段公办学校基本达到标准化建设。(三)高中教育:大力改善高中学校办学条件,提升高中阶段教育普及水平,鼓励普通高中多样化有特色发展。到2025年,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达到95%以上,全面消除普通高中大班额,普职招生比例大体相当。(四)职业教育: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推动职业教育与产业发展有机衔接、深度融合。推进中等职业教育和普通高中教育协调发展。到2025年,职业学校(高职)毕业生就业率稳定在95%以上。(五)高等教育:稳步推进高等教育发展,合理布局驻资高校,积极打造高等教育园区。围绕天府国际艺术城项目,加快四川音乐学院成都美术学院等建设。(六)继续教育:构建更加开放畅通的人才成长通道,完善招生入学、弹性学习及继续教育制度,开展多类型多形式的继续教育。扩大社区教育资源供给,推动各类学习型组织建设。到2025年,劳动年龄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明显提升。(七)体育设施:规划新建体育综合体1个,综合训练基地1个,综合体育运动场(馆)5个,中型体育运动场(馆)9个,小型体育运动场(馆)45个,体育基地(小镇)2个,各乡镇、社区、村社合理规划布局全民健身活动中心和健身步道。(八)学校体育:深化体教融合,落实体育课程开设刚性要求,帮助学生掌握1至2项运动技能,《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及格率达到100%;开展省业余训练重点单位、省幼儿体育基地及国家高水平体育后备人才基地创建工作,命名市级体育后备人才基地12所。(九)竞技体育:举办市级青少年各类体育竞赛活动60项次以上,参与学生人数不少于5万人次;向省级以上优秀运动队输送体育后备人才6人;力争有资阳籍运动员出现在奥运赛场为国争光。

 

专栏1  “十四五”时期资阳教育事业发展和人力资源

开发主要预期目标

指   

单位

2020

2025

属性

教育普及

学前三年毛入园率

%

90.25

92

预期性

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

%

98.85

96

约束性

高中阶段毛入学率

%

91.5

95

预期性

高等教育在校生数

万人

1.354

3.2

预期性

普通教育

学前教育幼儿数

万人

6.4285

6

预期性

义务教育在校生

万人

26.3417

25

预期性

普通高中在校生

万人

4.6740

5

预期性

普通本科在校生

万人

0

2.2

预期性

职业教育

中等职业教育在校生

万人

1.7221

2

预期性

职业教育专科(含高专)在校生

万人

1.354

1

预期性

职业教育本科在校生

万人

0

1

预期性

双师型教师占比

%

22.26

25

预期性

人力资源开发水平

劳动年龄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

8.27

9

预期性

人均预期受教育年限

12.04

12.50

预期性

普通话普及率

%

 

80

预期性

 

专栏2  “十四五”时期资阳体育事业发展主要指标

指   标

单位

2020

2025

属性

全民健身

经常参加体育锻炼人数比例

%

30.7

38.5

预期性

社会体育指导员人数

万人

0.69

0.84

约束性

《国民体质测定标准》达标率率

%

89.9

91.5

预期性

人均体育场地面积

0.78

2.6

预期性

竞技体育

共建省级以上高标准运动队

2

3-5

预期性

向国、省输送优秀运动员

41

47

预期性

举办省级以上高水平赛事

5

10

预期性

青少年体育后备人才基地

12

15

预期性

青少年体育竞赛

/

10000

20000

预期性

学校体育

体育传统特色学校

9

12

预期性

青少年体育俱乐部

3

5

预期性

师资培训

1025

2000

预期性

体育产业

体育产业总规模

亿元

25

26

预期性

体育服务综合体

0

1

预期性

省级体育旅游示范基地

0

1

预期性

体育彩票销售

亿元

1.3055

1.5

预期性

 

 

第二章  “十四五”资阳教育体育事业发展重点任务

 

第四节  推动大中小幼思政工作一体化发展

(一)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用好大中小学专题教育读本,义务教育阶段使用道德与法治、语文和历史课程标准及教材,高中阶段使用国家统编思想政治、语文和历史教材。开展理想信念、革命传统、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等教育,用好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等“四史”学习教育读本,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二)完善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机制。统筹推进思政课课程内容建设,推动大中小学思政工作一体化,推动思政课程各学段全覆盖,课外教育与课内教育相衔接。建立思政课老师“手拉手”备课机制,探索中小学、职业院校和高校融合式教研备课,探索纵向跨学段、横向跨学科的交流研修机制。

(三)配齐建强学校思政工作队伍。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加强专职思政课教师配备,加大先进典型选树力度。落实高校思政课、思政工作和党务工作队伍配备要求,完善高校专职辅导员职业发展体系,逐步建立职级职称“双线”晋升办法,为专职辅导员设置一定比例的正高级专业技术岗位。严格落实专职辅导员人事管理政策。完善兼职辅导员和校外辅导员培训、管理、考核制度。实施思政工作中青年骨干队伍建设项目,建设一批高校思政课名师工作室。

 

第五节  推动德智体美劳一体化发展

(一)增强德育针对性实效性。将德育融入教育教学全过程,推动落实《中小学生德育工作指南》,推动高校构建“十大育人体系”。立足学生身心特点和思想实际,加强品德修养,开展德育活动,强化基本礼仪、基本规则、基本要求,引导学生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信仰者、传播者、实践者。发挥校园文化育人功能,加强语言文明教育,推进文明校园创建。将国防教育内容融入教育课程,加强学生军训基地建设,开展少年军校和国防特色教育示范学校建设试点。加强网络环境下德育工作。

(二)巩固提升智育水平。重视培育学生知识的宽度、深度,让学生在学习中增长知识、丰富学识。建设书香校园,广泛开展阅读活动,提升科学素养和人文素养。加强核心素养培育,坚持教学相长,推行启发式、探究式、参与式、合作式等教学方式及走班制、选课制等教学组织模式,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突出学生主体地位,保护学生好奇心、想象力、求知欲,提高学习能力。高度重视情境教学,探索基于学科的课程综合化教学,开展研究型、项目化、合作式学习,重视差异化教学和个性化指导。

(三)加强和改进学校体育与卫生健康工作。深化体教融合,加强师资队伍和场地场馆、器材建设,落实体育课程开设刚性要求,完善学校和公共体育场馆开放互促机制。完善“健康知识+基本运动技能+专项运动技能”教学模式,落实体育课程开设刚性要求,帮助学生掌握1至2项运动技能。改进中考体育测试内容、方式和计分办法。推动运动项目教学和竞赛体系改革,创建体育传统特色学校。构建分学段、一体化健康教育内容体系,保证健康教育课时,拓展健康教育渠道,提升师生健康素养。健全多病共防的学校疾病预防体系,推进新时代爱国卫生运动,加强学校卫生设施建设,开展学生体质健康测试监测,健全学生健康电子档案。强化心理健康教育,加强心理健康人才队伍建设,建立心理危机识别与干预机制。推进儿童青少年近视综合防控。

(四)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工作。构建大中小幼相衔接的美育课程体系,完善“艺术基础知识基本技能+艺术审美体验+艺术专项特长”教学模式,帮助学生掌握1至2项艺术特长。落实美育课程开设刚性要求,配齐配强美育师资,建好中小学美育场地设施、专用教室,加强高校美育场馆建设。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艺术实践活动,持续推进高雅艺术、非遗、民间优秀文化进校园,支持培育资阳特色的艺术精品。推进美育评价改革,全面实施中小学生艺术素质测评并纳入综合素质评价,有序推进艺术类科目纳入中考,并作为高中阶段学校考试招生录取计分科目。

(五)加强新时代劳动教育实践。落实《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实施方案》,加强师资和教材建设,健全劳动教育目标内容体系、实施体系和支持保障体系,积极创建劳动教育实验区。落实《中小学劳动教育实践基地(营地)建设指南》,加强校内外劳动实践基地建设,推动实施大中小学劳动周活动。探索建立劳动清单制度,将学生劳动参与情况、劳动素养发展情况纳入学生综合素质档案。开展“大国工匠进校园”活动,支持学校聘请劳动模范和高技能人才兼职授课。加强家庭劳动教育,培养学生劳动理念、劳动习惯、劳动技能,提升学生劳动能力。利用综合实践基地、研学实践基地(营地)等,强化学生生产劳动、服务性劳动教育。

 

第六节  推动家庭学校社会协同育人一体化发展

(一)健全家庭教育体系。健全家庭教育部门联动协调机制,实施家庭教育公共服务网络建设,完善家长学校运行机制,实施家庭教育公共服务网络建设计划,系统培训指导服务队伍。探索开发具有资阳特色的家庭教育教材和培训课程,搭建网络资源服务平台。支持高校在通识教育课程体系中增加家庭教育内容,鼓励有条件的高校开设家庭教育专业。选派高校志愿者利用寒暑假开展公益性家庭教育指导服务。

(二)推进家校协同育人。建立专业指导委员会,实施家校协同育人工程。健全家长委员会制度,搭建沟通平台,鼓励家长参与学校建设,引导家长尊重学校教育安排、尊重教师创造发挥,密切家校合作。发挥学校主导作用,推动教师家访制度化、常态化,系统开展面向家长的家庭教育指导工作。发挥家庭第一课堂作用,加强家风建设,落实育人主体责任。

(三)完善社会协同功能。构建学校和党政机关、社会组织、企事业单位协同育人的格局。统筹使用优质资源,实施馆校合作行动,推动公共文化等设施向中小学生免费开放,共建中小学社会实践基地,打造精品研学线路。鼓励社会组织参与建设社区家长学校、家庭教育指导服务点,推动协同育人。

 

第七节  完善教育体育基本公共服务体系

  • 构建公平优质的基础教育服务体系

1.推进学前教育普及普惠发展。实施学前教育发展提升行动计划,构建以普惠性为主体、公办园为重点的学前教育资源体系,加快补齐农村地区和城市新增人口集中地区的普惠性资源短板。利用现有资源建立城乡学前教育资源中心,统筹做好区域内各类幼儿园的教研和业务指导。完善幼儿园监管体系,持续开展幼儿“小学化”治理,提升保教质量。实施幼儿园与小学科学衔接行动计划。完善幼儿园质量评估标准,推进县域学前教育普及普惠督导评估,强化过程评估,提高教师实践能力。全市普惠性幼儿园覆盖比例达到88%

2.统筹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发展。积极推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实现公办义务教育常住人口全覆盖,确保义务教育学位主要由公办学校供给。全面落实义务教育免试就近入学,民办义务教育学校在审批机关管辖的区域内与公办学校同步招生。加强学校标准化建设,加快消除大班额,实施标准班额推进计划,支持建设乡镇寄宿制学校,到2025年实现办学管理全面达标。实施学区制管理,实现学区内学校协同发展和教师统筹调配使用。积极打造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发展试验区,启动实施义务教育优质共同体学校遴选,打造“乡村温馨校园”。抓好学生作业、睡眠、手机、读物、体质管理,拓展课后服务渠道,提升学校课后服务水平,满足学生多样化需求。

3.促进高中阶段教育多样化特色发展。实施县域普通高中振兴行动,为薄弱学校配齐必要的教育教学和生活设施设备,逐步消除普通高中大班额,到2025年全面消除5000人以上普通高中大校额。探索发展综合高中、科技高中、人文高中等特色学校,鼓励普通高中与中等职业学校课程互选、学分互认、学籍转换,促进普职融通。推动初中毕业未升学学生和从业人员完成高中阶段教育。实施新课程、使用新教材,完善学校课程管理,加强特色课程建设,构建规范有序、科学高效的选课走班运行机制。探索跨学科综合性教学,建设配套的多元学习空间,开展验证性实验和探究性实验教学。推进品牌学校建设,加强对学生理想、心理、学习、生活、生涯规划等方面指导。密切高中与大学的培养衔接,扩大考生与高校的双向选择权。

4.保障特殊群体受教育权利。以适宜融合为目标办好特殊教育,实施特殊教育发展提升行动计划。深化特殊教育改革,加强特殊教育学校建设,强化特殊学生教学辅助器具适配及服务,探索超常儿童特殊教育途径。推进特殊教育学校实行十五年一贯制办学,推动“教育教学+康复”,推行国家通用手语和国家通用盲文,全面提升特殊教育质量。落实《四川省基本公共服务标准(2021版)》,健全应助尽助、应享尽享的救助机制。

 

专栏3  “十四五”时期资阳基础教育事业发展重点项目

01  学前教育

实施学前教育保教质量提升计划,以新增人口集中地区、城市为重点,规划新、改建公办幼儿园60所,实现每个乡镇建成公办中心幼儿园1—2所。新建雁江区(除高新、临空)文明幼儿园等公办幼儿园7所,安岳县第四、第五、第六等公办幼儿园7所,乐至县第三、第四幼儿园,建成高新区公办幼儿园5所、临空第一幼儿园,扩建安岳县第三幼儿园。推动贯彻落实《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配备丰富的玩教具材料和幼儿图书,推进科学保教。

 

02  义务教育

优化义务教育资源配置,推进新增人口集中地区城镇义务教育学校和寄宿制学校建设,加快实施义务教育阶段公办学校标准化建设,新、改建义务教育学校150所。新建雁江区雷音小学、雁江一小城东分校、城东中学,建成高新区茶花九义校、高新区第一小学、临空第一小学,新扩建雁江区中和中学、雁江区伍隍中学、雁江区老君镇初级中学、资阳市外国语实验学校等校舍。新扩建安岳县岳石小学、安岳县望城小学、安岳县中联小学、安岳县九韶小学、安岳县匡家小学、安岳县体育小镇小学、安岳县城东初中、安岳县九韶初中、安岳县体育小镇初中。改扩建乐至县吴仲良中学综合楼实施义务教育标准班额推进计划,小学班额不超过45人、初中班额不超过50人,普通教室使用面积、生均校舍面积、专用教室和场所及教学仪器设备设施、图书资料基本达到国家、省定标准。

03  普通高中

重点支持人口集中地区的城市、县城镇普通高中学校建设,加大薄弱高中改造力度,全面消除普通高中大班额。新、改建普通高中10所,新建城东中学,完成资阳中学、雁江区外国语实验学校、雁江区中和中学、雁江区伍隍中学校舍扩建,建设资阳市鸿鹄高级中学、安岳中学城东校区、安岳实验中学城南校区、乐至中学玉龙校区。

04  特殊教育

实施特殊教育发展提升行动计划,改善特殊教育学校办学条件,建设1个特殊教育资源中心。

  • 构建多功能智慧化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

1.实施场地设施补短板工程。围绕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全民健身场地设施建设发展群众体育的意见》,制定《资阳市全民健身设施补短板五年行动计划》。加强群众身边的公共体育场地设施供给,持续推动公共体育场馆免费低收费开放服务,加强重大体育基础设施项目建设,市本级加快实施一个公共体育场、一个公共体育馆、一个全民健身中心、一个公共游泳馆、一个体育公园的“五个一”工程,各县(区)建设与人口规模相适应的公共体育场、全民健身中心、体育公园,并选建公共体育馆、游泳馆、健身广场、滑冰馆等。每个乡镇(街道)至少建有一个健身中心或多功能运动场。每个行政村(社区)建有一个多功能运动场。结合建设美丽宜居乡村、运动休闲特色小镇,加强中心村农民体育健身工程提档升级,鼓励创建休闲健身区、功能区和田园景区。鼓励社会资本推进户外运动营地、体育公园等场地设施建设。

2.实施赛事活动全域化工程。健全全民健身赛事活动体系,定期举办市运会群众比赛、全民健身运动会、“百城千乡万村·社区”系列赛事、百万群众迎新登高等赛事活动。鼓励、支持各级各行业、各系统广泛组织举办全民健身赛事活动。支持推动城乡社区依托传统节日、体育赛事、重大庆典活动和民间体育资源,广泛开展群众喜闻乐见、丰富多彩、特色鲜明的健身活动。每年组织各级各类赛事活动100场以上,直接吸引5万人次以上参与。积极推进川渝两地群众体育融合发展,打造群众体育品牌赛事活动2个以上。

3.实施健身组织全覆盖工程。推动县级以上的总会发挥龙头作用,引领各级体育协会向乡镇(街道)、村(社区)延伸,促进乡镇(街道)、村(社区)体育组织全覆盖。大力推动社区体育俱乐部等各类体育组织发展,探索完善社会体育指导员激励措施,加大社会体育指导员队伍建设,推进百万群众体育引领员工程,逐步形成横向到边、纵向到底、覆盖城乡、富有活力的群众体育组织网络体系,在组织基层开展体育活动、指导科学健身方面充分发挥作用。倡导志愿服务精神,推动完善群众体育志愿服务机制,鼓励全民健身志愿服务积极参与新时代文明实践,打造资阳全民健身志愿服务品牌。

4.实施科学健身指导普及工程。协同推进全民健身与全民健康深度融合,推进运动健身促进非医疗健康干预行动,开展运动促进健康、运动伤病防治、体质健康干预等服务,探索“体医融合”新模式。推广简便易行、科学有效的居家锻炼健身方法,不断丰富疫情防控常态化背景下科学健身方法的选择。推广武术项目太极拳,健身气功项目八段锦、易筋经、五禽戏等优秀民族传统体育运动,发挥项目的健身养生和健康促进功效。

5.实施智慧化提升工程。推进“互联网+健身”,整合创建包含全民健身群众组织、场地设施、赛事活动、健身指导等信息的智慧全民健身服务平台,提高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信息化、数字化、智慧化水平。大力推广居家健身和全民健身网络赛事活动,充分发挥全民健身在提升健康和免疫水平方面的积极作用。不断推进公共体育场馆数字化升级改造,大力推动智慧化公共体育健身场地设施建设,实现全民健身活动的智能化数据采集和智慧化利用,为城乡居民提供高质量供给服务,利用大数据技术分析体育设施利用率,提高全民健身设施监管效率。

 

第八节  构建竞技体育水平提升体系

(一)实施竞技体育管理体系优化工程

全面深化竞技体育管理体制机制改革,坚持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统筹规划、综合协调,建立体教融合的新机制,各级教体部门要发挥主导作用,为社会组织培养体育后备人才提供制度保障;推动有关部门联席会议制度和督导制度的建立和落实,不断拓宽县(市、区)、高校、企业、协会、俱乐部联办省级优秀运动队的渠道,形成“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共同管理、各负其责”的工作管理新机制。

(二)实施竞技体育项目培优工程

扎实推进“新人计划”组织实施,加快打造“金字塔”人才培养体系,建立“塔尖、塔身、塔基”上下对应、结构衔接、相互支撑的青训机制,强化各层级目标、任务和责任落实,科学构建大数据管理平台,稳步提升竞技体育后备人才输送数量和质量。打造科学合理的运动项目区域布局,打破行政区域壁垒,因地制宜,统筹推进竞技体育布局协同发展,调动各种优势资源,促进形成更科学、更高效的项目布局,分类指导全运夺牌项目和集体球类项目,巩固毽球、气排球等优势项目地位,推动足球、篮球、排球“三大球”和乒乓球、网球、羽毛球“三小球”项目及田径、游泳等大项全面崛起,不断增强竞技体育核心竞争力。

(三)实施重大赛事攻坚工程

坚持以省运会、省年度锦标赛、市运会和市青少年年度锦标赛为重点,完善相互衔接的校级、县(区)级、市级三级体育竞赛制度,努力争取举办省级以上重大体育单项赛事3次以上,全力打造1—2个具有资阳特色的品牌赛事,积极融入成渝双城经济圈、成德眉资体育同城化工作;做好重大赛事备战参赛和组织工作,实现运动成绩和精神文明双丰收。

(四)实施运动员保障提升工程

建立健全市、县两级立体化、多层次、多部门参与的教体融合联席会议制度,探索教育部门、体育部门在工作计划、人才培养、竞赛开展、人员培训、基地建设、指导督查等方面的深度融合,形成比较固化的机制和模式,充分发挥体育传统项目学校在促进校园体育普及、推动学校运动队和校园体育文化建设等方面的示范作用,积极促进广大青少年“健康第一,全面发展”。完善运动员文化教育保障体系,加强青少年运动员文化教育工作,拓宽优秀运动员培养输送渠道。做好退役运动员担任学校体育教师教练员工作,引进退役优秀运动员积极从事全民健身服务、学校体育、体育产业发展等工作。

  • 实施反兴防兴强化工程

推动反兴奋剂工作系统化、规范化、专业化建设,完善全过程、全覆盖、网络化的兴奋剂风险防控长效机制,开展反兴奋剂教育资格准入和引进高水平人才兴奋剂背景评估,实现“拿干净金牌”目标。围绕全运会、省运会开展反兴奋剂专项行动计划,确保全体运动员干干净净参加体育大赛。狠抓赛风赛纪,加大对弄虚作假、徇私舞弊、执裁不公、扰乱赛场秩序等违规违纪行为的处罚力度,营造公平、公开、公正的竞赛环境。

 

第九节  构建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体系

(一)实施市场主体培育工程

深度融入“一干多支、五区协同”的区域发展新格局,结合资阳体育产业资源禀赋条件,促进体育产业发展。融入成渝发展优势,吸引国内外知名体育企业投资发展体育产业,提升区域体育产业能级。积极培育扶持一批在全国具有一定影响力的资阳本土体育企业,鼓励“走出去”市场拓展。引导有实力的体育企业创建国家体育产业示范单位,加快组建市本级体育产业集团,扶持民营体育企业和体育中介企业发展。创新推出“体育贷”,解决中小微体育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

(二)实施体育消费促进工程

不断增强体育产品和服务的供给能力,提升体育产品与服务的质量,引导群众健身消费,扩大体育消费规模。大力发展节假日和夜间赛事经济、体育经济。以移动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技术为支撑,打造微信小程序形式的体育消费服务平台。持续提高广大群众运动技能技术,引导体育企业创新线上培训模式。积极筹办高水平商业体育赛事,点燃群众观赛热情,促进竞赛表演业发展。

(三)实施产业融合发展工程

推动体育与文旅、医疗、教育、金融、互联网融合发展。聚焦山地运动、水上运动、汽摩运动、航空运动等户外运动与文化旅游的产业融合,培育和壮大体育旅游市场主体,构建文体旅现代服务业产品体系。探索建设“体医融合示范社区”,探索引入国际国内品牌健身医疗机构建设健身医疗综合体,整合健康大数据。加快发展体育培训产业,支持体育企业联合体育院校打造省级体育产业产教融合示范项目。推动体育与金融融合发展,研究设立由社会资本参与的体育产业投资基金,大力发展运动保险业。加快体育与互联网融合发展,推动智能教练、在线培训、线上健身、线上办展、智慧体育社区等新兴智慧体育发展。

(四)实施体育彩票发展工程

坚持建设负责任、可信赖、健康持续发展的国家公益彩票定位,全面加强体育彩票管理,突出责任先导理念,完善风险防控长效机制。塑造健康向上的品牌特性,持续推进体育彩票公益、公信、责任价值观建设。积极拓展优化销售渠道,优化产品结构,实施差异化营销策略,客群规模进一步扩大,客观结构进一步优化,客户购彩体验显著提升。加快转型发展和创新驱动,夯实技术保障、运营管理和人才队伍等保障体系建设,突出公益金使用管理和绩效评价,推进体育彩票高质量发展。

 

专栏4  “十四五”时期资阳体育事业发展重点项目

01  全民健身

实施全民健身场地设施补短板工程。统筹建设乡镇(街道)、村(社区)全民健身中心、多功能运动场等各类全民健身设施项目,实现县(区)、乡镇(街道)、行政村(社区)三级公共体育健身设施和社区15分钟健身圈全覆盖,推动大、中小型公共体育场馆免费低收费开放服务4个以上。

02  竞技体育

实施竞技体育拔尖人才建设行动。向省级及以上运动队(含国家青年队、少年队)输送运动员人数不少于6人次。实施“三大球”等运动项目提升行动,做实做优气排球、网球等项目,积极宣传打造优势项目,在竞技水平上实现新的突破。实施精英教练员培育行动,完善教练员培训分类管理,培养一批具有国际视野、创新思维和较高执教水平的领军型教练员,五年内培养优秀教练员10人、裁判员5人。

03  体教融合

深化体教融合,支持各级各类体校改革发展,评定体育传统特色学校12所,打造体教融合精品赛事1—2项。推荐优秀退役运动员担任体育教练员3人以上。

 

第十节  构建支撑技能型社会建设的职业教育体系

(一)健全职业教育培养体系。全面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深化职业教育改革,完善职业教育管理体制,加快构建职普并行、纵向贯通、横向融通的职业教育人才培养体系。加强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职业启蒙教育,将动手实践内容纳入中小学相关课程和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实施中高职教育衔接推进计划,稳步发展职业本科教育,支持优质高职学校围绕高端产业、产业高端需求举办本科层次职业教育。大力发展技工教育,支持有条件的中职学校创建技师学院,支持符合条件的高职学校增挂技师学院牌子。支持不同层次职业技术教育在培养周期长、技能要求高的专业领域对口贯通,长学制培养高端技术技能型人才。

(二)推进职业院校高质量发展。优化职业教育布局结构,主动融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整合1200人以下“空、小、散、弱”中职学校,突出办学特色,提升办学质量,推动中职学校规模化、集团化、规范化发展。开展职业院校达标建设,积极改善办学条件。推进国家和省级“双高计划”建设,实施中职学校“三名工程”。实施职业院校教师素质提高计划,统筹推进职业教育和职业培训师资培养。评选认定一批职业教育“双师型”名师、技能大师、优秀校长、优秀班主任等,积极建设省级名师工作室、技能大师工作室、教师技艺技能传承创新平台,鼓励符合条件的职业院校创建国家级、省级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强化学生实习实训,确保实践性教学学时占总学时数一半以上。健全职业技术教育质量评价体系。

(三)健全产教融合发展机制。服务国家和区域发展战略,对接产业升级和技术变革发展趋势,合理确定、动态调整职业教育层次结构和专业结构。构建政府统筹管理、行业企业积极举办、社会力量深度参与的多元办学格局,完善多元主体参与的治理结构。支持和规范股份制、混合所有制职业学校;鼓励职业学校与行业企业合建生产性实训基地,参与地方政府“园区制”培训和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建设;对接现代产业体系,成立产教联盟,落实“金融+财政+土地+信用”组合式激励政策,培育产教融合企业,发展产教融合性行业。健全工学结合育人机制,推广现代学徒制校企共同制定培养方案,将新技术、新工艺、新规范纳入教学标准和教学内容。鼓励教育机构或者经过认定的企业、行业组织提供符合专业人才培养需要并纳入人才培养方案的学分课程。

(四)推进技能型社会建设。推动建立以品德和能力为导向、以岗位需求为目标的人才使用机制。完善技术技能人才职务职级晋升政策,建立高技能人才职业技能等级认定与相关系列职称评审贯通机制,畅通技术技能人才发展渠道。推进落实提高技术工人待遇有关政策,推动职业院校毕业生在落户、就业和机关企事业单位招聘、职称评聘、职务职级晋升等方面与普通学校毕业生同等对待。加强对职业院校参加有关技能大赛成绩突出选手的表彰奖励,形成弘扬劳动光荣、尊重技能人才的良好环境。

 

第十一节  构建内涵式高质量发展的高等教育体系

(一)推动高等学校分类发展。结合成渝双城经济圈建设、成资同城化等发展契机,立足资阳区位优势,科学引入高等院校落地资阳,合理布局驻资高校,引导高校科学定位与特色发展,打造高等教育园区。推动成都美术学院等高校落地办学,发展高水平特色学院。推进开放大学改革发展,积极发展多种形式的高等学历继续教育。

(二)推动产学研用深度融合。适应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推进招生选拔、课程体系、评价制度、管理模式改革,优化高校学科专业、类型、层次结构,树立课程建设新理念,积极打造一流课程。牢固确立人才培养在高校工作中的中心地位,着力培养品德优良、知识丰富、本领过硬的高素质专门人才和创新人才。深化产学研用结合,促进高校与科研院所深度合作,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加强就业创业教育和就业指导服务,完善高校与科研院所、行业、企业联合培养人才的机制。

 

第十二节  构建规范有序的社会与继续教育体系

(一)构建服务全民终身学习的教育体系。构建覆盖城乡、开放便捷的管理与服务信息化公共平台,完善学习成果转换与认证制度,持续举办全民终身学习活动周。推动职业院校扩大培训规模,拓展社会服务功能,社会培训收入在确保主要用于学校教育教学发展后,剩余部分可作为职业院校绩效工资经费来源。实施新一轮专业技术人才知识更新工程,按照职工工资总额一定比例足额提取培训经费用于一线职工教育培训。

(二)全面加强语言文字工作。完善“政府主导、语委统筹、部门协同、社会参与”机制,构建“分工协作、齐抓共管、协同推进”格局,实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普及提升工程和推普助力乡村振兴、示范培训、“童语同音”计划。加强学校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开展学校语言文字工作达标和校园语言文字品牌建设,推进语言文字规范化、标准化、信息化建设。推进中国语言资源保护工程建设和中华思想文化术语传播,加强语言资源保护、开发和利用。完善志愿服务体系,开展大学生推普社会实践活动。组织语言专项调查、生活监测,推进普通话水平测试。

(三)支持和规范民办教育健康发展。健全办学准入和有序退出机制,稳步推进分类管理改革,完善分类扶持政策,引导民办学校提高质量、办出特色。鼓励社会力量以资本、知识、技术、管理等要素举办或参与职业教育,与公办学校合作办专业、办非独立法人二级学院。制定民办学校办学评价指标体系,健全年检年审机制。坚持义务教育公益属性,落实政府主体责任,办好办强公办义务教育,规范民办义务教育发展,原则上不得审批设立新的民办义务教育学校(含民办九年一贯制学校、十二年一贯制学校和完全中学),原则上不得批准已有民办义务教育学校设立新校区或扩大办学规模。规范民办义务教育办学行为,落实民办义务教育学校教育教学和财务管理常态化监督机制。

(四)加强校外培训机构监管。强化学校教育主阵地作用,深化校外培训机构治理,切实减轻学生课外培训负担。从严审批校外培训机构,不再审批新的面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的学科类校外培训机构。加强对校外培训机构的登记管理,现有学科类培训机构应按照设置标准重新审核登记,统一登记为非营利性机构。实行培训机构分类归口审批和管理,教育部门主管学科类培训机构,非学科类培训机构归口行业部门主管。线上学科类培训机构改备案制为审批制。严格规范校外培训机构行为,坚持校外培训公益属性,加强培训机构资金运作监管,将义务教育阶段学科类校外培训收费纳入政府指导价管理。加强校外培训机构信息管理平台建设,推进平台与学籍、教籍系统及有关部门的监督平台联网管理。建立健全综合监管机制,将校外培训机构监管纳入综合执法管理,完善“黑白名单”公示制度,加大联合执法力度。

 

第十三节  加强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

(一)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健全教师理论学习制度,强化整治素养,培塑高尚情操。健全常态化师德师风教育制度,建设一批师德师风建设示范校,开展示范性师德教育及师德师风情况监测。充分发挥典型引领带动作用,开展多层次的优秀教师选树宣传活动。制定教师违反职业道德行为处理实施细则,完善学校、教师、学生、家长和社会参与的师德监督体系。建立教职员工准入查询违法犯罪信息制度,完善教师违反职业道德信息查询系统,健全师德失范行为监测报告机制、教师个人信用记录和违反师德行为联合惩戒制度。

(二)构建高水平教师培养培训体系。加强教师定向培养,实施系列教师培训项目,强化青年教师培训支持,实施“优师”计划,加强“双师型”教师培养培训,构建覆盖各级各类学校的教师培训体系,提升教师教育质量。实施“中青年骨干教师发展计划”,培养1000名以上省市骨干教师,拓展思维理念、提升专业素养、提高教育教学能力,培养一批高素质专业化的未来名师队伍。推进“名师名校长工程”,培养100名以上省市卓越教师,200名教育专家型教师。依托“资阳领军人才计划——资阳名师”“天府名师”和市级名师工作室,引领带动一批县级、校级名师工作室,发挥好名师队伍的示范引领作用。实施“卓越校长培训计划”,开展乡村中小学骨干校长培训和名校长研修,提升校长办学治校能力,努力造就一支政治过硬、品德高尚、业务精湛、治校有方的校长队伍。

(三)深化教师管理体制改革。深化中小学、幼儿园教师管理综合改革,全面推开教师资格考试与定期注册制度,全面落实教师持教师资格证上岗制度,合理优化高中级教师岗位结构比例,以县为单位实现中小学教职工编制全面达标。推进义务教育教师“县管校聘”管理改革,县级教育行政部门在核定的教职工编制总额和岗位总量内,按照班额、生源等情况,充分考虑乡村小规模学校、寄宿制学校和城镇学校的实际需要,统筹分配各校教职工编制和岗位数量,并向同级机构编制部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和财政部门备案。完善职业院校岗位设置管理,职业院校教师承担社会培训及科技成果转化奖励收入不纳入绩效工资、单位工资总额基数。完善校企人才“互派互聘、共培共享”模式。

(四)提高教师地位待遇。健全义务教育教师工资随当地公务员待遇调整的联动机制,确保义务教育教师平均工资收入水平不低于当地公务员平均工资收入水平。积极改善乡村教师待遇,遵循“县级统筹、相对集中、片区管理”“节约集约、面积适宜、功能完善”的原则,实施义务教育教师安身安心工程。落实公办园教师工资待遇保障政策。扎实推进减轻中小学教师负担工作。健全教师荣誉表彰制度体系,探索建立退休教师荣休制度,厚植彰显时代精神的尊师重教文化,提升教师职业荣誉感和幸福感。

 

 

 

第十四节  推进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一)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全面落实《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牢固树立科学评价观念,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和全面发展。完善政府履行教育职责评价,纠正片面追求升学率倾向。完善幼儿园质量评估标准,落实义务教育、普通高中学校办学质量评价标准。完善与职业教育发展相适应的学位授予标准和评价机制,推进高校分类评价。把师德师风作为第一标准,推进分类评价和代表性成果评价,改进高校教师科研评价。创新德智体美劳过程性评价办法,完善综合素质评价体系。树立正确用人导向,注重需求定人、以岗定薪、按劳取酬、优劳优酬,建立重实绩、重贡献的激励机制。

(二)稳妥推进考试招生制度改革。启动实施高考综合改革,强化高考改革基础条件保障。完善初高中学业水平考试体制。完善学生综合素质档案管理和使用办法。进一步规范和完善高校特殊类型考试招生,实施艺术体育考试招生改革。深化中高考考试内容改革,加强考试命题评估,着重考查学生独立思考和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完善分类考试、综合评价、多元录取、严格监管的研究生考试招生制度体系,加强科研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考查。完善随迁子女义务教育就学政策,健全符合条件的随迁子女在流入地参加中、高考政策。

(三)深化教育领域“放管服”改革。深化教育领域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健全许可事项审批程序和工作流程,实现一站式服务。编制教育部门权责清单,厘清管理部门监管事权,建立教育行政执法信息平台,健全教育行政执法机构,推动执法力量下沉。加强非强制手段运用,创新教育监管方式,完善教育诚信体系,健全教育服务认证制度,加快培育第三方教育评价机构。构建教育统计调查体系,强化数据资源整合,探索新技术应用与拓展。推进高校依据章程自主管理,在学科专业设置、学位授予权评审、科研项目评审立项等方面向高校放权。向符合条件的中小学、职业学校下放职称评审、经费使用、设施配备、资产处置和待遇分配等权力,激发中小学办学活力。

(四)深化新时代教育督导体制机制改革。构建全面覆盖、运转高效、结果权威、问责有力的教育督导体制机制,健全教育督导机构,确保教育督导机构独立行使职能。强化督政、督学、评估监测职能,构建市、县(区)分级教育督政机制,加强对学校分级分类督导,建立教育督导部门统一归口管理、多方参与的教育评估监测机制。推动党委和政府科学履行职责,开展对县(区)人民政府履行教育职责情况评价,加强学前教育普及普惠、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督导评估认定和监测复查,组织教育热点难点问题和重点工作专项督导。完善学校督导政策和标准,开展中小学(幼儿园)挂牌督导工作,推进学校内部督导体系建设。完善教育评估监测指标体系,健全教育评估监测制度,纵深推进各级各类教育质量监测与评估。深化教育督导问责机制改革,加强督导结果公开和使用,推动公开监督和行政问责,提高教育督导权威性和时效性。

(五)提升学校治理现代化水平。坚持和完善高校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推进建立中小学校党组织领导的校长负责制,完善学校决策和执行机制。推动构建有中国特色的学校法人制度,严格落实高校学术委员会制度,强化职业学校、行业企业参与的理事会制度,完善民办学校内部治理,推进未来学校制度研究。以宪法为核心,以民法典为重点,持续推进“法律进学校”,推进青少年法治教育实践基地和法治资源教室建设。常态化开展“宪法法律进高校”,进一步加强高校法治工作。完善警校共育模式,落实中小学法治副校长制度,健全师生权益保障和救济机制,建立未成立学生学校保护机制,依法治理“校闹”。

(六)实施体育法治化建设工程。加强体育法治宣传教育,深化体育决策、执行、管理、服务、结果全过程公开,提高依法治理水平。完善体育法律服务体系,引导建立以从事体育业务为主导的专门法律服务机构,健全法律顾问机制,着力提升依法治体水平。推进行政职能转变,构建管办分离、内外联动、各司其职、灵活高效的体育发展新模式,实现体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依法化解体育领域的矛盾和纠纷,逐步将各种体育纠纷解决机制纳入法治化轨道。大力引导、培育、扶持体育社团、体育类民办非企业单位、体育基金会等体育社会组织发展,创新管理方式,指导体育社会组织依法开展自治。深化体育行业协会脱钩改革,增强协会自身造血功能。实现更多体育政务服务事项“一网通办”,优化政务服务水平。

(七)健全教育体育领域风险防控机制。推进教育体育系统安全稳定防控体系建设,完善学校安全稳定共建共治共享。履行“管行业必管安全、管业务必管安全、管教育教学必管安全”责任,健全风险研判、安全预警、隐患排查机制,推进清单制管理,加强“三防”建设,落实校园安全六个100%,创建星级平安校园。加强校园房屋、实验室建设和危化品、特种设备、校车安全管理,开展反欺凌、反邪教、反诈骗、反恐防暴、防溺水、消防和森林草原防火等专项行动,常态化开展扫黑除恶专项斗争。加强学校防灾减灾能力,经常性开展日常应急演练。开展校园食品安全守护行动,严防严管严控校园食品安全风险。完善信息公开、新闻宣传、舆情处置、舆论监督等制度机制。建立校园周边整治协调工作机制,维护校园及周边环境安全。加强体育赛事活动安全监管,实行分级分类管理,完善监管责任体系。

 

 

 

第三章  强化“十四五”资阳教育体育高质量发展支  撑  保  障

 

第十五节  健全经费投入和管理机制

(一)完善经费投入机制。坚持财政资金优先保障教育事业投入,健全保障财政教育投入持续稳定增长的长效机制,确保一般公共预算教育支出逐年只增不减,确保按在校学生人数平均的一般公共预算教育支出逐年只增不减。落实省以下教育领域财政事权和支出责任划分,分级落实教育支出责任。完善各级各类学校生均拨款制度体系,健全生均拨款标准、学生资助标准、教育收费标准动态联动调整机制。坚持教育公益属性,完善非义务教育培养成本的分担机制。完善教育收费政策、制度、监管体系。鼓励扩大社会投入,吸引社会捐赠。完善公共财政体育投入机制,形成“专项资金+投资基金+购买服务”的财政综合支持体系。加大政府向社会购买公共体育服务的力度。

(二)优化经费使用结构。加强经费统筹使用,调整优化支出结构,加大对关键领域、薄弱环节的精准支持力度,加强对财政资金使用效益的评估。把义务教育作为教育投入的重点,完善城乡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落实公办幼儿园生均公用经费拨款标准、普惠性民办幼儿园财政补助标准。完善普通高中生均综合定额保障制度。逐步提高中职学校和高职院校生均财政拨款水平。逐步提高非义务教育阶段特殊教育学生生均公用经费标准。

(三)提高经费使用效益。全面实施预算绩效管理,建立覆盖教育体育经费投入使用管理全过程的绩效管理机制,完善财政资金奖励激励机制,注重结果导向,强调成本效益,管好用好教育体育经费。推进学校财务信息公开,加强内控机制建设。坚持勤俭办教育,严禁超标准建设豪华学校。加强行业国有资产管理,优化资源配置,规范资产处置,盘活低效运转和闲置资产。财政资金使用接受审计监督,完善内部审计监督制度,将内部审计结果作为考核、奖惩的重要依据之一。

 

第十六节  加快教育信息化进程

(一)实施教育新基建工程。构建结构优化、集约高效、安全可靠的教育新型基础设施体系。充分利用国家公共通信资源建设教育专网,实施“数字校园规范建设行动”,促进校园有线、无线、物联网“三网”融合,推进5G网络进校园、无线校园网络建设和校园基础设施环境智能化改造升级。各县(区)每年按20%的比例对现有义务教育学校设施设备逐年更新补充升级,力争在2025年前全市所有公办义务教育学校装备配置达到现执行标准。科学规划、优先建设资阳市智慧教育云平台,全力推进“数字校园”建设,加强网络接入增速、校园网改造、无线网络覆盖、云计算保障能力、云桌面应用、用户认证手段升级、网络安全改造等工作,满足快速增长的校园信息化应用需求。

(二)推动新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深化普及“专递课堂”“名师课堂”“名校网络课堂”建设与应用,建设以县为中心、以乡镇为节点、以村校为末梢的城乡一体化直播数字互动学校,扩大优质教育覆盖面。开展“新型教与学模式实验区”创建工作,推进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支持下的教育教学方法创新,探索“互联网+”条件下的人才培养新模式。实施线上线下教学融合发展计划,推动线上线下混合教学。发展基于在线教育的“翻转课堂”,支持开展自导式、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教学,试点开展基于线上智能环境的课堂教学,组织实施基于大数据的多维度综合性智能化评价。继续实施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2.0工程,开展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全员培训。

(三)提升教育信息化管理与服务水平。加速教育治理数字化转型,实现各类信息系统互联互通、加快行业数据汇聚、数据有序流动和开放共享。推进学校管理智能化,加强智能教学系统、智能教学助手、智能学伴、人工智能教师等新技术应用,开展教育教学行为大数据综合分析应用,全面改善教育监管手段,提升教育治理能力。建立教育政务信息资源大数据,推动应用“互联网+政务服务”平台,实现管理服务“简流程、减证明、减时间”,让“数据多跑路、群众少跑腿”。推动运用“互联网+监管”平台,支持“双随机、一公开”监管和非现场监管,加强知识产权保障,完善教育服务消费者权益保护机制。将教育信息化资源与服务纳入地方政府购买服务指导性目录,鼓励社会力量参与信息化建设,引导社会资本支持“互联网+教育”发展。

 

第十七节  加强党对教育体育工作的全面领导

(一)牢牢掌握党对教育体育工作的领导权。坚持党对教育体育事业发展的全面领导,全面加强教育体育系统党的建设,提升贯彻新发展理念、推动高质量发展的能力和水平,确保“十四五”教育体育发展规划顺利实施。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树牢“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拥护“两个确立”,提高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坚持把教育体育发展纳入党委议事日程,完善定期研究工作机制,建立健全党政主要负责同志深入一线调研、为师生上思政课、联系学校和年终述职必述教育工作等制度。推动教育体育系统巩固深化“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党史学习教育成果,以制度机制保障教育体育系统始终成为坚持党的领导的坚强阵地。牢牢掌握教育系统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把意识形态工作融入教育体育发展,强化意识形态阵地管理,掌握校园网络意识形态主动权,从严管理校内各类新媒体平台,重点建设一批宣传展示平台。及时分析研判舆情动态,妥善处理意识形态突发事件。

(二)全面加强教育体育系统党的建设。坚持把党的政治建设摆在首位,实施高质量党建领航攻坚行动,建设让市委市政府放心、让人民群众满意的模范机关。加强对中小学校、民办学校、高校党建工作的分类精准指导,提升教育体育系统党的建设质量。健全学校党建工作评价体系,加强对中小学党建工作的督促指导,持续推进“五好”党支部创建活动,在全市范围内培育60所市级党建示范校,促进中小学党组织和党建工作标准化规范化。

(三)纵深推进教育体育系统全面从严治党。落实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清单,强化政治监管,严明党的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营造风清气正的良好政治生态。持之以恒正风肃纪,巩固拓展落实中央八项规定和省委省政府十项规定及其实施细则精神成果,持续整治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切实防止享乐主义、奢靡之风反弹回潮,深入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聚焦“存量清楚、增量清零、生态清明”,强化监督执纪问责,推进警示教育常态化制度化。健全廉政风险防控体系,深化运用执纪监督“四种形态”,一体推进不敢腐、不能腐和不想腐。抓好教育体育系统党员教育管理工作,加强理想信念和党性修养教育,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激励党员、干部新时代新担当新作为。

(四)加强党对规划组织实施的领导。发挥各级党委在领导教育体育事业发展中把方向、谋大局、定政策、促改革的作用,完善上下贯通、左右衔接、执行有力的组织体系,强化年度计划和规划的有效衔接,统筹实施重大项目、重大政策、重大改革,制定时间表、路线图、任务书,将规划提出的目标任务和政策举措落到实处。加强政府统筹,科学制定符合本地实际的发展目标和具体政策举措,将规划总体部署落实到本地规划和政策中。完善教育发展监测评价机制,建立教育年度发展报告制度,主动接受各级人大执法监督和政协民主监督。完善规划实施监测评估机制,开展跟踪监测和中期评估,将规划实施情况作为检查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工作的重要内容。发挥社会机构、社会团体的作用,引导和鼓励企事业单位、社区、家庭和社会公众为教育改革发展贡献力量。加强舆论宣传引导,强化对社情舆论的分析研判,将社会各界对规划的意见和建议作为规划调整的重要依据,形成全社会关心、支持和主动参与教育体育发展的良好氛围。

 

 

 

 

名词解释和说明

 

学前教育行动计划:是国务院为加快发展学前教育、有效缓解“入园难”问题而做出的一项重大决策。第一期(2011-2013年)行动计划,以扩大教育资源为主,首先缓解“入园难”。各地按照国务院统一部署,以县为单位编制并实施了第一期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第二期(2014—2016年)行动计划、第三期(2017—2020年)学前教育行动计划,增加普惠性资源供给,大力发展公办幼儿园,提供广覆盖、保基本的学前教育公共服务。

“三免一补”:“三免”即免除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学杂费、教科书费、作业本费,“一补”即补助义务教育阶段家庭经济困难寄宿生生活费。

“三通两平台”:“三通”即“宽带网络校校通、优质资源班班通、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两平台”即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和教育管理公共服务平台。

教育发展“三个优先”:即经济社会发展规划要优先安排教育发展,财政资金要优先保障教育投入,公共资源要优先满足教育和人力资源开发需要。

教育投入“三个增长”:《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第42条规定,国务院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用于实施义务教育财政拨款的增长比例应当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的增长比例,保证按照在校学生人数平均的义务教育费用逐步增长,保证教职工工资和学生人均公用经费逐步增长。

“法律进学校”活动:在学校开展法律法规的宣传教育活动。

体育产业示范基地(单位、项目):体育产业示范基地是指以地区(县或县域集群、不设区的市、市辖区)为单位,在体育产业发展方面具备相当基础、规模和特色的地区;体育产业示范单位是指在体育产业领域具有重要影响力和较强竞争力的企业或组织机构;体育产业示范项目是指持续运营的优秀体育产业活动或项目。

体育服务综合体:是指依托体育场馆、全民健身中心、体育训练基地、商业空间、废旧厂房、体育公园等载体,以体育服务为核心吸引,有效组合体育、健康、文化、旅游、休闲、娱乐、商业等功能,且各功能间相互依存、相互支撑、相互裨益的多功能、多业态、高效益的体育消费聚集区。

主办:资阳市人民政府 承办:资阳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市政府办公室联系电话:028-26655501 市政府网站联系电话:028-28000836
网站标识码:5120000001  蜀ICP备05007295号-1 川公网安备 51200202000010号